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0552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DB45_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3.060 U 456.3 广西壮族自 J曰DB45 区地方标准DB 45/T 1958-2019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highway tunnel 2019-05-31发布2019-06-30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5/T 1958-2019 目次前言.III VIl-346683578888899OVOVI-112222233 TI-i1i1i1i1i1i1i1i1iq白。白。白。白。白吁中吁中吁中吁中吁中吁中吁中q白吁中统系敬一吕测预则.监和原物测析设测测筑监分布察测

2、测测监监)测缝动点观监监监力境构监裂人自馈日测度外测变力动压测目环(害砌术定器据反件项及桔洞监应压振水监项水建灾衬技规机数息文测面平准统法定目内形目力触破隙量测下表质次测般量测信用义旦旦断频墓系方规顶洞变项应接爆孔水监地地地二监一测监及刮刀定定求控测测制测测般测l2测12345项1234功123析性和规要监监监控监量一必qLZ选11111专4444自旦旦旦分固范语口亏本术l2345控l211311111411115111据言范划术仔基技丘丘丘口队队监11111数日712345678I D845/T 1958-2019 8.1 一般规定.23 8.2 数据分析.23 8.3 工程安全性及环境影响

3、评价.23 8.4 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26 9 成果资料.27 附录A(资料性附录)隧逅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29附录B(资料性附录)隧道净空收敛量测记录表.30附录c(资料性附录)现场二角堪估算水量方法.31 附求D(资料性附录)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方法.32 II 目IJ1=1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il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执笔人:李洋溢、吴秋年二。DB45/T 1958-2019 本标准其他起草人:林增海、赵继新、米德才、熊劲松、李软仁、居国军、

4、虞杨、袁通、徐龙旺、宾海峰、曹斌、陈梅、同样、秦鲜卓、封炎、陈人豪、吴庆全。III D845/T 1958-2019 号|由于岩土的复杂性,在岩土中修建隧道及地F工程,理论分析和计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实际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现场的监控量测工作对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和修正设川,因此监控量测足隧道安全施工的必要保障之一,也足隧道工程动态设川的前提条们和基础依据之一。本技术制程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了我国及广西地区隧道监控量测的经验,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隧道监控量测的案例和数据,在广泛征求总见的基础上,t平反复审商定稿。IV DB45/T 1958-2019 公路隧

5、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制定了公跻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符号,&k、技术要求、监控量测方法、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成果资料等。本标准适周于广西地区制咔出句的新建、改扩建双车道公伊隧道,广西地区境内采用钻爆法施工的市政隧道及其它山岭隧道,亦可j参考本标准悻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感c 0/GB 50021 GB 50026 GB 50086 GB 50497 GB 50911 GB 50982 JGJ 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TG C10 公路勘测规范JTG D7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T D7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之二JTG F6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且JTG/T F60 公路隧道

6、施工技术细则SL 183 地下水监测规范Q/CR 9218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东化Y百恒田L|3 术语和定义F列术语和定义用于本文件。3.1 监控量泪。monitoringmeasurement 隧道施工中对国岩、地表、支护结构的变形及稳定状态,以及周边环境动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量测工作。3.2 D845/T 1958-2019 接触量测contact measurement 是指量测时接触被测目标直接获取被测点的量测信息的方法。3.3 非接触量泪。non-contactmeasurement 是指量测时不接触被测目标的情况下,获取被测点的量测信息的方法。3.4 必测项目necessar

7、y monitoring items 为保证隧道周地环境和围岩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同时为反映设il施工、状态而应进行的观测围岩和支护变形、地表1Jl阵等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3.5 选测项目selected monitoring items 为满足隧道设计和施工的特殊需要,山设计文件规定的、在局部地段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3.6 专项监测项目special monitoring items 当存在某些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或甜判可能遭遇施工地质灾害或已经遭遇了地质灾害时,或围岩及支护结构山现了特殊工作状况,为保证隧道周边环境和围岩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而应且行的监控量测项目。3.7 j则点observ

8、ation point 设置在观测体上或内部,能反映其特征,作为变形、位移、应力或应变量测用的固定标志。3.8 测线survey I i nes 隧道净空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时,设置在洞周壁上两测点之间的连线。3.9 变形deformation 隧道国岩、结构、基础等受到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3.10 位移displacement 本技术规程中特指非竖向的变形。3.11)JL降settlement隧道国岩、结构、基础、地面等在荷载作用T产生的竖向变形,包括下沉和隆起,下沉值和隆起直统称为沉降量。2 3.12 3.13 3.14 拱顶下沉crown settlement 隧道拱顶测点的

