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985609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58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人教版人教版 20232023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结及解题方法 单选题 1、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如表是几种鸟卵的孵化时间,依据该表可推出的结论是()鸟名 家燕 麻雀 家鸽 鸡 鸭 天鹅 鸵鸟 孵 化 时 间(天)1215 14 1719 2022 2832 3438 45 A绝大多数鸟类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B鸟卵的孵化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 C鸟卵的孵化时间长短与鸟的受精方式有关 D鸟卵的孵化时间长短可能与卵的大小有关 答案:D 分析:鸟卵要发育成雏鸟必须是已经受精的卵,鸟卵孵化时间

2、的长短与卵的大小成正比。由表可知,鸟卵越大,孵化所需时间越长。A绝大多数鸟类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但从该表不能得出这个结论,A 不符合题意。B该题未涉及到温度的探究,不能得出鸟卵孵化与温度的关系,B 不符合题意。C鸟的受精方式都是体内受精,从该题未涉及受精方式的探究,C 不符合题意。D由表可知,鸟卵越大,孵化所需时间越长,D 符合题意。故选 D。2、关于马的进化,下列研究方向合理的是 A比较不同时期马的数量 B研究赛马的毛色遗传规律 2 C比较不同地质年代马的腿骨化石 D比较现代不同品种马的特点 答案:C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

3、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比较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马和现代马的体型、脚趾,根据脚趾的变化(如图),推测不同年代马的生活环境。故选 C。3、如图为某同学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后绘制的动物发育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 A受精卵BCD 可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 B受精卵BD 可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 C受精卵BCD 可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 D以上三种动物的发育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D 分析:1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

4、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2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3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A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B 幼虫C 蛹D 成虫”四个时期,A 正确。B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B 若虫D 成虫”三个时期,B 正确。C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B 蝌蚪C 幼蛙D 成蛙”四个阶段,C 正确。D结合分析可知,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生殖和发

5、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属于变态发育,D 错误。故选 D。4、下列哪种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出现的()A卵细胞 B心肌细胞 C神经细胞 D受精卵 答案:A 4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因此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即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所以卵细胞为生殖细胞,成单存在。5、1982 年,英国的自然

6、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的两个实验小组共同研制出转基因超级鼠。转基因鼠比与它同胎出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 23 倍,体积大 1 倍。如图是实验的过程,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研究的性状是生长激素 B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C由此推论,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 D该实验过程利用的技术是克隆技术 答案:B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

7、品等方面。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超级鼠产生的过程可知,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A 错误。5 B鼠的个体的大小是由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因此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关系是基因决定性状,B 正确。C在这个实验中导入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得到的是超级鼠,可见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C 错误。D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转基因技术,D 错误。故选 B。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6、“科劳斯”辣椒有黄、橙、红三种颜色,在网络上爆红,科学家经研究得知其果皮颜色及基因组成

8、分别为红(AA)、橙(Aa)、黄(aa),现科学家将橙色辣椒的花粉授到黄色辣椒的柱头上,则结出的辣椒果皮颜色及胚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黄色 Aa、aaB橙色 aa、aaC橙色 Aa 或黄色 Aa、aaD黄色 aa、aa 答案:A 分析: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成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如图:即只有胚珠的卵细胞和极核接受了精子的遇传物质,因此基因发生改变的是植物产生的种子,而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由分析可知,辣椒果皮的颜色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则结出的辣椒果皮颜色为黄色;现科学家将橙色(Aa)辣椒的花粉授到黄色(aa)辣椒的柱头上,遗传图谱如图所示:6 由图可知,

9、胚的基因组成为 Aa 或 aa,因此结出的辣椒果皮颜色及胚的基因组成分别为黄色 Aa、aa,A 符合题意。故选 A。7、假定白兔和灰兔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生活的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很可能是()A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B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减少 C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D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保持不变 答案:A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假定白色和灰色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的生活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

10、,很可能灰色皮毛的容易被天敌发现,出现率将会下降,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小提示: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8、下列昆虫中,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A蝗虫 B家蚕 C蜜蜂 D蝇 7 答案:A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 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

11、虫等。A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A 正确。BCD家蚕、蜜蜂、蝇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不是不完全变态发育,BCD 不正确。故选 A。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的生殖特点是()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外受精,卵生 C体内受精,胎生 D体外受精,胎生 答案:B 分析:精子和卵子融合而成受精卵的全过程称为受精。低等两栖动物多为体外受精,而多数高等动物行体内受精。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卵生。胎生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两栖类的青蛙雌雄抱对后将卵细胞和精子产到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必须在水中发育

