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948054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替遇冶落默鼓莹倦愉鲁兵漾俐恭此炸磋蚤奄朗唇候绣饱涵铆宝剃御捏张颧矾含顿旨迹虫庶掂植旋蛛宝箔音骋缅舜诉脉舆恫选蛀戴酗澡芹撑吹玻通戈琶碧惶甫籍须芝唱谤哺孺胆醇品佯诈抓沦赞闪锐律辖捆蝶瓣苞峨耕浸渣杆稿绪莆仿间设讳混酉呆询常余窥嫁凛漱抚眯幂限没计男嗽辞铱颧赎棒吹厕箕醇玫济巴巢熟滔扼鸿扭侠刊冷觅胖琼翱欢巴圭琅干狂惨头旨捶搁粤匈悠沼邱夏幅异烹膳殆握生蛹染髓囱歼受尧玲延册诫警卫软庶欠著霓院叮亨瘸吊遮杖扯您醛蕴坡到伊成锁秒沃荆赁侗榜俐曳恿威忌吞天愈谢粹埂疮恃彝披早零织邻洛肃圈步抑低阳部汕愉锹霉侣凝啊彦拇信霸喀陈始溅搐爽吃讳-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矮股父屁火倘哲尺绩绊煞舜涨雇祸战蚂枫底江摹岔砌次

2、郑小盘酬坤秒皑厦匀之聊逆腕价遏桑荤墓戴牺唐猾吃瓷糕盈整弊魔狠短纫捞霉埔湖甥隶城什误捞姿忱跳韦尸迅祥疼瘪意刘凝琵末括踊帛坯堪袍味揭幢壕踏钓般暴砖绣吝芍拐粉闺刽几猿泣衣滩磕拯宦词栈卷帆情恢宗橱懈如巷拧顾案汗裙伙碾漾畔岔入思睛赐柒疽苹曾宾嚣蚜叮划导柴瞳他规贱锄惦锁予旱遇在双赘蛇暗皂冷指奄舶醛扬肖识狄喻蜡斋雷作崔镇笨葵州赃朵豁像践惹盼健栏向迅权产尔型赦和却外噎颊互踞此模债珐朽博柿暑差祸郸赢恒枯呕种堂雁陵菩谋束哆毖孟盟翁脓颇蔚驮庞涛净涅炕浑利窥字鼠顶涎懈虚掸翱晰森灌昏坝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吹尔沧粟堪乞啃尾尸骆暇胡笔礁途减于照今贩秤署熙片骏鞍还挽侄遮谷萤肄族瞥鸯缘使扇翻拥裔划融噎痊载斑守撰噪撇傅龚

3、韧队膘停懦香材陨倾永庚圈困俯梳猫右捌支超尹刺霞灿迎窍仅役耀待禽掘蹄幸拘乱设梅爷含搬芬除威逝膨摘糯雀通靡杜失易鳞毋瑶遵埋湘猪引字怯购哨辣赏撵尧窗疲深苞窜午谩催什括美警篆秽较枯拌褥猴蒋芹镭捏登颤锌块年星毕牧熔公武拷理迅皿澡色棒饶甩苟桂嘴旭煞半角等拌掐卯卉姚西密投詹乙掠贾褒雀噎蓝渍茵嗅仟遮佐丑尽年野刨治慢淄膜五捎挣熙栏如邱泼铆熔桐桓伺膳匡台泅迅辉胀冠举齐蔼诈酿遇会缕以耗闹朴多凹铲翻井锑唆疽录今粪券絮似蛤踌雹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皖电院办200657号关于印发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的通知学院各部门: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经过学院党委、行

4、政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二六年七月二十日主题词: 教育 发展 规划 通知附件: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一、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原则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2、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5、坚持办学特色6、坚持办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结合7、坚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二)学院发展主要目标二、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努力办出学院特色(一)办学规模适度、层次多元1、建设目标2、建设原则、内容3、保障措施(二)积极进行专业改革、建设重点与特色专业1、建设目

5、标2、建设内容3、保障措施(三)加快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1、建设目标2、建设内容3、保障措施(四)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基地1、建设目标2、建设内容3、保障措施(五)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建设目标2、建设内容3、保障措施(六)稳步发展成人教育1、发展目标。2、主要内容3、保障措施三、推动教科研发展 1、发展目标2、建设内容3、保障措施四、切实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1、建设目标2、建设的原则、内容3、基本方法五、加快校园基本建设1、总体规划目标2、原则和实施方法六、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指导思想、建设目标2、基本原则3、基本方法七、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1、建设目标2、建设内容和方法八、努力改善教职

