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6681/ki.wcqe.202320015作者简介:戚伟燕(197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注:本文系 2022 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项目“基于 OBE 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以基础笔译 课程为例”(编号:2022ZXKC236);2022 年第十一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 续译 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编号:ZGWYJYJJ11A130);2021 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改项目“基于 CBI 理念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编号:KA2201601C8)。摘要:为了强化英
2、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文章以“中级笔译”课程散文翻译为例,首先对 CBI 理念进行了概述,然后论述了基于 CBI 理念的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CBI 理念;翻译类课程;英语专业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20-0064-05课程思政是指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发展方向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
3、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一重要论述使价值引导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性作用得以突显。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首先,新时代中国积极走向国际舞台,“一带一路”等新倡议均要求外语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语言沟通,还需具备较高的政治站位,了解中国国情和党的方针政策。其次,外语教育融通中西文化,如无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自信,由于中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别,学生可能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认识模糊的问题,甚至迷失方向。孙有中3也指出,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中外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层面,因而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塑造学生的
4、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在文化领域的建构功能更为突显,这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均能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即如何在注重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让其接受思政教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课程思政与翻译专业建设研究,其中包括翻译硕士与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内涵价值、实践路径、工作机制、师资队伍等4。其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及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类课程建设研究。包括翻译
5、类课程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如何结合思政教育进行翻译教学与翻译课程的改革等5。相关研究既涵盖不同层次翻译专业建设的宏观研究,又涉及具体翻译类课程建设的微观研究。但是,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仍需继续深入和细化,同时对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也需要做到更加系统化、条理化6。一、CBI 理念概述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上。CBI 理念是指外语教学中基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开展知识传授的一种理念,其奠基人莫汉认为该理念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的结合。这一理念是在二语习得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
6、建立起来的,注重构建有助于语言理解的有意义语境,并强调建立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CBI 理念已在西方国家获得了极大关注,并被有效运用在各种语言教育项目中。它摒弃了人为地将外语教学孤立起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体现了整体教学的思想,将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融入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7。CBI 理念遵循三个主要原则:淤学科知识为核心;于语言材料要基于 CBI 理念的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以“中级笔译”课程散文翻译为例戚伟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225)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7、 9 卷第 20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真实;盂要适应特殊学生群体的需求。首先,内容主宰着教学,只有当语言被“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语言习得才能成功。其次,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真实、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可以为有效地学习或习得语言提供有意义的语境。最后,CBI 的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教师在 CBI 课堂上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语言和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8。目前,国内对 CBI 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9:基于 CBI 模式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结合CBI 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主题模式、附加模式、沉浸模式等针对学生的外语教学研究;
8、基于 CBI 教学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等的研究;CBI 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CBI 理念对学生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普遍涉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反映出CBI 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方式和视角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此外,对 CBI 理念的宏观认识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多,深入课程教学实际的微观研究亦为数不少,但对于教师进行 CBI 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研究相对较少,且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和不同学习需求开展 CBI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也略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CBI 理念,融合农林院校特色,以“中级笔译”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选材、思
