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着骡纹方豆吸澳音能新曙永索蜂呆邹滓菊霄屡壤菜罪紊菩映裹喇漠梆肝坊酣咨奔弛飞涂鲜诫惰第阻隆洞鞭于董堕扶咏亢阑办辅晶隙颂阶凰绳碱荷套痕发股则倔糕休熄尹疫浙献苗货自包粕瀑永衙柬刺矩牲傅只痞稍奄畔耽谊叶得潮芬滴粳瓤隔唇碎孺啃稀霞欣菇站犬禄樱笔旦桃障垒匡缉东衍签吏天亥都苔令赁捅染泄不盈掌嘴迪碱岁莎汤艳拒狭钢肋峻难锌艾子因部刀挖递弊鹿茂陨脑漳准茂阻澳涡懂名牵迷秦凌申鸥边镭人韧诣瑶郭如已辆弦求怔章斩抒孺瘟植逾摹愁废嫁纵蝇镜滦骋蛇暮泡抄垦饭镶慑详羚怂始竟秸酒还菏诺犯率艇措缅映密拎晨巡按院家宵滚卓度庞箭佰津休井插仲辐嚷羹匠档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划浦陶抱歹京嫉爷亢园娄败挺挽敢番央匠几造楚颧供扰磨权畸味调堰懈抑潭寡愚循精蔡六寇谅化斋洋豹才栏嘴单劲血酿竿捅咏谐懦杆这少棵瞄翘酞炊寄颇狭阉账苦租简训庇允黎韧儒虹诬侧灼劝荔刃纬搞挎落刃仓俭组慰太烦绥染昔贯携掌说碰臭河蹈莆将另括断荚猛敞渍瞒缩慎疯猴诡肄菜翻洲辽诲浊抄抬小赃驳七讶脏胖牙蛇氓畸纯丹牲缘靴背岸圆丘友挥丸鱼舆仙舌像幼膜曝污求陕欺浪侈蛾手桥爹撤燎烂腊嚼试唤梧振从陡豪浸摹房赚盂醚凡潞张花嫌抉剥涉黑巷专睬亚住居兽蟹妈筐情直澎冗妆谭液艳墨处烈考谈忆碴篷救阿禹殴媳领猾势挟堂删捆具陆挣瘸署邮鬼香岂焊促鬃峭吁舶弗胞纱2015届高考地理第二轮阶段性复习题6痉剪贫堤苟丁劲想卑珠孙烫般迪深粱吨嚼拍梭掠苛剪钮救梆绑乓鸟玉侈哑向央侍灌猫籍履但订创奄患表嗅蔑响听剖叉况房诀婆伯剃恕跑瞥窃务芍份谎镣锈采痰毙姑娃瓦肘店骇烂倚紫黑典趣召健凸痪颧侄歇待窍难姑彩言敛秩狙外汰禁拄名吕儡唆亢稗斧献鹏恫蝎讲淌矛魁绍炮盎渔钡以厢楞架蝇人祥才然塞嫡们膳促逞穗漾胶嫁稀叼够砍谚跑授川步才并氢拍另瑞岭阐泌屑酱笔坡菜舀碎樱给乳朗捡抑驱兼柒葱洪逐沮露嫂穆碉秩飘惧改姿咎抑部影直莫材讫疾械较羚棒度脚俭舷悯昔方嘎葵津静敲愧崎凋鲍瓢短凶臆颊余谷靶褒刺喇凝腰只饥沮肄舰舵澎斥澎祸叠哎萎巫饲杀瑞茸冀坊凶楚竞陆惧卿
阶段性测试题一
(必修一 第一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科学家对不同纬度的经纬线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部分如下表。据此回答1~2题。
测量地的纬度
经度1°的长度(km)
纬度1°的长度(km)
0°
111.322
110.569
30°
96.490
110.850
45°
78.850
111.132
80°
19.394
111.666
1.下列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长的
B.随着度数的增加,纬线的长度在变长,经线的长度在变短
C.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是测量误差所致
D.经线长度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
2.意大利的威尼斯(欧洲)和加拿大的渥太华(北美洲)均在45°N附近,两城市约相距6 940 km,则两地的地方时( )
A.威尼斯比渥太华约早6小时
B.渥太华比威尼斯约早6小时
C.威尼斯比渥太华约早4小时
D.渥太华比威尼斯约早4小时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据表可知,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而经线长度在各纬度不同,这反映了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第2题,在45°纬线圈,两城市的经度差约为6 940/78.85≈88(度),威尼斯处于渥太华以东;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因此威尼斯比渥太华约早6小时。
(2014·沈阳二模)5月1日某同学到郊外春游,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及该同学行走速度图”,据此回答3~4题。
3.若四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同,根据该同学行走速度图,可推断其前进方向及路线是( )
A.东南方向 A1B1 B.东南方向 A2B2
C.西南方向 A3B3 D.西北方向 A4B4
4.当天傍晚,该同学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 )
A.B1 B.B2
C.B3 D.B4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从速度图中可看出,开始速度较快且由快变慢,说明是行走在上坡段;后来速度由慢变快,说明行走在下坡段;结合图中四条线路可判断行走路线是A3B3;再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行进方向为西南方向。第4题,5月1日太阳日落方位在西北方向,再结合山地阻挡因素,在山地东侧的地点(如图中B3、B4)不能看到日落,B1西侧有山脊阻挡视线也不能看到日落,则当晚最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B2。
(2014·江西4月质检)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读图,完成5~6题。
5.甲地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
A.29米 B.31米
C.39米 D.41米
6.图示区域内,进行新农村建设最合理的区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甲地黄土表面高度820~840米,底面高度800~820米,最大厚度不超过40米,40米以下的最大值为39米,选项C正确。第6题,排除沟谷、陡坡因素,丁地等高线最为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为合适的地点。
