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财务管理(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931427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23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财务管理(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论述了广义的收益与分配管理,包括了原有教材两章的相关内容,从近三年考试来看平均分数为14.3 分,可考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计算题,甚至综合题。 本章大纲要求 (一)掌握销售预测的方法和销售定价管理 (二)掌握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责任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 (三)熟悉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股利支付形式、股票回购 (四)了解收益分配管理的意义、内容 第一节 收益与分配管理概述 对企业收入的分配 企业的收益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收益分配 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狭义的收益分配 本章所指收益分配采用广义概念。 一、收益分配的原则 1.依法分配原则; 2.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 3.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4.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例题1·多项选择题】企业的收益分配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 A.投资与收益对等 B.投资机会优先 C.兼顾各方面利益 D.分配与积累并重 【答案】ACD 【解析】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分配原则、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所以,B不对。 二、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收益分配管理包括了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三部分。 第二节 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销售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一般适用于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不完备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推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和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种类 含义 推销员 判断法 又称意见汇集法,是由企业熟悉市场情况及相关变化信息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由推销人员调查得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较为正确预测的方法。 专 家 判 断 法 专家判断法,是由专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特定产品的未来销售量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形式: 个别专家意见汇集法 即分别向每位专家征求对本企业产品未来销售情况的个人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再加以综合分析,确定预测值。 专家小组法 即将专家分成小组,运用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进行判断预测的方法。此方法的缺陷是预测小组中专家意见可能受权威专家的影响,客观性较德尔菲法差。 德尔 菲法 又称函询调查法,它采用函询的方式,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各专家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预测, 然后由企业把各个专家的意见汇集在一起,通过不记名方式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参考别人的意见修正本人原来的判断,如此反复数次,最终确定预测结果。 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就是利用产品销售量在不同寿命周期阶段上的变化趋势,进行销售预测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 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一般要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判断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可根据销售增长率指标进行。一般地,萌芽期增长率不稳定,成长期增长率最大,成熟期增长率稳定,衰退期增长率为负数。 【例题2·单项选择题】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由专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特定产品的未来销售量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的有( )。 A. 推销员判断法 B. 个别专家意见汇集法 C. 专家小组法 D. 德尔菲法 【答案】A 【解析】推销员判断法不属于专家判断法。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也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预测对象有关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它一般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两大类。 1.趋势预测分析法 趋势预测分析法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1)算术平均法 预测原理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值,求出其算术平均数,并将该平均数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计算公式 式中:Y——预测值;Xi——第i期的实际销售量;n——期数。 适用范围 适用于每月销售量波动不大的产品的销售预测。 【教材例题6-1】某公司20×1~20×8年的产品销售量资料如下: 表6-1 年度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销售量(吨)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根据算术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公司20×9年的预测销售量为: 预测销售量(Y)= = =3375(吨) (2)加权平均法 预测 原理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值,将各个样本值按照一定的权数计算得出加权平均数,并将该平均数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权数选 取原则 由于市场变化较大,离预测期越近的样本值对其影响越大,而离预测期越远的则影响越小,所以权数的选取应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 计算 公式 式中:Y——预测值;Wi——第i期的权数(0<Wi≤Wi+1<1, ); Xi——第i期的实际销售量;n——期数。 特点 加权平均法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计算也较方便,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教材例题6-2】沿用例6-1中的资料,假设20×1~20×8年各期数据的权数分别为: 表6-2 年度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销售量(吨)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权数 0.04 0.06 0.08 0.12 0.14 0.16 0.18 0.22 根据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公司20×9年的预测销量为: =3250×0.04+3300×0.06+……+3400×0.18+3600×0.22 =3429(吨) (3)移动平均法 预测原理 移动平均法是从n期的时间数列销售量中选取m期(m数值固定,且m<n/2)数据作为样本值,求其m期的算术平均数,并不断向后移动计算观测期+平均值,以最后一个m期的平均数作为未来第n+1期销售预测值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修正移动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特点 由于移动平均法只选用了n期数据中的最后m期作为计算依据,故而代表性较差。 适用范围 此法适用于销售量略有波动的产品预测。 【教材例题6-3】沿用例6-1中的资料,假定公司预测前期(即20×8年)的预测销售量为3475吨,要求分别用移动平均法和修正的移动平均法预测公司20×9的销售量(假设样本期为3期)。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计算如下 ①根据移动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公司20×9年的预测销售量为: =3500(吨) ②根据修正的移动平均法计算公式,公司20×9年的预测销售量为: 修正后的预测销售量 =3500+(3500-3475) =3525(吨) (4)指数平滑法 预测原理 指数平滑法实质上是一种加权平均法,是以事先确定的平滑指数及()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预测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式中:——未来第n+1期的预测值; ——第n期预测值,即预测前期的预测值; ——第n期的实际销售量,即预测前期的实际销售量; ——平滑指数;——期数。 