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赣州农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 2 -1.1项目概况- 2 -1.2编制依据- 3 -1.3研究范围及要点- 4 -1.4结论- 7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8 -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8 -2.2项目背景- 10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4 -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5 -3.1选址原则- 15 -3.2选址评价因素- 15 -3.3南康市概况- 16 -3.4建设条件- 18 -第四章 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 19 -4.1设计依据- 19 -4.2建设原则- 19 -4.3建设内容- 22 -第五章 公
2、用工程- 24 -5.1结构工程- 24 -5.2供电工程规划- 28 -5.3给水规划- 29 -5.4排水规划- 30 -5.5电视电话网络工程规划- 31 -5.6管线综合设计- 32 -5.7校区消防- 33 -5.8校区防震减灾- 34 -5.9环境卫生设施设计- 35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36 -6.1编制依据及标准- 36 -6.2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37 -6.3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37 -6.4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37 -6.5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及措施- 39 -6.6评价结论- 40 -第七章 安全卫生及消防- 40 -7.1安全卫生- 40 -7.2消防- 42
3、-第八章 节能节水- 43 -8.1必要性- 43 -8.2节能设计依据- 43 -8.3项目用能计算- 44 -8.4节能节水措施- 45 -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 47 -9.1招标依据- 47 -9.2招标原则- 47 -9.3招投标程序- 47 -9.4招标范围及形式- 49 -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0 -10.1进度计划确定的原则- 50 -10.2建设工期- 50 -10.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0 -10.4组织管理- 52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2 -11.1投资估算- 52 -11.2资金筹措- 55 -第十二章 项目财务评价- 56 -12.1 收入估算
4、- 56 -12.2 费用估算- 57 -12.3 项目效益分析- 58 -第十三章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 59 -13.1社会效益评价- 59 -13.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61 -13.3社会评价结论- 62 -13.4项目风险分析- 62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63 -14.1结论- 63 -14.2建议- 64 -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赣州农业学校职教园区建设项目1.1.2项目主办单位赣州农业学校1.1.3项目法人赣州农业学校1.1.4项目地址南康市三江乡赣州职业教育园区内1.1.5项目用地性质教育用地1.1.6建设性质及办学性质新建以及公办1.
5、1.7建设规模及学校简介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赣市府发201216号),赣州市将按照“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重性、后勤社会化、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实行“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退城进园,独立建校,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赣州农业学校职教园区。赣州农业学校职教园区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主要建设教学用房、行政用房、食堂、实训基地、运动场馆、培训基地、教师周转房、其他配套设施,规划占地总面积约98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90000平方米,建成后容纳学生约10000人。将校区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建设标准规范、育人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的高
6、标准职教园区。1.1.8项目总投资据估算,本项目总投资73753万元,包括建安投资额为53652万元,校区搬迁费用为200万元,工程设施购置费为5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6556万元,征地费用为9800万元,预备费3045万元。1.1.9资金筹措方式置换赣州农业学校现有资产现有校园284.7亩及地面建筑物整体移交市国地局土地收储中心进行拍卖,预计可得费用90000万元用于建设本项目。(按赣县蜜饯厂30亩土地拍卖总值为9800万为例)1.1.10建设期项目开工2014年至2016年,工期共3年。1.2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2、中华人民共
7、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4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3、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赣市府发201216号);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6、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建设部颁布);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9、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2002年218号)
8、;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3、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6、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1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CJ67-2006);1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0345-2004);1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1、体
9、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22、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25、南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26、南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7、三江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28、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9、相关法规和地方城镇建设管理规定;30、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1.3研究范围及要点1.3.1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查勘,对项目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总平面布置及
10、建筑结构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节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排、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内容及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1.3.2编制要点(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2)项目选址概况;(3)工程设计方案;(4)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1.3.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名称指标单位备注1占地面积653334 平方米980亩2建筑占地85000平方米3绿化用地250000平方米4路面硬化、活动场地200000平方米5其它附属用地118
