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14514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2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传媒艺术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一强海峰张超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自人类诞生以来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便成为个体或群体之间信息传递的符号,“言可以为言,未必以声以口”。人类交流并非完全依赖口语,还包括和语言相匹配的副语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说:“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并非意味着人的语言能力是其他能力的衍生品,而是要表述,唯有言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他的表述虽略显偏颇,因为部分残障人群并不具备口语交流能力,但言说确实是我们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

2、的信息交流方式。口语传播是一门以人类话语为核心,在不同社会情境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来组织、发送、反馈信息并产生有效互动的一种传播行为,是研究人们如何用符号沟通交流的一种社会行为学科。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中最久远的传播形态,也是最基本、最灵活、最常用的传播形态。语言交流从面对面同时空传播、电子媒介的异时空跨越到数字媒介时代的网络交流以及人工智能(AI)陪伴,数字时代的即时交流与陪伴激发了迄今为止第三次说话的强烈欲望与表【内容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口语传播的“本体”媒介实现前所未有的延伸。以身体为主的媒介载体通过技术延伸实现时空跨域,数字化环境下私人空间、公共空间、虚拟空间等差异性的口语传播

3、规训已在受众心中存在映射,受众根据情感需求、事件性质、时空领域与沟通价值择取交流场域,网络空间下的人际沟通经历解放、泛化与规范的行为过程,虚拟空间代替部分实体公共空间形成口语传播新场域。身体在场、情感磁场及同等社交条件下,实体空间中的人际沟通依旧是口语传播择取的主场。【关键词】口语传播;数字化时代;空间规训;时空择取达交流的冲动。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口语交流已经脱离了同时空的领域属性,实现跨时空的口语交流。传播主体所构成的传播空间属性,在网络空间得到继承与发展。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体间性,使得人们的交流场域发生迁移。尤尔根哈贝马斯(J u r g e n H a b e r

4、 ma s)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公众意见交流形成的空间产物。这一空间场域内人们对公共事件或情感交流进行议论、辩证、交换意见,促发公共舆论,修改民众认知。这种场域既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空间场所,也可以是多维时空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数字化媒介的根本性使命是重构社会化关系,尤其是强调网络空间的意义与规训问题,通过新的空间形态激活和搭建人脉网络,从而将社会化色彩赋予网络中所呈现的“客我”形态。这一过程正是通过空间的迁移,实现网络空间的社会化进程。根据口语传播的媒介空间属性及平台差异,口语交流出现区别性表达,媒介的发展在延续口语传播的同时也部分制约了后者自由、随性

5、与即兴的交流。这种制约不止来*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短视频内容生态的人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 2 BXW08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河南语言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 0 2 4-ZZJH-310)的研究成果。103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张强海峰超: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传媒艺术源于平台的监管,还包含人际交流中的身份识别、人情世故以及自我形象的形塑。一、耳口相传:口语传播学的回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传播就无处不在。在漫长的人类发展演化史中,人类不断创造信息交流的媒介,可以说“人类因传播

6、而存在”。伴随媒介环境的更迭,人类感知器官不断受到技术塑造,并因此创造出感知世界的各种媒介方式,实现人类本体媒介的延伸。口语传播作为对听觉的直接回应和人际沟通的原始媒介,从物理空间的“面识”,到网络空间的“符号沉浸”,乃至“元宇宙”虚拟空间的“客我”交流,不同场域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不同时代的口语文化传播特性。(一)口语传播学溯源口语传播在我国早有起源,据尚书胤证记载:“每岁孟春,人以木铎询于路。人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以及文化故事,从而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和吸取民间文化。因此在我国古代,口语传播主要涉及言说与意义、言说与行为以及言说与教化等行为模式。口语传播学理论体系兴起于美国,一直是美国

