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300589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4.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大学关于建设XX新校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XX大学 69目录1.学校基本概况11.1 学校历史现状11.2 学校发展战略沿革31.3“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52.学校事业发展情况92.1 承担国家任务情况92.2.学科建设102.3 人才培养142.4 科学研究202.5 队伍建设272.6 财务状况283.办学条件需求分析324.XX新校区项目建设背景5.XX新校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XX新校区建设选址与建设条件7.互适性分析:XX新校区建设具备完善成熟的实现条件8.新校区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9.项目组织与管理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11.预期效益12.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13.附件1.

2、学校基本概况1.1 学校历史现状XX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XX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XX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XX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

3、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办学用地2200余亩,除去教职工住宅用地和湖面后仅为1520亩。现有教职工4321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XX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学家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6506人,其中本科生15387人,硕士研究生7049人,博士研究生2469人,高职学生960人,留学生641人。有两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书刊总量240多万册,另有多种音像资料、微缩资料和各类光盘数据库。建校116

4、年来,XX大学为祖国培养了20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以及活跃在各个行业的风云人物,如“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200多位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在学科建设上,形成

5、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3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覆盖21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此外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分别是: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分别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技术经济及管理;XX市重点学科25个。现有51个本科专业,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新技术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还与20多个国际知名跨国企业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法孔子学院设立两所海外孔子学院。1.2 学校发展战略沿革在XX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学校即以欧美高校为

7、范式,按照当时世界一流名校为蓝本建设。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把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在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一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的努力,李曙森校长(1978年1982年任XX大学校长)在主政校务期间就提出了要把XX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吴咏诗校长(19861993任XX大学校长)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后丰富并加入了“国际化”)的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学校明确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2003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前后,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

8、研和酝酿,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进一步确立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到2010年学校跻身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前列,到2020年把XX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到建校150周年左右的时候,把XX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07年,学校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重申“三步走”战略目标,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确立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通过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以学科交叉、融合、集成为主要标志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

9、,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结合学校的中远期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国家建设发展和XX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及“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思路内涵进行了明确,确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2020目标)的具体路径。2020年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具有优秀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的

10、贡献,同时能够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到学校学习;在学科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工科优势,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大力提高学科的优质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学科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各类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层次、高水平、有后劲、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使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某些学科方向上和若干学术成果上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某些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若干名在某些学科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和发展

11、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围绕中远期目标的实现,XX大学在中远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XX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XX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2010-2020)、“985工程”十年规划等面向中远期的战略,制定实施了XX大学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意见等“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工作战略。1.3“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办学思路,以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

12、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和培育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为载体,以提升科研质量水平为支撑,以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力度为手段,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注重解放思想、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扩大学校整体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坚持内涵发展,注重提高质量。紧紧瞄准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任务,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在关键工作、关键问题上下大力气做好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坚持跨越发展,注重解放思想。要以敢为天下先

13、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把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贯穿于新兴学科建设、高水平团队和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等工作中,积极抢占制高点。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全校上下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如下的预期目标: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扩大学生海外访学的规模,留学生的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初步构建起开放式、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育人

14、环境;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某些学科领域培养和引进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构建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学科优势进一步增强,工学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理科形成优势,人文社科形成特色,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在若干学科领域的国际可比较指标上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创性和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科研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完成新校区一期建设,改善现有校区的校园环境,形成人文气息浓郁、功能布局协调、绿色生态的校

15、园环境;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积极推进四项战略重点,通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构建人才汇聚平台,提升队伍的整体竞争力;3.坚持两个聚焦,提升自主创新水平;4.创建一流学科,提升国际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重点抓好六项保障,系统构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1.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2.做好新校区规划建设,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园和安全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3.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以师生校友为中心的高校便捷信息网络平台;4提升

16、天大人核心价值追求,构建天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及和谐的校园氛围;5.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模式,提升使用效益;6.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学校事业发展情况2.1 承担国家任务情况 XX大学是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学校。2000年12月,教育部和XX市人民政府签订重点共建XX大学的协议,XX大学成为继“2+7”高校后,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院校。“211工程”一期和“211工程”二期,国家共投入17700万元,XX市配套6000万元,如下表所示:表2-1:“211工程

17、”投入情况(万元)类 别“211工程”一期“211工程”二期国家投入102007500XX市配套60000合 计162007500“985工程一期”国家财政投入3.09亿元,XX市配套支持2.6亿元(包括6000万天南大联合大厦建设经费),“985工程”二期国家财政投入4.21亿元,如下表所示:表2-2:“985工程”投入情况(万元)类 别“985工程”一期“985工程”二期国家投入3090042100XX市配套260000合 计5690042100在2001和2006年的“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国家验收中,专家组对XX大学“211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

