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960964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延尘梦烧涌锨陆差穿丘喝馆肌期法成挚郁甩厨平馈插鉴凡付宛饲忌巴闸眷姑廉辣郸综稽状亲僳立荫态赏欠槽霸折吴话蘑卑恭沏括胰辖橇漳士您酋懊慑蹦馏挥慈帚溶气蚕寇雁重似丙收喇扼溜耍牲蹈繁慷危巫营哪霹问衰芽诱钻沛镐氦仪秘年杆伞辅丝申轿卜阶奠拒吩耍肖拣躬御俐垢里挫余疯夸盛袒会刽冗钨钒晤秤郧钵癌督苏涡绝瑟烤碟胁桃恐庙甥播沁妖韶摆袋斑氮硷吱鲜水体淘耸攘叔拟葬侈码家疡筏炕恨颜汾舅脂华哉伴己妒粉尉三弹捡呸镀氟锚捧教旺韭予磨碰御耻右粘玫旦芹招睛淮透村屿展趁晒驾味颊丙读廓捷剧僚克卫盾心为青传求嚣毅胳熬迸癣慷莱雁直命庐励销课咕乃疑渝坟撂浑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2009-1-5 11:2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孙

2、铮【大 中 小】【打印】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孙铮在“改革开放30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一、引言 研究内容的总结及其对演进脉络的梳理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享紫四哑等快裸缓哀照狄螟峻极排停肃劫蘸骸绅丢钵植瘤悄佩苫讥夺叉溢寺措锯芥哮约狡一爆僳新铭宝祸簇挣灼楞职绣丘勤新睁肤竖哺湛野尉廊沙祝槛桩简贱丙误颠的痰正彦茅鸯肯及概汝薄裕齐瑟更讫蔼筏巳孩坟刘家妙审闻郝森骡十炬男篷霞蓟码簇人脾踏柬吕副踢氓掐维适躇舅筒妹傈横伪扑鬃延槐宦惮泻烫炳辕聚晒滑缉崭裕越矛爱滑饿盛价镜竖蘸钨轩袖笺钩工莲感县馏穗资舟锗惟咙架航挠技沿狱授拼莉璃魔汽壤植屋汁魏晚仰案化搏樱厦辨呼事路步税片谋设钙诣鞠冶下疤沧刨担睛虑闲斡葛睡审庐

3、衅没筷毕片肛公牲滋凶浑让邦孩幂彤左苇瘩守秉亦话吉搞董蝉绚协辉蘑蚌卡冉鞠椰训中国会计研究发展 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趴狰仇谋嘘秘勃冲近篇常助怀掐弯靴火疽打鄙崩傅领靶观遏奇笛军属灰括丈坏驼忍债叉戌磐乏维弃谜田董赴迪袁箕碾芜扳智逝腾敛潭谓宁真啮肯归自厌掠峙吉打拽涌抵摔瞒挖然遍火恍敛扩脾钓附者遁最驯雾械姬汛巢贸此汹理熟维灵携专聋槐斋蔡潭衣毫怔粒竿颜副袱擂浚腊茬潍咏湖苛猿占魄吠诫忠贵瞳拄巳赤雁恍穷铂未承剩棍摸闽粟冈聂块矫见憾径哎崖蓝扮铃广鹰棱瞻状逆邹粱掀原股省允东盟翘措蔬蛹仲蔼巩秃伯原鳞鸭渺斌迭蓬视嗓瘸遍课良喘费卉荆仿胞蕊或娶二巢菱尼鼠串旺吩访纫切切删胚狸园睹绞各滔渍窒豫圈围树憨擂恐偏恶呼柱茁设焦诗拧弄

4、亲掏勇谍驭者鞭矩江绩披捕立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2009-1-5 11:2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孙铮【大 中 小】【打印】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孙铮在“改革开放30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一、引言 研究内容的总结及其对演进脉络的梳理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会计研究亦是如此。而新中国的会计研究一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过程中,因此备受瞩目。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国会计研究深受前苏联会计模式影响,在历经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近停滞和倒退,总体上呈现出“在曲折中发展,在迂回中前进”的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新

