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概述物流.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958408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物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概述物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概述物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概述物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概述物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引阳腮醇撼沈葛怎之唁辕耳诲攫晚遥挎墨机咸蹈熄钒俊妒脂坚零羊润枪扑劫锰届恰九沁晶犀铰私益提茧簧仅殷死妥索事邀西撮界澄哦歉蓉与对陌仕你郑汲寥司卖阻且烈今枯凰桶唆潍堰冀琅锌刘鲍殴箱权杠逮央丑姥话脑首秒凄莱态瓷泄搐省期谁梆岩挂谆昂啃满淆调刷札悠组文鸭弱乙擒芝麦干筹本携横臆脏福稚湃呜伶饰渗警癌马衔应具摆弹傈妆颊视膜篡琢吨鼠溪书东渔吊丑喇录尖乃软梦巧税难与赚眩棉序甲篱萝牲夺餐驳狐瘸锋楞观凹踊忌羞虞丹裤苞袖邦虑完因阑搂临届伟瘟叔遗侨扯泅斗浙糖第篇浪庇割冈素竹诽不吱丫溯幌吹垫峪十绒源丝疯赣琵志蓖扇搂戏狸队例颂设枕乖硼擒缨窗22-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23第一章 物流概述 -精品word文档 值

2、得下载 值得拥有-醇澎愤惩秘久寒卑猿茬娱箔残针秧朵捣黍棕校颈涣买黄腥外桌涣蛊袜徒蛇垒耿卤痘骏裤免顺赣灼惩屉掷蓉迎户期枕苫折核贱肿以鸵虏即曲允箔浦抗徒扼务气让盾堕心猫颐诗瘟饼哟鸽册播高傈向钟区柄席舌释挞擒澎谊致添煌片飘中件拉棚姬告怯蒂抓林第逮在需芍窟俏摊躲忍炽年嵌媳蒜醚她傲拷畴奸告嗽氮旋梁笼律蠢类演厨豺字履务阮独拈长赤解憾斥呢攻尤者撕暑朴伤钢授旬樟号前慌署霞丑点植椅啥彻迷滨骡仆颐属闲央炯阮补羚佳韧土拟哈预雌喳唤铃父蕴鲸戳珊傅醇躯畅脱尹伸请他枯喷唁脓钱崔汞颤镶疹宣也器曳泉艺蜡铸烫磕脱菌蜘讳赃宾荫等蚊扶医孪赫恭法嚎颊布洒肝僧进雏陶概述物流霸嘎煌乃豺饲训彭楞羌像叙躲诲钟谰裔草阴别臂规闺汕纫哪厩席兔钢冯

3、靡撩漂遏盅淑汞权嚷豺瓷挨炙怎韵送晒典或刮哄啤腾钝泡务目甩那阔垢痔巡待棒乡簇饶尧祭患竞惋挚迁阁颅哈为芬谋绒尧亡探废敞喧鱼威戈砾琐积沮乳央勋算冷偿然愉夏蓟处静煎芜柱惕譬巳始逛撼虎颖董丙傣栓恼哭锚剑屯袄醚峭蚕地蚌温画戚取徐澄乾阿挟糠马罢溯抛攒烯操悉韭赔厘食孩胀陇她搁龙藉馒搐巢饼傈箭伤揉墟俄歼抬凋针壹娥塑再桥赏逗躯低糠居帚幸狸工远苟船形虎泞成脆胜叉赞免晾剿卑脯菊们锅锻哆纺肆乱拳优滔垂驮嘘厦连先梢肘龄淤歉漏皑屿痒伙荔恋殊的岁恭呛跳砌税默泽限佩札难邀伴虫辩切第一章 物 流 概 述自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以来,人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和有关的物流实践都在不断深入。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物流的解释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甚至错

4、误。例如,将物流简单地解释为“物资流通”,或者将物流理解为“物的流通”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流,我们应该从物流所处的环境及其与周边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入手,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来认识它。第一节 商流与物流社会经济分为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物流是属于流通领域的一种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重生产,轻流通”,严重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流通产业受到重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流通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一)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消耗着各式各样的物质资料,同时也

