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52318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6 卷第5 期2023年9 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Vo1.36 No.5September 2023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一一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翟翊辰(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 0 0 0 8 4)摘要: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理论与思想虽然已历经百年,但对研究当下不断分化的社会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随着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异质性逐渐增加,社会面临个人主义膨胀的风险。经济生活与职业团体成为构建人们集体意识的空间与场域,人们与社会的联结逐渐减弱,日常生活面临私有化趋势。研究认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

2、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辩证统一有助于社区从集体意识、群体认同和民众社区参与两个层面来激活社区秩序建构与社区内生性发展的动力。而职业团体与道德整合的理论则有助于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意义与实践,构建紧密的集体道德生活空间。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团结理论;职业伦理;道德整合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2 2 5 0(2 0 2 3)0 5-0 0 4 8-0 6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内在蕴含着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力激发、居民

3、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实践、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的群体认同以及基层社会秩序内生性维系的现实逻辑。如何立足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这座“富矿”,观照我国社会治理现实,思考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作为社会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涂尔干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现代性巨变,及其产生的社会团结、道德生活、社会失范以及宗教生活等问题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讨论。随着现代化进程乃至后现代进程的发展,涂尔干的社会团结与道德科学等思想均呈现出弱化的趋势,然而,当我们重新凝视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回顾其对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人的二重性的独特诠释,似乎可以窥见其社会学思想结晶之于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实现基层社会

4、治理创新的可能。1理论缘起与现代意义19世纪后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城市得以发展,涂尔干就生活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法国。因此,他对工业社会中越来越细化的劳动分工和现代化进程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着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在其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提出了一种完整的历史哲学,其中个体的起源、分化和自由体现为文明进步的首要特征,也是人作为其实际限度的升华。.个人化与社会化都是齐头并进的 1 2 1 1。个体进化与社会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前工业社会,个体之间基于共同意识与集体认同形成的机械团结所维系;进人现代社会后,分工导致个体差异化、异质化增强,个体之间形成基于相互需要与彼此协作的有机

5、团结,社会呈现出生物有机体特征。涂尔干在分析社会团结的演变过程和现代社会分工的进化时发现,工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逐渐被经济事务所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工作和交易所占据,道德色彩逐渐被冲淡 2 1 6。此时,如果国家直接介人具体社会生活,“国家会在个体的支配下败落,并同时为个体左右 3 1 0 0。而与国家这一政治力量相比,职业群体有助于培植个体之间的团结互助,具有更强的道德收稿日期:2 0 2 3-0 5-2 4作者简介:翟翊辰(1 9 9 0-),女,河南商丘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数字社会学。48:翟翊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力量,有助于

6、遏制个人利已主义的膨胀 2 1 2。因此,“必须将家庭群体曾经拥有的部分古老的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利赋予职业群体 4 9 8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虽然来源于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社会形态转变的分析,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涂尔干用社会决定论来建构个体主义的尝试,为建构新的社会形式开创了可能性5,并沿用涂尔干的“有机团结”概念理解当下我国社会现实,如高丙中、李荣荣 7 等,还有学者提出现代社会的出路应诉诸公民道德1 8 与职业伦理相结合9,考察了法人团体的建立对洞悉和解决当前的社会生活弊病、重建社会秩序的启示与意义0。此外,作为道德机构的家庭同样可以用以调和社会团结与个体自主之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叫涂尔

7、干理论对解决1 9 世纪自由主义现代性体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与精神危机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2 。然而,立足全球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发展现状、面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回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面临时代性、本土性和现实性的考验。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我们在续前人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现实性与本土性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与根源在基层,只有让基层民众通过道德生活实践和职业群体的集体想象建构,产生道德与伦理的规约,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民众社会认同感和自我约束力,社会治理才能获得持久的内生动力,实现从社会“联结”向社会“团结”的过渡

