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0535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6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43∕T 2290-2022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湖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03.220.20M 57DB43/T 22902022 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01发布-292022-04实施-29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telligent roadside systems at smart urban intersections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DB43/T 22902022 I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2 4 系统结构 2 5 系统功能性能指标 3 5.1 功能指标 3 5.2 性能指标 3 5.3 可靠性指标 4 6 路侧系统组

2、成要素 4 6.1 路侧回传网络 4 6.2 C-V2X RSU 6 6.3 感知设备 8 6.4 边缘计算设备 10 7 配套供电系统 11 7.1 市电供电型 11 7.2 太阳能供电型 11 附录 A(规范性)路口应用方案功能及性能要求 12 参考文献 13 DB43/T 22902022 II DB43/T 22902022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湘江智能科

3、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湖南金智标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湖南省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湖南纳雷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纽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车路协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智芯云途科技有限公司、中汽院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湖南)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凡、谢国富、姚广、李润东、李焱、康陈、戴金钢、高培基、刘凯、黄松山、杨静、姜海彬、石亦磊、毛荣标、林道武、胡锐、龙翔宇、王宏多、魏吉敏、李金平、周波、周凛、王尊、周声兆、钟金、姜维,赵闵清、张斌、邓伟林、李艳红。DB43/T 22902022 IV DB43/T 22902022 V

4、引 言 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通过车联网技术与传统交通设备的结合,综合利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道路进行智能化改造,对其道路环境、车辆运行和交通出行状况进行全面感知,实现人、车、路以及社会环境在信息技术下的协同与一体化管控,构建新一代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基于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件为智能网联公交车、工程机械物流重卡、共享出行乘用车等智能网联汽车出行构建智能化道路驾驶环境,统一开放道路路口智能化改造逻辑架构、设施设备、传输接口、功能指标、性能指标等要求。DB43/T 22902022 VI DB43/T 22902022 1 智慧城

5、市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改造所涉及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性指标、路侧系统组成要素、配套供电系统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城市路口智能化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新建或改造项目,其他与建设、运营、集成、设备和管理的相关单位可参考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1 环境试验 A:低温 GB/T 2423.2 环境试验 B:高温 GB/T 2423.3 环境试验:恒定湿热

6、试验 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GB/T 2423.5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Ea 和导则:冲击 GB/T 2423.7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Ec:粗率操作造成的冲击 GB/T 2423.2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N:温度变化 GB/T 2423.2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Z/BM:高温/低气压综合试验 GB/T 2423.56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h:宽带随机振动和导则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T 47

7、98.4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 第 4 部分:无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 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 4943.22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 22 部分:室外安装设备 GB/T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子骚扰限制和测量方法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

8、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31455.42015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 4 部分 场站站台控制系统及外围设备技术要求 GB/T 373732019 智能交通 数据安全服务 GA/T 1743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信息发布接口规范 YDB 141 以太网供电(PoE)端口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DB43/T 22902022 2 YD/T 3340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 YD/T 3400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总体技术要

9、求 YD/T 3594 基于 LTE 的车联网通信安全技术要求 YD/T 3707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网络层技术要求 YD/T 3709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消息层技术要求 YD/T 37552020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支持直连通信的路侧设备技术要求 YD/T 3756 基于 LTE 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支持直连通信的车载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YD 5083 电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3 术语 YD/T 3400、YD/T 3594、YD/T 37552020、YD/T 375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3.1 路侧感知设备 road

10、side sensing equipment 安装在路侧的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用以感知道路的交通参与者与交通态势等。3.2 路侧网联通信单元 roadside network communication unit 安装在路边的可实现 V2X 通信,支持 V2X 应用的硬件单元。3.3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 road traffic signal controller 能够改变道路交通信号顺序、调节配时并能控制道路交通信号灯运行的装置。3.4 边缘计算单元 edge computing unit 利用无线接入网络就近提供电信用户 IT 服务和云端计算功能,创造出一个具备高性能、