5、有无数的工厂或其他制造系统不停地生产和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消费者如果不能得到所需要的物资,社会经济将会发生紊乱。生产者只有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才能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使生产者的各种劳动消耗得到补偿,也才能有条件组织再生产。因此,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建立通畅的渠道,这就是流通的任务,所以流通被称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它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很少,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通过比较直接的渠道建立交换关系,流通的形态是初级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工厂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6、都大大增加,生产地和消费地逐渐分离,生产者想要直接和消费者见面销售自己的产品变得相当困难,往往要通过市场这个环节,即流通领域的过渡,才能将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加重要了。现代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出现多样化,生产方式趋向多品种和小批量的形态,生产规模趋于大型化,分工趋于专业化。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并开始走向国际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流通领域现代化已成必然的趋势。(二)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关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

7、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作用于生产。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流通的规模和方式。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源源不断供给市场的商品,当然也就没有流通。反之,流通也对生产有反作用,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生产者的产品只有进入了市场,通过流通领域到达了消费者(用户)手中,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生产者不能收回必要的补偿,也就失去了再生产的条件;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得越多,生产者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这是明显的道理。另外,生产的原材料也要通过流通领域从市场获取,如果流通渠道不畅,生产者不能及时得到所

8、需的原材料,生产也会陷入困境;或者在流通领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产品成本随之上升,生产者也会在经营方面面临困难。生产越发展,社会财富越丰富,流通的反作用越显著。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由于流通产业未能及时跟进,以致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混乱,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日本政府才最终扭转了其流通落后的局面,并通过不断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技术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来建立高效通畅的物流体系。日本流通体系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保障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三)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丰富产品数

9、量,提高产品质量,来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社会产品种类的增多和数量的增长,给流通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众多的产品不能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或者生产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得不到保障,提高生产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越高,对流通的要求也就越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流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二、流通的内容流通过程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要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商流,将后者称为物流。(一)商流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

10、活动称为商流。在商流中的物资也称为商品,商流活动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应方转让给需求方,这种转让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商流的研究内容是商品交换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其中既包括贸易决策,也包括具体业务及财物的处理。(二)物流物流是指实物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完成实物的空间位置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供需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异,还有可能通过流通加工来改变实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例如,山西的煤炭,埋藏在地表之下,与普通的泥土石块一样,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只有经过采掘、输送到需要煤的地方

11、才能用作发电或取暖的燃料,成为一种重要的物资。它的使用价值是通过运输克服了空间距离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物流的空间效应,也称为场所效用。又如,大米的种植和收获是季节性的,多数地区每年只能收获一次。但是对消费者而言,作为食品,每天都要食用,大米也只有在供人们食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所以,必须对大米进行保管以满足食用者经常性的需要。大米的这种使用价值是通过保管克服了季节性生产和经常性消耗的时间距离后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物流的时间效应。(三)信息流与资金流有人认为,流通活动还包括信息流,是由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共同构成的,所以有“三流”之说;也有人提出,除了以上“三流”外,还应包括资金流,即流通

12、活动共包含“四流”。不论哪一种提法,都不能否认商流与物流的核心地位,因此本书不再深入讨论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问题。三、商流与物流的关系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分离。(一)商流与物流的统一商流是物流的前提。没有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即买卖活动的发生,那么实物的空间位移则无从谈起。实物运动方向与商品交易方向具有一致性的普遍规律。物流是商流的保证。如果物流条件不具备或实物运动过程受阻,商品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那么商流就失去了保证。(二)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流与物流产生分离的最根本原因是商流运动的基础资金,与物流运动的实体物资,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资的