8、。2社会团结与群已关系的互动式发展涂尔干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冲击下社会、经济、文化、法律、政治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时期,法国大一统共和国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基层社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涂尔干考察了日益分化的社会中,社会秩序如何维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何以维系的问题。涂尔干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百年之久,其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思想所诠释的是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维系社会秩序纽带的变迁。而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后工业社会时期,社会分工再次深化,个体性的觉醒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现状并处于不断加深的趋势中,社会得以维系的因素是否依然是基于分工的有机团结是值得研究的问题。2.1机械团结与有

9、机团结的动态平衡关系按照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划分,在前工业社会中,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构成了人们的生活体系 2 4 2,集体价值观高于个体意识。随着工业革命进程和劳动分化,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维系依靠分工差异和相互协作来实现,“劳动分工逐步替代了共同意识曾经扮演过的角色”2 1 3 3“社会各个要素.共同结合成为一个机构,并与有机体其他机构相互进行制约 2 1 4 2。前工业社会,机械团结是社会的主要维系方式;而进入现代社会后,有机团结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时,共同意识和集体意识虽然在不断被削弱,却并不意味着它们彻底消失。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当由于相似性而产生的社会纽带逐渐

10、松弛,机械团结对社会的作用就会减弱。机械团结衰微带来的后果是“纯粹的社会生活将减少”,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社会的异质性不断加大。这时,维系社会的纽带转变为劳动分工造成的彼此需要。虽然前工业社会中的个体也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机械团结。现代社会,机械团结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国家和政治意志来维护社会的顶层秩序和意识形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化的过程,因此,社会团结的唯一趋向就只能是有机团结,而不可能是机械团结。不过总的来说,这两种社会存在状态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双重面向,即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结合,不同的只是不同时期中两种类型的团结占据分量

11、的不同。与此相对应,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同时存在着群体和个体两种意识,群体意识意味着与他者共同的意识,即群体借助于每个个体而存在并行动,个体意识是将个体与他者区分开来的那部分1 3 7 3-8 22.2社会团结中的群已互动在涂尔干的社会分工思想中,个体性来源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有机团结,在机械团结的社会状态中,个体意志则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带来的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凝第5 期492023年9 月聚力同步增长是基于差异互补的现代社会理想类型,与磨灭个体性、基于相似性的传统社会理想类型相比,个体与他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更频繁、更密切,因此具备更强的抵抗力和开放性 3

12、。这种趋势似乎带来了一种风险,这也是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在当下得以被重新审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个体的异质性不断加强,个体意识的强大导致共同意识和信仰的式微,看似与社会联系紧密,但是却在精神和思想上分化严重。基于职业团体的社会团结一旦占据主要地位,必然导致人们的重心被转移到职业生活中,经济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工具理性对价值和信仰进行冲击。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道德虽然存在,却被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所主导。涂尔干对宗教生活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一转变的源头。在原始宗教的公共仪式中,具有禁忌属性的神圣事物(如神明)持续在场,宗教借助图腾表达一种具有强烈道德约束感的“力量”,以至于使得

13、个体觉得“他在服从一道律令,履行一项义务”,从而使个体“在道德上联结起来,相互负有援助和血仇的义务 4 2 5 4-2 5 5。这一感受在澳大利亚北部瓦拉蒙加人激烈的仪式欢腾场面中颇为明显,人们“感到自已被某种力量所支配,使他不能自持,所思所想都与平时不同,于是,他自然就会产生不再是自己 的印象了 1 4 2 0 9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欢腾”。在宗教生活中个体被一种“社会力”所加持,“可以感知、进人并体验一种外在于世俗生活并与之对立的神圣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非个体化而又充满道德感的集体性存在 1 5 。这一描述充分揭了机械团结场景下“社会力”充分作用于个体,个体意识完全让位于集体意识的具体

14、状态,个体感到有义务在意识中遵从规范,保持社会团结。在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状态下,个体由于分工也得以实现社会化,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功能性的依赖关系,“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构成了社会和道德秩序本身2 2 4,并“在人与人之间构建了一个能够永久地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利和责任的体系.可以保证相互分化的各种功能进行稳定和正常的协作 2 3 6 4,整个社会因此处于有机协调状态。个人的社会性使得“他成为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是由群体团结构成的,也伴随着群体团结的变化而变化 2 1 3 5 7。简言之,在有机团结主导的现代社会,道德在群体层面体现为个体与他者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频繁而紧密的联