11、低延迟、高带宽的电信级服务环境,加速网络中各项内容、服务、应用的快速下载,可以让消费者享有不间断的高质量网络体验。3.5 红绿灯读秒 traffic light countdown 车辆经过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车辆或车端设备应用程序向驾驶员展示或进行红绿灯信息广播。3.6 信号优先 signal priority 指具有车联网功能的公交车、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等车辆驶向具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改变信号灯状态使相应车辆快速通行。3.7 系统延迟 system delay 指由交通参与者或交通事件触发的感知侧时延,即感知设备将感知的原始数据汇聚至路侧计算单元融合处理生成结构化数据的时延。4 系统

12、结构 路口智能化路侧系统是综合利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通过DB43/T 22902022 3 在道路上安装路侧感知设备、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路侧网联通信单元、边缘计算单元等基础设备,对道路环境、车辆运行和交通出行状况进行全面感知,以提高道路路口交通安全水平的设备系统,系统示意图见图 1。图 1 系统结构示意图 5 系统功能性能指标 5.1 功能指标 路侧系统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支持压线、变道、逆行、违停、违章检测功能;b)应支持停车、逆行、行人、交通拥堵、车辆缓行等事件检测;c)应支持车流量、车流平均速度、车道占有率、车头时距、车头间距等检测;d)宜支持

13、社会特殊服务、警务、政务车辆的识别,如: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押运车等;e)应支持识别目标交通参与者即时位置、即时速度、方向航向角、加速度等动态属性;f)应支持识别区间内车辆数、空间占有率、平均速度等动态属性;g)应支持排队长度检测功能,应至少含输出排队长度、队首队尾车辆位置、排队车辆数等信息;h)应能对交通异常事件进行检测,包括行人闯入、异常停车、违规变道、超高速、超低速缓行、占用应急车道、道路遗撒等,并能输出报警信息;i)应支持识别车辆的实时经纬度位置和行驶车道;j)应提供感知目标的五类基础元数据(位置、速度、车牌/ID、属性、姿态)。5.2 性能指标 5.2.1 通用性能 路侧系统应满足

14、以下通用性能要求:a)定位、速度、航向角等交通参与者状态的指标检测精度应满足附录 A 表 1 的要求;b)场景类别、感知距离、数据更新频率、系统延迟、前置消息、数据集应满足附录 A 表 1 的要求;c)ID 变换率应小于 5;d)轨迹跟踪准确率应不低于 95;e)交通流统计准确率应不低于 95;f)系统分类准确率应不低于 90;DB43/T 22902022 4 g)系统漏检率应小于 10;h)系统误检率应小于 5;i)全感知等级具备多方向雷达、视频目标轨迹拟合功能,轨迹精度为车道级(50 cm),目标识别率大于 95,轨迹准确率大于 95;j)部分感知等级:轨迹精度为米级,目标跟踪识别率大于

15、 95,目标轨迹准确率大于 95;k)同一个感知区域内,同时跟踪目标数应不小于 128 个;l)同一个感知区域内,数据的更新频率(分析频率)大于 20 Hz;m)融合感知计算模式下,从前端节点输出原始数据到 MEC 融合后输出结构化数据的时延不应超过 200 ms。5.2.2 专用性能 路侧系统应满足以下交通状态统计性能要求:a)支持路口通行能力、交通流量、平均空间速度、车道排队长度、平均车头间距、平均车头时距、交通密度等指标的感知和输出;b)具备通过轨迹数据分析停车次数、排队长度、流量等指标的能力。5.3 可靠性指标 5.3.1 路侧系统感知设备应满足以下可靠性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

16、+75;b)工作环境湿度:095,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6;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f)可在全气候环境下稳定工作,包括雨、雾、雪、大风、冰、灰尘等。5.3.2 路侧系统计算设备应满足以下可靠性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75;b)工作环境湿度:095,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40;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可用性宜不低于 99.999;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5.3.3 除以上要求外,路侧系统智能信号机还应满足以下可靠性要求:a)绝缘电阻应10

17、 M,b)整机功耗应100 W。6 路侧系统组成要素 6.1 路侧回传网络 6.1.1 有线回传网络 6.1.1.1 网络架构 6.1.1.1.1 路侧系统的回传网络部署宜采用三层组网结构,回传网络参考架构,见图 2。DB43/T 22902022 5 6.1.1.1.2 接入交换机负责单个点(杆)位内各路侧设施的接入,包括 RSU、摄像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可变信息板、气象站等。多个接入交换机和一个汇聚交换机(或汇聚路由器)组成星型网络,路侧边缘计算设备部署于连接汇聚交换机(或汇聚路由器)的接入交换机侧,最终支持接收信息通过光纤回传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图 2 回传网络架构 6.1.1.