12、。可见,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卵生。故选 B。10、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在进行“观察鸡卵”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和分析,其中不恰当的是()A观察鸡卵时会用到放大镜 B观察鸡卵时,用镊子轻敲鸡卵的钝端 C将鸡卵放到温水中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室的存在 D用探针挑可以让卵黄流出来,能证明卵黄膜的存在 8 答案:C 分析:鸟卵的结构:A鸡卵有保护内部结构作用的坚轫的卵壳。用放大镜观察鸡卵的表面,可以看到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该结构可用于胚胎与外界间的气体交换,A 正确。B用剪刀轻轻敲鸡卵的钝端,将卵壳敲出裂纹,用镊子小心将敲碎的卵壳和外壳膜除去,会发现该处有气室,B 正确。C为了证实所观察到卵壳上小孔的存在,

13、将鸡卵放在盛有 4550温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鸡卵的外壳上有许多气泡出现,C 错误。D鸟卵的卵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外面包裹着卵黄膜,能为鸟的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而用探针挑可以让卵黄流出来,能证明卵黄膜的存在,D 正确。故选 C。11、下列关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蜻蜓点水”属于繁殖行为 B家蚕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蝴蝶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D蜻蜓、家蚕和蝴蝶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B 分析:(1)昆虫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9 (2)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

14、的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A蜻蜓点水是雌蜻蜓产卵时的动作,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属于繁殖行为,A 不符合题意。B家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B 符合题意。C蝴蝶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C 不符合题意。D蜻蜓、家蚕和蝴蝶的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2、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对于细菌而言是一种不利变异 B为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应该大量服用抗生素 C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15、长期选择的结果 D超级细菌具备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持续在人体细胞内自我复制 答案:C 分析:超级细菌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A超级细菌具有的抗药性变异对细菌而言是一种有利变异,使其能在抗生素环境下存活,A 错误。B超级细菌具有的抗药性,大量服用抗生素对超级细菌没有作用,B 错误。C由分析可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中本身存在少部分抗药个体,抗生素长期作为环境条件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细菌存活并

16、不断繁殖,从而产生超级细菌,C 正确。10 D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并不能在人体细胞内自我复制,D 错误。故选 C。13、根据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顺序是()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形成有机小分子;形成原始生命;形成有机大分子 ABCD 答案: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据此解答。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

17、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形成原始生命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D 正确。故选 D。14、在下图中,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正确图示是()AB CD 11 答案:A 分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 DNA 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 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NA 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

18、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这些片段就是基因。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 DNA 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 DNA 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选项 A 正确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故选 A。15、家畜、家禽新品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定向变异 B人工选择 C环境改变 D自然选择 答案:B 分析:(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2)人工选择是在

19、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家畜、家禽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家畜、家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变异是不定向的,并能遗传下去。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求,对具有不同变异的家畜、家禽进行了选择,经过若干年的人工选择、淘汰、培育,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家畜、家禽新品种,故 B 符合题意。故选 B。多选题 16、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各概念之间关系的是()12 ABCD 答案:CD 分析:(1)植物可分孢子植物(无种子)、种子植物(有种子)两大类,孢子植物又可分藻类

20、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又可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一条染色体由一个 DNA 分子组成,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DNA、染色体的大小关系是染色体DNA基因。(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几个部分(如图):。(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A植物的分类:植物可分孢子植物(无种子)、种子植物(有种子)两大类,孢子植物又可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又可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 错误。B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

21、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 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 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 DNA 分子组成,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 错误。13 C从位置关系上看,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内有线粒体,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C 正确。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 正确。故选 CD。17、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下列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有()A从植物到动物 B从低等

22、到高等 C从无到有 D水生到陆生 答案:BD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故选 BD。18、下列关于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染色体都成对存在 B一对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 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D白菜细胞中,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D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 DNA 和蛋白质组

23、成,DNA 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A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14 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即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A 错误。B基因是 DNA 分子上的一个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DNA 分子很长,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在 DNA 分子上,每条DNA 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一对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B 错误。C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

24、对的染色体分开,因此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成对,C 正确。D白菜染色体的结构由 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其中遗传信息在 DNA 上,因此 DNA 是白菜细胞主要的遗传物质,D 正确。故选 CD。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19、叶蝉吸食禾谷类、蔬菜及果树汁液,不仅危害农作物,还传播植物病毒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叶蝉的生殖发育过程与蜜蜂的发育过程相同 B叶蝉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叶蝉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很大 D叶蝉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蜕的“皮”是其外骨骼 答案:BD 分析:叶蝉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