7、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组成部分,并在2 0 世纪中期传播学学科调整划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希腊时代“说服”理念的修辞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行为科学口语传播中古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西方近现代口语传播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学媒介化时代媒介技术图1口语传播发展建构史口语传播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以说服为主的修辞学,先后经历公元前5 世纪的中古世纪、1 4 至1 7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1 7 到1 8 世纪的启蒙时代以及2 0 世纪的西方近现代,直至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人类进人到数字化口语传播时代。在发展过程中,口语传播受到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等学说的影响,加之以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组织学

8、等学科的冲击与交融,口语传播学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状态,形成了以跨学科领域为主体的交叉学科。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传播学受实证主义影响,口语传播在传播学中逐步呈现弱化现象,传播效果研究为核心的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体地位,大众传播逐步成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而对于人文色彩浓厚及较为日常的口语传播来说,大众传播更适用于当时的战时传播需求。2 0 世纪8 0 年代,施拉姆的传播学理论思想传人中国,由此,以大众传播为主体的传播学在中国首先扎根发展,而口语传播学在同一时期被忽略。(二)3延伸与规塑:数字化口语交流口语传播学是传播研究的原点。口语传播回归到人类本体,人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回到传播学

9、本源,佐证了人作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文字出现之前的口语交流,还是数字媒介时代人的媒介属性都得到全面延伸,口语传播是传播学不可规避的研究基础方向。台湾世新大学游梓翔教授指出,口传行为与口传学术大致可分为广播电视的公众传播、媒体演讲/主持、个人媒介传播、媒介关系传104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传媒艺术张强海峰超:回溯、镜像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播。伴随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口语交流突破同时空束缚,实现异时空存贮及AI智能伴读模式。不同的口语传播模式,激发出各异且具有自我特性的空间属性,口语传播场景通过媒介迁移,具有复制、传送、再传播的功能,新的空间束

10、缚了部分原有的私密口语交流和真实情感的倾诉。数字媒体延展部分口语传播领域,将其演变为半透明化,这种领域的迁移变化,促使人们在语言交流表达中逐步形成自我规训的语言交流模式。媒介技术赋能后,人类实现语言交流的无限延伸,突破了人类语言交流本身的自我局限,也伴生出多样态的限制与束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类依旧喜欢实体空间领域的交流探讨,线上空间的真实感和安全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数字化媒介促进了口语交流的媒介延伸与空间迁移,逐步对口语表达形成规训,限制部分人员的深度沟通及情感交流。媒介更迭改变交流方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交流受到了束缚?哪些交流得到了发展?我们需要对现实中的受众与媒

11、介关系本身加以关注,并结合新的经验探讨媒介技术发展对口语交流领域的改变。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一)研究方法巴尔塔斯(Barthes)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皆可由封闭、沉默的存在转为有声状态,并为社会所公用,因为没有任何自然或其他法规禁止谈论事物。访谈是一项自我公共建设的社会技能,它可以探究受访者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通过故事叙述和对社会行动者的经历与观点的解读,收集其他方式无法有效获得的事物和过程信息。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NVivo12.OPlus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内容分析。(二)数据来源及信效度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伯纳德罗兹曼(Bermnard Roizman)在社

12、会研究方法中建议人类学研究的访谈样本可以控制在3 0 至6 0 人之间。盖斯特(Guest)提出访谈样本“六的倍数”原则。研究采取立意与滚雪球相结合的抽样方式,确定初期样本并进行滚雪球抽样,初步得出访谈样本4 2 个,为遵循信息饱和原则、提升样本广泛性与代表性,在增加至第4 8 份样本时,发现无新增源信息,最终4 8 个样本组成本研究的访谈样本,包含学生群体(1 2 人)、青年群体(1 4 人)、中年人群(1 3 人)、老年人群(9人),其中男女比例1:1.4,籍贯包含北京、上海、郑州、唐山、大理、银川等1 0 个城市,根据深度访谈内容整理文本4 5.2 万字。在NVivo12.0Plus中,