11、334 平方米6建筑面积290000平方米7容积率0.44 8建筑密度13.0%9绿化率38.3%注:总占地面积约为980亩,按在校生10000人规模计算,生均占地面积约为65.33平方米(国家标准为59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为29000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为29平方米(国家标准为27.29平方米/生),均可达到国家标准。1.4结论2、项目的生源丰富,项目建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项目建设规模、总平面布置、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项目组织与管理、资金筹措方案等是可行的。4、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赣州市为了贯彻省农业教
12、育攻坚会议精神,落实赣州市农业教育攻坚计划,扩大农业教育规模,结合当地农业教育发展形势提出建设赣州农业学校职教园区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的建设用地符合城市规划用地要求,建设方案合理,社会效益好,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江西省赣州市农业学校隶属于赣州市人民政府领导,是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正县级事业单位)。创办于1915年,始称“赣南道属甲等农业学校”,曾称“江西省第一农业学校”、“江西农学院赣南分院”、“赣南农学院”、“瑞金大学”。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郊、323国道及京九铁路东站旁。交通便利,环
13、境优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风景秀丽。1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农业教育和农业培训为主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赣南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承担更多地人才培养的责任,有效发挥农业培训“龙头”带动作用。学校突出学生能力培养重点,实践技能发展和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在近两年全国、全省中职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共获团体奖15个,个人单项奖20个。目前,学校正以创办高职学院为契机,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为赣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2校园建设学校
14、是以培养具有务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基地。校园宽阔,占地面积4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讲师43人、讲师58人、高级技师21人。拥有计算机中心、电子电工实验室、财务模拟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数控机床操作室、模具实训室、服装实训室、家电多功能实训室、食品生物工艺实训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类专业设施,有绿化草场、园林花圃、养殖场和无公害脐橙示范场等固定校内外实习基地22个。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游戏池、高级健身房、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学生公寓宽敞、舒适
15、,各类服务设施齐全,建校至今96周年,是一所集农、工、文、商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3获得荣誉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化单位、省级先进基层党校、省级先进助学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综合治理达标先进单位、市级文保先进单位等荣誉20多项。还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江西省山江湖开发培训中心、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赣南脐橙实用培训基地、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4就业保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素质+技能+就业”的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学技能、学文化、学做人、
16、能就业、敢创业”为培养目标,面对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重视专业学科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加强“珠三角”、“长三角”就业网络建设和就业服务指导,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知识、技能保证。多年来,学生“双证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对口率分别达96.7%、98.6%、91.3%、65.4%。近年来,学校坚持特色办学方向,办出农业名校,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变化,开设了理工类、人文管理类、农业类等20多个专业,是赣州市专业最多、门类最全的中职学校,其中计算机应用、会计、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为省级品
17、牌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学校构建了畅通的就业网络,就业形势好。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珠、闽等发达地区。学校与TCL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珠海伟创力、广州温氏集团等一大批中外500强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毕业生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誉。近年来,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下,大力贯彻“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发展方针,创建品牌,突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将以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努力创建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内涵丰富、品牌效益明显、省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学校兰蕙斗芳菲,桃李满天下。赣州农业学校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将以更加昂扬向上
18、、生机勃勃的姿态,迈向更新更高的宏伟目标。2.2项目背景我国是13多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国的农作物欠收了,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我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
19、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2012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将在10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方面的农业职业教育,其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完整性,同样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
20、.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有利于平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布局。我国的职业教育力量多扎堆在热门专业。这些专业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对社会整体起基础性作用的农业类专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教育关注度偏向于第二、第三产业。针对第一产业的农业职业教育太过薄弱。合理进行师资搭配,科学、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调整安排部分院校,特别是兴办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农业类专业设置力度,减少院校对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和过多过滥设置的弊端,使职业教育得以均衡发展,其体系结构得以均衡。(2)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步伐。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需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