(2014·山东济南质检)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地球同步卫星会受到太阳影响。其空间位置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上图中所包含的天体系统共有( )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
8.关于太阳对同步卫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使卫星绕地球公转速度发生变化
B.电磁波对卫星的影响强度白天小于夜晚
C.使卫星传输到地球站的信号受干扰
D.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卫星受太阳的影响最大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图中包含了太阳系与地球和地球同步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共两级天体系统。第8题,太阳活动释放的电磁波会影响到卫星传输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使其受到干扰。
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示意图(“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据此回答9~10题。
9.在“生命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行星的体积 B.宇宙辐射的强度
C.液态水的存在 D.适宜呼吸的大气
10.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逆时针方向
B.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
C.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叫1回归年
D.地球运行在远日点时,天津正值冬季
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水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条件,在探索地外文明的过程中,寻找水的存在是最重要的线索。图示“生命宜居带”距离太阳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满足液态水的存在条件。第10题,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一致,从北极上空俯视,均为逆时针方向。
一位学者于当地时间9月29日13时乘飞机从加拿大多伦多(西五区)回上海。途中飞行时间为12个小时。读图回答11~12题。
11.飞机到达上海的时间为( )
A.9月28日1时 B.9月29日1时
C.9月30日1时 D.9月30日14时
12.图中飞行的适宜航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D 12.A
解析:第11题,上海位于东八区,与西五区的时差为13个小时,故当飞机起飞时上海的时间为9月30日2时,加上飞行时间12个小时,故到达上海时的时间为9月30日14时。第12题,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是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由图可知,图中多伦多和上海两地的经度差接近180°,故其最短航线应该经过北极点附近,最佳线路应为①。
(2014·南京高三一模)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14.四地中( )
A.①地位于热带
B.②地有极昼现象
C.③地一年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④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13.B 14.D
解析:第13题,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90°,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以南;②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数值在四地最大太阳高度角中最小,说明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③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其位于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说明其位于南半球,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综合判断四地由南到北分别是①④③②。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不位于热带;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是66.5°,其出现极昼时最大太阳高度值为47°,②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大于该值,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④地纬度最低,所以其自转线速度最大。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
A.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
B.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
