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目录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21.3主要编制依据与范围41.4结论5第二章 建设背景与必要性72.1建设背景72.2建设必要性9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13.1现状分析113.2需求预测123.3建设规模14第四章 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164.1场址选择164.2自然条件174.3政策环境条件184.4其他建设条件19第五章 建设方案215.1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215.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215.3建筑方案225.4配套工程方案29第六章 节能与节水376.1节能376.2节水38第七章 招投标
2、方案417.1项目招标执行文件及标准417.2招标范围427.3招标方式427.4招标组织形式437.5招标基本情况表44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458.1环境评价主要依据458.2项目区环境现状458.3环境影响分析458.4水土保持488.5环境分析结论49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509.1安全卫生方针和原则509.2安全卫生目标509.3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509.4 安全卫生措施51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5310.1 组织机构5310.2 项目管理5410.3 人力资源配置5510.4 人员培训56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5711.1建设工期5711.2项目进度计划5711.3实施进度
3、表57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912.1 投资估算5912.2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62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6513.1社会评价目的6513.2 社会评价原则6513.3 社会评价方法6513.4 社会影响分析6513.5 互适性分析6713.6 社会风险分析6813.7 社会评价结论69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7014.1风险分析7014.2 风险防范对策71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7215.1结论7215.2建议72iii总论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项目1.1.2建设单位*气象局1.1.3项目建设地点*路54号1.1.4项目建设工期2年,即*-*年1
4、.1.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6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更加准确的预测到自然灾害及异常天气事件,方便出行,减少损失,使*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根据*气象局的实际需要,本着“科学、合理、务实、发展”的原则,结合*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工作实际需求,新建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楼一栋,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框架结构。1.1.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32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9.8%;工程建设其它费用26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预备费用10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
5、%,地方配套8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1.1.8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2。表1-2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1占地面积平方米4364.661.1学员培训综合楼占地面积万卷1573.41.1学员食堂1456.62建筑面积平方米14173.12.1 学员培训综合楼平方米11517.32.2 学员食堂平方米2655.83项目总资金万元37003.1工程费用万元3323.73.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68.63.3预备费万元107.84项目建设期年25年教育培训人数人次50001.2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气象局前身是空军16总站气象台,转制后于195
6、0年成立迪化气象站,1954年1月改名为*气象站,1960年11月改称*气象局观象台,1975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气象局。*气象局实行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既是自治区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政府的工作部门,履行*政府管理气象工作的行政职能。在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为*农牧业连年丰收提供了全面的气象服务,*气象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成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气象局辖4局4站,有7个自动站,承担了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农牧业气象观测及试验、特种观测业务(包括土壤湿度、紫外线
7、、辐射、酸雨、沙尘暴等)、气象预报业务(为政府的决策服务及其他公众气象服务)、低空遥测探测的多谱勒天气雷达、静止卫星、极轨卫星资料接收开发应用、卫星遥感探测以及后续投资建设的高空大气探测系统(风廓线仪)、雷电监测等工作。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局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形成了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的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提供的公众服务,为国家安全和各行业提供的专项服务。*气象局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已初步建成由极轨卫星、静止卫星、气象通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风雷达、沙尘
8、暴监测站、自动遥测气象站组成的大气监测系统;由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VSAT单收站、MACPS综合应用为主的气象资料加工分析处理预测系统;由“121”气象自动答询系统、*新农网、LCD、LED、媒体、寻呼等组成的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依托新一代天气雷达,由车载式流动火箭、固定火箭和高炮、电台组成的人工增雨(雪)作业系统;建成基本涵盖*地区气象部门的局域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气象资料信息共享;建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移动气象台;完成涵盖乡村的新农网信息中心建设。*气象局坚持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共同发展。人工增雨(雪)工作已经成为我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和缓解水资源短缺
9、、保护生态环境、扑救森林草场火灾等方面取得了日益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农网在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局全面实施中国气象局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局“三大战略”。以科技优势为依托,取得了较多科研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行业。*气象局主要职能是:1、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2、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洲资料的汇总传输;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
10、象监测、预报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布。4、管理本行政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导和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5、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6、组织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监督有关气象法
11、规的实施,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7、统一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人事劳动、科研和培训以及业务建设等工作,会同县(市)人民政府对县(市)气象机构实施以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协助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好当地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8、承担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在*气象局党组的带领下,*气象局广大干部职工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 “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而努力奋斗。1.3主要编制依据与范围1.3.1主要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12、;3、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4、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6、*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7、中国气象局处置气象灾害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实施方案;8、中国气象局关于*气象局*地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批复(气发2009332号)9*城市总体规划;10、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1、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1.3.2主要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受*党委党校委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4
