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流文化视域下傈僳族传统民居演化与融合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82345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文化视域下傈僳族传统民居演化与融合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流文化视域下傈僳族传统民居演化与融合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5235|2023|10建筑历史与理论摘要:以中国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用建筑学结构化的表达阐述傈僳族传统民居沿江而变的民族建筑生态。传统民居始终伴随着河流水文地貌变迁,成为河流文化的表达。傈僳族传统民居也为流域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传播提供空间、平台和途径。将傈僳族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放在一起,通过交叉学科来研究传统民居的现象、表征和意义,从河流文化的视角范围认识传统民居的演化融合与发展规律。Abstract:Using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the Lisu Minority in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o

2、f Northwest Yunnan,China as the object of study,we illustrate the changing ethnic architectural ec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Lisu dwellings along the rivers using architecturally structured expressions.Traditional dwellings have always accompanied the hydrogeomorphic changes of the rivers and have bec

3、ome an expression of river culture.The Lisu traditional dwellings also provides a space,platform,and mean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watershed region.By placing Lisu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river culture together in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henomena,represe

4、ntations,and meaning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the evolutiona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ver culture.关键词: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河流文化;水文地貌;生计方式Keywords: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Lisu traditional dwellings;river culture;hydrological la

5、ndscape;livelihood patterns文施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江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讲 师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星月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助 教硕 士DOI:10.19875/ki.jzywh.2023.10.068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isu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Culture河流文化视域下傈僳族传统民居演化与融合研究引言河流不仅养育生命,也培育和繁荣人类文明1。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

6、度河文化。这些河流文化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依存河流山川发生发展。三江并流地区的河流文化与黄河文明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傈僳族的河流文化生命。傈僳族的历史文化,通过三江并流地区孕育繁衍开来。傈僳族是中国古代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氐羌民族与西南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由北向南迁徙的羌人在三江并流地区分化发展,一部分融入乌蛮、东爨等部落,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的先民,分布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地区定居。沿怒江翻过高黎贡山,在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流域之间的缅甸北部克钦邦定居,成为缅甸傈僳族的先民。翻过那加山脉到达印度阿萨姆邦,定居成为印度的傈僳族人2。河流与傈僳族的

7、关系构建了傈僳族的历史,河流文化扩展了傈僳族的社会调控范围。民族文明促进了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本文讨论傈僳族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的互动。主要涉及(1)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的关系;(2)河流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融合;(3)流域内水文地理特征对营建方式的影响。研究工作不仅包括民族建筑理论和概念方面的文献,重点进行的现场调研包括流域范围内分布的不同傈僳族传统民居,还涉及流域内 14 个相关民族民居在河流文化方面的差异与变迁,以及民族传统民居间相互的融合。1 傈僳族传统民居1.1 形成背景迁徙而来的傈僳族生活在峰峦重迭、百川汇流的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图 1)。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自西向东分布着担

8、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海拔都在 4300 米以上。分流其间的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使之形成独特的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区3。同时,是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共存的独特区域,有傈僳、独龙、普米、纳西等 14 个少数民族聚居4。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不同时期、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2017QS26)216图 1三江并流地区范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 2三江并流地区建筑平立面差异(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异地重建,房屋随着主人迁徙的足迹多次拆装。营建技艺易于掌握,在刀耕火种的迁徙过程中都能保

9、持稳定的形态,可以住很多年。傈僳族民居是变迁过程的物化体现。傈僳族人居所是其临时性的落脚点,没有安土重迁的定居观念,自然不会耗时耗力进行装饰。墙面悬挂的大多只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手工制品、工具或乐器等,只满足简单的生活需求,建筑与文化生态有着紧密的关联。民居也和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傈僳族经历复杂的变迁,从利用高山河谷环境到应对不同的外部条件,建构起了独特的多姿多彩的傈僳族民族文化。3 营建活动是对河流生态事实的映射3.1 建筑是河流文化的显性表达挂粮架晒粮、粮仓房储粮是傈僳族传统的储藏粮食方式(图 2),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生态事实的重要表达。从刀耕火种走来的傈僳族获得粮食后不是简单晒干