9、政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二、基于 CBI 理念的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中级笔译”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翻译理论知识为先导,以英汉语篇互译为主干,介绍不同领域的翻译知识和核心术语,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语言知识,了解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以及不同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技巧,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语言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基于 CBI 理念及课程思政理念,针对该课程,笔者构建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政论翻译、经贸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和农林翻译等单元主题,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核心,摒弃为练习而练习的传统
10、教学方法,以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时空上的限制;通过小组展示、讨论等课堂活动强化教学效果和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下文将以“中级笔译”课程中的散文翻译为例,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确定、教学选材、思政内涵挖掘、教学活动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一)教学目标更新传统的翻译类课程教学目标往往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翻译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在大思政背景下,基于 CBI 理念融语言学习于学科知识或主题学习的特点,“中级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即新增了思政目标
11、,故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对比不同文化,以严谨和探究的治学态度深入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使其能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散文翻译的教学目标调整如下。首先,从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汉英异同对比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把握汉英散文特点,掌握散文英译策略和技巧,纯化英语表达,提高学生的散文翻译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降低汉语思维影响,提高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深化学生对中西方文化
12、异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最后,思政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翻译演练对散文原文进行赏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其树立文化自信。概言之,可归纳为“道术并举,立德树人”:“道”即外语人的政治品格和时代担当;“术”即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10。散文翻译“道术并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要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设计、翻译案例选取、教学活动设计、课后作业布置等,将思政内容自然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每个环节的教学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散文及翻译的同时,还能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
13、情怀,真正实现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教学内容选取和思政内涵挖掘“中级笔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基于 CBI 理念及课程思政理念。第一,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标准:强调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及提高语篇翻译技能,选材须体现学科知识性、英汉语篇和文化差异性。教学内容以语篇为主要形式,而非字、词、句。课程分为八个单元,涉及文学、文化、政论、经贸、旅游、外事、科技、农林等常见领域。所选语篇为各单元相关领域的典型文章,长度适中,难度高于学生实际翻译水平,且侧重相关领域学科知识、翻译知识和核心术语的学习,英汉语篇表达和文化异同的探析,以及具体语篇文体特征及翻译原则和策略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融
14、合学科知识学习,实现英汉语篇互译能力和语言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根据上述不同领域进行选材,“中级笔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应与中国历史、国情、价值观、文化与传统、发展与成就等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具体可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格发展等方面构建“中级笔译”课程思政元素体系。例如,文史类单元选材注重挖掘家国情怀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元素,如爱党爱国、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及弘扬;科技类选材侧重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元素,如追求真理、探索精神、理性思维、问题意识;农林类选材侧重挖掘乡村振兴、科技兴国等
15、方面的元素。散文属于文学文体,题材多样,知识面广,虽篇幅短小,但散而不乱、形式优美、精练隽永,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此散文翻译难度较大。课堂教学选取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中茅盾的 白杨礼赞 为材料,辅以 散文选 中的相关散文,如 清贫(方志敏)、做一个战士(巴金)等,让学生分析掌握散文特点和汉英语言差异,学习该散文蕴含的相关背景知识,探讨散文英译策略。基于茅盾的 白杨礼赞,散文翻译小节教学的思政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该散文中蕴含的革命文化,以此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结合张培基精彩译文及翻译特色赏析,使学生感受译者的
16、文化自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感受英汉散文语言之美与巧,掌握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同时使学生明确为实现中国梦,自身应承担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中级笔译”课程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从宏观到微观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基于 CBI 理念围绕主题或学科知识展开语言教学,根据单元主题与目标,教学活动可从课前教学导入、课中教学过程、课后任务完成三个环节入手进行设计。课前活动设计从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入手,学生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单元翻译语篇的初译并将译文上传至学习通平台,从而完成课前学习
17、任务。课前活动的内容须为蕴含丰富思政内涵的材料,并以 PPT、微课或视听文本等多模态形式进行导入,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可以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课中教学以小组展示、讨论等形式检测、巩固单元主题知识学习,探讨初译稿,总结单元语篇翻译的主要问题或难点并探究解决方案,而教师须有意识地将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活动环节,具体可从微观层面对语篇中存在的翻译重点或难点进行英汉文化思维差异对比、主题深化等,对学生进行显性或隐性的价值引领,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翻译教学的统一。课后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延续和拓展,任务设计同样需要围绕本单元翻译教学和思政教学目标,如任务选材须蕴含思政内涵、任务本身须进行
