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某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况1.1项目简介1.1.1项目名称 安徽省某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某县城的西南方东隔堤顶端,属原某县化肥厂所在地,地方俗称“九龙潭”。场址东邻原化肥厂职工宿舍区;西邻华阳镇龙湖社区果林基地;南邻华阳镇卧冰社区农田;北面与龙湖商贸城隔路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1.1.3建设规模及内容 新校区总占地120亩,共建设各类建筑物面积38650m2,项目总资金604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教学楼、科技电教楼、图书馆、综合办公楼、食堂礼堂、学生宿舍、教师住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道路、绿化工程等
2、。1.1.4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项目法人:安徽省某中学 法人代表:*1.2项目法人简介 某中学创办于193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师资力量雄厚、读书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36个,学生2800余人,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占总数的32.7%,中级教师55人,占50%。全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82.7%。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个“文明、健康、勤奋、向上”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11名学生代表全县中学生参加市读
3、书演讲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3名同学被选送参加全国中学生读书夏令营活动。先后有14个班级被评为市“先进班集体”,6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110人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 学校号召广大教师“树师表、铸师魂、练硬功”,要求每个教师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培养教师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和精诚团结、乐于助人的合作精神,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有信念、教学上有特色、科研上有潜力、发展上有后劲的教师队伍。目前,已有2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1人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省级优秀班主任1人。近几年,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全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
4、二百余篇,有多人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近年来,该校中考成绩连续保持全县领先水平,2001年为安庆一中理科实验班输送了三名优秀学生,2004年各科人均分数居全县第一。高考成绩稳步提高,2004年全县高考文理两科状元,2003年文科状元均出自某中学,2004年本科达线200人,2005年本科达线人数260人。学校获得“高考优胜学校”和“中考优胜学校”称号。 学校于2003年元月初步通过了安庆市示范高中评估组的评估验收,并于2005年3月通过复评验收合格。安庆市教育局以“教基200528号”函同意某中学为安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3.1编制依据 (1)某县人民政府
5、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第42号关于某中学扩建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 (2)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望政办20052号”关于某中学扩建项目征用土地有关事项的批复; (3)安徽省某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望计综20055号”文件关于同意某中学扩建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 (4)某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5年第5号某中学扩建新校区规划设计评审会议纪要; (5)某县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编号2005字第1号); (6)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7)安徽省某中学委托安庆市工程咨询院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 (8)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3.2研究范围 本可
6、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某县情介绍 某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总控制面积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60.12万人,一面负山,三面环水,地形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呈丘陵岗地平原梯状分布,拥有5个淡水湖泊(其中武昌湖水面达13万亩),水质天然无污染,现有耕地面积53.4万亩,可养水面31.6万亩,山场面积
7、15万亩,已被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 某为滨江古邑,古雷池所地在,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东晋时庾亮在报温峤书中言:“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遂源于此。东晋隆安元兴年间设大雷戌,义熙元年(公元406年)置县,名新冶;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定名某县。历代名人辈出,有明成化年间著名谏官王瑞,清乾、嘉年间著名收藏家、校勘家和著作家倪模等,李白、白居易、黄庭坚、鲍照等均为某留下千古绝唱。“江水碧如镜,晴空无垢氛,青山遥隔浦,白鸟自成群”,是某的真实写照。 某县在全国处于承东启西,连接西北的战略位置,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腹地。南临长江,北枕大别山,东依安
8、庆,西连九江。长江过境流程65公里,占皖江全长近1/6,沿线建有港口、码头10余处,华阳港常年可停泊千吨级江海轮;国家级重点工程华阳过船闸是安徽、湖北两省五县市水上交通枢纽。206、105国道及安九(安庆九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京九大铁路、安庆民航机场交相呼应,建设中的济广(济南广州)高速公路倚县城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某长江公路大桥连通大江南北,为某构建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 县自来水厂现有供水能力日产1.3万吨,第二水厂日产5万吨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现有11万伏双回路输变电设施年供电量1.4亿千瓦时以上,最高负荷达4.5万千瓦。程控电话覆盖城乡,容量达4万门,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功能齐备
9、。 改革开放以来,某县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上形成了纺织、化工、建材、酿造、粮油加工和机械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尤以纺织、化工最为突出;某县为国家优质棉、出口棉、商品粮基地县和安徽省瘦肉型商品猪、水产品基地县,农业上优质棉、优质油、畜牧、水产、优质米、林果、蔬菜“七龙共舞”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2.1.2某县教育资源状况 某县1987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九五”期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实现“两基”达标。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9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职业中学6所(职业初中3所,职业高中3所);小学319所;幼儿园2所。 某县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人数4672人。其
10、中普通中学1886人,职业中学164人,小学2569人,幼儿园53人。2.1.3某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2004年,某县教育事业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督查会,布置工作,监督执行,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都发展态势良好;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管理体制更趋合理。2004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某县实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给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全县仅
11、用20天的时间撤销了乡镇教办,成立了中心学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年初制定了某县中小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某县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某县教育督导工作意见、某县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工作,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逐年改善。全县在“到2008年实现一乡镇一所初中、一万人一所完小、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下实施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采用积极稳妥的方法合理地调配了师资力量。2004年共争取中央及省级危改项目资金456万元,其他项目资金268万元,安排危房改造项目26个。 虽然取
12、得了以上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现有校舍中D类危房达7.9万平方米,缺少资金,难以改造,实验、音、体、美等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的文体活动、实验操作不能正常进行;二是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不能满足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全县目前仅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市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基础薄弱;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两基”水平较低,与兄弟市县差距较大,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处靠后位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
