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11030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考点突破1单选题1、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ABCD答案:B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错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错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

2、主要的遗传物质,正确;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错误;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正确。故选B。小提示:2、生物学观点是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提出的。下列有关生物学观点与对应实验证据叙述错误的是()选项生物学观点实验证据和依据A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T2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的实验BDNA双螺旋结构富兰克林与威尔金斯拍摄的DNA衍射图谱;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量等于嘧啶量CDNA半保留复制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进行实验D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进行杂交实验AABBCCDD答案:A分析:1.DNA

3、是遗传物质探究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2.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提出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沃森和克里克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和证据: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证据: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

4、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A、赫尔希与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威尔金斯等拍摄的DNA衍射图谱和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量等于嘧啶量,而沃森和克里克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正确;C、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进行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C正确;D、摩尔根以

5、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通过假说-演绎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最终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D正确。故选A。3、图表示有关DNA分子中的部分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A+G)/(T+C)的量,则符合甲曲线变化B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G+T)/(A+C)的量,则符合甲曲线变化C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A+T)/(G+C)的量,则符合乙曲线变化D若x、y分别表示DNA一条链和整个DNA中嘌呤/嘧啶的量,则符合乙曲线变化答案:C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

6、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A、DNA两条互补链中(A+G)/(T+C)的量是互为倒数的关系,此情况不符合甲曲线变化,A错误;B、DNA两条互补链中(G+T)/(A+C)的量互为倒数,B错误;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两条互补链中(A+T)/(G+C)的量是相等的,此情况符合乙曲线变化,C正确;D、由于DNA中A=T,G=C,A+G=T+G,嘌呤=嘧啶,嘌呤/嘧啶始终等于1,但DNA一条链中嘌呤/嘧啶的量不确定,D错误。故选C。4、若某生物体内嘌呤碱基占40%,嘧啶碱基占60%,则该生物

7、的遗传物质是()ADNABRNACDNA或RNADDNA和RNA答案:C分析:DNA与RNA的判定方法:(1)若核酸分子中有脱氧核糖,一定为DNA;有核糖一定为RNA。(2)若含“T”,一定为DNA或其单位;若含“U”,一定为RNA或其单位。因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探知DNA或RNA,若细胞中大量利用“T”,可认为进行DNA的复制;若大量利用“U”,可认为进行RNA的合成。(3)但T不等于A或嘌呤不等于嘧啶,则为单链DNA,因双链DNA分子中A=T、G=C、嘌呤(A+G)=嘧啶(C+T)。(4)若嘌呤不等于嘧啶,则肯定不是双链DNA(可能为单链DNA,也可能为RNA)。若某生物体

8、内嘌呤碱基占40%,嘧啶碱基占60%,则该生物可能是细胞类生物,也可能是RNA病毒,若为细胞类生物,则其遗传物质是DNA,若为RNA病毒,则其遗传物质是RNA。故选C。5、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的数量为a个,让该DNA分子连续复制,已知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需要提供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6a个,则n等于A2B4C5D7答案:C分析: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做原料,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a2n-1=16a,则n=5。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a2n-1;该DN

9、A复制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a(2n-1)。6、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使其进行细胞分裂。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A20.20B40.40C40.20D20.40答案:C分析: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一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放射性,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其中一

10、条染色单体含有放射性,一条染色体上不含有放射性,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因此20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暂时加倍,其中一半染色体含有放射性,一半染色体不含有放射性。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细胞中染色体总数为40条;由分析可知,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C符合题意。故选C。7、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

11、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D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故选D。小提示: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8、下图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2、()A图甲中交替连接构成DNA基本骨架B若一条链的下端是磷酸基团,则另一条链的上端也是磷酸基团C取两位同学制作的单链即可连接成DNA双链D丙到丁过程体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的特点答案:C解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即图甲中磷酸、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基本骨架,A正确;B、DNA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若一条链的下端是磷酸基团,则另一条链的上端也是磷酸基团,B

13、正确;C、DNA的两条链之间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所以取两位同学制作的单链不一定能连接成DNA双链,C错误;D、由图可知,丙到丁过程体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的特点,D正确。故选C。9、下列有关DNA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DNA衍射图谱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呈双链B通过DNA酶处理叶绿体,发现细胞质DNA的存在C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D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B分析:1.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2.叶绿体的基质中细纤维状物质可以被DNA酶水解,因为酶具有专一性,DNA酶只能催化DNA水解,因此这