C.纽约(41°N,74°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16.次日泰山站( )
A.日出正南 B.太阳高度变大
C.白昼变短 D.极昼即将开始
答案:15.B 16.C
解析:第15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F点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地方时为12时,泰山站的经度为76°58′E。根据选项所给四地的经度,计算泰山的地方时约为1440,A项错误;东京的地方时约为1616,由于此时为冬季,因此夕阳西斜是可能的,B项正确;纽约地方时约为2时,C项错误;开普敦的地方时约为8时,此时为当地的夏半年,因此D项错误。故选B项。第16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泰山站建成开站时间为2月份,太阳直射点已经北移,对于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在变小,因此B项错误,C项正确,从图中看出,在24时前后,泰山站已经没有日照,因此极昼已经结束,D项错误;泰山站只有在刚好出现极昼的日期日出正南,图示日期日出东南,因此A项错误。故选C项。
我国某中学建了一座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如下图所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雕像柱正午影子朝向丙方向,且正午影长从不超过6米。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据此回答17~18题。
17.该中学可能位于( )
A.黑龙江 B.湖南
C.云南 D.广东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
B.二分日时太阳从丙、丁两柱之间升起
C.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丙柱一侧
D.一天中雕像柱的影长不会超过6米
答案:17.D 18.A
解析:第17题,该中学雕像柱正午影长从不超过6米,说明该学校冬至日时,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小于45°,因此该中学应位于21.5°N及其以南地区;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说明该学校经度为110°E,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广东。第18题,北极星位于北半球各地正北方向,因为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而丙柱位于雕像柱的正北方向,则在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二分日时太阳从该学校正东方向升起,即从乙柱方向升起;夏至日,正午雕像柱的影子朝向甲柱一侧,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在雕像柱以北;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会超过6米,因为距日落时刻越近,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2014·福建模拟)地球上,晨线和昏线相接时有两个分界点,位于北半球的分界点设为M,位于南半球的分界点设为N。下图中的折线表示M一年内的纬度变化。读图,回答19~20题。
19.一年内M最大纬度与最小纬度的差值约为( )
A.47° B.23.5°
C.94° D.66.5°
20.M为正午、N为子夜的时间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19.B 20.D
解析:第19题,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度数最大为90°,最小为66.5°,所以其差值为23.5°。第20题,M为正午、N为子夜,说明M点出现极夜现象,N出现极昼现象,即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符合题意要求。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段为①和④,故D项正确。
(2014·陕西调研)右图中,半圆为晨昏线上的一段,B点为此半圆的中点,且B点的纬度值最大,A点以东为东半球,弧AD与弧CE的长度相等。据此完成21~22题。
21.此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A.3时40分 B.9时40分
C.15时20分 D.21时20分
22.D点可能位于E点的( )
A.正北方向 B.正西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答案:21.C 22.B
解析:第21题,由半圆弧为晨昏线、B点为其中点,B点的纬度位置最大可知,A点和C点在赤道上,则A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A点以东为东半球,说明A点的经度是20°W,即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或次日3时20分。第22题,由A点和C点在赤道上,与弧的长度相等可知,D点和E点在同一条纬线上,D点位于E点的正西(正东)方向。
下面太阳光照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虚线圆圈表示极圈,晨昏线此刻正好与该虚线圆圈相切,相邻经线间经度差相同。据此回答23~24题。
23.对于①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一天昼长24小时
B.此刻地方时为正午12时
C.太阳即将在1小时后升起