13、进。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使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切实解决好学校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走多元化投资办学之路,积极筹措民间资金投资学校建设;二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三是制定一系列奖励吸引人才措施,改善提高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控制人才外流,科学设置学科结构,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进修培训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2.1.4项目提出的理由 安徽省某中学座落于某县县城中心。学校创建于1938年,迄今已有67个春秋,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学习氛围浓郁的治学良校,是四方学子求学之胜地。2003年1月,某
14、中学初步通过了“安庆市示范中学”评估,2005年3月验收合格。虽然如此,某中学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仅19亩(宿舍区除外),现有36个教学班,2800余名学生,平均每班学生七十多人,室内拥挤,不利于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校园内现有大小教学楼各一幢,共39间教室,另有实验楼、图书楼各一幢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办学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同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建设一直受到了很大限制。 “普九”以来,由于某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致使全县初中升学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而社会上要求升入高中继续上学的人数逐年增长。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全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逐步向县城集中,为发挥优
15、质教学资源的潜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县政府决定某中学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划拨120亩土地用于扩建新校区之用。新校区建成后,学校教学班级将达到60个,按平均每班50人计算,在校学生数将达到3000人,比现在规模扩大20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8亿元,现价对比比上年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可比增幅为4.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2亿元,现价增长24.54%,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9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78亿元,现价增长12.67%,扣除物价因素
16、的影响,实际增长3.1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68亿元,现价增长7.05%,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3.40%;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4%。工业总产值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物价因素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1亿元,比上年增长6%。财政收入实现1.0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85万元,比上年下降0.2%。农民人均纯收入1831元。虽然如此,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经济增长点不多,科学技
17、术落后,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某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新形势和挑战,某要发展,就应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本项目建设,完善了教学设施,不仅优化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某中学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适应了某县社会发展的需要。2.2.2是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
18、需要 某县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四个统一”,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县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 某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略高于
19、国家规定的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高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县高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五”末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淡化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界限,加大普高与职高的沟通力度,在2010年前办出12所兼有普、职两功能的综合性高中。 某中学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划拨120亩土地作为扩建新校区用地,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项目建成后将使高中部规模扩大至60个教学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项目建设适应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2.3项目建设是某中学自身发展的
20、需要 某中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风学风纯朴、学校管理严谨、读书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多年来,某中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某县乃至安庆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
21、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某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面积过小,生均占有的活动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由于教室数量少,班级学生容量大(平均每班超过70人),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又相对匮乏,不利于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办公室及生活用房紧缺,难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此,某中学领导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通过划拨土地建设新校区,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第三章 教育需求分析3.1招生对象 安徽省某中学是目前全县所保留的唯一一所完全中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招生范围面向全县
22、,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对象也会扩大至周边县(区)。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由于县城地区教育的需要,学校也招收一定数量的小学毕业生。学校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将初中部逐渐剥离,使学校成为只有高中部的省级示范中学,以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3.2生源分析 安徽省某中学招收的学生来源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03年01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省总人口23.46%,约为1444万人。同期安庆市01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4.45%,约为145.5万人。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点是:城镇人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农村人口的独生子女比例也逐年增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
23、平的提高,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绝大部分都会接受初中、高中阶段教育。可以预见项目未来的生源充足。 其次,从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的变化发展趋势看,我省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由1990年的385.40人增长到2003年的672.49人,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人数由1995年的1011.47人增长到2003年的1038.18人。详见表3-1。表中数据充分显示,安徽省城乡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增长态势。这表明了全省初、高中生源充足,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大高级中学教育设施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表3-1 安徽省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构成年 份中小学生占学生总数%平均每万人口中(
24、人)中学生小学生199096385.401118.56199592.97469.221011.47199692.55491.051029.35199792.31507.831052.57199892.13524.071054.22199991.83547.611034.35200091.86574.051032.11200197.79622.541155.78200297.06633.811086.41200396.38672.491038.18注:中学生数中不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 第三,从初中毕业生人数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人数看,全省初中毕业人数由1990年56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
25、04.82万人。与此同时,高级中等学校由1990年招生14.88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52.24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3.3倍。此外,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也从1990年的26.57%上升到2003年49.83%,这一升学率的增长预示着高中学生的生源会有一定的增长。详见表3-2。表3-2 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年 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升学率(%)199056.0014.8826.57199567.3621.2631.56199679.0222.1528.04199787.9325.7829.32199893.8727.5329.32199995.6830.