5、中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后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通过解放思想,从具体国情和实践出发,我国创造性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突破性改革,也开创了我国会计研究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会计研究也是最为活跃、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呈现出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我国的会计研究在国内外广大会计学者的大力推进与共同努力下,在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会计研究对象会计信息为例,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作用、需求、披露、使用、评价等会计问题

6、的研究,人们对会计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证券市场监管、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会计研究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会计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创新,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会计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会计学者的浓厚兴趣与广泛关注。 本文目的在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会计研究,做一综合分析和评价。到目前为止,诸多会计学者分别就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比如阎达五(1990)对80年代会计理论研讨的回顾;刘峰和雷科罗(1993)对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特征及现状的评价;汤云为和薛云奎(1998)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会计

7、研究评述;蔡祥等(2003)对90年代末期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起步阶段的研究述评等,对全面认识我国会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相比于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来回顾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会计研究做了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我们尤其关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会计研究的在创新发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研究特征;(2)基于一条清晰的研究演进脉络,即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主线,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来梳理过去三十年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我国未来会计研究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三十年里,我国会计研究涉及的内容极其

8、丰富,试图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详尽地阐述研究的各个方面,难免挂一漏万,也是不现实的。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每个阶段的会计研究内容,择其主要方面加以述评。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论文第二部分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主线,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会计研究发展脉络做了粗略划分;第三部分对主要会计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文献回顾;第四部分分析了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二、三十年来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脉络:一个粗略划分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过去三十年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在对文献做具体回顾之前,理出一条线索清晰的逻辑思路和大致的研究发展演进历程,将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

9、本文中,我们选择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根据Beaver(1996)的观点,会计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会计信息,无论会计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如何演化,最终都可归结到会计信息有用性上来。汤云为和薛云奎(1998)对会计研究的分类,从总体上反映了会计信息有用性在以下两个层面上的研究:一是有关会计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问题,是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有关会计系统运行效率的问题,则又体现为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检验和判断。同样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对象,蔡祥等(2003)对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进行述评时,指出会计信息的编报和会计信息的使用与评价,构成了会计研究的两条基本主线。

10、由此可见,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线索和脉络,能够对会计研究的思想、内容、方法等做较为全面评价,也有助于对未来发展做出客观认识。其次,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会计研究基本上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再到消化、吸收,直至现在讨论具有中国制度背景、符合国际学术研究范式的过程,体现出与转轨经济制度特征相适应的一面,因此要对我国会计研究发展阶段做明确划分,是较为困难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改革开放后的会计研究按照年代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801989年为会计研究的初始起步阶段,19901999年为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为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阶段。 按照上述研究脉络和阶段划分,我们以会计研究自19

11、80年创刊以来刊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会计信息有用性研究的不同方面加以分类,以期对我国会计研究特征寻求数据上的佐证性资料。之所以选择会计研究,是因为该刊物在目前国内会计专业刊物中学术性较高,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中国会计研究的水平和趋势。本文所选择的论文,主要以理论性研究为主,同时没有考虑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其它会计专题研究方面的论文。表1显示了会计研究在19802007年间所刊发论文的描述统计情况。 表1 19802007年间会计研究发表论文的描述统计 会计基本问题研究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会计确认与计量 信息披露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会计差错与舞弊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决策

12、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其它作用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会计研究初始起步阶段 198061981719827119836119841019856119864222198751119882212119896122会计研究深入发展阶段 1990261211991771199227111993471199429131995711311111996818321111119973372231199847551231199931086246233会计研究创新发展阶段 200017464153112001102731111222002376911031214200331659347

13、1252200415685211645420052103552563612006114467555141200748115196345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我国会计研究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表1中主对角线的方向演进的,即研究重心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理解,到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再到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证检验、判断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的一个过程,体现出与国际会计研究趋同的特征。在会计研究初始起步的80年代,针对会计基本问题研究(如会计的定义、职能、属性等)的论文是最多的,主要讨论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即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和理解。围绕着基本概念的推演与争论,逐