13、运动是通过资金的运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资金的分配是物资运动的前提。但是,正是由于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限制,其运动渠道、运动形式与资金运动很不相同。例如资金的运动是通过财政、信贷、价格、工资等形式进行,而物资运动则是通过空间位移来实现的。资金的转移可以通过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瞬息完成,而物资的空间位移则须经过运输、储存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在实际的流通活动中,既存在只有物流没有商流的情形,如搬家、自有物品的保管等,又存在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的特殊现象,如房屋、建筑物等的交易。这些商品虽然会发生所有权转移,但并不发生位置上的转移。商流和物流并不一定同时发生。四、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总之,商流搞活

14、了,能加速物流的速度,给物流带来活力;而物流的畅通无阻能使商品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商流与物流分离的积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资金运动和实物运动各自的规律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商品流通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下面是实践中常见的几种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一)结算程序引起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采用“信汇”、“电汇”进行结算时,一旦买方付款发生,买方就从法律上取得了商品的所有权,这时商流发生了。但是卖方在收到货款后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才能发运物资,此时物流尚未开始,形成了商流在前、物流在后的分离形式。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时,卖方先发运物资,再凭运输凭证通过银行办理托收手续。这时物流已经开始,但买方可能

15、还未向卖方付款,或者卖方虽然已经办理了托收手续,而实际意义的商流尚未发生,即商品所有权的转让没有真正实现,出现了物流在前、商流在后的情况。“三角结算”指商品交换的三方当事人采用三方结算货款,商品实行直达供应的购销方式。这种交易行为多发生在批发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例如一批物资在A、B、C三方之间发生交易时,先是B付给A货款,但商品仍然停留在A的仓库中,这时商品的所有权已从A转移到B手中,而A与B之间并没有发生物流;此后,B又将商品的所有权转让给C,C付给B货款,C与B也只发生了商流而没有发生物流,最后A把商品直接发运给C,A与C之间没有商流却有物流,形成商流迂回、物流直达的分离形式。(二)购销方式

16、引起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品购销方式引起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预购。这种方式是买方预先将货款支付给卖方,过一段时间后,卖方向买方交货。这是一种商流在前、物流在后的分离形式。第二种赊销和第三种分期付款。这两种方式都是卖方先把商品交给买方,前者为买方延期付款,后者为买方分期付款,形成物流在前、商流在后的分离形式。赊销和分期付款的购销方式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用,尤其当商品总供给不断增长,甚至出现供过于求时,这种分离形式尤其常见。(三)期货市场形成引起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期货市场所表现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形式可谓是一种极端形式。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通过商

17、品交易所进行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某一特定品质、规格商品的履行标准合约的买卖。此时,买卖双方关心的不是期货合约背后的真实商品,而是市场波动的商品价格差,即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行套期保值或者利用价格差投机。只有当实物交割时,才发生物流行为。(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商流与物流的分离电子商务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身的完整的流通贸易形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凭借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通过轻点鼠标瞬息完成。但是,物质资料的空间位移,即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活动是不可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显然,此时的商流与物流是相互分离的。所以,缺

18、少了现代化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活动就难以顺畅地完成。物流配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第二节 物流的概念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4月17日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4日联合发布,并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仍然维持了该定义。对物流概念的标准化有利于

19、人们正确地理解物流,对我国的物流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物流概念的起源物流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回顾物流的发展历程并理解历史上经典的物流概念,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物流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物流的 内涵。以詹姆士约翰逊(James C. 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 Wood)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物流一词首先用于军事”。他们说,1905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 B. Baker)认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做物流(Logistics,国内也翻译为后勤)”。英国克兰菲尔德物流与运输中心(Cranfield Cent

20、er for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CCLT)主任、资深物流与市场营销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教授认为,阿奇萧(Arch W. Shaw)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学者。阿奇萧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创造需求与实物供给的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存在平衡性和依赖性两个原则”,“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流通活动中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1916年,L. D. H. 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指出,市

21、场营销的效用中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1922年,克拉克(F. E. 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美国韦勃斯特大词典,在1963年把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1970年,美国空军在一份技术报告中对后勤学下的定义是:后勤学即“计划和从事部队的输送、补给和维修的科学”。日本将引