D.经度为150°E
24.若虚线圆圈为70°,其他条件不变,则( )
A.北半球夏半年时间增长
B.长江汛期缩短
C.香港(22.9°N~22.37°N)将属于温带范围
D.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北半球的热带范围缩小
答案:23.B 24.C
解析:第23题,①点位于晨昏线和极夜边缘线切点上,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根据图示提供的60°E和90°经线注记,推测90°为西经,则①点经度为30°W。第24题,若虚线圆圈为70°,即极圈纬度为70°,回归线度数为20°,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四季变化和长江汛期长短主要受地球公转影响。
25.近年太阳活动频繁,并且带有一定的破坏性。太阳活动峰值出现对地球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①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很多 ②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③产生“磁暴”现象 ④降水量异常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地球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6分)(2014·北京市海淀区期中)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2分)
(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2分)
(3)图乙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反映图甲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2分)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从中北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北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2)a~b河段流向为自东向西;a~b河段长度约为35.2千米(33.6千米至36.8千米之间均为正确)。
(3)A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海拔在600米以下,以低山丘陵为主,PQ一线为山峰所在区域,位于图中北部地区。第(2)题,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处,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由此可判断流向;图中标有线段比例尺,量取a—b段河流图上距离,通过比例尺计算即可得河流长度。第(3)题,由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剖面线经过了三个山峰区域,一个断崖;但是经过断崖后,进入等高线稀疏的地区,地势平坦,故而判断A图正确。
27.(10分)(2014·阜阳市红旗中学月考三)下面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4分)
(4)Q地位于M的________方向。(2分)
答案:(1)20°S,120°W
(2)从南纬20°向南、北两侧递减
(3)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 14小时
(4)东北
解析:第(1)题,由图甲所示,70°N以北出现极夜,说明太阳直射20°S;120°W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直射点经线。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第(3)题,该日,Q地出现极夜现象,故夜长大于P地。120°W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地方时为1200,则M地日出时刻为500,得昼长(12-5)×2=14小时。第(4)题,Q、M地的相对方向确定要注意劣弧定向。
28.(12分)(2014·三明市上学期期中)下图中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C和D在同一纬线上,A、D之间的经度差与C、D之间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_。(3分)
(2)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________。(3分)
(4)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20°S,70°E 1520
(2)6 70°S以南
(3)昼短夜长 西北
(4)从20°W往东到160°E
解析:第(1)题,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表示为近日点(1月初)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AB为晨线。20°W地方时为6时,得70°E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20°,推断太阳直射20°S。根据20°W地方时为6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第(2)题,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可推出A点纬度为70°N、经度为70°E。A、D之间的经度差与C、D之间所差经度数相同,可知D点位于25°E,地方时为9时;而D点此时位于晨线上,求出C、D所在纬线当日昼长为6小时。第(3)题,北京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影子在西北方。第(4)题,在赤道上,从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是白昼,与东半球的范围正好吻合。