13、)建设方案;(5)节能与节水;(6)环境影响评价(7)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8)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9)项目实施进度;(10)招投标方案;(1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社会评价;(13)风险分析。1.4结论项目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党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符合*党委党校未来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项目建设地点场址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政策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施工条件等建设条件良好,有利于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规模根据*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及党委党校的实际需求情况确定,建设规模适中,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建设技术成熟,与当地技术物质条件相适应。项目建设投资合理,资金来源
14、有保障,建设期管理科学,建成后机构完善,措施具体到位,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行。项目建成后,不但可改善*党委党校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满足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增强党校服务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将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75建设背景与与必要性第二章 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建设背景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
15、性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加强防灾减灾,搞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这次战略研究又将气象事业定位为“科技型”,充分说明基础性公益气象事业要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职能
16、转变,在继续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政府职能的转变,迫切要求中国气象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工作,要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做好交
17、通和空间气象保障,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气候变化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导致环境、资源承载力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难以恢复或不可恢复的。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旱灾明显增多,干旱面积将继续扩大、强度增强;暴雨、洪涝明显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流行病和传染病增加,传播范围扩大,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气候变暖还将大大侵蚀人类经济发展的成果。所以,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尤其是应对气候突变,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日益关注。美、英等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看做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看做
18、为国家战略。因此,国家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气象局在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和*委、市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气象工作在促进首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气象局共制作发布各类决策气象服务产品99期,突发灾害天气预警信号24期,3次启动四级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参加了自治区气象局组织的暴雨洪水气象应急演练;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技三下乡、“5.12”防灾减灾日和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
19、宣传工作,共向市民发放气象灾害防护指引系列宣传画册1.3万多张,发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宣传光碟(汉、维)2000张,接待市民到气象科普基地参观、学习3000多人次,收到较好效果。通过2010年气象局的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针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指挥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提出气象对策建议,为*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赢得了主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从*气象局的工作中可以看出,气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气象现代化设施及各类气象资料的应用集成度较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基础测报业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加强;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需要,改善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办公条件,加强基础测报业务质量,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进一步防治气象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完善*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能力,满足*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气象局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2.2建设必要性2.2.1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21、需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部分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事故的不断增多,*气象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0年3月中、下旬的两次大到暴雪天气由于升温较快造成了城区部分地段发生洪水,4月中旬的强雨雪天气,6月23日暴雨洪水,12月初的寒潮天气,*气象局都准确做出了预报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损失。气候变化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全方位地提高气候变化的业务、科技水平,利用科学的手段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项目的建设为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预警体系,提高天气预测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随时关注气候与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22、展。2.2.2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防御气象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利用气象资源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2003年煤炭开采16.67亿吨,现有资源仅能维持几十年;已成为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大国,仅2003年进口1.1亿吨;2004年全国拉闸限电的省份已扩大到24个。特别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面对日趋严重的能源问题,国家在未来1020年内,把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由南向北地貌单元依此为:南部中高山带,柴窝堡山
23、间盆地,市区河谷平原、东西两侧中低山及丘陵山区山前倾斜平原,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开发潜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展气象资源评价工作,开发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气候资源动态评价模拟试验,科学估算气候资源总储量和技术可开发量,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使气候资源真正成为国家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1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截止11月底,*气象局地面测报总错情为7.
