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07093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考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人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 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

2、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

3、,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4、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 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

5、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

6、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为“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

7、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例如:“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

8、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

9、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10、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

11、于”。 三、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

12、“杀”的意思。再如: 凡吏于土者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非能水也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范增数目项王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臵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

13、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4、: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

15、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可烧而走也。

16、 走:使(之)逃跑。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

17、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 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18、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 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 四、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

19、)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晋鄙嚄唶(huji)宿将 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20、、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巨是凡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

21、句1、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例如:今以钟磬臵(于)水中。 石钟山记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安在

22、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张衡传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

23、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

24、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致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

25、“求可使报秦之人”)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

26、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

27、”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4)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比

28、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

29、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五)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

30、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 圣人无常师。 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31、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

32、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

33、、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愚公移山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

34、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 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14、宁耶(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

35、,宁可致意耶? 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 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

36、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五、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

37、的重视。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

38、点来。 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

39、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

40、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

41、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42、“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