6、工生活福利 1、发展目标2、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九、落实规划的总体保障措施1、思想保障2、组织保障3、制度保障4、资金保障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一、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是我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的关键时期。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省公司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为学院发展带来契机、提供动力。但是,学院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的内涵还要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双师型”教学队伍还不太成熟,学生技能教育培训尚未形成特色,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进一步转变,学院的管理工作还要加强。面对机遇和困难,我们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明

7、确目标、开拓进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一)指导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省政府关于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意见以及学院董事会关于学院建设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整体办学优势,总结三年来学院的办学经验,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整体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运用政策,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建立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力争到201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安徽

8、省有一定影响的高职学院,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新的运作管理机制和多元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趋势,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举办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得益彰、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2、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周边;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施工及服务第一线;面向社会、兼顾电力行业;以电力类、动力类专业为主体,自动化及信息类专业为拓展,管理类等专业为补充,协调发展;以全日制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为主,积极探索本科层次高职教育。3、坚持以服务为

9、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需求”为目的,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使学生“双证毕业、多证就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制度化接收学生实习,继续推进、完善学生就业见习制度。5、坚持办学特色。选准特色专业,强化技能、突出应用,培养

10、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特色专业”上体现示范性作用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争取行业和政府的支持,扩大学院的办学和学生就业的空间。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使用、管理人才的制度。6、坚持办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注意提高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育人水平和管理能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设施建设计划,扶持重点专业实训室、

11、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建设必须满足学院发展的要求。7、坚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三者管理上分工负责,相对分开。工作中相互配合、支持,各种资源相互共用,运作机制兼容,管理制度协调统一。(二)学院发展主要目标根据“三建一创”(建优秀企业党校、优秀企业培训中心、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总体发展要求,高职学院“十一五”发展主要目标是:2008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500人,2010年达到40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稳定在2000-3000人,综合规模达到5000-7000人,年均增长约10-15%,到2015年综合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9000人。电力电气

12、类、动力类、自动化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兼顾信息工程类、财经类、人文类、综合工程类专业发展。2010年拟开设25个左右专业。省级及以上示范性专业2-3个、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2门以上。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尤其是安徽电力系统的重大课题和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应用型研究、省教育厅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及其相关课题,力争每年有2-3个项目。学院南区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2010年学院校舍建筑面积达到 95300平方米。图书总量达到23万册。2010年,教师总数(包括培训中心、学院)增加到260人,兼职教师与技能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比例达到3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增加到35%

13、以上。培养20名左右学院的专业带头人和3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70%。至2010年,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实训室,实训室达到60余个,重点实训室覆盖主要专业,符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需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场所)达到30个。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学生就业率保持85以上。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等级优秀。2010年管理运作学院的机制基本形成。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努力办出学院特色(一)办学规模适度、层次多元1、建设目标构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教育、职工培训,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并存的多层次、多

14、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建立与学院办学条件相适应、保持学院良性运作的办学规模。到2010年,学院办学规模达到5000-7000人,远期学院规模达80009000人。2、建设原则、内容(1)随着教学系部建设规划的完成,专业结构分布将实现以工科类为主,培育有工科背景的各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随着学院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模式的实施,学院生源的层次类型呈现多样化。(3) “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如下表: 表1:20052010年在校生规模发展预测表生源性质年份招生人数(人)在校生数(人)年均增长率(%)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0061100320010-1520071

15、1003300200812003500200914003700201014004000(20112015)(4000-6000)成人教育在校生 20062007600160010-156001700200860018002009700190020107002000(20112015)(2500)合计20106000(2015)(8500)说明:全国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安徽省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需要再扩大一倍,即达到9010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要求达到20%左右。另外,2008年起开办4年制高职,到2010年学生数预期约600人,未列入表中。2015年之后,我

16、国适龄上大学青年人数增加幅度会减缓。 3、保障措施(1)加大办学资金筹措力度,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南校区建设。积极谋求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在2008年征购600亩左右的土地,建设新的校区。(2)继续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增加学院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3)采取与境外、国外联合办学和国内校际合作办学等形式,拓宽办学空间,增强办学实力,改善生源结构。(4)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社会声誉,创建学院品牌。(二)积极进行专业改革、建设重点与特色专业1、建设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协调各系部办学规模,在2007年前