24、7个,情率为0.07,报表全部达到出门合格。探测错情1.5个,错情率为0.03,探空施放高度29036米,雷达测风高度27875米,球炸率为1000。高空探测五项指标综合业务评分为98分。通讯常规报文上传及时率为99.9,紫外线、酸雨资料、沙尘暴数据、大气成分上传及时率为100,自动站数据资料上传及时率为92.1,PUP数据资料上传及时率为84.8。酸雨、紫外线、沙尘暴、农牧业气象观测错情率为0.00,共获得百班17个。项目的建设是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能力,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
25、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1现状分析3.1.1现有建筑物情况*党委党校占地总面积16.5亩,建筑总面积8626.64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71.8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培训楼各一栋,食堂一间。其中教室7间(631平方米),学员宿舍50间(1538.9平方米),多媒体教室3间(369平方米),图书室2间(112.5平方米)。表3-1 现有建筑物情况一览表序号建筑物名称建设年份用途数量备注1教学楼1990年教学楼一栋五层*建筑工程质量研究所鉴定为危房2培训楼1996
26、年学员住宿楼一栋六层3食堂1980年学员食堂一间4住宅楼1980年*铁路指挥部离退休同志和部分党校教职工住房两栋三层共36户*建筑工程质量研究所鉴定为危房5住宅楼1990年职工住宅楼一个单元六层12户*建筑工程质量研究所鉴定为危房6住宅楼1996年职工住宅楼两个单元六层36户3.1.1近三年教育培训情况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增强培训效果,主体班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自2008-2010年,*党委党校共举办培训班次74期,培训人数6451人。其中,主题班次33期3120人,其他培训41期3181人。3.2需求预测3.2.1*干部教育培训数量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
27、工作条例、2010年-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0-2020期间,*党委党校将集中精力办好主体班次,高质量地完成干部培训轮训任务,充分发挥党校在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今后十年,要着力抓好常规主班次培训,搞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目前全师有各类干部5737人,其中,党务干部116人,占2.02%;企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621人,占97.98%。全部干部中,妇女2143人,占37.35%;少数民族118人,占2.06%。干部队伍学历结构: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1530人,大学专科2634人,大专以上学历占
28、总数的73%;中专599人,占干部总数的11.44%;初中及以下294人,占5.12%。干部年龄结构:35岁以下2148人,占干部总数的37.44%;36岁至45岁2510人,占干部总数的43.75%;46岁至54岁985人,占干部总数的17.17%;55岁以上94人,占干部总数的1.64%。3.2.2其他人员教育培训数量项目建成后,*党委党校不但承担着*领导干部及职业素质的培训任务,还将承担大中专班和*部分的职业素质培训任务,其相应教育培训数量如下:1、行政学院,中专班,3年制,每年3个班,每班50人,3年共计450人。2、联合办学,大专班,采用函授或集中授课形势,3+2年制,每年3个班,每
29、班50人,3年共计450人。3、职业素质培训,上岗培训,每年1000人。3.3.3需求预测1、学员培训综合楼面积需求预测(1)学员宿舍面积长期培训学员宿舍按照2人/间,每间30-35平方米,每期最大培训人数300计算,需宿舍150间,则学员宿舍需求面积为4500-5250平方米。(2)办公用房面积*党校现有在职人员29人,随着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及领域的拓展,其相应教职人员将逐步增加,根据教育培训规模初步估算,项目建成后,届时教职人员将达到50人以上,人均面积按照25-30平方米/人计算,则办公用房需求面积为1250-1500平方米。(3)培训用房面积本项目建成后,*党委党校不但承担着*领导干部
30、及职业素质的培训任务,还将承担大中专班和*部分的职业素质培训任务,按照同时最大教育培训600人,每人2-2.5平方米计算,则培训用房需求面积为1200-1500平方米。(4)公共面积及附属用房面积公共面积及附属用房面积按照3500-4000平方米计算根据以上数据合计,学员培训综合楼需求面积为10450-12250平方米。2、学员食堂面积由于学员培训会出现每天多期的情况,故学员食堂面积按照最大同时容纳1000人的容量,人均面积2-3平方米计算(含后堂及公共面积),则学员食堂需求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3.3建设规模经计算,学员培训综合楼面积需求为10450-12250平方米,学员食堂面积
31、需求为2000-3000平方米。为适应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根据*党委党校实际需求,本着“科学、合理、务实、发展”的原则,结合*党委中心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实际需求,本项目新建党校学员培训综合楼及培训学员食堂各一座,其中学员培训综合楼地下一层,地上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1517.3平方米;学员食堂地上二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55.8平方米。其各类用房面积指标见表3-2。表3-2 项目各类用房面积明细表 单位:平方米 面积指标用房名称面积(m2)学员培训综合楼学员宿舍面积4946.76培训用房面积1382.4办公用房面积1310.4公共面积及附属用房面积3877.74合 计1151
32、7.3学员食堂后堂面积759.6餐厅面积1447.4公共面积及附属用房面积448.8合 计2655.8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第四章 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4.1场址选择4.1.1选址原则项目建设地点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效益,因此在地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显著、经济上有利、现实中可行,争取最有利的空间,并能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在具体选址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城市规划及*气象局总体规划要求;2、符合*气象局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目标;3、符合项目建设内容的要求;4、交通方便、环境适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利于安全保卫和远离污染源的地点。4.1.2项目建设地点由于*党委党