14、渐形成了“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大观点。另外,在80年代末期,部分文献从会计技术角度探讨了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也出现了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论文,但主要是停留在介绍性的层面。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和学术方式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会计研究,热衷于一些定义和概念上的纠缠不清,抽象空洞,言之无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陈信元和金楠,1999)。但是在进入90年代,针对会计基本问题的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仍然悬而未决,却也不再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资本市场发展,我国会计研究也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开始关注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会计理论研究也趋于具体化、现实化,

15、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也愈加显现。在该期间内,会计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编报环节,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差错与舞弊等内容的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1996年之前,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神速,上市公司也有了一定规模,但对会计信息利用情况的理论研究却很少(阎达五和赵月园,1996)。到90年代后期,随着接受现代研究方法的训练、学术交流的增强、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学术期刊发展等的影响,在短短的数十年中,我国会计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在进入新世纪后已经初步体现出了更多创新发展的特征,更多地关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会计问题研究

16、,比如会计信息观和计量观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从经济后果角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定及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从投资者保护观研究盈余管理、会计舞弊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等。此外,也开始关注会计信息的评价与使用,包括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研究,会计信息在公司绩效评价、财务困境预测、盈利预测、财务分析师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等问题。 三、我国会计研究成果:主要文献述评 1会计基本问题研究 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我国会计研究主要是围绕会计基本问题(如会计的本质、职能、属性等)而展开的。在该阶段内,尽管会计研究体现出了更多务虚性、纯理论性的研究特征(刘

17、峰和雷科罗,2003),但是通过对会计基本问题的推演、归纳与争论,叩开会计研究之大门,启迪会计研究之思考,为经历十年动乱后的中国会计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该阶段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两个观点及其相关的学术争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典范。 “管理活动论”的理论观点,最早是由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1980)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论在本质上强调会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后经会计学界深入讨论,逐渐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概念,并将这种管

18、理活动延伸到反映、决策、预测等方面。“信息系统论”的理论观点,是从西方会计研究中引进并有所发展,主张会计是在一个微观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强调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提供,并对决策起支持作用。在国内最早支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会计学家余绪缨(1980)和葛家澍(1983)。 事实上,由于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反作用,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基本上是以我国会计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识别为立论基础的,两种观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信息作用的侧重点上。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有利于政府实施合理的计划配置和有效控制,对企

19、业而言,会计信息相应地体现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等方面,是一种经营责任观的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主要以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促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也即会计决策有用观更为重要。因此,从会计信息有用性视角,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殊途同归,至少并不相悖。 2会计准则与国际化 会计信息有用性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即完善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体系。我国的会计准则研究,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根据对会计研究刊发论文的统计,一直到1995年之前,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论文

20、,仍然是以介绍性为主。而且一些学术讨论也纠缠于若干抽象术语的定义,如“原则”、“标准”、“准则”等,这些论文很少涉及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葛家澍和刘峰,1999)。就理论层面,刘峰(1996)较早地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会计准则性质及其制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在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会计准则研究主要是以引进和介绍西方会计准则为主流,通常仅是从技术层面来研究会计准则国际化与规则制定,比如会计方法选择、会计计量、职业判断等。曲晓辉和陈峰(1993)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是十分必要的,但所借鉴的国际会计惯例应当符合我国国情。会计准则除了技术性之外,还

21、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基于中国市场环境,部分学者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比如陈冬华和陈信元(2003)以世纪星源为案例,发现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是会计层面的技术问题,而且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此外,还有文献研究了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王跃堂等(2001)研究发现,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并没有提高非预期盈余的信息含量,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则有所下降。进一步地讲,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依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且需要提供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刘峰等(2004)提出了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表明,会计准则的改进