15、系,社会团结意味着尊重个体的基础上,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1 3 。3基层治理中社会秩序如何内生性维系法律与道德是涂尔干所认为的维持社会团结的两大动力和保障。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秩序维护工具,而道德则是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结合,二者不仅有助于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实现,而且可以将个人与群体进行有机整合。然而,在涂尔干的研究中,其实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道德理论,即“理性的世俗道德理论”和“宗教的理性道德理论 1 6 。前者源于其对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道德教育的论述,后者则隐含自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世俗的道德理论剥离了宗教的外壳,是受到科学对道德实在研究指导的,它“用人间的自觉的

16、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代替了宗教的戒律和仪轨 1 6。在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变与实践创新中,道德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内生动力。这里的道德自然是指派生于职业伦理和世俗道德规范的“理性的世俗道德”。3.1职业伦理与集体意识的构建社会需要某种程度的团结来进行“社会联系”。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涂尔干设想的社会是高度分化的、流动的和开放的,在“一个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超越了亲属网络,由社会行为者自由进人和发展 1 7,在这社会中,个人是不同社区的成员,例如职业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社会组织和宗教团体,这些团体之间允许交流和互动。正是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维系着一个现代的、差异化的社会 1 8。

17、而这一团体理念,也被涂尔干认为是社会团结得以维系的基础。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提出“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体系 2 1 7。“只有在与职业活动关系紧密的群体对其做出有效规定的情况下,职业活动才会认识到自已的功能,了解到自已所有的需要和每一次的变化状况。满足这些条件的独立群体是那些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浙江万里学院学报50翟翊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们构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人团体(corporation),即职业群体 2 1 7。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同样指出,“我们的社会疾病与政治疾病同出一源:也就是说,

18、缺少能够将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的次级组织 3 1 0 1。因此,在政治制度上,应该构建个体与国家的公共纽带,将法团这样的职业群体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次级群体,以为个体关联其职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纪律。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的载体是涂尔干所说的“职业群体”。职业群体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促进了社会分工中的协作,而且在于它对道德产生的切实影响,“它遏止了个人利已主义的膨胀,配置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防止了工业和商业管制中强权法则的肆意横行 2 1 2。人们通过合作和互助将个人利益发展为集体利益,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职业群体沟通了一种特定的道德环境,通过职业伦理、合同契约和相互监督建立并整合了个体与个体之

19、间的秩序和规范。进而,在职业生活中,人们通过职业群体、道德伦理和契约奠定了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础。如前文中涂尔干所说,在职业群体之外,专业协会、民间社会组织、兴趣协会等也同样可以发挥社会团结的功能,成为维系社会秩序、整合社会个体的有机单元。个体只有通过职业群体的功能化和道德化,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高的政治体,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通过职业群体的激励作用,个人可以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某种程度的“社会在场”,通过进人集体性世界,“抛弃自己的特征,借助某种方式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神圣的东西 1 4 7,也就是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的个人”。这也完美诠释了,现代社会的崛起虽然源自分工,但是却形成自共同体。

20、也就是说,尽管社会是由所谓的“个体”组成,但是这些个体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在功能上彼此需要的个体。“在个体的职能这种不可或缺的互依性的作用下一一尤其在一个像我们这样分工多样的社会里一一众多的单个个体的活动加在一起必然连续地形成一些长长的行为链,以便每一个个体的行为能够满足其自身的意义 1 9 1 8-1 9。这也是涂尔干所说的“意识越是能够使行为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关系,它就越是能够把个人紧密地系属到群体中去,继而社会凝聚力也会由此产生出来,并戴上属于它的标记 2 7 1。这就是职业群体在高度分化的社会状态下所起到的社会整合作用。3.2基层社会秩序中的道德整合现代性的发展使得大量个体生活被纳人到职业