18、2 网络设备 接入交换机技术要求:a)固定端口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路侧系统需要接入的设备数;光接口应不少于 2 个;b)包转发率10 Mpps;c)支持环网协议(STP/MSTP/RSTP);d)工作环境温度-40 75;e)应具有防雷屏蔽功能。6.1.1.3 网络带宽 在不考虑路侧摄像头视频流以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原始点云数据的回传时,每个接入交换机点位的单向带宽宜不小于 10 Mbps,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根据下挂接入交换机点位数满足传输带宽要求,宜不少于 1000 M 带宽。6.1.2 无线蜂窝回传网络 6.1.2.1 无线蜂窝网络是 C-V2X 业务的承载方式之一,无线蜂窝网络

19、可独立部署,可兼容、补充有线网络承载。无线蜂窝网络可回传 C-V2X 业务数据如 BSM 消息、雷达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信号机数据等,上行可连接运营商部署在各地市的共享型 MEC,也可连接运营商私有 MEC 服务器,进行边缘融合计算。最终支持接收信息通过无线蜂窝回传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6.1.2.2 无线蜂窝网络南向可汇聚路侧数据、北向可连接中心平台。6.1.2.3 无线蜂窝网络回传方案,见图 3。在不考虑站点设备视频流和雷达点云数据的回传时,每个5G 终端应满足上行带宽 15 Mbps,单个路口应支持 5 个终端,5G 终端到本地 MEC 平台单向网络时延应小于 15 ms。DB43/T

20、22902022 6 图 3 无线蜂窝网络回传示例图 6.2 C-V2X RSU 6.2.1 C-V2X RSU 通信 C-V2X RSU 无线通信协议应符合 GA/T 1743、YD/T 3340、YD/T 3400、YD/T 3707、YD/T 3709、YD/T 37552020、YD/T 3756、YD/T 3594 规定的要求。6.2.2 C-V2X RSU 设备 6.2.2.1 功能 RSU 设备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通信制式应支持 PC5 和 UU 口并发的能力,支持 5G 回传、C-V2X、WLAN802.11b/g/n(2.4GHz);b)应支持北斗定位系统;c)可选支持

21、NTP 的授时服务;d)可选支持免 GNSS 通讯,针对无 GNSS 信号场景(如隧道),应支持免 GNSS 通信功能,支持 RSU利用 GNSS天线接收GNSS信号完成时间同步,实现RSU和RSU之间、RSU和OBU之间的时间同步;e)在 YD/T 3709 的应用层消息标准前提下,RSU 应具备应用层消息解析能力,识别外部网元发送的 V2X 消息,对消息进行转换,变为标准的应用层消息。V2X 应用层包括用户应用和消息层,消息层可支持 V2X 网络层定义的各类数据传输,包括 BSM 消息、MAP 消息、RSI 消息、RSM 消息、SPAT 消息的处理;f)可选支持通过应用层多跳转发的方式,实

22、现 RSU 的级联通讯,且能够跨模组通讯,RSU 应能通过多跳转发实现级联通讯;g)安全方案应支持安全加密和数据安全存储;h)应与 OBU/RSU 厂商设备完成互操作、协议一致性测试并取得无线数据终端进网检验、检验报告、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等相应证明;i)应能支持与对应平台对接、支持远程运维服务,支持 RSU 进行芯片级和协议栈等的更新升级;j)应能支持与国内对应信号机的对接,并支持与路侧计算等设备对接;消息体均应符合 YD/T 3709 要求;k)支持接收信息通过光纤或无线蜂窝网回传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DB43/T 22902022 7 l)所有路侧发送的经纬度均支持向 GCJ02 坐