21、设,优化产业人力结构。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职业教育亦是如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与实用人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逐渐现代化、高科技化要求多层次办学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农业职业教育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大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事关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完整,进而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步伐。2.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多层次办学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
22、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层次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时空,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多层次办学,需要中、高等级教育层次的全面协调发展。(1)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农业职业教育是从中等农业教育开始的,它是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的基础,在为适龄青年提供继续学习深造机会、为农村提供实用人才、为完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80%的学生
23、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学生没有升入高中,他们大多只有十五六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的平台。他们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与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他们大都愿意接受农业职业类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它的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工作人才和新型农民。目前,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仍然是毕业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涉农人才。受到农业传统地位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适龄青年不愿接受农业类专业教育,加之社会上对高学历的追求,中等专业文凭对学生求职没有太大吸引力,各地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步履
24、维艰。(2)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性。农业类的高等教育多存在于农业类综合大学,侧重于农业科研,且不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忽视于农业职业与实用技能的培养,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有很大难度。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素质高、能力强、懂生产、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而现代职业农民迫切需要高层次农业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教育支撑。满足这一需求,仅靠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大力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成为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形式。3.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建特色农业职业教育专
25、业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在实现多层次办学的基础上,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农业职业教育体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供区域化、个性化教学模块,实施工学交替、学年制和学分制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1)完善3+2培养模式及兴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拓宽学生入学途径、为农村提供实用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它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历偏低,知识及技能结构不完善等。通过高考招生使学生直接接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或是采用3+2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两年的大专教育,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农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提
26、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学生的学历结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意愿,以及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注重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要体现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层次方面的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沟通顺畅、衔接灵活等特点。整合原有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教育资源,设置中专部和高教部,使两个教育层次同时进行。3+2培养模式应当放在同一所院校进行,这样在课程结构,教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不会出现断层,有利于学生接受完整的专业及文化知识教育。通过高考直接进行的大专或本科农业职业教育,可以借鉴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实用技能方面的优势,完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健全送教下乡体制。送教下乡
27、是把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针对农业的季节性和农民本身的文化基础,送教下乡在体制上要适当放宽对学习时间、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的规定,体现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特点。把学历教育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与满足程度。送教下乡把教学地点设在乡镇或村。上课就在农民家门口,在实际生产中实训,教学效果直接在生产中体现,实行非全日制教育。(
28、4)深入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工程。依照各地特色主导产业及战略性农业产业规划,由农业职业院校承办,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较强带动能力,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以充实和完善农村使用技术推广体系,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学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色设制定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类专业,实行项目教学及模块教学,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5)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具有学制短、实践技能强、所需费用低等特点。这非常适合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精心准备,严格制定培训方案,编排课程,组
29、织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实施,在农闲时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在农忙时可以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为农民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同时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对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6)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依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设置。可增设特色果蔬花卉、农村经济管理和观光农业等新专业,改造和提升作物生产等传统专业,做特做强园艺、园林等优势专业,创设农业物联网、农业物流等新兴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契合度。4.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宏观引导经费、观念、培养机制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农业职