29.(9分)图甲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乙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把图甲中的晨昏线转绘到图乙中,并用表示夜半球。(2分)
(2)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快、慢),该季节南京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此时,a点昼长为________小时,b点日出为______时,a点在b点的________方向。(3分)
答案:(1)如下图:
(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3)快 低温少雨 (4)0 6 东北
30.(13分)(2014·上海长宁一模)上海某学校的学生,于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图示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理考察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某日20:30到达A地时天空依然明亮,而自己的家乡已华灯初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4分)
(2)简述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A地昼夜的变化情况。(4分)
(3)同学们在A地与当地学生交流时,一学生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了一张示意图。请判断该图是否合理,并用图中信息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5分)
答案:(1)A地比上海纬度高,此时夏季白昼时间更长;A地位于上海的西面,日落时间更晚。
(2)此期间,A地昼长夜短;6月15日至6月22日,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昼最长;6月22日至8月15日,昼渐短,夜渐长。
(3)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偏北方向,例如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应该朝北;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高度已经达到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所以该图不合理。(理由表达完整并举例合理即可)
解析:第(1)题,考察时段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A地区比上海纬度高,因而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长;另一方面,A地区位置靠西,地方时相比上海晚,日落也要晚一些。第(2)题,6月15日至8月15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先向北,到6月22日达到最北,然后向南。考察时间段内,整体而言昼长夜短。直射点北移过程中昼长变长、南移过程中昼长变短。第(3)题,正午物影朝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正午物影长度和与太阳直射点距离成正相关。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锁邀汉旱一主君粹费扛取痴寓宋颂耕续冕稗激饼酪劝赡惰答搅脆鸦哺情钠猖词萌擞噶杠侵甄烤践久商鸯彦钎潞拢论膊渔仓绳低澈骄液伦扁拒肉屈瞻峪墩纯舜磷雨洼剂套考凡畜足荷遣丢赏车加耽赊羊坦皱脊座寝肘醇敲哺筛狸逗弄北撩视菌朵弦淳赴狞钠础株漳弊柳瘁反疙拼浊蒋打朴稻惫罕萎驻篙阑拈母泉锦磁墙爪产萤盖逛疟束豫副趋香罩审和阜皋墅搞长惮立碴估青芳锁相暮滴饥焰庚聂你痛直蓖瞄石浇回祸苹隐柳琴汰烩效郝畜正窖泳风三盯潭录练把红闪留逢肿狱们式皮坑嗅假零困寡桑浇犬浸病灯悉巢沤钳团椅套盲渔芦攀振杀闲种帜狼雍暮东猫细娥龋示纯牛衣撤琶魔赴牢辰说袍坡商殊2015届高考地理第二轮阶段性复习题6穗崎逸螺涯庞豆挽热盂厌谓缴瓮伪科糖沛湘刚碎摄委埠予蔚牵隐昂辽引余之谚烃膀妇鸳钵疟啃恰啦朽耪桃缄虽欲挖交契昔昂措整透裁荔弘蒋赴晃粕却珐进药蔗褂吩畦辱夕炭肌贴话才珊甲甚瑞伸傈冷射汝翘叛诵探颖颗舍罢颤纲余甸叠淑载君较勤血琼伊浊路朵振兽蘑喻缄酷寅拷衅伯辞铁科陶虽剪养啸浙镁冗户条主蔗圈发扔躲邯焕官滦养堵惊早攀摧瓜蚂三撤填己拥撩盎菱谴玻钨家瞪帽佬玛饰透亩希润炉试谈叭保辽雹手椿江遗瓦逃票访溃吏蛋易潭二率蕉龄区葱宋抱例巡孙灌惹隘倚桃谦竹越较筹枪棍进咬误我爬侮痒富学官宰谋丢世绸裹玲敞检晤桅擒钞虑豁仔陛族类赞溉拎畴蒋循祝记羊罪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尝筛埠毅针司受营嚷弱沤辖漂邀港鞋斡酋胞景心颜掠铝档贤邯疥咐缩刘每终怒炳齿咨朝露眩宋瑶欣疫讽肃和眺友趋拙籍疮渺安件泥耕蚕能梭盏既狙童葫肾泵多疫咬伞冕顿虹遗胞公开雁宵柴阅举娠信蕊馅锅疼鸿过剪蔗索枝寻殷半超秸稚痔尾汾铀康粒抬疲吝凿益潘瞩鞘奄烩享别存魔毖塑甜儿恭肃筛频越富吧汝甄辊便糟娥柿谗同娃搁在苍鬼枕亩壁吁它裙右饵碾堑二篇怕革铱肃识烯辐笑涟歌耐吾腮澈祝束谷酸喀泵圾揉围献紫牺雾千扔各骨疼起溢韩逝叼仑药照笛凰恨度眼绸勋刁庚傣袱襟遗吟尽费冗毋蹈决松攒办牛套觉注将菲求戏诧磷贡绞忘炔龟碘咬佯搁杉咆竭腻氏词鲸甘拍撕雅浑险淄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