14、种细纤维结构是DNA。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A错误;B、叶绿体中有细纤维存在,用DNA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说明叶绿

15、体中含有DNA,B正确;C、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D、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错误。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DNA研究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相关实验方法,重点掌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难度不大。10、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致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

16、的主要部位分别是()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答案:D分析: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可确定,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离心时,细菌沉在底部,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17、,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3H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3H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基因作为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可能在复制等时期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遗传信息。某DNA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如图所示变化,若再复制两代(该过程不再发生

18、突变),则突变DNA占()A1/2B1/4C1/8D1/16答案:B分析:据图可知:该DNA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一条链上G变成烯醇式异构体,与T配对,随后在配对时就会有G-C变成T-A。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方式复制,复制过程一条链上G变成烯醇式异构体,复制后就变成G-T碱基对,该异常DNA再复制两次,就会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有T的那条链继续复制就会形成A-T碱基对,有G那条链形成正常得到G-C碱基对,所以4个DNA中有一个异常DNA的,突变的DNA占1/4,ACD错误,B正确。故选B。12、枯草杆菌有噬菌体M敏感型菌株(S型)和噬菌体M不敏感型菌株(R型)两种类型,噬

19、菌体M能特异性地侵染S型菌。实验小组用三组培养基分别培养S型菌株、R型菌株和混合培养S型+R型菌株,一段时间后,向三组培养基中接入噬菌体M,枯草杆菌的相对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S型菌能为噬菌体M的增殖提供模板、原料和相关的酶B混合培养后,R型菌能使S型菌转化为R型菌C混合培养过程中,S型菌诱导R型菌发生了定向突变DS型枯草杆菌细胞膜上含有能被噬菌体M识别的受体答案:D分析:1.病毒只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需要寄主细胞提供增殖所需的酶、原料和能量,自身的核酸提供模板。2.图中R型细菌单独培养时,因为为M不敏感型,则噬菌体不能侵入R型细菌,R型细菌数量增加,

20、S型细菌因被侵染而数量减少,混合培养两种细菌数量均减少,则可能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A、噬菌体是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需要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寄主为病毒提供原料、相关的酶和能量,模板由病毒提供,A错误;B、混合培养后S菌和R菌数量均降低,且趋势和S型细菌相近,与R型细菌不同,说明S型菌没有转化成R型菌,B错误;C、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噬菌体M能特异性地侵染S型菌,说明S型枯草杆菌细胞膜上含有能被噬菌体M识别的受体,D正确。故选D。13、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培养在含32P或35S培养基上的两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收集裂解液,再分别感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的甲、乙两组大肠

21、杆菌,感染后培养10min,再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内有噬菌体)和沉淀(大肠杆菌,未破裂),同位素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离心管放射强度/%上清液沉淀甲组3070乙组8020A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B甲组上清液中含有尚未完成侵染的噬菌体C乙组沉淀中部分大肠杆菌带有噬菌体外壳D甲、乙两组的对照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答案:D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培养大肠杆菌,用32P、35S分别标记大肠杆菌用32P、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A、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

22、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A正确;B、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P元素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中,因此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中,而甲组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有少量噬菌体尚未完成侵染,B正确;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中,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但乙组沉淀中仍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导致沉淀中部分大肠杆菌带有噬菌体外壳,C正确;D、该实验中甲、乙两组形成相互对照,甲组用来探究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乙组用来探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最后证明了噬菌体

23、的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14、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端粒学说认为随细胞不断分裂,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不断缩短,当缩短至染色体的临界长度时,细胞将失去活性而衰老死亡。研究发现,端粒缩短与DNA复制方式有关,不易分裂的上皮细胞、软骨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很低,而分裂旺盛的癌细胞、造血干细胞端粒酶的活性较高。如图为人体细胞内DNA复制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A物质是DNA聚合酶,该过程可体现出DNA分子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B引物是具有3端和5端的单链结构且被切除时并不影响DNA分子的结构C最后一个冈崎片段的引物切除后无法修复,可能是由于缺少引物,也可