18、中西文化对比等,同时注重任务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或者研究性学习。下面以散文翻译小节教学为例,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具体展示。茅盾的 白杨礼赞 借物言志,讴歌了革命志士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张培基精妙地道的翻译,既是语言翻译教学和研究的蓝本,也是翻译课程思政教学不可多得的精品,教师可通过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自译及张培基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并展开文本细读和相关练习,让学生领会张先生的翻译精妙之处,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翻译教学的统一。1.课前教学导入。课前教学导入要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以相关背景知识的视频等蕴含思政内涵
19、的资源导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如茅盾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家国情怀等,并结合“四史”教育,加强主题知识学习。课前学生要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译前准备和散文的初译。第一个环节译前准备。首先学生要搜集有关作者茅盾的背景知识材料进行学习,以及搜集 白杨礼赞 的创作背景材料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学习通平台视频资料学习:重庆卫视 品读 栏目的 品读 白杨礼赞 。学生在了解茅盾及该散文创作背景的过程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及散文所传达的北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团结抗战的坚强品质和革命精神。同时,品读 白杨礼赞 视频色彩丰富,并配以庄重的背景音乐、空灵的朗诵及极具感染力的解说,展示了西北高原傲然挺立的
20、白杨树,也传达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中体现的爱国之情和艰苦卓绝的革命传统,可增强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第二个环节原文初译。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出英汉散文特点、散文翻译重点和难点及散文翻译基本策略;其次,熟读、分析原文,总结出原文在语言、文体、文风、结构和篇章等方面的特点,确定本篇散文翻译策略;最后,在学习通教学平台完成原文的初译,并将原文特点、具体翻译策略、初译稿上传至讨论区,同学间进行在线自评与互动,探讨出恰当的翻译策略、总结原
21、文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在线实时了解学生翻译完成的进度及情况,并适时做出相应的点评和指导,在线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除了关注具体的汉英语言转换技巧和能力,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相关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赏析原文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感受汉语言的表达魅力和张力,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2.课中教学过程。第一,按照教学设计,将张培基经典散文译例作为线下课堂导入,并结合学生课前视频学习、背景资料准备及初译感受,以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探讨总结中文散文语言、文体、文风、结构和篇章等方面的特点及散文英译的重点和难点,自然引入对 白杨礼赞 的特点分析和翻译探讨。在这一
22、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散文翻译技巧,还要本着教学内容思政化的目的,从张培基经典散文译例的人物、背景、故事等相关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展开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这篇散文是典型的借物言志,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多种修辞,语言凝练、文字优美;同时句式变换多样,长短句间杂其中,长句更有气势,短句更有力量11。对于这样一篇散文佳作,要成功翻译绝非易事。第二,小组展示本组自译过程中归纳的翻译问题,并向同学和教师介绍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小组确定的译文,其他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译文优劣和解决方案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地从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维度解析相关内容,从而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如倒数第三段作
23、者连用四个“难道你”12,反问和排比并用,层层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气更为高昂激荡。读者在感受到其磅礴气势的同时,还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北方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精神的赞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四个并列排比结构进行探讨,是按原文统一翻译成“How couldyou.”还是进行多样化处理,如“How could you.”“Don t you think of.”等。较多学生选择统一翻译成“How could you.”如此翻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复手法,不仅起到强调作用,符合原文的文体文风,保留了原文的气势和感染力,亦能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在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同时,体悟原作者对北方军民的崇敬
24、之情和爱国热忱。这样无声地浸润着爱国旋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达到了“道术并举”的目标。第三,对张培基英译文本展开细读,领会分享翻译家张培基的翻译风格和精妙之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从译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等方面挖掘与爱国、敬业、奋斗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以使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white poplars aim high.”)“力争上游”可理解为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张培基先生将原来的形容词译为动词“aim high”,词类转换自然,用词凝练,可让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白杨树不断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和志存高远的精神面貌。简洁的两个词语译出了原义及神韵,展现了先
25、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堪称妙译。诸如此类的表达,如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不折不挠等,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有关个人品质等的思政元素,在师生共同赏析过程中,原作者的爱国爱民,译者的翻译特色、文化自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仅使学生对英汉散文语言之美与巧及散文翻译的具体要求的体悟更加形象和深入,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明白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承担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最终提升个人品质和政治素养。3.课后任务拓展。散文翻译的课后任务分成两部分。首先是所选散文的重译。重译之前,学生要学习和分析张培基先生的经典译文片段,深入体会和感受其深厚的语言功底、翻译理念、翻