26、4731.85200097.6032.6633.46200199.1436.4236.742002100.5445.3245.072003104.8252.2449.83 第四,从某县教育需求现状和某中学教学实绩看,某县从1995年到2004年初中生人数为77636人,高中招生人数1844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23.8%。“十五”以来,某县教育系统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只有30.5%左右。详见表3-4。根据某县“十五”规划,到2005年全县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预计初中毕业生要求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人数也随城
27、镇水平提高而增长,这充分显示项目生源充足。表3-4 某县19952003年初中毕业生和各类高中招生人数年 别初中毕业人数高一招生人数其中某中学高一招生人数19954829141912119966608121613819978514130915619988250144221919998897149630120009295202539020011069023894992002106803288654200398733863601合 计776361844730793.3师资配备 某中学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中级教师55人,目前有2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1人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培训
28、,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近几年,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全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二百余篇,有多人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还会每年从师范院校招收部分应届优秀毕业生,从县内外其它中学吸纳有一定教学成果的优秀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全能够满足项目运营需求。第四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4.1项目场址 某中学扩建新校区位于某县城的西南方东隔堤顶端,属于原某化肥厂所在地。2004年12月27日,某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本项目用地以划拨的形式用于某中学建设。 项目用地的四周界址是:东邻原化肥厂职工宿舍区;西邻华阳镇龙湖社区果林基地;南邻华阳镇卧冰社区
29、农田;北面与龙湖商贸城隔路相邻。4.2建设条件4.2.1自然条件 (1)气候 某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363.0mm,年平均降水日139.1天;年无霜期平均为254天;年平均风速为3.1m/s。 (2)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根据安徽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资料,项目场地内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段为陡坎,地形最大高差为8.18米。场地地貌单元属丘陵(低丘)地貌。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填土层中赋存的上层滞水和粉质粘土中的孔隙潜水,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2.53.0m,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3)工程地质 项目场地地基岩土自上而
30、下依次为:素填土、黄褐色,松散,层厚0.24.0m不等,工程地质条件差;粉质粘土,灰黑、灰、黄褐色,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很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层厚0.35.5m,软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局部砖红色,饱和,硬塑状态,局部坚硬,分布较稳定,为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好;碎石土,黄褐色,密实状态,碎石为卵石,间充填粉质粘土,偶夹砾砂,工程地质条件好。4.2.2区位和交通 某中学新校区位于某县城,某县南临长江,北枕大别山,东依安庆,西连九江,区位条件优越。206、105国道及安九公路相互连通,济广高速公路倚城而过,某长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县城东隔堤路
31、横穿学校大门而过,对外交通便捷。4.2.3工程用水用电条件 某县自来水公司可保证项目用水要求,管径为100mm的新校区专用自来水管已安装到位;10kv高压输电线路已架设至场地,学校专用的变电设备也配置到位。水电条件满足建设运营需要。4.2.4建材供应条件 某县建材资源丰富,各类建材厂家众多,项目建设所需的砂子、石料、砖、木材等均由当地建材厂家提供,钢材、水泥由各生产厂家驻县城供货商定点供应。项目的建筑材料来源充足。4.2.5社会环境条件 安庆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五”期间,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扩大普高招生规模。要使“十五”期间普通高中的数量由现在的74所