23、标系转换。6.2.2.2 直连通信性能 RSU 设备直连通信性能应满足 YD/T 37552020 的要求。6.2.2.3 接口 RSU 设备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支持以太网网口接口,即插即用;b)供电方式:应至少支持 PoE 供电模式,PoE 应符合 IEEE 802.3at 的要求,如支持直流/交流模式,具体指标要求:直流为 9 V36 V、交流为 220 V(包含适配器);c)应支持其他可选接口:SIM 卡插槽(防盗)。6.2.2.4 可靠性 RSU 设备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b)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5;c)工作温湿度:应满足 YD

24、/T 37552020 的要求;d)环境气候:应满足以下要求:高温测试:应满足 GB/T 2423.2 的要求,且应在室外辐射照度 1120 W/m2以及温度-40 75 的工作环境下能正常工作;低温测试:应满足 GB/T 2423.1 的要求;高温/低气压综合试验:应满足 GB/T 2423.26 的要求;温度变化:应满足 GB/T 2423.22 的要求;恒定湿热:应满足 GB/T 2423.3 的要求;交变湿热:应满足 GB/T 2423.4 的要求;粗暴搬运冲击:应满足 GB/T 2423.7 的要求;宽带随机振动:应满足 GB/T 2423.56 的要求;抗冲击:应满足 GB/T 2

25、423.5 的要求;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 GB/T 4208 的要求;无气候防护场所的固定使用:GB/T 4798.4 的要求。e)安全应满足 GB 4943.1、GB 4943.22 的要求;f)防震保护应满足 GR-63-CORE Zone4 等级要求和 YD 5083 的要求。6.2.2.5 电磁兼容 RSU 设备应满足以下电磁兼容要求:a)RSU 设备应符合 GB/T 17626.2、GB/T 17626.3、GB/T 17626.4、GB/T 17626.5、GB/T 17626.6、GB/T 9254 的电磁兼容要求(包括辐射发射、辐射抗扰、传导骚扰、传导抗扰、静放电抗扰、浪涌抗扰

26、、脉冲群抗扰等);b)RSU 设备应满足 YD/T 37552020 附录 B.5 的防雷设计要求,防雷电压应不低于 1kV;c)POE 供电电磁兼容测试应符合 YDB 141 的要求。6.2.3 北向通信协议技术要求 RSU 设备北向通信协议技术应满足以下要求:DB43/T 22902022 8 a)应支持与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和网管设备之间采用的标准接口协议;a)应支持中心子系统与 RSU 之间下发和上报的 V2X 业务数据接口对接,需包括:RSU 上报信息和确认信息、RSU 业务配置下发信息和确认信息、MAP 数据下发和上报的信息和确认信息、BSM上报数据、RSM 上报和下发的数据、RS

27、I 上报和下发的数据和确认数据、SPAT 上报和下发的数据;b)应支持中心子系统与 RSU 之间的运维管理接口对接,需包括:RSU 心跳上报信息、RSU 上报基本信息、RSU 日志上报配置信息、运维管理配置信息、查询信息和远程升级 OTA 等。6.3 感知设备 6.3.1 摄像头(视频感知)设备 6.3.1.1 功能与接口 摄像头功能与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支持 NTP 同步且能输出毫秒级时间戳;b)应包含至少 1 个 RS-485 接口或 1 个 RS-232 接口和 1 个 RJ45 10 M/100 M/1000 M 自适应以太网口;c)应支持 ISAPI、GB/T 28181 协议

28、,宜支持 SDK 二次开发;d)应至少支持 RTSP、GB/T 28181 两种视频协议输出视频流。6.3.1.2 性能 摄像头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可选支持红外功能,最大红外距离 50m;b)应支持输出 H.265 或 H.264 码流可配置,同时支持 MJPEG 编码,抓拍图片采用 JPEG 编码及Smart JPEG 压缩,图片质量可设置;c)应支持抓拍图片的断网续传;d)应采用不低于 1/1.8 英寸 400 万像素的 CMOS;e)可选支持透雾模式,穿透雾霾成像且图像清晰。6.3.1.3 可靠性 摄像头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75;b)工作环境湿度:095,