9、绝对沉降量。净空收敛convergence of tunnel inner perimeter 隧道周边两侧点问距离的变化Q腿DB45/T 1958-2019 隆起及位移。3.15 除飞飞山1起怕苦1n.r1/h.一【边的底鼓floor heave十-隧道开挖后,由于围岩本身的性质以及国岩w力、水理作用不口支护强度得|大|京引起的隧道底板向上隆赳的现象。.r.II_I.干!f!(/乒 DU 1飞13.16 lir川tl枣1叫 ,极限变形I imit deformation I 极限变形为全变形量,ap考虑隧道当句:挖前期变形量研挖中变形量啊挖后变形量的总变形量。3.17 极限相对变形I imi

10、t relative deformation 基线极限变形与两测点间的距离之比。3.18 m,1I)llf!/;IIWt2B 2050 B3B 不必量测2BHo:JB 一般宜重测B5B l次/7d 表10按变形速率确定的监控量泪。频率变形速率(皿/d)监控量测频率二主 52次/d15 1次/dO.51 1次/(2 d3 d)O.20.5 1次/3d 90 l次/30d3次/30d 6.3.4 对隧道洞身地表受影响居民区内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施工期应按每天不少于12次的频率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加大监测频率。14 DB45/T 1958-2019 6.3.5 地表建(构)筑物爆破振动监测应与1lpJ内

11、二次村砌爆破振动监测频率一敛,每施工循环监测i次: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裂缝监测频率可与地表变形监测频率一纹,即技表9表11确定的居高伯来进行监测。6.3.6 施工地质灾害专项监控频率应根据灾害类型、规模、处治方式、监测方式来确定:a)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初期,可采用视频监控设备时24h实时监控:b)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初期,有条件进行非接触变形量测时,量测频率应按不低于按2次/d进行。必要时,还应加大监测频率:c)施工地质灾古处泊措施实施后进行的变形、应力应变,接触压力等监测工作,监测频率宜与同一地段的必测、选测项目相同。6.3.7 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以及施工地质灾苦处治措施实施后的各项监测工

12、作应在各项量测指标基本稳定15d20 d后结束。对于存在膨胀性、挤压性的围岩,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监测时间。¥.l 6.3.8 洞内爆破振动监测,洞外地表建L构)筑物爆破扣lZ;力、变形、裂埠监测,地下水巧、境监测的结飞v束时间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6.4 控制基准e 旦当16.4.1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根据结构重要性、地质条件、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走。-6.4.2隧道工程的变形控制耻,可栅阳则明资料,通过l口|归分机与数仙分析及监测断面变形统计分析方法确立,建立适合于本工程的变平控制基准。有测前顿失时,应苦虑在控制基准中核减相关项。6.4.

13、3 双车道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变形可参考表12选冉。阿表12双车道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变形Uo(%)围岩级别I1 咀H隧道理深Ho(m)fI 11 Ho亏5050H:.三30011 300Ho运50011 拱腰*平相对净空Y)Z敛II)111 .O.01 O.03 尸O.010.08 J III/O.030.10 O.080.40 O.300.60 IV,O.100.30 O.200.80.01 O.701.20 V F O.200.50 O.402.00 1.803.00 J,气k牛、f-J 拱顶相对下沉II Ii飞咱咱E、,1.O.030.06 O.050.12.-III O.03

14、0.06 飞、O.040.5 O.120.30 IV 0.06之O.10 O.080.哇。O.300.80 V O.080.16 0.141.10 O.801.40 注1:本表适用于开挖跨度7m12m及埋深Ho500m的公路隧道,可根据实际量测情况及施工力学分析结果综合确定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变形值。15 D845/T 1958-2019 6.4.4 问内拱顷-r1Ji、拱1却变形、白空收敛的相对变形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8开挖面的距离,可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变形的技表13要求确定。表13相对变形控制基准Uk(%)类另iJ允许值测点巨开J言而豆B65%U 测点E开j2而C1-2)B 90%U B 门