13、使用节点对文本进行编码,编码形成各级三级节点构成从属关系,轴心式编码形式进行管理,如表1。参考点被视为每个节点的编码频次,代表每个节点在原始文本资料中出现的次数,覆盖率则是编码节点在文本中所占的比重。为确保编码的信度与效度,在编码过程中,提取访谈文本内容进行以下措施:(1)合众对比法,因文本涉及大量编码工作,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情感与认知的影响而产生编码偏差,故在系统编码前,采用多人分别编码汇总对比的方式,进行校正。(2)内容分析信度测量,采用内容分析公式R=nxK互相同意度计算公式Ki2=1+(n+1)k2M其中n为评判人数,K为平均相互同意N,+N2度,R为信度,M为两者完全同意的栏目数,N

14、为第一位编码人员分析栏目数,N为第二编码人员分栏数目。最后经过信效度检测,本研究文本内容分析的R=0.94。根据霍斯提公式计算,当信度大于0.90 时,可以将主编码人员的编码内容作为分析结果使用。(3)饱和度检验,检验能够对编码分析结果的严密性和解释力进行验证。本研究在前期编码时预留出5 份饱和度检验文本,再进行关联编码和新编码。利用饱和度检验文本,再进行逐个校验,发展并105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传媒艺术强海峰张超: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继续产生新的编码维度,从而表明逐级编码生成的结果通过饱和度检验。进而保证后期文本编码中其信效度

15、较为科学、合理,可以客观展示各节点的复合关系与因果要素。表1口语传播空间领域三级编码、参考点及覆盖率表一级节点参考二级节点编码三级节点编码覆盖率编码点数快速增进感情6723.84%私密性强8832.58%实体领域作用利于话题持久性166.52%语传播实体空间领域利于思维扩展83.13%家庭聚会5819.53%咖啡、茶餐厅及娱乐场所3212.59%交流场所择取会议及办公场地218.67%户外空间4517.01%情感思虑5318.23%规训动因氛围识别4317.21%心理建设3412.74%交流、沟通便捷及高效9134.25%网络领域作用跨时空留存与提取5618.89%节约时间成本77语传播虚拟空

16、间领域30.52%私人交流软件6929.67%交流平台择取群体交流群5526.82%办公、课堂网络会议3312.10%网警监督6424.67%媒介素养124.97%规训动因信息传播发酵及扩散5824.51%自我道德与法律意识4917.98%三、领域空间:“主我”与“客我”的表征个体的自我是社会交往的主要产物,在社交活动中形成交流的领域空间,这种领域空间范围受制于社交群体及媒介环境。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人类个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姿态的会话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获得自我思考、认知与辨识的能力,把个体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能从他人的立场看待自己,即获得自我。哈贝

17、马斯继承米德哲学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把话语理解过程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景之中,把个体核心放置于自我问题的主体间性之中。哈贝马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行为,将这种行为视为个体基础。领域空间是哈贝马斯注重人际交往研究的扩展,是建立在有效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基础空间状态,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一)领域空间置换下的“自我默化”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主要强调权力技术在空间维度上的治理策略和规训实践。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聚焦于权力对于特殊空间形态的生产实践和主体规训过程。在福柯看来“精神病院”是一个被精心发明的“一个整齐划一的立法领域,一个道德教育场所”。空间规训的基

18、本策略体现为三种极为隐蔽的技术权力,在由数字媒介建构的空间环境中尤为明显,其基本策略主要体现为绒默、镜像认知和无休止的审判。空间规训可以理解为媒介权力所形成的传播空间,可以帮助受众或使用者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被检视与审判的空间领域。数字媒介技术建构了一系列的空间“建构技术”,其目的是将空间演化为福柯所描述的“圆形监狱”,以此达到主体的管理与支配。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传播空间的建构与发展。人类沟通交流、收发信息、获取知识,从原有的实体空间移步至网络虚拟空间。空间社会化过程建立在空间的可见性基础上,数字媒介所建构的空间可见性更加显露,且具有生产性。在福柯看来,可见性生产建立在“监