18、家验收。在2010年的“985工程”二期国家验收中,XX大学在全部五大类共10项评价项目上均获得专家组100%全“A”评价意见,以全优成绩通过验收。目前,学校已经分别启动了“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2010-2020)的建设任务,“211工程”三期获中央专项经费1.14亿元支持,XX市政府也给予我校“211工程”三期1亿元资金配套支持,“985工程”(2010-2013)获中央专项经费6.4亿元基本额度控制数支持,教育部和XX市签订了新一轮重点共建XX大学的协议,在承诺给予新校区建设支持20.5亿元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并视具体情况给与相关专项经费的支持。除“211工程”和“985工程

19、”外,目前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全面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的项目14个,获得各类项目资助为51项,总经费超过1亿元,承担了一个重大专项的国家级分中心建设(先进燃料),是教育部该专项的唯一一个国家级分中心。目前正在承担5项国家“973”首席项目,973的子课题项目25项,863项目31项(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20项),总经费近3亿元。2.2.学科建设近年来,学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工作为牵引,调整学科布局,均衡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水平。我校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形成了以工为

20、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部分学科的优势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至2010年底,我校具有2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具有3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我校有7个一级学科(分别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涵盖21个二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

21、育)学科(分别为:一般力学、技术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大幅增加,从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来讲,XX大学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全国排名第12位,工学类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际数量全国排名第4位。表2-3: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情况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光学工程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技术经济及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建筑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学校的学科特色突出,特别是工科学科的整体水平优势明显,我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

22、除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外,全部集中在工学,现有的18个工学一级学科中,15个具有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有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排名第1的学科数和进入前3的学科数在工学领域均位居全国第2,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第1,光学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2,建筑学、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学科位居全国第3。学校还积极推动学科布局的调整。在软件学院和影视学院动画专业基础上组建新软件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部,下设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筹),为经济、金融、公共管理等学科的

23、进一步发展,为总体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水平的总体提升奠定了基础。学校积极搭建学科交叉集成的大平台,使之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的载体,2009年学校建设了航空航天研究院,集合相关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空天领域开展科研攻关,2010年学校成立了能源研究院,集合能源相关学科优势,重点围绕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在建设学科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面向学校“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以“985工程”(2010-2020)为契机”,学校在强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方面,我们着力打造领先工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以及传统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同时

24、加强强势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建设。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使其中的优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其引进和培养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吸引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其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生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学科的学术竞争力,切实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力争率先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在新兴学科方面,XX大学将重点发展生物学科,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建设“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并

25、适时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实体学院,力争使我校的“生物学”学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成为我校高水平科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加强科研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在交叉学科方面将努力打造能源领域多学科交叉,围绕节能和开发新能源这一核心问题,整合部分学科的相关研究方向,大力开展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项目涉及的我校学科有:建筑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已经在自动化学院建设“

26、能源综合利用平台”并将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天大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乃至世界处于一流水平的技术载体。2.3 人才培养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6506人,其中本科生15387人,硕士研究生7049人,博士研究生2469人,高职学生960人,留学生641人。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以2009年教育部统计资料为基准),本科生总数排名第44位,硕士生排名38位,博士生排名25位。各层次学生的招生人数如下表所示:表2-4:“十一五”期间历年招生人数年 份20062007200820092010本 科 37523776380338063904硕 士25842823279834453338博 士693

27、754 739 767 776 高 职 350350350350350合 计73797703769083688368目前,学校拥有56个本科专业(包括园林和表演2个停招专业,3个新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物联网工程、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其中51个为招生专业(含电信、自动化、环境三个招生大类),涉及工学(含建筑学32个)、理学(7个)、管理学(6个)、文学(4个)、法学(1个)、经济学(1个)6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6个,占现有专业的51%。表2-5:本科51个招生专业构成情况学 科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数 量 3276411比 例62.74%13.7%11.76

28、%7.84%1.96%1.96%贫困学生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构成比例如下表所示,针对贫困学生,学校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建立了包括完备的资助体系,有效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表2-6:各类学生中贫困学生和来自农村学生的情况学历在校总人数贫困生人数贫困生比例来自农村学生人数来自农村学生比例专科生960人173人18.02%429人44.79%本科生15387人3110人20.21%5358人34.82%硕士生7049人885人12.55%3436人48.74%博士生2469人27人1.09%807人32.69%总体情况25965人4195人16.16%10030人38.63%学校坚持

29、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对学生加强综合培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召开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优先的理念。圆满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以进入“国家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契机,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了“三系统一平台”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EI-QAKE)框架,成立了工程教育改革实体机构“求是学部”,创建了茅以升班,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入手,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30、。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的Master Level级别国际认证,是亚洲唯一通过该级别认证的高校。“十一五”期间,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探索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招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最终批准新增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和药学硕士等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至此,XX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5种增至14种

31、(其中工程硕士领域有24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审批通过,实现了文科类专业学位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全面素质教育。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了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势政策课教学,推进“研究型互动式”教学,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完善了“北洋大讲堂”等第二课堂教育的载体。不断完善了学生网上党建平台,坚持高标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大力夯实团建基础工程,有效发挥团组织在