15、,白 而-担-%开-mE巳-IU占川拥识-6.4.5 地表变形控制主主准w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毡(构)筑物的安全要求按照GB50007的相关规定分别的定,耳y.最小值。地表变形控制主主准w考虑测前损失,制定符合本工程的控制墓准。6.4.6主拱隧道中隔墙下沉控制苇准向按照洞内拱顶下沉控制标准确定。边拱隧道中隔墙倾斜(即中隔墙两侧墙顶测点沉降差与两测点问凹的比倩)控制基准应按照GB50007中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局部倾斜值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可按0.2%控制。6.4.7 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分阶段评估阶段变形对总变形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指导意见。6.4.8 钢架应力、日出混凝土应力

16、、二次衬砌应力、锚忏应力、固岩压力、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控制基准应满足JTG070的相关规定。6.4.9 ilJ内二次衬砌及地表建(构)筑物的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按表14的要求确定。表14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jJ&速vCcm/s)、f三三10Hz1050Hz 1 土窑洞、土胚房、毛石房屋O.150.45 O.450.9 O.91.5 2 一般民用建筑物1.52.0 2.02.5 2.53.0 3 工业与商业建筑物2.53.5 3.54.5 4.55.0 4 一般建筑与古迹O.10.2 O.20.3 O.30.5 5 运行中的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O.50.6 O.60

17、.7 O.70.9 6 水工隧道78 810 1O15 7 交通隧道1O12 1215 1520 8 矿山巷道1518 1825 2030 9 永久性岩石高边坡59 812 1O15 新浇大体积混凝土(C20):龄期:初凝3d1.52.0 2.02.5 2.53.0 10 龄期3d7 d 3.04.0 4.05.0 5.07.0 龄期7d28 d 7.08.0 8.010.0 10.012.0 注1:爆破振动应同时监测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注2: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振速为监测的质点振动速度三个分量中的最大值。注3:频率范围可根据现场实测波形选取,缺乏资料时可参考下列数据:币同石爆破20H

18、z,露天深孔爆破10Hz60 Hz;露天浅孔爆破40Hz100 Hz;地下深孔爆破30Hz100 Hz;地下浅孔爆破60Hz300 Hz。注4: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6.4.10 洞口及洞身浅埋段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裂缝控制基准应按GB50982及JGJ8的相关规范按照建(构)筑物类型的不同取值,取最小值。洞身浅埋段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裂缝控制基准应考虑、测前损失,制定符合本工程的控制基准。16 DB45/T 1958-2019 6.4.11 施工地质火害处治措施施作后进行的变形、应力应变、接触压力等监测工作的控制基准应参考相邻段落的情况确定。6.4.12 1lriJ内二次

19、村砌裂缝宽度控制基准应满足JTGD70的相关规定取俏,隧道比业控制基准可按1lriJ内拱顶下问:变形基准伯进行控制,详见6.4.406.5 监测系统精度6.5.1 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必测项目的测设精度要求如表15所示,部分店测项目的测设精度要求如表16所示,其他选测项目的测试精度应结合元器们的精度确定。表15必泪。项目的测设精度要、求序号监控量即项目飞飞号中青度要求拱顶下在1飞飞:.r/0.5 mm 2 Ir 拱1却非开支1 11巨户飞?0.5 mm 3,I 净空收敛t二二:;:.0.5 mm 生地表坐非斗1lEEI:|0.5 mm。严hl 中ISI;1墙坠吨 L二二40.

20、5 mm 111 表16部分选泪。项目的测设精度要求导、/7,序号rl I 监拧量mJ归、目11 1I二-,精度要求围岩内部位移 1 1 l口UI2 11 L;爆破振动11.-rl 土1mm/s 3 11 底鼓11飞1:,1 0.5 mm 6.5.2 元器件的精度应满足表17的要求,元器件的量程应满足设计要求,应式于2倍的设计值或预测值,并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水、防腐性能。I表17元器件的精度要求序号元器的11 1-I11 精度要求1 I-压力盒.11 hfI 圭土、0.5%丑S.2 应变计TJJ 土。.1%F.S.,、,钢筋计.拉伸O.5桂芳:丘,压缩l.O%F.S.3 4 i 孔隙71)压计