10、堆储,而是在地边建造带坡屋顶的晾晒架,将粮食分开挂晒并能通风、避雨和防虫。挂粮架以圆木或方木作柱子,在柱子上穿入很多根横梁,再立架悬空并盖顶挡雨,收割季节将麦子、荞子、豆子、包谷等粮食作物放到挂粮架上避雨凉晒,等到农闲时节再精打、细晒、入库。简易挂粮架散布在田边地头,是傈僳山寨的特有民族文化风景。粮仓房储粮,建盖时地点一般选择院场边或房前屋边,房子长、宽、高一般选择 2 3米的尺寸,上方盖顶防雨,中间部留有入粮取粮的小门,房内设置成几格,可装一种粮食作物,也可装多种粮食作物。垛木房储粮有通风透气、保持干燥、防腐防虫等功能。粮仓房在傈僳族乡亲眼中十分神圣,每逢重大节日,群众要在粮仓房前上香祈祷,

11、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表达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渗透的。2 河流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融合2.1 河流特征对传统民居的演化反映历史上,傈僳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向自然资源丰富的怒江流域迁徙,怒江峡谷山高林密,傈僳族经历了生存环境的巨变。傈僳族的生计方式变成以直接获取自然资源为主的游耕游猎方式为主。而翻过大山再从高山深谷逐渐向辽阔平原迁徙的部分,生计方式也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依次出现了狩猎采集为主、农业为主和商业为主的经济类型。在固定耕地上的耕种,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从游耕生活、半定居生活逐渐演变为定居生活。这一过程的建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生计方式的适应性来观察、探讨流域文化生态事实对傈僳族的营建活动的影

12、响对河流生态学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沿江的水文地貌、社会生态反映傈僳族建筑的多样性,傈僳族传统民居虽然可以跨越时空形成典型,但在流域自然条件差异与文化的规约下,不同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所构造出的文化事实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缤纷多彩的(表 2)。在建造上,傈僳族有自己的文化策略与价值观,傈僳族传统民居是民族生存、发展与延续的表达,在物质空间与精神寄托中蕴含着生存的民族文化。2.2 傈僳族传统民居反映沿江迁徙的适应性融合历史上傈僳族在三江并流地区不断迁徙,是民族生存文化的选择,“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经历游猎、半定居到定居的过程。频繁迁徙使傈僳族人没有安土定居的观念,居所是迁徙过程的临时性落脚点,几年

13、后又将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生产方式涵盖农耕、狩猎、畜牧等方式。傈僳族传统民居真实记录了傈僳族河流文化原始文明的人居方式和发展进程。1.2 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数百年前,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傈僳族主要生活在三江并流地区复杂的山水地形环境中。这里提供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地理气候环境差异极大,是傈僳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基底。建筑是历史发展的显性载体,沿江而下的调研感受传统民居在历史过程中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等有着复杂互动,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动态演进。傈僳族传统民居因生态环境导致形态不一,内容丰富,具有简易、美观、实用的特点。傈僳族传统民居以其立体而完整的民族河流文化典型特征具

14、备丰富的学术内涵(表1)。在傈僳族聚居的怒江,傈僳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千脚落地房”最有典型意义5。以福贡、泸水的傈僳族典型传统干栏式民居最具代表。“千脚落地”是对民居外形和底层架空支柱的形象说明。从怒江向自然资源更丰富的澜沧江迁徙的傈僳族选择依山而居择林而住,山林和水源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木材和竹材自然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建造了木楞房。迪庆州维西县傈僳族井干式的木楞房或垛木房是典型代表6。在纬度较高的金沙江流域,保温隔热夯土而筑的土墙房是临江小平地或平缓区域的傈僳族的居住模式。综上,三江流域傈僳族传统民居反映民居建筑与河流和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建筑环境和表 1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建筑差异(

15、表格来源:作者自绘)217235|2023|10建筑历史与理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3.2 民族建筑是河流文化的加工对象傈僳族传统民居承载傈僳族文化,同时也受民族文化制约,是傈僳河流文化的加工对象。在营建活动中,建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待自身、他人和环境的态度。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基本关系。不同时代的建筑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文化的表述工具。水磨坊是傈僳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遗存,一般位于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傈僳村落,通常都会设置一至两座水磨坊,供村中居民研磨谷物。水磨坊通常设在可提供充足水动力的溪水具有较大落差处。磨坊平面成正方形,垒木为室。水磨坊放置于石棚台基之上,台基中间部分留有出水口,水磨的转动轮就设置在这个