25、虫类,体内受精,它的发育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A.叶蝉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蜜蜂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 错误。B.叶蝉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节肢动物,B 正确。C.叶蝉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C 错误。D.叶蝉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具有蜕皮现象,蜕的皮是外骨骼,D 正确。故选 BD。15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并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20、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若将高茎豌

26、豆(DD)的花粉授到矮茎豌豆(dd)的柱头上,则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 Dd 的机率分别是()A高茎 B矮茎 C50%D100%答案:AD 分析:生物的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若将高茎豌豆(DD)的花粉授到矮茎豌豆(dd)的柱头上、在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精子的基因是 D,卵细胞的基因是 d,子一代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 Dd。遗传图为:由图示

27、可知,子一代表现的性状是高茎,基因型为 Dd 的机率是 100%,因此,B、C 选项不符合题意,A、D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AD。21、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CD 16 分析:(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2)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发生在使用抗菌素之前,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

28、菌进行了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A抗药能力产生于使用抗菌素之前,且变异是不定向,A 错误。B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自然选择,非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B 错误,C 正确。D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定向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D 正确。故选 C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如何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解答时注意先是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后是自然界选择了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22、下列实验中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的是()A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B观察玉米种

29、子的结构 C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答案:CD 分析:在实验中常常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淀粉是否存在。A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为验证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需要用碘液来验证,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正确。B探究“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加碘液,发现玉米种子的变蓝色的部分,这部分叫做胚乳,从而证明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其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正确。17 C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直接使用放大镜观察,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错误。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使用观察法,没有应用淀粉遇碘

30、变蓝色特性,错误。故选 CD。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 22 对+B男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 C女性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定为 D父母都不是白化病患者,一定不会生出患白化病的孩子 答案:BC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有 22 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 XX 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 X 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 Y 染色体。A男女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有 22 对染色

31、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XY,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XX,所以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 22 对+XY,故 A 错误。B人体的性别遗传图解如下所示:18 所以,男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故 B 正确。C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XX,产生一种含 X 的卵细胞,所以女性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定为 X,故 C 正确。D父母都不是白化病患者,但可能是隐性携带者,如基因组成是 Aa,遗传图解如下所示:分析可知,父母都不是白化病患者,子代可能是白化病患者

32、,也可能不是白化病患者,故 D 错误。故选 BC。24、以下叙述,不属于自然选择的是()A转基因超级鼠的出现 B高产奶牛的培养 C蛔虫有角质层 D青蛙有保护色 答案:A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19 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 DNA 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A 正确。B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

33、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对普通奶牛进行多代人工选择,得到高产奶牛,属于人工选择培育,B 正确。C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身体呈圆柱形蛔虫的体表还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对身体起保护作用,可以抵抗人体小肠内消化液的侵蚀作用。蛔虫的适应性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C 错误。D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D 错误。故选 AB。25、下列实例中运用了转基因技术的是()A抗虫棉 B太空椒 C超级小

34、鼠 D杂交水稻 答案:AC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之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A.抗虫棉目前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转基因单价抗虫棉是将一种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 Bt 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一种抗虫棉花,A 符合题意。B.太空椒是普通甜椒的种子经过卫星搭载后,在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的诱发使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35、属于诱变育种,B 不符合题意。C.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 DNA 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的细胞核中,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20 育成新个体,因此超级老鼠运用了转基因技术,C 符合题意。D.让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目的是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获得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应用的技术手段是杂交育种技术,D 不符

36、合题意。故选 AC。小提示:理解掌握转基因技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及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 26、“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蝴蝶的发育过程属于_,试写出蝴蝶的发育过程:_。答案:完全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分析:昆虫的发育经过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两个过程,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完全变态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大,据此分析解答。由分析可知: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27、性状就是

37、生物体_、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称,生物的性状是由_控制的。请你列举一组所知道的相对性状:如_。答案:形态结构 基因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 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等的统称。基因控制性状,环境也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28、下图是表示染色体、DNA、基因的层次关系图:21 其中甲是_,丙是_。答案:基因 染色体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 DNA 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 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这些片段就是基因,故丙染色体包含乙

38、DNA,乙包含甲基因。29、达尔文认为,生物的_和适应性是_的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_实现的。答案:多样性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生存竞争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

39、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3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以野生海水稻和多种优良水稻杂交,培育出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新品种“海水稻”,其亩产已超过 450 公斤。海水稻的培育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海水稻这种变异是属于_变异。答案:基因的多样性 可遗传#有利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22 (2)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性状上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海水稻,就是利用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海水稻的的培育是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来实现的,是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