21、11、士IO.l%F.S.5 流晕i十J-=i_ 1%5%.、.6.5.3 对隧道洞身地表受影响居民区内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水位监测精度应不低于土2Cffio 6.5.4 对地表建(构)筑物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的测设精度同洞内爆破振动监测,详见6.5.1表16;变形监测同洞内必测项目,详见6.5.1表15;裂缝长度、宽度监测的测设精度要求同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如表18所示。表18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序号监控量测项目精度要求l 裂缝长度1 mm 2 裂缝宽度0.1 mm 3 裂缝深度1 mm 17 D845/T 1958-2019 6.5.5 施工地质火害专项监测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处治措施等综合确

22、定各监测项目的精度。6.5.6 问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的测设精度要求如表18所示。6.5.7 隧道战鼓监测的测设精度与1lriJ内必测项目,详见表1507 监控量泪。方法7.1 一般规定7.1.1 刑场监控量测院根据己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大纲进行测点Jm设、11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间整监控量测计划。7.1.2 现场监控量测方法w简单、可靠、经济、实用。7.1.3 现场监控量测实施,应保证监控量测人员的安全,在判定存在如突水涌泥中重大安全隐思地段,应编制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实施。7.2 必测项目7.2.1 洞内洞外观察7.2.1.1 施工过

23、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7.2.1.2 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己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a)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JJ.l行,及时记录开挖工作面的桩号、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稳定状况等,并保阳开挖工作面的影像资料;b)己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状态。7.2.1.3 对初期支护效果观察包括:喷层的平整度、喷层有无裂缝,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喷层是否把钢支撑全部覆盖,是否存在底鼓,是否有渗漏水等。7.2.1.4 对二次衬砌状态观察包括:二次衬砌是否有裂缝、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是否有钢筋外露等。7.2.1.5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

24、地表开裂、地表变形、地面建(构)筑物变形开裂情况、地表水分布情况等。7.2.2 变形监测7.2.2.1 变形监控量测包括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中隔墙变形、底鼓及国岩内部变形等。拱顶下沉、净空收敛量测数据可参照附录A、B进行记录。7.2.2.2 固岩外部变形(包括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表变形、中隔墙变形、底鼓)可采用接触量测和非接触量测方法。接触量测主要使用锢钢尺和水准仪、收敛计等进行量测,非接触量测方法主要使用全站仪等进行量测。7.2.2.3 拱顶T沉可采用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量测:a)采用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时,应在隧道拱顶中线附近通过钻孔预埋测点,测点应

25、与隧道外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预埋件深入国岩不应小于20cm,并与洞壁垂直,不应焊接在钢支撑上,预埋件外露部分应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b)采用全站仪时,测点应采用发射膜作为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预埋件应采用钻孔埋设,设置方法同采用锢钢尺和精密水准仪时。量j则方法包括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方式。7.2.2.4 隧道净空收敛量测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18 a)采用收敛计量测时,测点应采用钻孔预埋,设置方法同拱顶下沉,各分部或各台阶在边墙处的净空收敛动W点直设置在开挖面上1.5 m2.0 m高度处:DB45/T 1958-2019 b)采用全站仪时,测点设置及量测方法同拱顶下训量测。7.2.2.

26、5 拱脚变形包括拱脚下悦和拱脚水平收敛量测。拱脚变形测点应焊接在拱脚钢架的架立铜板七。拱脚下X量测方法同拱顷-r1X量测,拱ij1;p水平收敛量;则方法同净空收敛量测:无拱架段可不测。7.2.2.6 地表变形中地表沉降监控量测可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锢钢尺进行,测点和基准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固定。地表位移DJ(:l也表训降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手段出现网难时,可采用全站仪量测。7.2.2.7 连拱隧道中隔墙变形量测宜采用全站仪量测,并在两侧主制分别设站以测。7.2.2.8 使用全站仪进行非接触变形量测时,应满足下述要求:,四、d 测站距离反柑膜片距离应控制在100叫内,同驴还应不4可断面

27、的开挖跨度鸟b)1次设站无法满足要求时,可进行转站,但如占次数不直由主是次;同一断面的变形监测设站次数应控制在E2次以内;c)测量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同内粉尘浓度:d)反射膜片尺寸可采用20ITllll,X/:mllllll或40ITllllX 40 ITlllJ,条件允许情况下宜增加反射膜片尺寸。-.7.2.2.9 围岩内变形量测可采用多点拉移计、单点位移i十-多点位移计、单点位移计应钻孔埋设,通4.0_.-r t,H-t:!.r,r l 过专用设备读数c根据埋设巧的不|?为:月内埋设或地表埋设两种方式:a)同内埋设方式用于咔埋l也段,应靠且开挖工作面布设测点并测i主初读数:b)地表埋设