26、译风格及展现的文化自信,并总结散文文体、文风、语言、结构和篇章等方面的特色,从而掌握散文翻译要点和策略。在重译过程中,除了解析译文,学生也要注重深层次地分析译文内容中隐藏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以便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随后按要求完成重译任务,对初稿中调整的部分做相应注解,后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由教师评阅并进行反馈。例如,教师可在课后布置散文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 清贫 中的“红色”“白色”等颜色词汇进行汉英文化比较和翻译批评研究,并将作业以 PPT 的形式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然后进行生生互评,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评阅并做出反馈。作为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红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27、的含义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些中文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挖掘及翻译批评研究可折射出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理论研究水平。(四)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中级笔译”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尤其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有关翻译类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吴耀武、王莹认为,需要重新思考谁来评(评价主体)、评什么(评价对象)、怎么评(评价方式)的问题。本课程在“师生合作评价”13等评价理论指导下,尝试设计并实施一套实用性强、便于操作的整合性多元评价体系,即“课前学生初评、课中师生互评、课后学生自评及课后师生互评”。具体来说,学生和教师同为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等
28、不同形式,其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及评价全过程,可增强其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学生和教师应共同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评价,突破传统评价中“评教分离”“评学分离”的局限,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为学”的目的。评价对象即评价内容,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环节,须与单元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既包括单元知识和翻译技能掌握,又涵盖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将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部分内容融入评价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共同进行整合性评价。以“中级笔译”课程散文翻译为例,课前学生自评指标既包括 白杨礼赞 及作者基础知识了解、初译稿语言质量,又包含写作目的及散文主题的深层解读度
29、,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总结,深刻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当时北方军民团结抗战的革命精神。课中师生互评环节,根据目标导向、重点突出的原则14,除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是否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翻译策略的探讨与思政内涵的解读相融合是此环节评价内容的重要指标。如散文后半部分多次出现“北方的农民”,张培基先生均将之译成“our peasants in thenorth”,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译文增加“our”的作用。这样的增译拉近了与北方人民的距离,表明我们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抗敌的坚定立场。课后学生自评和课后师生互评环节包括散文重译自评、优秀译文评选及拓展小组任务
30、互评。评价任务仍包含语言、翻译能力和思政内涵。思政内容评价指标包括张培基优秀译文对重译文质量的作用、重译文对原文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的再现程度等。教师根据学生互评和评优进行点评、打分和反馈,抓住契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加深理解。优秀译文推选环节亦能激发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其后续翻译的兴趣和能动性。三、结语本研究尝试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选材、教学活动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设等微观角度系统探讨英语专业翻译类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实现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本研究基于CBI 理念,强调语言材料本身的内容和语言技能并重,以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目标
31、,深入挖掘翻译类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在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价值判断和辨识真伪能力,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掌握有效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课程思政理念已提倡多年,要在教学中真正有效融入,绝非朝夕之功。特别是外语课程思政,既有机遇,更有挑战,而课程思政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故思政教育需与时俱进。此外,课程思政内涵的体系化及如何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细化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需要相关教育者进行进一步思考。参考文献:1 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
32、021(2):97-103.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人民日报,2016-12-09(1).3 孙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19(1):2-7.4 吴耀武,王莹.我国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22(3):8-11.5 夏党华,黄群辉.“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2):86-93.6 董琇,丁爱华.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2):71-77.7 夏洋,常俊跃.英
33、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1):6-12.8 常俊跃,刘晓蕖.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2009(3):40-48.9 陈玉麟.CBI 在外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J.海外英语,2020(23):47-48,63.10 程维.道术并举,知行合一: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翻译,2021(4):57-60.11 秦梦玲.白杨礼赞 张培基译本中的翻译美学研究J.英语广场,2021(27):47-49.12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 孙曙光.“师生合作评价”的辩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9(3):419-430.14 孙曙光.“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原则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2):20-27.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