16、空间内。傈僳族从不会集中加工处理粮食到能用水磨加工。现在,村寨里的水磨坊已闲置,有的正在消失。从建筑学的结构化表达在傈僳族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建构中拉出了一道痕迹,这一痕迹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傈僳族生计方式的差异性既是传统民居的客观事实,更是傈僳族传统民居发展的必然结果。傈僳族传统民居成为河流文化的适应方式和载体,民族文化也为傈僳族传统民居提供了观念、技术和方法。可见,傈僳族传统民居的多样化,既是傈僳族传统民居应对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傈僳族河流文化主观能动、创造发明的产物。4 傈僳族传统民居在河流文化中交流互鉴发展4.1 傈僳族建筑在河流文化中和合共生建构民族文化的过程是多民族

17、交流互鉴的过程。当然,没有文化归属的传统民居是不存在的,傈僳族传统民居的文化归属性在杂居于同一生存空间的多个民族中表现得尤为复杂7。建构的结果是傈僳文化归属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空间。傈僳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混居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同化、相互融合。不同地方的傈僳族形成了很多具有一定当地特色的河流文化,也导致了各地傈僳族传统民居形态上的不同。比如,德钦县傈僳族主要的居住形式是土墙房。但这里的土墙房具有较多的藏族民居特点。德钦处于西藏、四川、云南的藏彝族走廊地区,跨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民居优势特点被交流、互鉴8。分布在横断山脉背部地区的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少数民族混居区。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的不同

18、民族,在建筑模式和建材上有较强的相似性,混居区各族民居建造形式工匠技艺相互渗透模仿。这些共生的文化基质也不同程度影响着建筑空间、结构,有差异但根源和需求是共同的。4.2 傈僳族传统民居调适与演进社会环境的变化速度比传统民居变化要快得多,很难有上百年不变的传统民居。经济技术的发展,数年间会使一个民族的传统民居出现大变化。传统民居的发展变化还有很大的偶然性、机遇性,无法用规律性加以预料,甚至难以选择,但足以对传统民居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拖顶乡大村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遭受了一场大火,全村建筑毁于一旦。在重建过程中,在完整保留傈僳族对空间利用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纳西族、藏族民居建筑形式,颇具

19、特色的石墙人字屋顶,构成融藏、傈僳、纳西等民族建筑风格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建筑群落。民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河流文化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使傈僳族民居成为多样性的代表。傈僳族的河流民族文化以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时代的变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结语人类的营建史是追求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和谐发展的历史。傈僳族民居是河流文化多样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傈僳族民居是历史活化记录的载体,河流文化导致傈僳族民居的多样性。民居的发展包含有社会和民族文化脉络。本文希望做这样的尝试:从傈僳族民居的特点来观察河流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流域多元文化,进而考察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特征。以傈僳族传统民居为研究

20、对象,以建筑学结构化的表达阐释傈僳族传统民居的河流文化生态。论证傈僳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河流文化形成的共生互融关系,构建出互补、互鉴、和谐的社会的进程。参考文献:1乔清举.河流的文化生命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2高志英,余艳娥.傈僳族的跨国迁徙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论述J.民族学刊,2020(02):53-61.3欧光明.中国傈僳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4施润.历史文化村落的地域文化表征及营建规律比较研究以同乐大村、兴蒙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5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

21、7.7卢成仁.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信仰下传统文化变迁以云南省福贡县娃底村为例J.民族研究2017(03):59-68.8罗康隆,何治民.论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J.民族学刊,2019(02):14-21.注释:论文从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主要聚居分布区域中选取了几个村落作为典型民居研究对象进行重点分析与比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大兴地乡鲁奎地村,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大村,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大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乡格甲村,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扎子村,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各么茸村。保山、楚雄、临沧、德宏的村落文中有涉及,但未讨论中国境外傈僳族民居情况。由于该建筑群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村落,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等研究价值,拖顶大村已于2012年12月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迪庆州文物保护单位。图 2晒粮架和晒粮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