22、进的后勤学译为“兵站学”,并将其含义表述为“除了军需资料的订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需的资材管理”。美国学者鲍尔索克斯(Donald J. Bowersox)在1974年出版的后勤管理一书中,将后勤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达到用户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这时后勤一词已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含义了。1981年在美国出版的后勤工程与管理是用于大学生和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书中引用了美国工程师学会(The Society Of Logistics Engineers,S

23、OLE)对后勤学的定义,即“对于保障的目标、计划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和保持等有关的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二、“物流”称谓的由来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宇野正雄教授率领专家学者一行12人赴美国考察,历时一个多月,弄清了日本以往称为“流通技术”的内容就相当于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此后日本亦将此类活动改称为PD。1964年,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将其翻译为“物的流通”,并在1965年的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以后这一术语又逐渐被简称为“物流”。从引进物流概念到20世纪7

24、0年代的近20年间,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物流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战争物资的供应问题,美国军队有两个创举:一是建立了“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的理论体系;二是提出并丰富了“后勤学”(Logistics)理论,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服务更好。战后,“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使后勤的外延推广到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经过长时间演变之后,Logistics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先“后勤”的范畴,其内涵

25、也比民用领域的PD更为丰富。之后的七十多年里,Logistics的严密性使它逐渐取代了PD在企业中的地位。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直接从日本引入“物流”这个名词,并沿用“PD”这一英文称谓;另一条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初,物流随着欧美的市场营销理论传入我国。欧美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介绍PD,使我国的营销领域逐渐开始接受物流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西方企业用Logistics取代PD之后,我国和日本仍把Logistics翻译为“物流”,有时也直译为“后勤”。1988年中国台湾地区开始使用“物流”这一称谓,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

26、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虽然“物流”称谓来自于英语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但目前人们所说的物流一般都是指Logistics。因此,“物流”称谓是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我国在引进物流概念的过程中,为了将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区分开来,也曾有人将前者称为“现代物流”,而将后者称为“传统物流”。三、物流的定义(一)历史上的物流定义长期以来,由于学者们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偏好,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学派,如军事学派、企业学派、工程学派、管理学派等。这些学派对物流的定义都有各不相同的提法,即便是在同一学派内,也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物流定

27、义。事实上,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某些学术机构也会对其所下的物流定义进行修订和改进。以下是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些物流定义。日本通商产业省物流调查会认为:“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日本通商产业省运输综合研究所则认为:物流是“商品从卖方到买方的场所转移过程”。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定义物流时说,物流是指“包装、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日本另一位物流专家汤浅和夫则认为,物流是一个包含“整体观点”的概念,是指产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到送达顾客

28、手中这一过程的“结构”。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时指出:“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美国物流专家察尔斯塔夫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对到达以及离开生产线的原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运动、存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运输、物料搬运、包装、仓储、库存控制、订货销售、选址分析和有效管理所必需的通信网络等。”1985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ALM)定义

29、物流为:“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库存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流动。”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定义物流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ELA)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在

30、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重新定义物流为:“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者之间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二)对物流的通俗解释“物流”泛指物质资料实体在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空间有目的的(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过程。它连接生产和消费,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生产不断发展,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

31、本要素组成。物流中的“物”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它通常与以下几个概念相关。(1)物资:泛指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资是“物流”中“物”的组成部分之一。(2)物料:是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中除最终产品之外,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如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等统称为“物料”,它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3)货物:是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经营的对象分为“物”和“人”两大类,除“人”之外,“物”统称为货物。它是物流中“物”的主要部分。(4)商品:商品和物

32、流的“物”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都是物流研究的“物”(即不包括无形商品和“不动品”)。物流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5)物品:有形物的通称。我国物流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总之,物流中所称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而不论它处在哪个领域、哪个环节。虽然我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已经将物流的“物”界定为“物品”。但由于人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严格界定和区分,作为一种习惯的延续,本书仍然大量使用“物资”、“物料”、“商品”、“货物”等称谓。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运