28、方式用于阳及浅埋聆应在受洞内开节日|呻布?31年坝。读初读数c7.2.2.10 拱顶下1iC.共脚变形、净空收货哺鼓及围岩内部变b专应罪JJi7f挖工作面布设测点,应在开挖结束24 h及下ih开挖前完成安装井读取初于数,宜在工作面F挖后12h以内完成测点布设、测读初读数的相关工作。7.2.2.11 变形量训时,每次测试均应测读不少于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向占次变形量泪。值,应及时处理数据,绘制变形一时间曲线图和变形一与距开挖面距离的曲线图,预测围岩和支护结构远期变形趋势。巧精7.3.1 应力应变监测i川I险7.3 选测项目7.3.1.1 当隧道结构形式较为特殊、受力较为复杂、或有研冗价f值直的地

29、段,宜对支护结构进行应力、应变监测。包括钢架、喷射泪凝土、二次衬砌及锚杆的应力、应变监测。7.3.1.2 应力、应变监控量测宜采用振弦式、电阻均及光生光栅传感器。监测元器件在埋设前应进行标定,埋设后应及时进行检测。7.3.1.3 振弦式传感器通过频率接收低获得频率读数,依据频率量测参数率定曲线换算出相应量测参量值。,7.3.1.4 电阻式传感器通过测量电路获得电阻变化参数,依据屯阻变化量测参数率定曲线换算出相应量测参量值。7.3.1.5 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光纤光栅解调仪获得读数,换算出相应量测参量值。7.3.1.6 钢架应力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传感器应成对埋设在钢架的内、外

30、侧:a)采用振弦式钢筋计进行型钢应力或应变量测时,应把传感器焊接在钢架翼缘内测点位置;b)采用振弦式钢筋计进行格栅钢架应力量测时,应将格栅主筋截断并把钢筋i十对焊在截断部位:c)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型钢或格栅钢架应力量测时,应把光纤光栅传感器焊接(氧弧焊)或粘贴在相应测点位置。7.3.1.7 喷险、二次衬砌泪凝土应力、应变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传感器应固定于混凝土结构内的相应测点位置,应在拱、墙衬砌内、外两侧进行布置;必要时,在仰拱上布置测点:19 D845/T 1958-2019 a)喷肿、二次中、l砌混凝土应变量;则可采用埋入式应变计:b)二次衬砌钢筋应力量;则可采用l

31、弦式钢筋计成光纤光栅传感器,采用l弦式钢筋计时,应把二次中、l砌钢筋主筋截断并把钢筋计对焊在截断部位,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时,应把光纤光栅传感器焊接(虱弧焊)成粘贴在二次村砌钢筋相应测点位置。7.3.1.8 怕中|应力量测可采用电阳式传感器和振弦式传感器:a)采用电阳法进行f的中|应力量测时,应将电阳应变片粘贴在悄丰|轴线测点七作为应变传感元件:b)采用机械法进行f的中|应力量测时,可将铜管内固定长度不等的细长变形传递丰IDJd简朴应力计国定在锚杆的测点位置作为应变传感)G们。7.3.1.9 将振弦式传感器焊接到结构上进行应力、应变监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仪器温度过高而损坏。7.3.1.10

32、初期支护内力监测元器件应靠近开挖工作面安设,应在开挖结束24h及下次开挖前完成安装并读取初读数,宜在工作面开挖后12h以内完成安装、测读初读数的相关工作。二次衬砌|与力监测元器件应在混凝土浇坑前埋设,并宜在混凝土怦至常温状态后测取初读数。7.3.1.11 在量测过程中,每次测试均应测i卖不少于3次,然后取其干均仙作为当次应力量测仙,应及时处理数据,绘制应力一时间曲线|冬,甜测支护结构垣期内力发展趋势。7.3.2 接触压力监测7.3.2.1 接触斥力量测包括围岩斥力、初支与二衬接触目力的量测。7.3.2.2 接触fk力量测可采用打l弦式传感器,传感器类型的j主择应与围岩和支护相适应,宜采用tM弦