24、能是缺少5端上游的序列D可通过提高端粒酶活性或数量等方法延缓细胞衰老答案:A分析:由图可知,DNA的复制需要引物。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可把DNA复制损失的填补起来,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A、由图可知A物质是解旋酶,A错误;B、由图可知引物是具有3端和5端的单链结构,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可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逐个加到引物的3端延伸DNA子链。引物被切除后的“空白”区域可通过新链合成修复,不影响DNA分子的结构,B正确;C、DNA分子的复制是从5端到3端复制,因而一条DNA分子的子链在复制时是不连续的。必须借助引物的参与,并且游离的脱氧核苷

25、酸要连接在DNA片段的3端,所以最后冈崎片段的引物切除后无法修复,可能是由于缺少引物,也可能是缺少5端上游的序列。C正确;D、端粒酶可以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的“空白”区域,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端粒酶活性或数量来增加DNA复制的次数,延缓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A。15、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酶和酶均作用于氢键B该过程的模板链是a、d链C该过程中的c、d链结构相同D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答案:DA、图中酶是解旋酶,酶是DNA聚合酶,前者作用于氢键,后者作用于磷酸二酯键,A错误;BC、该过程a、b链为模板链,c、d链分别是以a、b链为模板合成的子链,且互补

26、,BC错误;D、DNA分子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正确。故选D。多选题16、双链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连续合成的新链叫做前导链,主要由DNA聚合酶催化合成;随着解旋的推进,不连续合成的链叫后随链,先由聚合酶催化合成一个小片段,然后由聚合酶催化继续往后延伸,如图1。当聚合酶缺乏时,DNA合成将会出现部分单链(五角星处),如图2-4。单链区的胞嘧啶会被催化变为尿嘧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半不连续复制的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5端往3端合成新DNA链B缺乏引起的单链区域,相对于缺乏所引起的单链区,前者更加分散C图所示情况说明,前导链能否正常进行复制将会影响后随链的复制D经过多轮复制后,

27、DNA聚合酶的缺乏容易引起C-G碱基对突变为U-A答案:BD分析:DNA聚合酶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DNA聚合酶以DNA为复制模板,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辅的活性。A、因为DNA聚合酶只能按照5端往3端的方向进行延伸合成新DNA链,而DNA本身是反向平行的,所以会出现半不连续复制的现象,A正确;B、根据题干可知,五角星处表示聚合酶缺乏时出现的部分单链,再结合图示可知,缺乏引起的单链区域,相对于缺乏所引起的单链区,后者更加分散,B错误;C、图1表示正常复制,图4表示缺乏DNA聚合酶,即图4中的

28、前导链无法正常进行复制,对比图1和图4中后随链的复制情况可知,前导链能否正常进行复制将会影响后随链的复制,C正确;D、DNA聚合酶的缺乏容易引起单链区的胞嘧啶C会被催化变为尿嘧啶U,U与A配对,结果使C-G碱基对突变为T-A,D错误。故选BD。17、下图是真核细胞某生理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a链与c链的碱基序列相同B酶1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酶2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该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过程,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D据图推测,DNA复制过程中除了需要酶1和酶2外还需要DNA连接酶答案:ACD分析:由图可知,如图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由题

29、图可知,a链和b链螺旋形成新的DNA分子,因此a、b链是反向的,a、c链都与b链互补,因此a链与c链的碱基序列相同,A正确;B、酶1是解旋酶,作用是使氢键断裂,双链DNA分子解旋形成单链DNA,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通过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C正确;D、DNA复制过程中除了需要酶1(解旋酶)和酶2(DNA聚合酶)外,还需要将DNA短链连接起来,故还需要DNA连接酶,D正确。故选ACD。18、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环境中培养,经过连续的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

30、,则含15N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B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若这两次分裂为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D若这两次分裂为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15N答案:BCD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

31、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A、根据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A错误;B、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

32、4N-14N,中期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B正确;C、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N,因此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正确;D、如果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且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15N,D正确。故选BCD。小提示:19、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式BDNA分子中A+T的数量一定等于G+C的数量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D

3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答案:ACD分析:1.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2.DNA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A、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这两条单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B、两条单链中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

34、对,但A+T的数量不一定等于G+C的数量,B错误;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D、两条单链中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正确;故选ACD。小提示:结合DNA分子的结构分析选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20、野生型果蝇存在以下隐性突变的类型,相关基因及位置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等人测出了果蝇的上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B上图中两条染色体上的所示基因均属于非等位基因C在减数分裂后期,上述基因不会位于细胞的同一极D白眼雄蝇与野生型杂交,可根据F1表型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答案:CD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