29、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6;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f)可在全气候环境下稳定工作,包括雨、雾、雪、大风、冰、灰尘等。6.3.2 毫米波雷达 6.3.2.1 功能与接口 毫米波雷达功能与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至少能对 8 车道(含正向车道和反向车道)范围内的不少于 128 个交通目标进行检测,并能对交通目标进行轨迹跟踪监测;DB43/T 22902022 9 b)应支持 GPS 或 NTP 授时,输出毫秒级时间戳;c)应支持至少 1 个 RS485/232 接口或 1 个 10/100/1000 M 自适

30、应 RJ45 接口;d)应支持通过 TCP/UDP 方式连接其他设备;e)检测器应支持对多个接收方的传输数据。6.3.2.2 性能 毫米波雷达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最远探测距离:纵向不少于 250 m;b)交通流量检测精度:不低于 95;c)平均车速的检测精度:不低于 95;d)占有率检测精度:不低于 95;e)排队长度检测精度:不低于 95;f)测速范围:0250 km/h;g)速度检测分辨率:0.43 km/h;h)速度检测精度:0.36 km/h;i)距离检测分辨率:1.2 m;j)距离检测精度:0.6 m;k)雷达测角精度:应最大支持 0.5;l)雷达帧率:不小于 12.5 Hz;m

31、)近距离 50 m 探测角度:不小于45;n)安装 6 m 雷达盲区:不高于 30 m;o)支持错频(0-4)、灵敏度可调(0-4);p)支持 OTA 升级、修改 IP 等。6.3.2.3 可靠性 毫米波雷达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75;b)工作环境湿度:095,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6;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f)可在全气候环境下稳定工作,包括雨、雾、雪、大风、冰、灰尘等。6.3.3 激光雷达 6.3.3.1 功能与接口 激光雷达功能与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a)支持雷达数据获取、可

32、视化、保存和回放功能;b)宜支持多雷达数据融合功能;c)应支持多种回波检测方式设定;d)应支持 NTP 校时,输出毫秒级时间戳;e)应支持点云输出、跟踪目标输出点云和跟踪目标输出;DB43/T 22902022 10 f)应包含至少一个 10 M/100 M/1000 M 自适应 RJ45 以太网口或 RS485 接口,具备电源及 GPS 信号同步接口;g)应支持 UDP/TCP 通讯协议;h)应用层应至少支持 MQTT 协议或 protobuf;i)应支持数据同步协议 PTPv2,支持 PPS(Pulse Per Second)。6.3.3.2 性能 激光雷达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测距:不

33、少于 200 m;b)距离精度:3 cm(1sigma);c)跟踪目标数:不少于 128 个;d)视角(垂直):不少于 25;e)视角(水平):不小于 150;f)垂直角度分辨率:平均不小于 0.2;g)水平角度分辨率:平均不小于 0.2;h)帧率:不小于 10 Hz;i)防护等级:1 级;j)虚警率:小于 0.01(100klxh);k)光束发散度:0.28x0.03。6.3.3.3 可靠性 激光雷达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75;b)工作环境湿度:095,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6;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

34、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f)可在全气候环境下稳定工作,包括雨、雾、雪、大风、冰、灰尘等。6.4 边缘计算设备 6.4.1 功能与接口 边缘计算设备功能与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支持摄像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设备接入;b)应支持与云控平台断网状态下,仍可提供不间断基础业务服务;c)应支持从摄像机获取视频流并进行视频解码、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定位等功能,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获取结构化数据,并进行目标融合定位、跟踪等功能;d)应支持数据对齐,数据融合后,车辆轨迹跟踪率不低于 95;e)宜支持 OTA 功能;f)应具备硬件高精度时钟同步功能,支持 NTP 等多种同步协议;g)应支持 Eth