33、式力盒,传感器应与接触面要求紧密接触。7.3.2.3 固岩压力量测时,直在测点处的国岩中开挖深度40cm、直径略大于压力盒直径的埋设孔,孔底应先用砂浆找平,安装好压力盒后,孔内应用砂浆填塞密实。7.3.2.4 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量测时,应先将测点处初期支护表面锤平并用砂浆抹平,待砂浆凝固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在初支表面安装固定压力盒。7.3.2.5 国岩压力量测压力盒应在靠近开挖工作面安设,应在开挖结束24h及下次开挖前完成安装并读取初读数,宜在工作面开挖后12h以内完成安装、测i卖初读数的相关工作。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量测压力盒应在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前埋设,井宜在泪凝土阵至常温状态后测取初读数。7

34、.3.2.6 在量测过程中,每次测试均应测i卖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次接触压力量测值,应及时处理数据,应及时处理数据,绘制接触压力一时间曲线图和接触压力一与开挖面距离曲线图,预测支护结构所承受的远期接触压力发展趋势。7.3.3 爆破振动监测7.3.3.1 洞内爆破振动监测宜采用振动速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来集设备。7.3.3.2 振动速度传感器宜固定在预埋件上,通过爆破振动记录仪自动记录爆破振动速度,分析振动波形和振动衰减规律。7.3.3.3 每次测读时应量测测点处三个方向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以其最大振动速度分量作为评估结构安全性的依据。7.3.4 孔隙水压力监测7.3.4.1 孔隙水压

35、力监测可采用孔隙水压计进行。孔隙水压力计的类型,应根据工程测试的目的、岩土层的渗透性质和测试期的长短以及仪器的精度、灵敏度、量测要求确定。7.3.4.2 孔隙水压计安装前应在测点处钻孔和刻槽,钻孔孔径或刻槽高宽宜为110mm130 mm;在浅埋段或其它松散不稳定土层中,应下套管护孔,钻.fL完成后应将于L内沉淤和稠浆清理干净。20 DB45/T 1958-2019 7.3.4.3 孔阳水月二计安放前应先排除孔阳水压力计内及管跻内的空气,安放好后其四周应回填适水填料,)主水士具和|白j在择寸斗争的巾粗砂,孔口应用隔水土具和|封严以防止地表水渗入。7.3.4.4 应采取措施确保?kffi计直接与水

36、接触。且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得各测点读数,并换算出相应孔阳水ffi力恼。7.3.4.5 每次测读时应测读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阳作为当次孔阳水压力量测恼。7.3.5 水量监测7.3.5.1 水量监测可采用T角堪飞ijiL量11进行。现场一角堪水量估测可参照附录C的方法进行。一以-7.3.5.2 采用二角堪进行水量估、算时,可根据水流速度和水量大盯在洞内地板上做出一条平时L水道111归水处相接,在水道尽头固定薄壁豆角堪,并应满足以下要求:!气4a)干流水道宜做到两侧保拧:0吁,顶部应于齐,沟壁和沟底干草:l b)薄壁三角垠应坚直放置,顶部与沟顶干齐,使水流方向与三角垠坚直面垂直;c)沟底土质软弱易被水

37、流冲走时1可在沟底垫上塑料薄膜。7.3.5.3 采用流量计进行水量量测时,应根据水流量大小、是否具有腐t虫性、是否含污泥杂质等因京启择合适的流量计类型OJ?u u-v n 枣、飞 岳主主S,7.4专项监测项目11川n V.H 0#1/.n 腼田1 7.4.1 地下水环境监测 1,11 11慰引 川剧7.4.1.1 地下水环境监测应采用长期水佬见测孔,稳定水位初出剑测应在本工程开工前进行井i主取初读数。7.4.1.2 水位量测可采用万用电表、ik&计、测钟;对重大隧道工程,必要时可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实现实时自动监测。7.4.1.3 采用万用电表、水位计、测VE卫量测时,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可:

38、在水位观测孔中直接量测,稳定水位的问隔时间应按地层渗透性确定,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小于O.5ly对粉士和粘性士不得低于8h。7.4.1.4 采用水位计观测时,宜在地下水位观测孔中设置水位观测管,水位观测管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a)水位观测管的导管段应I顷直,的,壁应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指接头:b)观测孔孔底宜设置沉淀管:川c)观测孔完成后应进行清洗,现测孔内水位与与地层水位一致,且连通良好。7.4.1.5 地下水环境监测除水位监测夕k,必要时还应进行水质分析。7.4.2 地表建(构)筑物监泪IJ 5吁V7.4.2.1 地表建(构)筑物监测包括爆破振动速度、变形、裂缝监测。7.4.2.2 地表建

39、叶的筑物监测变形、裂缝测点应在本工程开工前布设,并测读初读数。7.4.2.3 地表建(构)筑物爆破振动速度监测方法同洞内爆破振动监测,详见7.3.3。7.4.2.4地表建叶的筑物监测包括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倾斜,其监测方法同洞内变形监测,详见7.2.207.4.2.5 地表建叶的筑物裂缝监测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必要时还要量测裂缝的深度,裂缝监测同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详见7.4.4。7.4.2.6 对重要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时,推荐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7.4.3 地质灾害监测21 D845/T 1958-2019 7.4.3.1 地质灾害专项监测主要包括1lriJ内塌方监测、

40、突水涌泥监测等。7.4.3.2 根据设计阶段地质资料、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开挖面揭露固岩状况,预判lriJ内可能出现大塌方政突水涌泥风险前,宜在靠近可能出现塌方政突?k涌泥位置的安全地段及时句设视频监控设备,对可能出现的塌方或突水涌泥位置处的固岩岩性、节理裂隙发育情况、I也F水状态以及塌方DJG突水涌泥的规模、形式、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监测。7.4.3.3 问内出现突水涌泥后,可采用三角tl别去估算泪水量的流量大小,可用孔阳水JT力计量测水斥,量测方法分别详见7.3.5和7.3.407.4.3.4 地质灾古处治措施实施后,应对处泊后的围岩和支护结构状态进行监测,包括拱顶下沉、快脚变形、j争空l民主义

41、、地表变形等,必要时,还应进行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监测,验证地质灾吉处治措施的有效性。7.4.4 二次衬砌裂缝监测7.4.4.1 洞内二次衬砌裂缝监测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必要时Jd二应量测裂缝的深度。7.4.4.2 裂缝长度监测可用钢尺或其它机陆式测试仪器直接量测。7.4.4.3 裂缝宽度较大时,可用干分尺、游标卡尺、裂缝宽度检验卡等直接量测:裂缝宽度小于1mm 时,应使用电测仪器法观测。7.4.4.4 击监测裂缝间侧网点位移的变化时可用结构裂缝监测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扣l弦式测缝计、应变式裂缝计或光纤类位移计,传感器的量程应大于裂缝的甜警宽度,传感器测量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垂直。7.4.4.5 裂

42、缝深度量测可采用超声波法、凿山法。7.4.4.6 每次监测宜测读不少3次,取其平均伯作为当次裂缝量测长度、宽度怕。7.5 自动监测技术7.5.1 一般规定7.5.1.1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应积极慎重地推行自动监测技术,安全、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并自动化分析数据及预报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险情。7.5.1.2 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现场监测工作量大及对监控量测要求高的隧道或地段宜采用自动监测技术。7.5.1.3 变形监测可采用测量机器人,实现快速获取变形监测数据。7.5.1.4 地质灾害专项监测项目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24 h常态化监测。7.5.1.

43、5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宜优先采用自 动化分析和预警软件,快速、准确地进行监测数据获取、分析及预警操作。7.5.2 测量机器人7.5.2.1 测量机器人一般由智能全站仪、目标棱镜、PC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组成,核心部件智能全站仪由坐标系统、操纵器、换能器、计算机和控制器、闭路控制传感器、图像分析系统、目标捕获系统以及集成传感器等八大部分组成。7.5.2.2 根据操纵器的位置,可分为固定位置测量机器人和车载测量机器人两类。7.5.2.3 采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变形监测时,宜定时对监测成果进行人工审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对测量系统进行校准,确保监控量测系统的准确性。7.5.3 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系统7

44、.5.3.1 监控量测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系统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预警三部分。22 DB45/T 1958-2019 7.5.3.2 数据录入阶段可与白能全站仪或其它自动测量设备实现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高效录入。7.5.3.3 数据分析阶段利用内置的回归方程实现动态地回归分析和J21用情预测。7.5.3.4 监测数据远期阳不收敛、急剧扩大成超过预苦恼时,可及时地发出预警。7.5.3.5 监测数据预警伯设置应根据各隧道的国岩条件、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等综合确定。8 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8.1 一般规定8.1.1 监控量测数据取得后,同及时进行校对和整理,同时间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