32、,调整到66所,办学规模则由现在平均不足18个班,到2005年达到校均36个班的规模。要努力创办好1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35所省级示范高中。并使县镇以上地区全部普及高中教育。这些都为某中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某县委、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对某中学扩建新校区工程非常重视,采用划拨方式给予建设用地,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5.1建设规模 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某中学扩建新校区工程共建设三大基本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主要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各种建筑物以及运动场,相应配套的
33、道路、广场、给排水、供配电、绿化等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38650m2。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5-1。表5-1 某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序号名 称规 模总投资(万元)备 注1综合办公楼3200m23042图书馆3600m23423科技电教楼5600m26274食堂礼堂3000m22705教学楼7200m28256学生公寓11050m211057教师宿舍3000m22708配套建筑物2000m2150包括门房、配电房、厕所等9运动场400m标准环形跑道10010市政设施160包括室外给排水、供配电工程11道路、广场28312绿化及环境工程7213篮、排球场728个篮球场
34、、4个排球场14土地征迁120亩5405.2建设方案5.2.1总体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甲方提供的道路红线及现状地形图等。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以及现行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等。 (2)工程概述 工程性质:某中学扩建工程是为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新校园将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高中寄宿制中学。主要建设内容有:教学楼、科技电教楼、图书馆、综合办公楼、食堂礼堂、学生宿舍、后勤用房等。 基地现状:新校址位于原某县化肥厂用地,合计约120亩。地块地形的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基地内无古树、古墓等文物。 工程规模:某中学新校园建成后将达到占地120亩,建筑面积约40000平
35、方米,60个班约3000人的规模。 (3)规划指导思想 21世纪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重点由注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素质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转变是我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托学校悠长的历史文化渊源,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 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将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 4、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
36、活动空间。校园的室外空间中有广场,有庭院,有连廊,建筑空间内外沟通,各种宜人的大小空间环境遍及校内,以利师生教学相长、陶冶情操。 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形体组合上体现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息。 (4)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约7.3公顷 总建筑面积 38650m2 容 积 率 0.54 建筑覆盖率 13.7 体育场地 22000m2 绿化面积 20000m2 绿 化 率 30.7 生活用房 学生宿舍 11050m2 学生食堂 3000m2 小计 14050m2 教学区 教学楼 7200m2 小计 7200m2 教学辅助用房 科技电教楼 560
37、0m2 图书馆 3600m2 小计 9200m2 其他 行政办公 3200m2 配套建筑物 2000m2 教工宿舍 3000m2 小计 8200m2 (5)功能分区 本校园可分为三大基本功能区,即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由于基地的形状不够规整,有近三分之一的用地地势较低,用做体育场地。主要的三大基本功能区顺着基地的南北方向展开:教学区居北侧,学生生活区在基地的西南侧,体育活动区在校园的南侧,三大区以教学区为中心,犄角相依,动静有隔,有分有连,疏密相间。通过空间群体、道路、轴线的呼应和控制,使校园各个组成部分从功能到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出浑然一体的空间环境。本校园总体布局中有东西、南