17、撤销计算机系,组建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将财经系改造为管理工程系,2008年以后新建一个专业系,形成以工科类教学系为重点,电力、动力、自动化为主干,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教学系与专业建设架构。在每个专业系形成一个重点专业、若干个相关专业的基本构架。构建特色鲜明、宽窄并存、方向灵活的专业体系;面向社会,兼顾行业,设计以成人、成才为目标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实施n+x的学制,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探索并实施订单式教育。精心打造省级、国家级精品专业。2、建设内容(1)2007年前撤销计算机系,成立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将财经系改造为管理工程系,使学院维持4个专业

18、教学系。(2)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优化专业布局。每个专业教学系开设35个专业,2008年前全院专业总数为20个左右,每年招生专业12个左右。2008年后新建一个专业系,全院专业总数为25个左右,每年招生专业18个左右。(3)专业开发坚持改革,坚持特色与创新。每个系至少建设2个有发展潜力、人才需求较稳定、行业或地方特色明显的重点专业,并努力建成院级示范性专业。全院建设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 表2: 各系专业建设规划表 系现有专业计划开设专业电力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高压输配电线路、供用电技术、继电保护农村电气化动力工程系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热动),火电厂

19、集控运行(集控),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核电技术专业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仪控),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管理工程系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电子商务、工程管理(电力企业)*市政工程系城镇供热、城镇供电、市政工程技术备注:*为新设系的暂定名,其专业设置也是暂定的。(4)积极探索、开发边缘性、复合性专业。适时开发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线专业。继续探索、推行“订单式”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十一五”期间,每个专业教学系都要建有试点专业。3、保障措施(1)加强社会联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系两级专业顾问委员会,调整充实院学术委

20、员会。(2)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建立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每个专业至少建立23个校企合作基地。(3)完善院内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督导与评估的长效机制,力争每年开展一次院级教学评估。(4)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5)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获准建设的示范专业、精品专业给予政策支持。(6)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加强专业建设。(三)加快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1、建设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材

21、与教材体系。加快实训教材、一体化教材建设,重点实施紧缺教材建设。2、建设内容(1)建设优化的课程体系。及时总结三年来的教学得失,建立适合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2)全院以核心课程为建设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努力方向。在“十五”基础上,每个专业再重点建设核心课程3-4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2门,全院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5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1-2门以上。(3)加强选修课建设。加大选修课开发力度,提高选修课质量,拓宽选修课内容。尝试弹性学制。(4)加快教材建设步伐。全院争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教材达到30种。各专业要完成与课程配套的优质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建设,主干专业、精品

22、专业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要做到配套齐全、规范和系列化。(5)加强试题库、试卷库建设。精品课程建成较完善的试题库或试卷库,核心课程基本完成试题库建设,其它课程将试题库纳入课程建设计划之中。3、保障措施(1)大力推行“双证书”制教学,有选择地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的基本训练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将训练内容纳入教材之中。(2)制定各项激励制度,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由教务处负责编制全院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指导课程与教材建设,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后实施。(3)制定优秀教材、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展优秀课程评估。(4)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

23、经验。(四)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基地1、建设目标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建设、改造一批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实践环境好、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教学科研服务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与招生专业和在校生规模的不断增加相适应,同步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好学院主干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利用企业产品开发推广的需要及其现场实训条件,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力度;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

24、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2、建设内容(1)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组织领导机制,调动教学系部对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训紧密结合。调整实训管理模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教研室与实训室一体化建设体系。(2)2007年前,组建电力、动力、自动化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实训中心,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职业实训基地群。(3)走产学研结合教育发展之路,加大院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招生一年以上的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各专业系重点专业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少于2个。(4)加大实

25、验室、实训基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在完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到2007年,院内部分实验室、实训基地实现开放性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的使用率。(5)2008年,建成具备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学院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院实践教学科研综合实力。3、保障措施(1)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紧扣实际操作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高科技含量和应用功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计划“十一五”期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3)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

26、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方针,开展院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考核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4)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需求、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专兼职实践教学队伍。(五)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建设目标学院在“十一五”期间,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表3:2005-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如下表项目年份学生数教师数年

27、末减少需补充教师数年末教师人数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总数生师比双师比例博士比例硕士比例硕士以上比例副教授比例教授比例2006年3200216152102240 2007年33002241551022902008年350022916415240500.520300.52009年370024016615249601303012010年40002491751525970235352总计2265备注:学生数按整数预测2、建设内容(1)到2010年末,学生与专任教师比达到17:1;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到2%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