19、视”机制之上,而监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管理形式与“他我”的约束方法。相较于实体口语传播空间,网络口语传播空间的空间状态更易被搁置于一种公开的、可见的、较为透明的外显状态,对空间的规训和管理更为凸显。民众对于空间择取与检视存在心理映像,受访者在语言交流沟通中阐发了实体空间的私密性特征,即实体私密空间的安全感、归属感与亲密感高于网络私密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任何年龄群体即使在网络上聊得再“亲密”,线下交往依旧是增进其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常交流的实体空间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可容纳性或空间感是口语交流实体空间场所的重要因素,这种目之所及的空间实属感不同于网络交流生成的空间,对于私密或公共交流具有锦上添花

20、的作用。网络交流沟通所生成的虚拟空间受到平台及网警监管、网民媒介素养,以及个人106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传媒艺术张强海峰超: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信息泄露和内容转发扩散的影响,自受众选择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伊始,至交流空间生成之时,虚拟空间给使用人群带来的心理规训便自然生成。两种口语交流途径虽均实现了人类口语传播的媒介延伸,但网络空间交流的过度依赖会给予受众心理层面的空虚感和落差感,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可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焦虑。在急速旋转的碎片化传播实践中,当代社会步人数字媒介时代主导的“虚拟类像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多依靠数字

21、媒介技术而非现实手段进行交流,实现主体认同。由于网络媒体交流逐步代替物质实体空间交流,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人们在拥挤的人群中反而倍感孤独,生命经验的延续性和整体性被不断地碎片化抽离。数字媒介所链接的文化环境空间,因受众的安全感缺失、自我展演压力等因素,易形成不稳定的口语交流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口语交流的思维发散和建构,致使自我在虚拟网络交流空间环境中持有自我绒默的语言交流状态。(二)“客我”与“本我”:空间的虚拟镜像美国社会学教授乔治赫伯特米德在研究人的自省行为时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有“本我”与“客我”之分。“主我”是意愿或行为主体的代表,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的行为和反映来表现;“客我”

22、则代表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体现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在“客我”的社会化呈现中,“主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心理暗示,呈现“本我”的社会映像,这种实体空间或网络空间社交中的“自我”形象管理,致使网络虚拟中的“客我”受到空间规训或信息管理的束缚。在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中,“客我”本身就是外界环境和自我意识表征的综合体。加拿大裔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论述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这种形象可以通过语言、手势、形象等介质所传递的信息表现出自我所期待的他者印象,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印象管理”。人际传播的过程

23、就是人们自我“表演”的过程,这里的“自我”并不是本体最真实的状态,而是经过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乔装过后的“自我”。网络空间中的“客我”建构具有易塑形、便捷性、易“塌房”等特点,这也倒逼人们在建构网络“客我”的形象时再三思考。此外,部分人群在网络空间交流或发表言论时会选择撤回未思考清晰的言论,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因发表不当言论却无法撤回信息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社会性新闻。由此,网络空间的法则要比实体空间更加苛刻,但是网络空间的便捷和易伪装又促使对“客我”的束缚不断加码。在现实的实体交流空间中,人际传播的“客我”塑造主要来源于语言符号的交流、外貌气质与言谈行为,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本我”将会被各种符号赋

24、予新的身体。譬如,“元宇宙”虚拟空间可塑构任何一种理想中的“客我”,而这种“客我”可以跟“本我”毫无瓜葛。任何新的空间法则未完善之初,空间均可脱离“自我”的束缚,极度构化“客我”的媒介形象。因此,想要更好地驯化与控制“客我”形象,空间法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方法,因为法则的背后隐藏鲜为人知的径桔、权力和利益。这也就验证了,自网络空间形成伊始,人们对以身体为媒介的口语交际的时空解封感到欣喜,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延伸,即使除去政治因素影响,原有实体空间的法则依旧迁移至网络空间。这种被迁移的法则是一把“双刃剑”,它一定程度上深化对“客我”塑造的束缚,因为“客我”形象的成败只在瞬息之间。人们选择将数字