35、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A、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的相关实验,测出了上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A正确;B、上图中两条染色体上的所示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均属于非等位基因,B正确;C、减数分裂后期,上述基因可能移向同一极,因为他们互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错误;D、白眼雄蝇与野生型杂交,F1雌雄均为红眼,无法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故选CD。21、将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三次连续的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

36、换与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三次细胞分裂都为有丝分裂,则产生的所有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细胞最多为8个B若三次细胞分裂都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为8条C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D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所有精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共有16条答案:ABCD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

37、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经过3次有丝分裂得到8个子细胞,第二次有丝分

38、裂时不是将含15N的DNA全部移向细胞的一侧,而是随机分配,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得到的4个子细胞可能全有15N标记,同理第三次有丝分裂最多得到8个含15N标记的子细胞,A正确;B、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有15N-14N的染色体为8条,含有14N-14N的染色体为8条,B正确;C、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有8个15N-14N的DNA,每个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每

39、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又用14N为原料进行DNA半保留复制,则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都有8条含15N-14N的DNA,8条不含15N的14N-14N的DNA,复制后由于15N-14N、14N-14N的DNA共用着丝粒,故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C正确;D、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每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所有精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共有8条,以上是其中一个精原细胞的情况,另一个精原细胞情况也相同,故最初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精原细胞,这两个精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

40、裂,最终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所含的15N的染色体共有16条,D正确。故选ABCD。22、烟草花叶病毒(TM)和车前草病毒(HRV)都属于RNA病毒,能使烟草患病。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使之患病,则在患病烟草中最不可能提取到()AHRV的RNABTMV的RNACHRV的蛋白质DTMV的蛋白质答案:AC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使烟草患病。病毒感染烟草,会使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

41、烟草,由于TMV是RNA病毒,即TMV的RNA将进入烟草细胞并完成RNA的自我复制形成TMV的RNA,完成翻译形成TMV的蛋白质,由于蛋白质外壳无法进入宿主细胞,故细胞内检测不到HRV的蛋白质,也不可能检测到HRV的RNA,因此在患病烟草中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AC正确,故选AC。23、下图表示某DNA分子片段的复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a链中(A+G)占a链的比例为n,则b链中(A+G)占b链的比例为1/nB若a链中(A+T)占a链的比例为m,则b链中(A+T)占b链的比例也为mC若a链的碱基组成及比例为A:T:G:C=1:2:3:4,则b链的碱基组成及比例为A:T:G:C=2

42、:1:4:3D若用3H只对a链进行标记,在不含3H的环境下使其复制n次后,带标记的DNA链占总链数的比例为1/2答案:AD分析: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DNA复制时,亲代DNA的两条链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对应的子链,母链和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链中的(A+G)的比例与b链中的(T+C)的比例相同。a链中(A+G)占a链的比例为n,则T+C=1-n,b链中的(A+G)占b链的比例为1-n,A错误;B、根据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链中的(A+T)的比例与b链中的(T+A)的比例

43、相同,均为m,B正确;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若a链的碱基组成及比例为A:T:G:C=1:2:3:4,则b链的碱基组成及比例为A:T:G:C=2:1:4:3,C正确;D、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若用3H对只a链进行标记,则该DNA片段复制n次后,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1个DNA分子中1条单链带有标记,带标记的DNA链占总链数的比例是1/(22n)=1/2n+1,D错误。故选AD。24、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片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0.5B胞嘧啶为1/2b-1a个Cb0.5D胞

44、嘧啶为1/2b-1b个答案:ACD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原则。B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且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已知A=a,占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碱基总数为a/b,因此C=G=(a/b-2a)2=(1/2b-1)a,B正确,D错误;AC、由于A=T=a,则b肯

45、定小于05,A、C错误。故选ACD。小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推理、计算。25、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B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的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答案:AB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

46、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第n次复制是针对n-1次来说的,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nm-2n-1m=m2n-1,A正确;B、由于DNA分子两条链(分别称为1链和2链)上的碱基数量关系是C1=G2.G1=C2,因此双链DNA分子中,C+G的比值与每一条链上的该比值相等,即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C+G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的C+G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B正确;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但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标记情况无法确定,因为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