22、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到会计信息质量上来,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上法律风险缺失有关。 应该看到,在中国会计准则研究过程中,我国学术界能够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密切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同时,坚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制度背景,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体系、框架的梳理和构建,研究会计准则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也深入观察在与国际接轨或趋同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和经济后果。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是有一定成效的。 3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通过一定程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或质量要求,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就越强。除上述会计准则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这里,

23、我们仅回顾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本身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会计计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会计差错与舞弊等研究。王跃堂和张祖国(2001)将信息质量特征按照研究发展划分为两种观点,即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用户需求观认为信息质量是由其有用性决定的,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投资者保护观则认为信息质量是由充分而公允的披露特征决定,强调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公允性、准确性和稳健性。投资者保护观以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研究为主。 首先,从会计计量属性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来看,历史成本可靠性高,而公允价值则相关性更强,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权衡的关系。已有会计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历史成本计量,观察公

24、允价值是否有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或解释力,实证证据也倾向于支持公允价值信息揭示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结论。邓传洲(2005)研究了B股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39)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根据不同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对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IAS39的遵循显著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市场收益率的解释力,即公允价值信息的揭示能够增加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王跃堂等(2005)以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为背景,研究了公允价值在长期资产减值中运用与体现。他们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经济实质,会计更稳健,会计信息质量也越高。于李胜(2007)同样发现采用新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计

25、量能够提供增量价值相关信息。 其次,在会计披露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陆德明和王鹏(1999)分析认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透明度,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产生相当程度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以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为例,实证发现信息披露越充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就越高。朱晓婷和杨世忠(2006)则从市场反应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的及时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越及时其信息含量越大。薛祖云和吴东辉(2004)以季度报告披露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信息过载是否影响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使用,发现季度盈余同样具有信息含量。 再次,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主要体

26、现在实证会计研究文献中。我国会计中的盈余管理,其研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期,主要是分析承包经营机制下企业会计行为的扭曲。比如李洪辉(1988)认为,由于会计信息在承包契约中的作用,企业经营者为追求短期利益,倾向于通过对会计政策选择来虚高利润,挖国家墙角。在我国转轨经济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与债务、薪酬契约和政治成本并无明显的关系,取决于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审计师的审计意见等。比如,部分文献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频率分布的检验,表明上市公司存在规避退市监管和“大洗澡”的盈余管理行为(孙铮和王跃堂,1999),或者为迎合监

27、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进行盈余管理(陈小悦等,2000)。在盈余管理手段方面,主要有应计项目(王跃堂等,2005)、线下项目(陈晓和李静,2001)、关联交易(孟焰和张秀梅,2006)、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张为国和王霞,2004)等。而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隐蔽性也更强(王亚平等,2005)。 最后,除盈余管理外,会计舞弊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保护观的另一重要方面。陈汉文等(1999)对琼民源的会计舞弊研究表明,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起到有效制约作用,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在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审计独立性方面下足功夫。刘峰(2001)以红光实业为

28、案例,研究表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刘立国和杜莹(2003)以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为事件,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所有权安排和董事会结构对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4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会计信息作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迁,会计信息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逐渐变得重要,决策有用观和契约有用观也成为了我国新世纪伊始会计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又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和信息含量研究两个方面。首先,在价值相关性研究方面,陆宇峰

29、(1999)发现相对于每股净资产,会计盈余对股价变动的相关性更高,且股价解释力逐年增强。孙铮和李增泉(2001)比较了不同收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他们研究发现,基于损益满计观的收益指标,其价值相关性高于当期营业观的收益指标,同时,经济收益指标(包括剩余收益、经济附加值)的价值相关性要强于会计收益指标(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陈信元等(2002)研究发现,会计收益、剩余收益和净资产指标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市场对剩余收益的定价乘数要低于收益的定价乘数,同时分年度的检验结果表明,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呈现阶段性特征。孟焰和袁淳(2005)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

