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51506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环境保护-28-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分析高 芳(滨州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6)摘要:本文对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进行分析,简单阐述二者的含义及作用,并分析环境监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尝试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促使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质量不断提升,并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作用,为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TS5 文献标志码:A DOI:10.20025/ki.CN10-1679.2023-19-08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

2、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ao Fang(Binzh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rvice Center,Binzhou 256606,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imply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role of the two

3、,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try to give appropriate strategies,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nd can effectively play its important role,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vironmental pro

4、tec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rsonnel.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引言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实施方式,通过对环境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真实数据完成推论和探索,给出恰当的影响评价,有利于后续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提高实际的保护效果。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确且全面的监测分析,才能准确了解环境变化情况,目前,随着

5、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已然得到了升级和发展,为充分提高监测的真实性,应合理辨别监测影响因素,提高实际环境监测准确性,从而加强影响评价的实际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帮助。1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分析和识别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评估,该评估指标需要具备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能够反映当前的环境变化情况。而对该指标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即为环境监测。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态指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十四五”环境监测规划等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不断完善整体监测网络体系1。1.2环境影响评价

6、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环境监测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报告,其通过实际的环保调查以及对现有评价标准的整合,分析相关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并基于此提出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等相关规定要求,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管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行为2。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按照不同要素进行划分,按照环境要素划分时,可以划分为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内容;按照对象划分时,可以划分为规划项目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7、,其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响评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环境监测能够为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在环境影响评 作者简介:高芳(1982-),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29-价过程中,需要由专业人员负责明确环境敏感区域,整合监测点,并利用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判断该区域的污染情况;其次,环境监测数据直接决定影响评价结果。由于影响评价主要依据监测结果构建,因此环境监测到的污染物类型和动态变化趋势直接决定了后续影响评价中的治理手段和管理态度;最后,环境监测贯穿整个影响评价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往往在某规划或建设项目落实过程中实施,属于长期内容,而环境监测

8、工作为保障其精准性,同样需要对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控和测量,并为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因此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3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1机遇“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规划纲领文件,意在进一步夯实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石。加强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通过“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明显提升,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明显提高。在“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的重心逐渐向服务和管理方向发展,通过积极提升监测技术,为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促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质的飞跃。该背景下,为环境监测工作提

9、供了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越发重视,并推动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的改革,完善了环境监测的标准,促使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相关的法律和管理机制越发健全;另一方面,我国致力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引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中来,通过发挥潜在的社会力量,加大对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推动力度,促使相关行业得到稳定发展。3.2挑战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过程中,仍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才能使工作顺利落实。其一,理论指导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在国外兴起,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发展较早。我国在1973年首次引进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并在1

10、979年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随着环评制度的不断完善,在2003年首次实施。由于我国相关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指导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不断加大对影响评价的指导效果,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其二,缺乏恰当的规划管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落实直接影响后续的环境防治效果。因此在项目规划建设前,需要做好规划管理工作,保障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当前环境监测缺乏恰当的规划管理,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无法获取真实的监测结果,继而影响项目的建设效果。其三,影响评价制度不健全。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发

11、展,党和政府部门正不断尝试引导公众参与到其中,通过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机制,增加公开性和信息透明性,不断加大评价的影响范围,同时引导更多的人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监督。但在实际的制度构建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前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仍相对较少,且难以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部分公众提出意见,但不被采纳,减弱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影响评价工作效果难以得到完善与提升。其四,评价环境不理想。由于缺乏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监管,导致该部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质量。同时各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合作相对不足,不利于提高实际的工作效率,使环境

12、影响评价工作效率不断降低。4完善环境评价制度的具体对策4.1完善相关指导理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整体发展速度在逐渐加快,目前相关指导理论正趋于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开始应用在资源管理工作中,即通过恰当的方式保护资源,使其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将该理论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理论指导,使环境与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保持协调状态,减少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环境评价工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学理论发展历史较长,其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较为充分,通过该指导理论,能够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以更为恰当的方式处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环境监测和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

13、,使环境评价内容能够充分体现规划和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细节,便于加强环境保护效果。循环经济理论是指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变为生态资源循环经济理论。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根据经济循环途径完成环境监测和评价分析,能够使后续的评价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便于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4.2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为加强环境监测效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落实效果,应加大对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力度。首先,应明确建设项目中环评工作的规划原则。一是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以法律法规指导理论为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学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

14、论为辅,共同梳理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环境监测结果,使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以及生态治理措施保持平衡状态;二是坚持互动性原则。环境监测和环评工作的实施与项目规划建设相关,为保障二者协调发展,需要双方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融合各自需求和标准,明确评价方向和建议类型,以此提高后续环境治理措施的可实施性;三是公众参与原则。根据环境影环境保护-30-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规定要求,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鼓励公众参与到其中,并发表自身的观点,以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划中,应明确整体内容框架和流程,结合实际情况完成规划分析、规划预测和防治规划等模块,促使相关建设项目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减

15、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工业园区规划项目为例,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体规划方案如图1所示。图1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在规划时,应确保方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保障整体环境监测方案的可实施性。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过程中,应合理落实环境监测手段,准确了解建设项目空间范围内环境变化情况,具体包括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层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等,分析各种环境变化、污染积累程度以及环境面临的风险等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防治措施,保障建设项目区域环境资源的可循环性。4.3构建完善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十分必要。在该过程中,一是应构建健全的评价标准体系,细化环境监测工作的各项技术

16、导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项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导则内容,促使环境影响评价与该项目更加匹配,以此来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效果。在构建标准体系时,应分别根据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合理设置相应的环境监测标准及内容,以便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参考。二是应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为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增加调查手段,从而使信息获取更加多样化。此外,同样要做好信息的公开处理,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发表在网络平台中,接受公众的检阅与审核,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完善,不断提高工作

17、的落实效果。三是应完善监管机制。为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效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环评机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撰写具有严密性和真实性,避免粗制滥造的报告内容影响公众观感。在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增加问责制度,对弄虚作假的报告内容予以严厉惩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的严肃性。4.4合理优化评价环境良好的评价环境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积极构建合理的评价环境。一方面,应提高评价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人员水平,使其在不同环境中顺利实施恰当的监测技术,并选择恰当的报告撰写方式,确保影响评价报告整体质量。该过程中,一是应明确设置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抽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8、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完成情况,并与绩效奖励相关联;二是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明确从业人员的发展方向,并为其提供恰当的发展资源和培训课程,借助奖惩措施和晋升路径帮助工作人员实现个人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应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市场,促进市场环评机构间的良性竞争,以提升自身实力为主要路径,提高实际的营销管理效果。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核市场准入资质,并定期审查环评机构的评价情况和运行质量,确保符合管理要求。5结论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积极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程序,能够有效提高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之间实现协同发展。参考文献:1王迎春,刘景泰,孙沛雯,等.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病原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个体防护J.中国环境监测,2022,38(3):11-17.2周羽化,张虞,雷晶,等.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性评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22,38(2):191-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