30、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政府出资、出力、出政策,要将农业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考虑。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职业院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资源使用率,拓展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特色专业;推动办学机制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在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有基础上,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的保障下,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合理完善3+2人才培养机制与构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健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层次,平衡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满足农业在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台多方面优惠招生政策,加大招生数量,优化生源质量。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既存在机遇又
31、面临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为新世纪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实现我党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证。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符合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全市正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战略,全方位推动赣南苏区各项事业振兴发展。工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创新,都要求有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做支撑。从赣州市目前人才结构现状来看,基础理论性人才居多(有三
32、所普通高校),而实用性人才太少,尤其是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是奇缺。近年来,伴随工业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要求我们在引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引进技能型人才。赣州市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也同样令人堪忧,据调查,在所有农技专业人员中,具有农业专业技术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9%,中级职称人员占18.7%,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教育资源,全方位改善办学条件,加速培养大批的科技应用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人才紧缺的压力。2、符合优化赣州市职业教育结构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
33、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赣州市周边设区市和省内其它地市均已创办了高职院校(吉安市整合市属3所职业学校,正在筹建高职学院)。赣州市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应该建立一所市属的高职学院。但是,目前赣州市有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近百所,从总体看,办学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与赣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市属3所职业学校(赣州卫校、赣州农业学校、赣州技师学院),尤其是农业学校和技师学院与各县、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生源竞争激烈,比较优势不明显,示范引领作用不强。有必要优化整合现有中职教育资源,建立一所市属的
34、综合性高职学院,并以此为引领,逐步形成多元立交、与产业对接、中高职衔接、差异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符合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赣州农业学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农业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推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呈现出一路向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赣州农业学校占地仅284.7亩,面积较小,又在城区,四周没有扩展空间,制约着赣州农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赣州农业学校是市属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成效显著赣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15年,具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历经“
35、赣南道属甲种农业学校”、“江西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江西农学院赣南分院”、“赣南农学院”、“江西瑞金大学”、“江西省赣州农业学校、赣州市农业干部学校”等几个历史阶段。自1981年省政府批准复办以来,学历教育培养了中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0余名,培训乡镇领导干部及各类技术人员30000余人。并具有多次承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特别是近五年先后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江西农大、湖北工学院联合办学,实行自考和成人学历教育,每年参加报考学习人数2000余人,积累了较丰富的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的经验。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应对赣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断做大做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
36、、畜牧兽医、食品生物工程等农业特色专业,目前该校5100多名学生,近1/3为农业类专业学生,农业类毕业生成了赣州就业市场的“抢手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2012年,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莅临该校检查指导工作时,对该校高举农字旗,坚持农业特色,全力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曾荣获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2、赣州农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好学校现教职工128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3人,中级职称32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40余人,有10余位骨干教师参与国家
37、级、省级课题项目研究。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担任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学校现有在校生5100余人,目前共开设专业16个,其中农业类7个,工科类(商贸管理类)9个,形成了农业专业特色明显,兼有工、商、文、理的专业格局,其中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会计电算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2010年,赣州农业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校,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会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列为示范专业建设。2008年12月挂牌成立赣州市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同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业培训基地,承担着农业培训的任务。省