25、媒介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记录日常生活,致使实现实体与虚拟空间成为“本我”与“客我”的形象离散。四、时空延伸、多维沟通与情感本真数字媒体发展促使人类沟通交流呈现多元复杂的形态,实体空间的虚拟转换、语言符号的107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张超:回溯、镜像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强海峰传媒艺术创造与扩散,以及信息的异时空传送与储存都是媒介技术延伸的结果。伴随数字媒介的社会化融人,人类对于媒介的使用逐步生活化,在处理日常生活的问题时直接从事件的本质出发,考量时间成本与自我的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因素间的复合关系,加之空间法则的约束和影响,从而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口语传播

26、交流场域。一)口语传播空间择取模型口语传播主要是即兴语言符号的沟通交流,在传统沟通交流的实体空间中存在易失性、突发性以及不可确定性等特点,网络空间中的口语交流填补了实体空间口语交流的部分缺点,增加其附属功能的符号属性,以表情、手势、动画符号代替原有的肢体和面部表情交流,由此弥补声音的形象化缺失问题。二者的空间属性与利弊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从幕后移至台前,人们在产生交流意愿之初,场所选择便兼顾其中,思量过后选择不同交流空间促成交流目的,如图2 所示。羔我因素实体空间需求产生稳固情感思维扩展场域转变私密性空间安全空间规训距离思想意识时间使用成本语言法则事件性质行为规范选择初始关闭或分享使用法律法规果代

27、伦理道德发换替文性质需求产生便捷时效跨越时空场域转变信息储存分享扩散客我因素网络空间图2口语传播空间场域择取模型人们在口语交流意愿诞生之后,便会选择使用何种媒介工具进行语言交流和信息传递。根据交流信息的内容、目标对象的距离、时间以及事件的轻重缓急择取交流场域,在这过程中,“本我”的真实性与“客我”的想象则会在大脑中生成。思考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自我的“演绎”过程,这种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交流信息性质、交流习惯以及交流双方的情感距离。人们在经过一系列思考后,择取空间领域。经过前期的心理思考过后,“本我”进入到“客我的空间管理状态,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本我”所处的空间时刻影响着口语交流信息的内容

28、,其中,情感的增温、灵感的进发、信任的建立在线下空间交流中更容易实现。媒介技术帮助人们实现地理距离的跨越,进行千里之外的人际交流,但对于相对较近的地理距离,线下实体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容易打开彼此心靡,这也是目前自我在选择交流沟通时内心更倾向于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原因之一。新媒介环境诞生,其建构的空间法则也在逐步成熟。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属性差异将成为人们选择传播途径的重要依据,快速的社会化生活,加速了网络空间中口语传播体系的建构,这种建构需要不断迎合新的“本我”需求,而“元宇宙”的网络虚拟空间及3 D息影技术或将逐步弥补网络空间存在的不足。根据目前的受访数据看,“本我”在交流需求中,以情感疏导

29、或私人会面为主导的实体交流空间依旧是人们择取传播空间的首选,以“本我”为媒介的传播行为更加具有交流感和存在感。(二)数字化与异时空:言说的双重法则空间是权力实施的产物与媒介,空间生产体现在对空间的规训实践。新媒介技术衍生并深化福柯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数字媒介对于空间“可见性”的可视化表征,日常生活中对碎片化空间的争夺,以及对传统空间“仪式化”的108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传媒艺术张强海峰超:回溯、镜像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消解与迁移。对社会中的个体而言,空间不仅是赖以存在的具有物质性的介质,还是在生活中被赋予意义的内容。数字媒介环境下,由口语传播所构成的空间已超

30、出福柯早期所构思的空间样态。早期的空间体系中,权力关注的是大事件或是生产事实的空间形态,尤其是监狱、学校、广场、纪念馆和商业旅游景区等流水线为代表的政治空间或商业生产空间,而如今,媒介技术加持下的空间环境充斥着生活的点滴,无处不在。空间首先体现为对这些空间形态的可见性生产,但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网络娱乐、社交、办公空间不断替代实体空间的职能,这也促使社会化媒介在受众不断“过度分享”或“窥探”的趋势中,那些本来躲在暗处或是已被忽略的碎片化事件进人“野心家”的关注视野,成为视觉和流量所把握的对象,而且呈现出一种“疯狂”“痴迷”的生产状态。起初的网络空间秩序并不健全,虚拟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匿名