21、场景和经济生活中,这使人们“绝大部分的生活都远离了道德的影响”3 1 1,这也正是风险社会的根源之一。在商业话语与经济利益不断冲击道德与伦理的趋势下,职业伦理建构与道德整合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两大关键因素。在涂尔干看来,道德在群体层面意味着能够带来社会团结的一切,即所有能够让个体考虑他者,调控自身行动,不再仅仅服从于私利的冲动1 3 。同时,“个体与他者的关联越频繁、越强烈,道德就越稳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让个体成为所在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所欲为 1 3。因此,道德作用于社会团结正是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相结合下的理想状态,共同的价值体系是现代“社会成为处于均衡之中的稳定体系的

22、必要条件之一 2 0 1 3 4 3现代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在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建立小范围的“集体意识”,既使个人成为具有道德的个体,同时也为个人留出职业领域之外的自我发展空间2 1。而这一提议的根据在于“道德行动追求非个人的目的。它们是超个人的 7,道德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那么,道德行为来自个人对个人所属群体的依恋和群体的归属感,只有当个体在遵行规范时投人了他对集体的激情,他的行为才有了“道德性 1 6,这种依恋和归属感是“比义务更内在和亲密的东西”,即“善”的感觉。因此,社会群体之于个人的影响在于社会群体“存在着一种力,或者是道德的支配力,能够对个体心灵产生影响”,让个体感受到“在私人

23、观念之上,还存在着一个绝对观念的世界,他必须依据这种观念来塑造自己的观念 1 4 6 0 1。因此,群体对个人具有精神层面的道德约束力,社会整合实现的基础也正是“建立在包含着某种共同意识同时又受到这种共同意识规定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2 1 7 1。人们要想融入一个群体就会自然遵循该群体的道德条约,以获取该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可。群体道德是集体意识的展现,不仅约束着个人的行为,也对个人的思想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前工业社会中,机械团结源于集体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这种集体良知是内化的,它优于惩罚性的第5 期512023年9 月外部力量的压制。违背良心的行为常常受到严厉的惩罚,个体对群体的无条件认

24、同构成了机械团结的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在有机团结状态下,道德建立在超越个性基础上的群体观念与交融,以及群体成员的相互制约。这也是职业群体中职业伦理与道德整合得以实现的原因。个人要想获得认可,其个体行动必须符合集体的道德逻辑和规范,唯有如此,个人才会被他人所接受,这也正是群体生活得以维持的基础。因此,道德整合是将个体整合进群体的过程,群体为个体提供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群体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则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正如帕森斯所说,“规范及其对行动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承认它的道德约束性,还有对规范的尊重态度的成分 2 0 4 3 4,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25、,涂尔干认为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个人的自我重构,将道德内化于个体,从而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调,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整合 2 1 。4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面向在马克思那里,让社会成为可能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团结来自于“劳动分工与道德个人主义的结合 2 1 7。机械团结以人和人的相似性基础,这种相似性不仅包括情感、信仰和观念,还包括对于所处社会和环境的高度认可,这种高度认可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认同。并且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只有人们对集体有认同感,才会遵循团体规范,道德才会产生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宗族观念和地缘关系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城市

26、生活中,邻里之间、社区范围内的人们通常如陌生人一般存在,同处于一个社区空间,彼此之间却并不存在交往活动,人们日常联系的反而是职场中的同事、几百公里外的亲人、几十公里外的同学朋友等等。并且,在经济生活与现代化进程的主导下,个体之间的交往逐渐趋于理性化,人们的边界意识逐渐增强。上述现实的结果就是人们对集体利益与集体意识的漠视和对人际关系的冷漠。从微观来讲,这关乎个人道德与个体行为模式的选择;从宏观而言,关乎集体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因此,通过相似性构建小范围的集体,有助于构建社会认同和道德实践的机会,促成社会整合内生动力的不断延续。这种在国家和个体之间形成的公共领域中的集体道德生活空间,不具有家庭组织