38、北二条控制轴线暗含其中,一条谓之生态轴线,一条谓之人文轴线。 A、某中学历史悠久,文脉绵延,故我们在校园总体布置时安排了一条南北向的人文轴线,它由入口广场开始,经教学区,再到中心广场。这条轴线由北向南贯通整个教学区,并与两条东西向生态轴线相汇,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骨架,网状轴线在这二百余米内充分展现的是某中学的欣欣向荣。穿过教学区轴线直趋体育活动区。礼堂的现代大空间的暴露结构和浪漫夸张的造型充分展示了高科技的魅力,喻示着某中学的未来将更加辉煌,更加腾飞。 B、与南北人文轴线相辅相成的是一条东西生态轴线,它由贯穿教学区的主轴线向西北呼应学生生活区宿舍,联系起了从早到晚的学校生活。C、时间和空间形成
39、了宇宙,东西、南北交汇轴线支起了某中学新校园总体的布置的骨架,中心广场保证了这二根轴线的穿透性,二轴交汇处的区域便是整个校园的核心区,由景观绿化广场、主题雕塑等建筑形成的围合空间构成,便于充分展示现今某中学一代骄子的风采。 (6)交通组织出入口:本校区现仅北侧有规划道路。因此,将主入口设置在北面,斜向面入口的主干道。主入口设计为入口广场,加以景观布置。学校东西分别有一出入口,该出入口主要为教师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所设。将来校园的南侧再设有一辅助出入口,此入口主要为后勤物资进出所设,可保证校园内良好的文静气氛不被污染。 道路结构:本校采用以围绕教学区核心的环状路为基本骨架的道路结构,主路宽7米。
40、停车:主入口、行政办公楼和后勤服务用房分别有停车场地。全校师生的自行车集中停放在校园绿化遮蔽的停车棚中。 (7)广场与绿地规划 广场和绿地是本校区整体规划的重要因素。校区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同性质的广场和绿地。此类广场和绿化不仅形成不同的景观环境,影响着人们对整个学校的印象,并且还起着组织师生日常教学和生活的作用。 广场,本校园较大的广场有: A、入口广场:由主干道进来便是由大门、雕塑、铺地、道路、绿地构成的入口广场。该广场南北长近40米,东西宽70米。入口广场入口的中轴线和大门的交点为中心向基地的边缘扩散,气势大气,效果磅礴,同时也是生态化隔离城市干扰的有效手段。入口广场也是校园举行小型
41、仪式的场所。在高起的平台上人们可以纵览过去和今天(入口广场和教学区建筑)的景观点。 B、教学区中心广场:从入口广场向北的生态园林景观轴与东西向的人文轴相交处形成一个教学区中心广场,该广场平整、开阔,以硬质铺装为要素,组织人流集散并诱导行为及视线的空间转换。 绿地 本校园富有特色的绿地有: A、入口广场绿地,该处绿地以小块草坪、水面、小品配合广场建筑形成,其中在广场的两侧种植高大、茂密乔木,以隐蔽外部干扰; B、教学区中心广场绿地,该绿地以草坪为主,形成开阔视野; C、学生生活区入口以草坪为主,结合少量硬地,适宜尺度形成能够吸引学生停留活动、创造高雅学生生活社区气氛的富于景观特色的绿化; D、运
42、动场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亦布置多处尺度不等的绿地,这些绿地不仅起到阻隔动静之功能还有人流集散,突出建筑形体之用。 (8)消防设计 学校内所有建筑物均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每个功能区之间相互独立,均有消防道环绕。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消防要求,室外消火栓间距小于120米,室内按要求设有消火栓。 建筑内部设双向疏散通道,在数量、疏散间距、疏散宽度上均满足建筑防火要求。 (9)环保及环卫 整个校园基地上除建筑及硬地广场外均植以树木草坪,既绿化环境又是隔噪调温防尘的措施。 排水系统中,厨房排水,粪便污水均经过化粪池沉淀处理后,与洗涤废水合并达到市政排放要求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教学楼和宿舍朝向
43、、采光、日照、通风条件优良。窗地比大于1/6,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大于2小时。 食堂、厨房等后勤服务楼位于校园教学区西侧一隅,远离教学区,且处在下风向,避免了污水、废弃物、烟气对校园的影响。5.2.2建筑设计 (1)教学区建筑群体 本设计通过廊道将教学区主体建筑组合为一体,从而使教学区活动联系便捷。就教学区的建筑总体而言,其特点有: 建筑整体感强,交通流线明晰; 办公按功能分区布置,联系便捷; 教学楼按年级独立成团,易于管理; 专业教室自成一体,维护人员控制统一; 公共空间丰富,层次分明,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教学楼布置成围合式,均为五层,每幢拥有20间普通教室,和相应的卫生、疏散设施。 物理、
44、化学、生物、劳技等专业教室集中布置在科教楼中,该楼六层,作为整个教学区建筑的活跃元素,专业教室的安排考虑到时代的飞速发展,设置了微机、语言教室,但除底层教室管线功能要求较高外,其余教室强调通用性,以利于校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 办公楼包括行政办公和教学办公两个部分。教学办公设置在教学楼组团中。校级领导和重要职能部门办公用房,以及教学办公布置在南翼,可获得良好的采光,并设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 美术、音乐教室可布置在科教楼中,位于圆形报告厅的北侧,符合专业教室的特定要求。 图书馆位于科教楼南端。与科教楼相互辉映,并围合了一个小型的文化广场,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楼内南侧布置师生开架阅览室,光线充足,景观优美;北侧布置书库、演播中心、视听室和阶梯教室;两者之间通过可中庭和回廊相连。报告厅设置在图书馆中,相对独立。 教学区建筑立面充分体现现代感和文化内涵,色彩与材料以深色石材和砖为主,辅以白色点缀。屋顶为蓝灰色。其他辅助教学用房为平顶和现代感很强的风格以示变化,丰富校园空间。 教学区建筑群体中有大量公共空间,包括室内公共空间如连廊,;室外公共空间如教学楼之间的院落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课余休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