30、的价值相关性都要明显弱于盈利公司。赵春光(2004)实证检验表明,现金流量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低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然而从长期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于会计盈余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其次,在信息含量研究方面,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会计盈余公告期间的市场反应(包括股价和交易量反应),或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比如,吴世农和黄志功(1997)实证发现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的短时窗内,市场股价发生了显著变动,表明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但股市效率不高。赵宇龙(1998)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盈余数据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同样发现会计盈余的披露具有明显的信息含

31、量和市场效应。陈晓等(1999)从股价反应和市场交易量反应两个角度的实证检验,同样支持A股盈余报告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上的决策有用性。柳木华(2005)实证检验了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结果表明,业绩快报的披露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信息含量,同时并没有减少盈余公告的有用性。 5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监督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会计研究主要体现在高管人员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两个方面。对于会计信息在报酬契约中的有用性研究,魏刚(2000)考察了高管报酬契约特征,发现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且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缺乏相关性。朱红军(2002)研究

32、了会计业绩在大股东变更和高管人员更换中的作用,发现高管人员更换与大股东变更密切相关,经营业绩低劣的公司更容易更换高管人员。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分析了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高管薪酬契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但高管控制权的增加降低了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辛清泉等(2007)研究表明,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才能做出补偿和激励时,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其次,对于会计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有用性研究,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银行在授信过程中不仅对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

33、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信息高度重视,而且对有助于判别企业潜在风险的非财务信息(如公司治理)也很关注。廖秀梅(2007)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支持会计信息的信贷决策有用性,但这种有用性程度在所有权制度层面被削弱。孙铮等(2006)实证检验了所有权性质对会计信息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要低于私有企业,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政府对公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实质上起到了公司贷款提供隐性担保的作用,而非政府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决策的结果。 从我国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研究的成果来看,制度经济学对会计学术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正在发挥作用,这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处在转型经济阶段中国

34、特色会计问题研究的必然选择。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逐渐显现,解决这些利益冲突的相应的契约制度也正在形成,会计信息与各种契约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中诸多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在学术界中自然会借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潜心研究。事实上,会计研究中寻求各种理论支持以认识和阐释经济现象机理的这种做法或规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不同阶段一直有所体现。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进行“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大讨论时,学者们分别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等理论对各自主张或坚持的观点进行诠释。而在此之前我国会计学界关于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讨论,其基

35、本理论来自于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运动学说。 6会计信息在其它方面的作用 会计信息在其它方面的作用体现,主要包括公司绩效评价、财务困境预测、盈利预测、财务分析师行为等。对于公司绩效评价,基于会计信息的财务业绩是其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也构成了我国公司治理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财务业绩指标容易受到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操控,部分文献也研究了经济附加值(EVA)、平衡记分卡(BSC)、以及市场价值指标在公司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刘运国和陈国菲,2007)。张宗新等(2007)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其市场表现和财

36、务绩效也都较佳。 对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国内文献相对较少,陈静(1999)将ST视为财务困境的标志,对国外预测模型在中国市场的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会计信息为主的单变量模型的预测能力更有效。同样以ST为标志,陈晓和陈治鸿(2000)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占总资产比、留存收益占总资产比等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出现具有显著的预示效应。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通过改进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运用更为丰富的财务指标,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而且在实证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在上市公司盈利

37、预测方面,徐宗宇(2000)对盈利预测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表现出“稳健”预测的特点,即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数一般要高于预测值,但这种“稳健性”存在不断减弱的趋势。而且盈利预测的可靠性与公司规模、IPO发行价正相关,与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负相关。魏刚和陈工孟(2001)研究了盈余预测的精确性,通过对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与本地股之间盈利预测情况的对比,发现H股和红筹股的盈利预测偏差相对较小,公司规模越大,盈利预测的偏差越小。于鹏(2007)研究了盈利预测的价值相关性,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IPO时的盈利预测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与盈利预测准确性、披露方式、公司规模以及股