27、和商业组织的强约束力,但又将个体进行了有效整合;同时,也引导个人通过小范围的集体生活介人公共事务中,通过集体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让个体逐渐感受到共建共享的乐趣与集体生活的魅力,从而使得分工成为“社会团结的主要源泉,变成了道德秩序的基础 1 2 1 3 5 9在当代社会,社区正在发挥涂尔干所处工业革命时代职业团体能够实现的功能,不仅为民众提供捍卫、实现共同利益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体会与他者、群体共生、共建、共享的乐趣和幸福1 3 。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机械团结理念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形成集体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信任关系的构建促成了社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矛盾的缓解,为创新社区治理机制与制度的形成

28、提供了保障”2 3 。而有机团结理念则可以通过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协商、社区团体的有效构建,让居民之间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构建某种程度上的“职业团体”,并将落脚点置于“以公共精神为基础的公民或社会等多主体的实际参与程度 2 4 上,通过道德整合与职业伦理的构建实现基层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激活社区秩序建构与社区内生性发展的动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式实践。参考文献:1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 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2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3爱弥儿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M.渠东,付德根,译.

2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4马赛尔莫斯。社会主义与圣西门初版序言 M/爱弥儿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李鲁宁,赵立玮,译。赵立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5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1 9 9 9(1):3 1-5 1.6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6(3):1 1 0-1 2 3.7李荣荣。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西北民族研究,2 0 0 8(4):5 0-5 4.浙江万里学院学报52:翟翊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8杨君。第二现代性下的风险社会与个体化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

30、文版),2 0 1 3(1):1 3 1-1 3 6.9渠敬东.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对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构建 J.社会学研究,2 0 1 4(4):1 1 0-1 3 1.10肖瑛。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 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 社会,2 0 0 8(2):3 9-7 6.11肖文明。作为道德机构的家庭:涂尔干论家庭 社会学研究,2 0 2 2(5:6 5-8 8.12谢立中.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 社会学研究,2 0 0 3(5):2 9-4 1.13庄晨燕,浦天龙“德治 与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建设基于“社会团结 道德理论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31、科学版),2 0 2 1(6):7 3-8 2.14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15李元元,张科集体欢腾、绝地天通与礼物交换一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及其化解 民族学刊,2022(3):57-66.16赵锋。涂尔干的两个道德理论及其社会学问题 J.社会科学研究,2 0 2 1(3):1 1 6-1 2 9.17EDWARD A TIRYAKIAN.Durkheim,solidarity,and September 11M/JEFFREY C ALEXANEDER,PHILIP SMITH.Thecambridge co

32、mpanion to durkhei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305-321.18JLISA HERZOG.Durkheim on social justice:The argument from“organic solidarit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8,112(1):112-124.19诺贝特艾利亚斯。个体的社会 M.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3.20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M张明德,夏遇楠,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 2.21曹

33、锦清,张贯磊。道德共同体与理想社会: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再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8(1):119-124.2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 1.23刘蔚,黄家亮,老旧社区改造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北京市朝阳区Y社区为例 新视野,2 0 1 9(5):5 4-5 9.24时立荣,王安岩。社会企业与社会治理创新 J.理论探讨,2 0 1 6(3):1 4 1-1 4 4.第5 期Practical Approach to Innovation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Durkheims So

34、cial Solidarity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ZHAI Yiche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4)Abstract:Although Durkheims social solidarity theory has passed for a hundred years,it is still of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constantly differentiated social form and the innova

35、tive practice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Especial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social heterogeneitygradually increases,and the society faces the risk of individualism expansion.Economic life andprofessional groups have become the space and field for building peoples collective c

36、onsciousness.The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has gradually weakened,and daily life is facing a trend ofprivatization.This research holds that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mechanicalsolidarity and organic solidarity helps the community to activate the motivation o

37、f community order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endogenous development from two aspects:collective consciousness,groupidentity and public community participation.The theory of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moral integration is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of co-construction,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in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and to build a close collective moral life space.Key Words: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social solidarity theory;professional ethics;moral integration(责任编辑:高伟云)5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