33、校目前所处位置受到市政府道路规划退后15米的限制,规划新党校已没有土地,很难做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因此,根据城市规划部门要求,结合项目选址原则,*党委党校向师领导提交报告,恳请将*职业技术学校北校区作为党校规划校区与师职业技术学校统筹规划。目前,该报告已得到*领导审批,确定项目建设地点为*北站路525号*职业技术学校北校区。学校东临乌铁北站,西临八钢集团金业公司,南临*储运公司,北临铁路线。场地平坦,基础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具体建设地点详见地理位置图。4.1.3土地权属及占地面积*党委党校学员培训综合楼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30平方米,土地为*职业技术学校所有
34、,占地范围内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4.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日照充足,空气干燥,春夏季多风,日温差大。主要气象要素如下:气温:年均气温5.4,最高年均8.3,最低5.1,极端最高气温42.1,极端最低气温-40.2,昼夜温差大,平均日差11.2。地温土壤地表年平均温度10.3,5cm地温9.2,15cm地温8.5,土壤最早冻日10月8日,最晚冻日11月10日,最早解冻3月10日最晚解冻日4月8日最大冻土层150cm。降水:年均降水量为177.4mm,最多年降水240mm。霜期:年均无霜期147天,最长无霜期210天
35、,最短无霜期150天。日照:年均日照为2621小时,最多为2975.2小时,最少1995.2小时,日照率63%。降雪:年均初雪日10月10日,终雪4月20日。湿度:年均相对湿度62%,4-9月平均相对湿度43%。蒸发:年均蒸发量2221mm,年最大蒸发量2500mm,年最小蒸发量1648.9mm。风向风速:最多风向东南风,年均风速3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2、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地形平坦,地貌为丘陵地带。场地类别为类,冻土层深度为1.4米,各土层分布如下:杂填土,层厚1.0-1.5米,结构较为松散,均匀性较差,不可作为地基基础的天然持力层。卵石,层顶埋深在1.0-1.5
36、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可作为地基基础的天然持力层。可推断该地质情况对建筑物的建设没有不良影响,工程场地深度在2.0米范围内,基础承载力应按300Kpa设计。4.3社会经济条件预计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5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16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452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627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比例为1.4641.2857.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5亿元,增长12.43%;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5元,增长6.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
37、66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人口出生率为7.62。 全年落实国家、自治区各类项目建设补助资金近11亿元,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开工190个,完成投资268.6亿元。*国际会展中心、大西沟水库、甘泉堡工业区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亿元,增长1.48倍。加快城市“三纵四横”主干道建设,光明路等13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已完工通车。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快,安装供排水管道204公里,卡子湾等3个调蓄水池、河西等5个污水及中水处理项目顺利建成。 实现工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11.5%。百万吨大
38、芳烃、可口可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产。投入资金22.09亿元,加快了“三区四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有所提升,全年引进项目1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8个。与农十二师园区合作开发不断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投入工业专项资金9805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技改创新、特色轻工、节能减排和信息化产业等项目。成立了5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6.47亿元,支持了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银企协调,帮助中小企业争取银行贷款8.8亿元。工业节能减排和“企业节能行动”有序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4%。 落实粮
39、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资金7479万元,比上年增长3倍。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79.52万亩,牲畜存栏69.97万头(只)。投入设施农业专项资金4000万元,新建温室和大棚5550亩,蔬菜节水示范基地8000亩,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座,完善了7个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14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7.55亿元,完成了农牧民定居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安全饮水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60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161.58亿元,增长32.81%。在乌洽会等4个主要展会中,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97个,签约金额539.95亿