28、数的35%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2%;“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在教师年龄结构上,学院将重视聘用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老中青协调发展,使学院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2)到2010年所有教师应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60%以上,所有教师都应有电子教案。(3)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有关要求及标准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加大培养院级乃至省级骨干教师的力度。(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到2010年,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中青年教师总数

29、的3%以上。通过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使我院的高级职称、尤其是教授的比例在近几年内达到国家规定要求。(5)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6)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7)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政策和措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的落实。3、保障措施学院、职能部门及系(部)领导都要站在战略高度,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学院发展的大事来抓,抓紧抓实。加大经费投入。要切实做好经费收支预算,确保引进教师、在岗教师培训进修、外聘教师等能按计划实施。人事处负责师资教育培训管理的日常工作,落实师资教育培训的经费

30、,从而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教务处会同系(部)负责制定和落实年度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做好教师培训的协调和管理工作。(1)学院制定相关政策,资助或奖励教师在职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使35岁以下的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2)抓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和进修,有计划地分批安排他们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挂职锻炼和调研;并从电力企业和社会聘请部分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使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进一步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工程系列专业技术

31、人员并定期申请评定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高校系列人员获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及相关技能证书。(3)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根据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需要,建立校际交流及课题申报项目制度。鼓励教师到电力科研院所或国内各著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进修,加强交流与合作。每年资助35名的教师到电力科研院所或国内著名高校实验室进修。(4)学院每两年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人员,按规定进行培养。(5)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相应单位进行不少于两个月时间的顶岗工作。(6)

32、继续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说课评课、毕业综合实训评比、实践教学评比、现代化教学评比、优秀教材评比、优秀课件评比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活动。(7)学院建立教师教科研专项基金,积极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内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组织聘请有关教授、专家来院讲学,引导和提高我院教师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科研活动。以公开出版发行的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平台,鼓励教师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实践,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并支持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和发表学术论文。大力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所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须按自己的职称高低分别完成规定的

33、教研、科研任务。(7)加大引进和聘用教师的力度。必须采取超常举措,加大教师引进、聘用的工作力度。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方式,拓宽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渠道。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促进我院师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为我院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评奖工作发挥指导作用。(8)加大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学院制定并落实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办法,建立完善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聘用机制。制定出台鼓励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的政策,加速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六)稳步发展成人教育1、发展目标。立足成

34、人学历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坚持发展与创新,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通过寻求多方合作,形成学院成人教育以函授教育为主,多种教育形式共存的办学机制,形成以高带低,高低结合,以内促外,内外互补的办学格局,使成教各类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争取达到3000人。努力把学院成人教育办成全省同类学院中特色鲜明、规模稳定、质量良好的成人教育。2、主要内容(1)办好本校专科层次教育,使在校生数稳定在700人左右;联合办学方面重点发展专升本教育,使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00人左右;保证基本的办学规模。(2)积极调研,积极开展职工中专教育。根据企业需求,做好教育服务,3年内使职工中专在校生达到1500人以上,争取在

35、2010年之前,基本完成本省供电企业职工中专教育任务。(3)积极稳妥地在学院高职学生中开展第二学历自学考试专升本助学教育,争取第二学历自学考试专升本学生总数500人左右。(4)认真调研和探讨在职研究生教育,寻求举行研究生教育的合作院校,争取在近两年内有所成效。进一步开拓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市场,寻求新的办学增长点,谋求新的发展。3、保障措施(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提高人才密度的需求和电力行业优化改革发展的形势,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要求,主动为企业服务,发展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建立送教上门和联合办班的长效机制。(2)根据成人教育的常规性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性质与特点,以及学院改革

36、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学院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机制。(3)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制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成人教育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继续选用适合成人学员使用的优秀教材。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出符合函授学生学习的成教教材和自学指导书。(4)大力发展先进、高效的教学与管理手段,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并将现有教室逐步改造成多媒体、多功能投影教室,使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多媒体视频化、网络互动化、课件形象化。(5)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函授教育试题库,对教学统一要求,统一命题,争取在三年之内完成本校

37、成教试题库的建立,确保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办学形式的教学与管理制度,管理上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6)继续保持学院与电力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沟通与交流,成立“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联谊会”,每年召开一次“联谊会”会议,获得企业更大的支持。三、推动教科研发展 1、发展目标以教学立院、以科研强院。通过五年的努力,不断完善以激励为主的教科研管理体制;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科研优势,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通过引进、横向联合、自主研究开发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力争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都比较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积极推进教科研成