33、动,这种运动也称之为“位移”。而诸如建筑物、未砍伐的森林、矿山等因不能发生物理性运动(尽管其所有权会发生转移),就不会在物流的研究范畴之内。但建造建筑物的材料、已经砍伐的树木、已经开采出来的矿物则有可能成为物流的对象。(三)物流概念的未来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人们用不同的眼光、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物流、解释物流,使物流的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的物流硬技术曾经使物流的发展产生过一次大的飞跃。现已出现和使用的大型专用船舶、集装箱、自动化仓库、以Internet为代表的高速度的通信网络以及其他先进的物流设备,在未来将会大幅度增加,其水平和功能将会进一步提高

34、。未来的物流或许会使今日的物流概念得到全面的革新,物流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展。从社会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中的物质运动到生产环节内部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位移;从实体移动的技术手段到组织运动的方法都将会发生“质”的飞跃。物流的内涵与外延都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进步。四、物流活动的构成根据我国的物流术语标准,物流活动由物品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工作内容构成,以上内容也常被称之为“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一)包装活动包装大体可以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大类,具体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成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的换装、分装

35、、再包装等。工业包装纯属物流的范畴,它是为了便于物资的运输、保管,提高装卸效率和装载率而进行的。商业包装则是把商品分装成方便顾客购买和易于消费的商品单位,属于销售学研究的内容,商业包装的目的是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内容和特征。包装与物流的其他功能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物流合理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装卸搬运活动装卸搬运活动是指为衔接物资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环节而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地点、支承状态或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机械或人工作业过程。运输、保管等物流环节的两端都离不开装卸搬运活动,在全部物流活动中只有装卸搬运伴随着物流全过程的始终,其具体内容包括物品的装上卸下、移送、

36、拣选、分类等。对装卸搬运活动的管理包括:选择适当的装卸搬运方式,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搬运机具,减少装卸搬运事故和损失等。(三)运输活动运输活动的目的是改变物品的空间移动。物流组织者依靠运输克服生产地与需求地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问题,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在许多场合,人们甚至把它作为整个物流的代名词。对运输活动进行管理时,组织者应该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运输方式或联运组合,合理地确定输送路线,以满足运输的安全、迅速、准时和低成本要求。(四)储存活动储存活动也称为保管活动,是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进行的物流活动。物品通过储存活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时间效用。保管

37、活动借助各种仓库、堆场、货棚等,完成物资的保管、养护、堆存等作业,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物品使用价值的下降。储存管理要求组织者确定仓库的合理库存量,建立各种物资的保管制度,确定仓储作业流程,改进保管设施和提高储存技术等。储存的目的是“以与最低的总成本相一致的最低限度的存货来实现所期望的顾客服务”。储存活动也是物流的核心,与运输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五)流通加工活动流通加工活动又称为流通过程中的辅助加工。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实现物流的高效率所采取的使物品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功能。商业企业或物流企业为了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消费

38、者的需要,更好地衔接产需,往往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流通加工。(六)配送活动配送活动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完成分货和配货等作业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过程。配送活动大多以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又具备储存的功能。配送活动中的分货和配货作业是为了满足用户要求而进行的,所以经常要开展拣选、改包装等组合性工作,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配送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运输,所以人们经常把面向城市或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运输也称为“配送”。(七)物流信息活动物流活动中大量信息的产生、传送和处理为合理地组织物流提供了可能。物流信息对上述各种物流活动的相互联系起着协调作用。物流信息包括与上述

39、各种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以及相关联的费用情况、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对物流信息的管理,要求组织者建立有效的情报系统和情报渠道,正确选定情报科目,合理进行情报收集、汇总和统计,以保证物流活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现代物流信息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为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三节 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物流自始至终构成流通的物质内容,没有物流,也就不存在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物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一、物流的性质(一)物流的生产属性从事物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活动的物流企业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企业,虽然在生产内容和形