38、教育厅、省委农工部领导曾多次要求赣州农业学校坚持特色办职校。赣州农业学校教学资源的综合性优势,能较好地适应赣州市工业园建设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既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工业园建设用人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增强了学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3.1选址原则1、突出学科特色,立足学校发展。校区选址必须充分考虑保持和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壮大。2、符合城市规划,推进校市互动。校区选址必须尽可能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相适应。同时,校区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使之成为当地的形象建筑和城市
39、亮点。3、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投资效益。校区选址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规划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减小投资风险。4、凝聚师生力量,体现众志成城。校区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师生的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给学校师生营造优美、舒适、便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3.2选址评价因素选址工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校区发展目标,对建设选址方案进行了分析、决策,避免选址决策主观判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校区建设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影响学校选址三大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3.3南康市概况1.区域概况南康
40、市为江西省辖县级市,由赣州市代管。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西源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处北纬2528-261424,东经114299-1445524。东邻赣县、章贡区,南连信丰县、大余县,西接上犹县、崇义县,北界遂川县、万安县。全市纵长横狭,似瓠形,南北长85.45千米,东西宽42.6千米,总面积1844.96平方千米(不含潭东镇则为1796平方千米)。南康市区距赣州中心城区26公里,距赣州南康机场15公里,是赣州市“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辅翼。“十一五”末,南康将撤市设区,纳入赣州主城区。南康市距广州市434公里,距深圳市450公里,距厦门市520公里,距南昌市400公里,通车时间基本在4小时左右,是
41、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辐射地。境内以章江、上犹江为主,大小河流60条,其中干流2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19条,三级支流18条,四级支流7条,五级支流4条。境北隆木水与黄沙水属遂川水系,西南的梅源水属信丰水系,其余河流都属章江水系。除章江、上犹江、龙华江、朱坊河、燕溪属过境河外其余均发源境内的南北山区。章江在境内名蓉江,长58公里,流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落差43米,有蕉溪水、赣桥水、龙回河、南水河等11条支流。上犹江在境内长34公里,流域面积911平方公里,落差16米,有燕溪水、沙溪水、龙华江、木林水、桥头水5条主要支流。隆木水属遂川水系,源出小东,流经樟村、曲潭、瑞坑,出境流入遂川巾石河
42、,境内长13.5公里,流域面积43.8平方公里。南康地处江西省南部,大广高速、厦蓉高速、康大高速、赣州绕城高速在境内经过,大广高速、厦蓉高速在本市唐江“十”字形高速枢纽的中心点,京九铁路、赣江支流犹江、章江、323、105国道穿境而过,境内赣江支流为八级航道。三江乡地处南康市中部,现有11个行政村,共有138个村民小组,3所中学,11所村小,其中有8个行政村地势低、易受洪灾,有3个行政村地处半丘陵地,水资源匮乏,易受旱灾。全乡共有2662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5317人,6401户农户。全乡辖区面积为26.5平方公里,全乡有山林面积1800亩,水面面积4700亩,耕地面积13736亩,是个农业
43、大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新红村浮桥头,距南康市城区20千米。东部与黄金开发区蟠龙镇接壤,西部与太窝乡相邻,南部紧靠黄金开发区谭口镇、谭东镇,北边与唐江镇、凤岗镇隔河相望。三江乡素有四分山林、一分水、四分耕地、一分庄园的“鱼米之乡”之称。三江乡交通有较大发展。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上犹江、南安江、章江在三江境内汇合,水上交通运输便利。乡政府驻地至唐江镇水泥公路6公里多。有浮桥一座,渡口5处,贯通全乡11个村。三江故迹遗址有赣南传闻的古河道遗址。在现今的新江、新红、东红。新红村申屋坝里有明末时期烧制钌的窑遗址,湖头圩清代年间财神庙至今保存完整。2.地形地貌境内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形,因受新华夏系及山字型
44、构造控制,东南、西北地势崛起,重峦叠嶂,海拔500-1000米,中部凹陷,呈马鞍状,西北角和东南小部分为赣南侵蚀中低山与丘陵,中部属兴国-信丰侵蚀剥蚀红岩中低山与丘陵盆地,境内有章江、上犹江为主,错综期间,彼此切割成赣州盆地和榕江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及山间条带状谷地。3.气候气象南康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12月均温8.8,7月均温28.6,无霜期28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43.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856.6小时.4水文特征南康市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章江上游区,境内章江、上犹江为主,章江汇贡水为赣江,6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全境,流域面积859平
45、方公里,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47公里,水利资源丰富。5.行政区划全市2个街道、6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龙回镇、镜坝镇、横市镇、浮石乡、赤土畲族乡、横寨乡、朱坊乡、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十八塘乡、麻双乡、大坪乡、坪市乡、隆木乡,共有25个居委会、299个村委会。市政府驻蓉江街道,距赣州市33千米。6.人口及分布南康市总人口8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0.8%,人口自然增长率0.75%,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公里,高于赣州市(211人/平方公里)和江西省(262人/平方公里)的平均值,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所占比
46、例分别为17.5%和82.5%。7.南康市的城市建设按照“打通主动脉,梳理微循环,主攻东山,完善南水”的路径,高标准编制了东山新区城市设计等14个项目规划,城区控规覆盖率达93.7%。东山大道建成通车,康赤公路改扩建、旭山北路改造、和谐大道、市场东路等项目基本完成,赣南大道与金河路、工业大道等2条连接线、东山北路贯通和文峰大道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机场快速干道、大广高速城南出入口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城区面积达到29.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5万人,城镇化率42.9%。以主干道和大广高速出入口绿化为重点,城区绿化全面提升。“一江两岸”即将竣工,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加大市政建设投入
4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完成扩建,体育公园征地拆迁、工业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敷设加快实施,自来水进节能照明产业园、“西气东输”天然气进城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城区部分路段积水得到有效整治。3.4建设条件1.工程地形地质条件据钻孔揭露,该场地地基范围内存在7个岩土工程单元层,分别是:(1)、素填土;(2)、耕植土;(3)、圆砾;(4)、砾性粘性土;(5)、全风化花岗岩;(6)、强风化花岗岩;(7)、中风化花岗岩。由于学校建筑均为低层建筑,根据该场地地质条件,建设各建筑楼基础形式为混凝土条形基础、箱型基础等浅基础。填方较高区域也可采用管桩基础和圈梁型式,上部采用框架结构。该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根据南康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该项目所处区域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现有资料证实本地区无活动明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存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