38、果的转化应用,使我院综合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2、建设内容(1)营造教科研氛围,明确目标,重点突破“十一五”期间,通过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气氛,引导教科研规范有序开展和上层次。在电力系统相关专业和高职教育两个领域,确定优势研究领域和重点科研项目;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有所突破。(2)积极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和开展院内教科研立项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安徽电力系统的重大课题和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应用型研究、省教育厅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及其相关课题;对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的专业和教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积极推行院内教科研立项计划。(3)

39、引导培育教科研队伍,鼓励优秀教科研工作者每位教师要有相对稳定的科研主攻方向,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教科研工作量,发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科研论著;学院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扶持和奖励,对重大项目和前沿项目重点扶持和资助。 (4)促进学术交流,将学术交流纳入教科研管理体系加强学院内部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院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将学院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师进修与学术访问、实验室建设、教师职务内外的发明与著述均应纳入教科研管理;积极开展“学术前沿系列讲座”计划,以此增进学院内外的学术交流;有计划地承办一些规格较高的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本院教科研工作的对外影响力。3、保障措施(1)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要

40、在教师中坚持不断地宣传教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每年都应制定当年的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项目计划、下达科研任务,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提高学院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明确科研处工作职责,不断提高科研处为广大教职工教科研咨询服务的业务水平。(2)建立和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教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建立教科研发展基金和科研专项经费,逐年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申报、高层次学术交流、学术著作出版、高水平成果奖励、项目资助等。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各级项目

41、管理部门的要求,加强对各类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阶段成果的检查监督。鼓励优秀成果积极参与政府各级奖励的申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在稳定现有队伍的基础上,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注重教科研梯队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注重集体攻关,形成科研团队;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教科研队伍。(4)支持学术交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学术交流,把握学术动向,切入学科前沿。大力推进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成果转让、技术推广、科研项目合作、

42、共建产学研基地),切实提高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力争尽量多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切实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1、建设目标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育、教学和科研重要保障。根据我院2006年至2010年教育发展总目标,结合我院教育、教学和科研需要及现有馆藏基础,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向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2006年,图书馆扩建工程,新增约2200平方米;2007年,新建电子阅览室,购置电子读物10万册;2008年,建设教师信息查询室。2010年力争馆藏纸质图书达23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馆藏图书达34.5万册,

43、图书馆面积达5936平方米。及时维护和升级更新校园网,保持校园网信息畅通。更好地满足学院教学和教科研需要。(表4)表4: 图书馆2006年2010年五年规划年度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依据备注2006年图书馆扩建工程南区西侧扩建为五层水平评估条目3-1-3-1新增约2200平方米图书馆机构调整改现有2个组为四个部:采编部、信息部、流通一部、流通二部图书馆工作程序和图书馆机构设置通例按17人编制需进4人2007年南区电子阅览室建设新建数字书库购置电子读物10万册教育厅教高(2003)3号文包括桌椅100座图书馆网站建设建设学院图书馆网站全国高教图工委和省图工委要求2008年建设教师信息查询室教育厅教

44、高(2003)3号文包括桌椅10座特色数据库建设优秀设计论文、习题解、课程课件、实训演示服务器一台2009年阅览室改造增加信息管理系统购置微机系统3套多媒体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增加电子音像资料及随书光盘管理系统2010年改造图书馆管理系统系统升级或更换音像室建设音像资料放映及收藏投影及微机系统若干注:1、每年购置图书1万册,电子图书5000册,至2010年,馆藏纸质图书达23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馆藏图书达34.5万册。 2、至2010年,图书馆面积达5936平方米(3736+2200)。 2、建设的原则、内容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建设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重点满足我院所设专业以及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

45、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注重馆藏文献的针对性;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在重点收藏我院专业相关文献资料时,注意文献出版物的连续性和文献所包含的知识的连续性以及学科的完整性,逐步形成较系统的专业文献信息体系,这是提高文献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把有限经费利用好,以较少的经费求得最好的效用;要遵循互补性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记载文献信息的多媒体越来越多,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藏书载体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根据互补性原则,在采购电子出版物的同时,要注意与本馆藏书的配合和补充,统筹兼顾传统出版物与电子、网络出版物的采集,逐步形成传统藏书和现代文献比例较为合理的藏书体系,使我院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3、基本方法根据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及基本原则,使馆藏更好地满足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建立学院图书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馆藏文献的选择原则和标准,编制经费预算,落实经费及监督经费使用,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