35、ernet/USB/RS232/RS485 等通信接口;h)支持无线回传,可选配无线蜂窝通信/WiFi 等接入模块。DB43/T 22902022 11 6.4.2 性能 边缘计算设备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能灵活支持 4 路/8 路/16 路等多种视频事件检测配置组合;b)边缘计算设备端到端处理时延应小于 100 ms;c)边缘计算设备算力应至少满足并匹配所接入传感器的配置要求,不对所支撑的传感器数量作硬性要求;d)感知的结构化数据输出频率不小于 10 Hz。注:边缘计算设备端到端处理时延是指边缘计算设备接收到所有已接入感知设备回传的原始感知数据到融合计算出结构化消息数据的时延。6.4.3

36、 可靠性 边缘计算设备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作环境温度:40+75;b)工作环境湿度:095,无凝结;c)防护等级:不低于 IP40;d)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0 h,可用性宜不低于 99.999;e)支持抗震、电压过载保护、浪涌保护、设备防雷屏蔽。7 配套供电系统 7.1 市电供电型 市电供电的路侧设备电气安全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车联网路侧设施的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少于 100 M;b)在车联网路侧设施的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之间施加频率 50 Hz、有效值 1500 V 正弦交流电压条件下,历时 1 min,应无火花、闪络和击穿现象,漏电电流不大于 5 mA

37、;c)车联网路侧设施应设置安全保护接地端子,并清楚注明标识,接地端子与机壳连接可靠,接地端子与机壳的连接电阻应小于 0.1;d)在交流电压 220 V33 V、频率 50 Hz2 Hz 条件下,车联网路侧设施应可靠工作;e)产品的供电接口和控制接口应采取必要的防雷电和过电压保护措施,采用的元器件和防护措施应符合 JT/T 817 的要求。7.2 太阳能供电型 太阳能供电的路侧设备,太阳能供电型标志电气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a)采用太阳能供电的路侧设施,其太阳能电池组件、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电路和负载应选择匹配的工作电压,电压值宜选用直流 12 V、24 V 和 36 V 等;b)采用太阳能供电的

38、路侧设施,其太阳电池组件和蓄电池组应选择与负载功耗相匹配的容量,并保留一定的冗余;c)在连续阴雨条件下,太阳能供电的车联网路侧设施满载工作时间 Tcf25 不小于 360 h,Tcf0不小于 288 h,半载工作时间 Tch25 不小于 144 h,Tch0 不小于 108 h;d)太阳能供电系统应具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防逆充保护、极性反接保护等安全防护功能。DB43/T 22902022 12 附 录 A(规范性)路口应用方案功能及性能要求 A.1 十字路口应用方案功能及性能要求 表示满足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应使用表 A.1 所示的数据指标。表 A.1 十字路口应用方案功能及性能要求 场景类别

39、 感知设备感知距离 数据更新频率 系统延迟 定位精度 尺寸精度 速度精度 航向角精度 前置消息 数据集 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匝道口场景 绿波通行 150 m 1 Hz 100 ms 1.5 m SPAT SPAT、MAP 闯红灯预警 150 m 5 Hz 100 ms 1.5 m SPAT SPAT、MAP 红绿灯读秒 150 m 5 Hz 100 ms 1.5 m SPAT SPAT、MAP 基于路侧辅助的交叉路口/丁字路口碰撞预警 150 m 10 Hz 200 ms 1.5 m RSM 基于路侧辅助的左转辅助 150 m 10 Hz 200 ms 1.5 m RSM 基于路侧辅助的匝道汇

40、入汇出预警 300 m 10 Hz 200 ms 1.5 m RSM 特殊车辆优先通行 200 m 10 Hz 200 ms 1.5 m SPAT、MAP 公交优先通行 200 m 10 Hz 200 ms 1.5 m SPAT、MAP DB43/T 22902022 13 参 考 文 献 1 T/CTS 12020 车联网路侧设施设置指南 2 T/CSAE 53 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 3 T/ITS 0117 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RSU 与中心子系统间数据接口规范 4 IEEE 15882008 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智能化/通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