40、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家,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增长24%。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0家,投资总额1.91亿美元,增长4.49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6720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外贸骨干企业,帮助中小外贸企业稳定生产。建设5个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组织我市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参加了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展、哈萨克亚洲商品展等国际知名展会。4.4其他建设条件4.4.1基础设施条件 给水:给水由*城市市政给水管网供给,水质符合国家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标准,水压可满足新建项目的生活给水与消防用水要求。给水市政广网管径为D300给水管,由*新华南路
41、主干道引入项目区内,管径为D150,可满足用水要求。 排水:本项目的排水由*排水管网集中统一排出,经原排水管线与城市主管道相衔接即可。供电:由市供电公司统一供电,电量可满足项目施工用电与建成后运营所需要的电能。本项目用电由市政供电网接入,建设配电室一座,即可满足项目需求。供暖:本项目采用集中供热,热源由*热力公司供给,采用70-95的热水做热媒,其暖气管道已引入项目区,热量可满足项目的采暖要求。4.4.2交通运输条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新华南路54号,临街建设,西侧濒临河滩快速路,北侧有外环路及团结路,东侧有胜利路,交通极为方便,便于施工。4.4.3邮电通信目前,*已建成程控交换网、宽带互联网、
42、长途数字传输网、移动通讯网等现代公用电信网络,通讯条件优越。4.4.4施工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比较便捷,施工材料组织方便;劳动力资源饱满,具有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劳务人员、技术水平及施工能力;同时建材如砖、灰、砂、石等地方材料供应可靠;施工场地地下无古墓文物、管线设施等,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设备进入较为方便。同时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用水、用电、通讯等方便。*有着多年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一批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建设队伍、工程监理和管理人才,并在施工和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施工设备配套,机械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第五章 建设方案5.1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1、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合
43、理组织各类功能分区,注重建筑使用功能的设计和建筑形象的塑造,以人为本,突出科学教育建筑的特点,使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时代感的建筑。2、在满足总体规划前提下,周围建筑既保持和谐统一,同时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创造出优雅、舒适、高效、安全的室内外建筑环境。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组织交通流线,达到通顺便捷,互不干扰,并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利节能。4、遵守国家现行政策、法令和有关规范规程。5、积极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达到合理、高效、经济卫生、安全等要求。6、注重环境保护,充分满足环保要求和噪声控制,采用低噪声设备,土建工程采取隔声、吸音措施。7、树立消防预防为主的意识,加强
44、消防安全设计。8、根据各功能要求,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筑装修标准,从而降低工程造价。5.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5.2.1总平面布置与功能要求*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楼要求与*总体规划设计相协调,要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管理维护方便,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并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及*总体规划选择中心楼的建设位置,满足城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规划指标。在功能要求上,确定建筑的明确属性。要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各建筑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城市规划、卫生防护、日照、防火等有关规定。5.2.2规划设计*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楼拟建在*新华南路54号,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45、楼应独立建设,在管理上自成体系,并以此配套建设相应的附属设施和公共绿地,使得气象局院区井然有序。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楼新华南路北路相连接,楼前设置停车位,并沿街布置绿化带。根据项目区周边情况,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建筑主体临街建设,围绕中心楼建设消防通道,以满足消防要求及车辆出去。积极营造绿色空间,在不阻碍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沿中心楼四周装点绿化,创造自然特色鲜明的环境。5.2.3用地技术指标本项目总占地面积4364.66平方米,用地技术指标见表5-1所示。总平面布置详见附图。表5-1 用地技术指标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建设用地总面积平方米4364.66总建筑面积平方米6000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560绿化面积平方米635硬化面积平方米423建筑密度%26.5容积率/0.79绿地率%30%5.3建筑方案5.3.1建筑设计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