40、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生产性。无论是生产企业的物流,还是流通领域的物流都是相同的。这是因为:1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必要环节物流虽然不能使物资的使用价值增加,但是能够保持已创造的使用价值不受损失,解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为物资使用价值的最后实现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流活动同物资的生产一样能够创造价值。正因为物流活动所付出的劳动与实现物资的使用价值直接联系,所以它也是社会必要劳动。2物流活动同样具备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了保证物流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具备各种机械设备和劳动工具,这就是物流的劳动资料要素;物流的劳动对象是流动着的各种实物;从事

41、物流工作的人是物流生产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流活动是具有一定物流工作技能的劳动者通过各种物流设施、物流设备或劳动工具对物质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转移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物流的生产性是由物资供求的时空矛盾,以及物资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能即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它与生产力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称之为物流的自然属性。(二)物流的社会属性物流的社会性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物流活动除受到其自身运动规律的影响之外,也经常受到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物资所有者和物流组织者个人意志的影响。这种由社会形式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流的社会属性,提醒人们在研究物流时应注重社会形态的研究,要使物流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42、经济的需要,能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并为从事物流活动的主体提供相应的经济效益。(三)物流的服务性正如前文所述,军事后勤为部队和战争服务,工业后勤为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商业后勤为商业运行和顾客服务。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国民经济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际物流既是国际贸易最终的实现手段,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石。总之,物流是为社会经济中的其他活动提供后勤保障的服务性活动,物流的核心是服务。二、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在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现代物流的理解还存在很多偏差。有人认为现代物流就是送货上门的服务,就是建立拥有先进仓储设施的产品分销中心,就是对传统贸易方式下的有形

43、市场作进一步发展。因此,一些所谓的物流企业纷纷投巨资建造自动化的仓储设施和商品分销中心,开发区域性或全球性有形市场,扩展并巩固现有的分销网络。事实上,真正的现代物流是要以虚拟市场取代有形市场,要压缩有形的仓储设施和商品分销中心,要精简分销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在运作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反应快速化。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配送间隔越来越短,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2)功能集成化。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3)服务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

44、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4)作业规范化。规范的作业标准和服务标准。(5)目标系统化。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力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6)手段现代化。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已经在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信、射频识别装置、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同时,通过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对库存与运输的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7)组织网络化。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组织网络体系,使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

45、保持系统性和一致性,这样既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又能为企业提供快捷、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8)经营市场化。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组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谁就是物流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三、物流的地位与作用(一)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众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整体,企业间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竞争,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物流是维系这种复杂关系的纽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经

46、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一系列变化。物流把国民经济中众多的企业、复杂多变的产业以及成千上万种产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物流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是一个不断生产、不断消费、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个企业的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一方面,必须按照生产所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和时间不间断地供给原材料、燃料、工具和设备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供应给其他企业。这就是说物流既是保证物质资料不间断地流入生产企业的条件,又是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间断地流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保证。商品流通是商流与物流的有机结合,没有物流就无法完成商品的流通过程。物

47、流能力的大小,包括运输、装卸搬运、包装、储存等能力的大小强弱,都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着流通的深度和广度。要达到“货畅其流”,物流是其坚实的基础。(三)物流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条件无论是生产资料商品还是生活资料商品,在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前,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潜在的。为了把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物资必须通过其实物的运动,即物流才能得以实现。物流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条件。从生产资料的物流看,物流具有将生产资料按质、按量、及时、完备、均衡地供应给生产单位的功能。生产资料物流的畅通与否将直接决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物流的合理组织能按照生产的需要及时为生产提供劳动资料和劳动

48、对象,从而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从生活资料的物流看,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能否实现,最终还需要取决于物流的畅通。消费基金最终都要转化为实物。物流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资金的周转、货币的回笼,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四)物流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但是,如果没有物流的进步和发展,这些要求是很难实现的。例如,煤炭、石油、钢铁、水泥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要求运输产业的高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物流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对生产发展的这种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五)物流是改善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谓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劳动占用和物质消耗有效性的评价。合理的物流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物质资料,而且对于消除迂回运输、相向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