31、化、虚构化及戏剧化等特点。伴随着网络空间治理与法律法规健全,网民实名制及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可见性特点,以及民众媒介素养提升,日常网络及碎片化空间的规训过程严格程度甚至高于实体空间,促使受访对象对于私密、亲朋、同事的交流会根据谈话内容选择交流场域,原有的实体空间因具有对象的可被感知性、磁场的空间实属感,以及情感延续、谈判融洽、创意进发的效果,很多时候更加受到民众喜爱。双重空间感知下,日常的口语传播活动中,民众根据沟通交流需求自主选择媒介平台,线上或线下的方式选择主要来源于传播内容、传播距离以及传播效果。在传播距离可被忽略的情况下,实体空间交流沟通是人们交际的首选。而在选择网络虚拟空间沟通交流时,

32、媒介平台的使用者会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主要来源于个人隐私泄露的警惕、媒介平台的管理以及自我生活的素养,特别是在中年人群以及网络工作交流中尤为凸显。口语传播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中存在较多的空间属性叠加,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在实体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使用属性愈加清晰,虽还有部分叠合,但二者的空间属性已可清晰明辨(三)突破与回归:真实自我的口语交流麦克卢汉在其媒介“本源”理论的创建过程中,提出“万物皆媒”的媒介延伸概念。他在阐释海德格尔的“构架”思想时,在媒介法则:新科学中援引了海德格尔追问技术中的“现在技术的本质在于构架,构架归属于解蔽的命运。构架就是聚集在一起,属于置放,即

33、将人安排和放置在一个使其以订造的方式将实在遮蔽为常备物的所在”。麦克卢汉将这嗨涩难懂的概念诠释为:“构架”不是一簇概念,而是一种能够开背景的具有特殊性的感知技巧。”从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建构的“形象”是我们可以注意到的,但“背景”则是我们难以轻易察觉的。这种“背景”包含着空间的规训法则,如同媒介技术诞生就包含着自身的运算法则,但对于其技术的突破、时空的延伸及信息的实效而言,其自身的法则被逐步淹没,呈现隐性状态,这种隐性的状态只有在媒介再次变革或呈现稳定的趋势后才逐步被使用者感知并凸显出来。自人类进化伊始,口语交流便是其生活化和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沟通交流媒

34、介之一,万年之久的人际交流促使其在基因记忆中扎根,实体空间的口语传播更加促使“本我”身体产生愉悦的心理快感,复杂且多变的思想及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疏通和发泄。网络虚拟口语传播空间虽可以解决大部分信息沟通交流的问题,但其技术带来的规训促使其使用者缺乏实体物质所带来的安全感和亲切感。虚拟网络空间与实体现实空间相比,缺乏对身体的“遮护”,这种隐藏所带来的安全感来自身体细胞的感知,是人类千万年来基因延续下,实体庇护所形成的“类同感”。新型的网络虚拟空间虽可塑造个体“隐身”或不在场的自我感知,但仍旧会受到网络的窥视,正是这种情感的缺失,造成虚拟空109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7 期(总第3 2 4 期

35、)俊】【责任编辑:刘张强海峰超: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传媒艺术间口语交流的直白感、程序化以及符号化,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以及肢体语言的温度。媒介技术的革新更迭,促使虚拟数字人、AI智能机器人进一步改变人类交流模式。面对面实体空间人际交流是呈现个体温度的交流。人们在适应新媒介虚拟口语交流的新奇感之后,以自我为媒介的口语传播依旧是传播沟通的主流,甚至呈现返璞回归的趋势。五、结语口语传播是传播活动中最基础的符号交流行为,在媒介的发展变革中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数字媒介的发展突破了以身体为媒介的口语传播的时空限制,解决了语言符号的易失性、不易储存性等难题。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