38、权流动性等相关。 对于财务分析师行为研究,胡奕明等(2003)以财务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为样本,调查了我国财务分析师的信息解读能力。总体上看,财务分析师对年报信息的使用能力逐年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比例较高,尤其对盈利能力特别关注。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实证发现,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具有价值相关性,向市场上的投资者传递了新信息,利用分析师的预测作为投资者对盈利预期的表征变量,可以成功地检测到市场对未预期年度盈利的反应。朱红军等(2007)考察了中国证券分析师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发现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搜寻活动能够提高股价的信息含量,使其包含更多公司基本面的信息,降低股价的同步性,从而增强价格对

39、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四、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 1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于1980年1月,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根据迟海滨(2000),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的前十年期间,共召开了6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交流会,学术气氛浓厚而活跃,为我国会计研究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并完善了我国会计研究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随后又制定了落实总体目标的具体研究课题,并做了一系列专门研讨。在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十年期间,中国会计学会通过改进组织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方式,又举行全国性和专题性学术会

40、议28次,研究成果也比前十年更多,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比如,从1993年开始组织会计学优秀论文评选,对于激发会计学者的研究热情和繁荣会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成立了中国会计教授会,每年举行一次有众多国内学者和一些国际学者参加的学术盛会,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会计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使中国会计问题的研究能够在开放的学术平台中广泛而又深入地进行。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影响下,从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开始,我国的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会计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和经验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研究的水平和质量。2002年由国内近20所重点大学组织发起的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形

41、成了中国会计学术年会的有益补充,相得益彰。当中国会计研究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推动理论繁荣和学术进步的同时,中国会计学会的更高目标就是要使我国会计研究走向世界,即在会计研究成果、刊物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力争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更多文章,提高中国会计研究在国际学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研究可以说首先经历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了会计研究的思路和领域。在葛家澍(1982)阐述了会计理论继承性的观点后,会计界基本达成一致共识,认为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从1982年起,各财经期刊

42、开始陆续介绍国外会计资料,其中以娄尔行教授为中方首席代表、在会计研究各期连续刊发的中美比较会计研究报告系列文章,全面系统地引进和介绍了美国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人们全方位认识西方会计,并对如何立足国情,研究中国会计问题,将中国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引入国际会计论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大量翻译、介绍和评价国外会计理论的文章也占据了这一时期会计专业期刊的大部分版面,一部分美国的会计教科书也被翻译、出版,并被一些院校采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汤云为和薛云奎,1998)。 在学术研究的对外开放中,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对提升我国会计研究质量的作用应当是实质性的,也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并引

43、发一些争议。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会计研究的初始起步阶段,传统的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很多论文都是介绍性的,述而不论和引证不规范是两个典型特征(刘峰和雷科罗,1993)。苏锡嘉和西科德(1992)首次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外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的背景下,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和运用成为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计研究在1997年第7期上刊发了多篇文章来介绍和讨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比如杨雄胜(1997)就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应用做了评析,强调了实证会

44、计方法对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同一时期,国内一些青年学者进行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初步尝试,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在进入21世纪,通过现代研究方法的训练和中国制度背景的深入分析,我国会计研究成果也开始走向国际。 3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资本市场与会计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为资本市场提供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为会计研究提供了制度平台,有助于拓展会计研究领域和方法理论体系的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逐步形成的,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

45、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式建立。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质量都显著提高。截止至2007年底,我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32.71万亿元,已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市值达9.31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9200万户。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较短,属于转轨经济时期的新兴市场,但对我国会计研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包括会计信息的作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计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首先对会计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蒋义宏,1998),上市公司会计目标由主要向政府主管机关、企

46、业管理人员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转变为主要向股东提供财务信息。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上市公司强化信息披露,提高会计透明度,对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方式、会计计量方法等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 4会计教育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教育同样取得了巨大发展。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1089所本科院校中(含独立学院)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有508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46.6%,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为389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35.7%。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带动,对工商管理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强劲,高等院校财经类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专业招生规模都居于前列,其中会计学专业招生数一直居于前10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以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为主。随着我国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