45、量测点距离等信息。飞L飞叭8.1.2 监控量测数据角忻宜采用散点|冬|和回归分析v方法。8.1.3 信息反馈应以变形反馈为主,主占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型国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吐行判定,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扩施工。,-8.1.4 应确保监控量测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反馈及时有效。_,C;8.2数据分析川I11-.l U rl Il飞,.士d卫l玄Jj扩dihj 8.2.1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应包1强校枝、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8.2.2 每次观测后应叫对现测数据j晶二部、如有异常应及时丰|、测。8.2.3 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现测数据由理理,包括叩1蛐计算、填苟户、误差

46、处理等。8.2.4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忻处理工作吗包括以下主要内严:a)根据量测值绘制变形(应力)一时间(距离)散点图;b)选择回归由严,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c)对国岩及支护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d)及时反馈评价结论、井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8.2.5 必测项目中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中隔墙变形,选测项目中、钢架应力、喷吐应力、二衬应力、锚杆应力、国岩压力、初支与飞衬接触压力等监控量测数据可采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t-.J.J;A/IJ-/.J.J.Lll.L.J.L.I/;j(-.J/1-I.J 曲线模型公式等进行变形(应力)时间回月分析,并预测最终值,回j吧女析方

47、法参见附录D。8.2.6 拱顶下沉、拱脚变形、净空收敛、地与巨变形可采用指数模型或分段指数模型进行变形一与开挖面距离回归分析,回归命析方法参见阳、录Dd8.2.7 地表沉降横向分布规律回归丙和采用Peck公式进行一分析,回归分品方法参见附录D。8.3 工程安全性及环境影响评价川机t.h 8.3.1 隧道工程可根据监控量测成果对工程结构及施工安全性进行去全性评价,隧道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如图10所示。8.3.2 隧道工程可根据监控量测实测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实测支护结构内力大小以及爆破振动振速、地表建(构)筑物的变形及裂缝、隧道洞身地表地下水位变动等监测参数大小进行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分级管理,并针

48、对各级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表19所示。表19隧道工程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分级及其中目应的应对措施管理等级|隧道工程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应对措施III变形、结构受力正常或对环境影响较小|正常施工II变形出现异常或结构受力较大|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23 D845/T 1958-2019 表19(续管理等级隧道工科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应对:tl施结构可能出现阶情或对环境影响较大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悍对策E 世罪施工圭圭曹停施工图10隧道工程安全及环境影响评价流程8.3.3 根据实测累计变形量和当前实测变形速率,可分别按表20和表21进行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表20搜实

49、测累计变形量U划分的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管理等级危险等级实测累计变形量U(mm)III 变形正常U2W3 j主a为按表13确定的相对变形控制基准U/(%)乘以测点所在测线距离(对净空收敛)或断面开挖高度(对拱顶下沉)获得的变形控制基准值(mm)。表21按当前实测变形速率V戈IJ分的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管理等级危险等级当前实测变形速率VCmm/d)III 变形正常v2/15524 DB45/T 1958-2019 8.3.4 根据钢架应力、喷混凝土应力、二次村砌应力、f的中I应力等支护结构内力量测结果,可按表22进行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表22搜支护结构内力量测结果划分的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管理等级危险

50、等级支护结构内力量测结果III 结构受力正常所有测点的支护结构内力量测结果均(60%-70%)f 站l句受j 圃,较大有测点立护结构内力量测结果二(60%70%)f,但所有测点的立护结构II 内力量测结果均可能发生|份情有测点的支护结构内力量刚结、果T?fj主1为按照JTGD70确定的钢架、时才短凝土、二次衬砌泪凝土和钢架、EE杆bf承载力设计值或容许值。一丘_!.V.8.3.5 根据爆破振速、一次衬砌裂缝.lA!.庭等监剧结果,可按表-23进行隧道工程安全性分级OY 表23按洞内爆破振速和二次衬砌裂缝宽度监测结果划分的隧道工程安全性管理分级危险等级|咱川.,一一二次衬砌拆态管理等级III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