36、展,民众对于媒介的使用初步呈现疲惫状态,这种疲惫主要表现在庞杂的信息、资本广告的充斥、算法包裹以及被搁置“幕前”随时被“传唤”的“本我”。在这种媒介焦虑的社会环境中,部分民众更期待回归传播的本源,享受面对面的畅谈与沟通,还原“本我”交流,淡化“客我”演绎,从而实现媒介技术的原点进阶。注释:【战国】谷梁赤:春秋梁传,徐正英、邹浩译,中华书局2 0 1 6 年版,第3 5 6 页。【战国】鹏冠子:鹦冠子,章伟文译,中华书局2 0 2 2 年版,第8 9页。3【德】马丁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 991 年版,第1 6 3 页。4Wallace,Karl Richards.His

37、tory of Speech Education in America:Background Studies.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54.p.463.5闵惠泉:历史上三次说话的冲动与革命一基于口语、电话和数字网络的即时交流,现代传播,2 0 1 2 年第1 期,第1 0 2 页。Habermas J.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assachusetts:MIT Press.19

38、89.p.5.陆扬:论福柯的空间思想,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3 期,第5-6 页。8李贞:试论口语传播的审美特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 0 2 0 年第1 期,第6 5 页。王醒:春秋战国时期的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8 年第6 期,第3 6 页。李亚铭、王歆知:回到言说:中国口语传播思想史研究的价值、现状与进路,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3 期,第134-135页。林玉佳:新媒体时代口语传播学的探索与发展,青年记者,2 0 1 8 年第2 期,第5 页。2汪磊:线上语言生活:现实与虚拟的双维转向,语言战略研究,2 0

39、2 2 年第7 期,第8-9页。Barthes.Roland:Mythologies.Translated by Annette Laver.New York:Hill&Wang.1972.p.109.Bernard.H.R.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0.pp.143-144.Gust,G.Bunce,A.&Johnson,L.How Many Interviews Are Enough?An Experiment with

40、 Data Saturation and Variability.Field Methods,vol.18,no.1,2006.p.59.邓支青:基于NVivo质性研究分析的大数据社会排斥问题研究,情报杂志,2 0 1 9年第6 期,第1 3 7 页。7徐晓君:“自我”理论一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第S2期,第1 7 页。18李琦、李淑梅: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一论哈贝马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承继与发展,求索,2 0 0 7 年第9期,第1 3 1 页。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 997 年版,第2 6 5 页。20【法】米歇尔福柯:

41、癫疯与文明,刘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99年版,第2 4 1-2 4 2 页。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国际新闻界,2 0 1 4 年第5 期,第4 8-6 3、4 8-4 9页。2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2 2 6 2 2 7 页。23陈鸿历:智美时代公众信息焦虑症候及其价值引领,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5 期,第4 6 页。24李姗姗、雷天骄、崔遵康:主我与客我理论视域下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中行为机理与模型,现代情报,2 0 2 1 年第3 期,第5 2

42、页。乔姗姗:论行政行为规范的自律性人格之维一基于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5 年第3期,第3 0 页。26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一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安徽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第6 4 页。27邱雅娴:拟剧理论视域下警务社媒内容与传播研究一以英国曼彻斯特警局Twitter账号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 期,第1 1 8-1 1 9页。29樊枫:“妥协”与“抵制”:“网游玩工”的日常消费逻辑,中国青年研究,第2 0 2 2 年第1 0 期,第6 2 页。30程乐、裴佳敏、MarcelDanesi:中国网络治理的社会符号学阐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 0 2 2 年第2 期,第6 页。3DMarshall McLuhan,Eric McLuhan.Laws of Media:The New Science.Toronto,Baffalo&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pp.62-63.32金慧敏:追问媒介和技术的本质一一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形象化”透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1 期,第1 1 1 页。(作者强海峰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