32、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重点率逐年提升。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信为学,诚信为人。“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学成果显著。10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9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项目获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7种教材被批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4个优秀

33、项目备案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XX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与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高校的前列,2009年获得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供不应求,以下是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表2-7:各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年度类别20062007200820092010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

34、业率本 科 389698.07%390397.52%418898.42%363099.26%367399.02%研究生264699.92%497999.30%306898.21%338197.63%342097.37%高 职 46691.63%37187.33%31090.65%28896.86%30098.00%总 计 700898.34%925398.07%756698.02%729998.41%739398.21%我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如下表所示,我校毕业生到企业单位工作的比例比较大,其次为事业单位。表2-8:各类学生的就业去向情况本 科年 份企 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继续深造及出国其 他2010

35、49.77%9.03%38.14%3.36%200951.44%6.36%38.79%3.41%200850.50%8.0%38.30%3.20%研究生年 份企 业党政机关继续深造其 他201051.29%28.55%11.98%8.18%200946.04%29.43%10.15%14.38%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各类学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主要为:学校目前为独立校区办学,学生都集中在该校区。“十二五”期间,我校将本着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做好各类学生的培养工作。基本稳定本专科生的规模。根据目前本科生在校生的情况,“十二五”期间本科生的在校生规模为16200人。考虑到XX

36、大学是全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是XX唯一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全国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单位和秘书长所在地、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同时XX也是国家职教改革示范区,为能够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学校拟保留1000高职学生的规模,用于支撑教学改革实验。因此本专科生合计为17200人(与教育部“十二五”基建规划中核定的人数相同)。调整和优化研究生的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稳定在每年3600人左右的规模,因我校目前的硕士生学制改为3年,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在校硕士生规模将达到10800人;博士生年招生为80

37、0人左右,考虑博士研究生延期因素“十二五”期间博士生在校规模达到2700人左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学校将逐步调整硕士生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到“十二五”末期,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半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为响应国家“留学中国”计划的开展和拓展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XX大学制定实施了XX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2010-2020,根据纲要的部署,学校将通过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建设全英文课程体系,改革留学生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根据纲要部署“十二五”末期留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其中学位生1000人。以上学生构成了我校的学生规模

38、,预计在“十二五”末期学校学生的总人数为31700人(与教育部“十二五”基建规划核定数据30400相比略有增加,主要是由于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从2年调回三年后使硕士生在校生总数有所增加)。除全日制学生外,目前非全日制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接近2000人在校内上课。“十二五”末期,学校将实现两校区办学,根据办学支撑条件的核算,新校区能够支撑在校生18000规模,老校区保留13700在校生规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校区建成后,学校的空间紧张状况将得到缓解,为综合考虑办学效益的问题,若考虑将目前现有143个本科生教学班的人数补至32人(目前最少班级人数为20人),同时考虑发展战略

39、新兴产业专业、社会急需专业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相关专业招生,本科生的班数至少可从143扩至155个,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本科生年招生人数与目前相比至少可增加1050人,届时学校将根据综合条件的情况逐步扩大本科生的规模,恳请教育部能够给与大力支持。学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质量,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

40、撑。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优势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工程大师。“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拟从学校12个优势专业开始实施。2.4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学校结合“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项目,坚持“两个聚焦”(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以组织实施科技大项目为牵引,着力在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求实效,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

41、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总经费达到37.7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2010年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达到12.07亿元,具体的横向和纵向经费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万元):表2-9:“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情况(万元)时间总经费纵向经费横向经费200645835.110764.8335070.27200751856.211737.6240118.22200870051.1221331.0948720.02200988876.530225.2858651.222010120696.913860582091.91目前在研的千万元以

42、上的科研项目有21项,在研百万级项目近200项(纵向95项,横向105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1项,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5项,973子课题项目25项,国家863项目31项。“十一五”期间,我校14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5项为参与完成),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所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数按照第一完成单位与同类院校进行比较的位于高校11位。表2-10:“十一五”期间科技获奖情况时 间奖 项项目名称完成人2006年(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技术靳世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用项目余建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

43、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黄家琪2007年(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节能李鑫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钟登华2008年(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王静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大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安全理论及工程应用练继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交通运输工程结构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和风险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余建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轻轨与高架桥梁抗震与减震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李忠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高文远2009年(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

44、车尾气净化中应用沈美庆2010年(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苏万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配电系统综合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系统开发及工程应用王成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张美景“十一五”期间,我校授权专利1357项,其中发明专利为1139项,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校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七位,授权总量排名全国高校第八位,有效专利的保有量居全国高校第十位。表2-11:“十一五”期间科技专利情况(项)申 请授 权年度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总数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总数2010 71556077131271038320

45、09632620694260370297200849236052821120023120073902004102064422522006391382431150359194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情况和具体的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12:“十一五”期间论文检索情况SCI收录论文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国内论文篇数名次篇数名次篇数名次篇数名次2009年92922146410532241940402008年9602115786648202262312007年9121814936520163352142006年10311316535550123511132005年9611116306528933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