平滑指数的取值 一般地,平滑指数的取值通常在0.3~0.7之间。 采用较大的平滑指数,预测值可以反映样本值新近的变化均势;采用较小的平滑指数,则反映了样本值变动的长期均势。 【提示】在销售量波动较大或进行短期预测时,可选择较大的平滑指数;在销售量波动较小或进行长期预测时,可选择较小的平滑指数。 特点 该方法运用比较灵活,适用范围较广,但在平滑指数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教材例题6-4】沿用例6-1中的资料,20×8年实际销售量为3600吨,原预测销售量为3475吨,平滑指数=0.5。要求用指数平滑法预测公司20×9年的销售量。 根据指数平滑法的计算公式,公司20×9年的预测销售量为: 预测销售量 =0.5×3600+(1-0.5)×3475 =3537.5(吨) 2.因果预测分析法 含义 因果预测分析法是指通过影响产品销售量(因变量)的相关因素(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产品销售预测的方法。因果预测分析法最常用的是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 预测公式: Y=a+bx 其常数项a、b的计算公式为: 【教材例题6-5】沿用例6-1中的资料,假定产品销售量只受广告费支出大小的影响,20×9年度预计广告费支出为155万元,以往年度的广告费支出资料如下: 表6-3 年度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销售量(吨)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广告费 (万元) 100 105 90 125 135 140 140 150 要求:用回归直线法预测公司20×9年的产品销售量。如表6-4所示 表6-4 年度 广告费支出x(万元) 销售量y(吨) xy 20×1 100 3 250 325 000 10 000 10 562 500 20×2 105 3 300 346 500 11 025 10 890 000 20×3 90 3 150 283 500 8 100 9 922 500 20×4 125 3 350 418 750 15 625 11 222 500 20×5 135 3 450 465 750 18 225 11 902 500 20×6 140 3 500 490 000 19 600 12 250 000 20×7 140 3 400 476 000 19 600 11 560 000 20×8 150 3 600 540 000 22 500 12 960 000 n=8 根据公式,有 将a、b带入公式,得出结果,即20×9年的产品预测销售量为: y=a+bx=2609.16+6.22x=2609.16+6.22×155=3573.26(吨) 二、销售定价管理 (一)销售定价管理的含义 销售定价管理是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价格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1.价值因素;2.成本因素;3.市场供求因素;4.竞争因素;5.政策法规因素。 (三)产品定价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成本基础的选择 成本基础的种类 含义 特点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可以作为增量产量的定价依据,但不能作为一般产品的定价依据。 制造成本 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由于它不包括各种期间费用,因此不能正确反映企业产品的真实价值消耗和转移。利用制造成本定价不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的继续进行。 完全成本 指企业为生产、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和费用总额,包括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等各种期间费用。 在此成本基础上制定价格,既可以保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又可以使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得以全部实现。 【例题3·单项选择题】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下列定价方法中属于可以作为增量产量的定价依据,但不能作为一般产品的定价依据的是( ) A.变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B.固定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C.制造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D.完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答案】A 【解析】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由于它不包括固定成本,因此不能完全反映企业产品的真实价值消耗。但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应分担的成本主要是变动成本,所以增量产量的定价依据可以利用变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2)定价方法 ①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 就是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加合理利润来定价。 种类 计算公式 备注 成本利润率定价 因为: 单位利润=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则有: 可以保证全部生产耗费得到补偿,但它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并且,当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间接费用难以准确分摊,从而会导致定价不准确。 销售利润率定价 因为: 单位利润=单位价格×销售利润率,则有: 【教材例题6-6】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预计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为100元,计划销售10 000件,计划期的期间费用总额为900 00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根据上述资料,运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测算的单位甲产品的价格应为: 或: (元) 如果告知的是销售利润率: ②保本点定价法 要点 内容 备注 保本点 又称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的销售水平,在此水平上利润等于零。 采用这一方法确定的价格是最低销售价格。 计算 公式 推导原理: 利润=0 价格×(1-税率)-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0 【教材例题6-7】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10000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总额为250000元,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70元,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根据上述资料,运用保本点定价法测算的单位乙产品的价格应为: (元) ③目标利润定价法 要点 内容 含义 目标利润定价法是根据预期目标利润和产品销售量、产品成本、适用税率等因素来确定产品销售价格的方法。 计算公式 或 【教材例题6-8】 某企业生产丙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10000件,目标利润总额为240000元, 完全成本总额为520000元,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根据上述资料,运用目标利润法测算的单位丙产品的价格应为: (元) ④变动成本定价法 要点 内容 备注 含义 变动成本定价法是指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应分担的成本。 确定企业有剩余生产能力时,是否接受额外订单的价格。 计算公式 【教材例题6-9】某企业生产丁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0件,计划生产10000件,预计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90元,计划期的固定成本费用总额为950000元, 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 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假定本年度接到一额外订单,订购1000件丁产品,单价300元。请问:该企业计划内产品单位价格是多少?是否应接受这一额外订单? 根据上述资料,企业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价格为: (元) (元) 因为额外订单单价高于其按变动成本计算的价格,故应接受这一额外订单。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含义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降而变动的程度,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计算公式 式中:E——某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价格变动量;△Q——需求变动量: ——基期单位产品价格;——基期需求量。 【提示】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因此,弹性系数一般为负数。 价格确定的 计算公式 P= 式中:——基期单位产品价格;——基期销售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倒数;P——单位产品价格; Q——预计销售数量。 【提示】这种方法确定的价格,是使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的价格。如果高出该价格,产品就不能完全销售出去。 【教材例题6-10】某企业生产销售戊产品,20×8前三个季度中,实际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如表6-5所示。若企业在第四季度要完成4000件的销售任务,那么销售价格应为多少? 表6-5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销售价格(元) 750 800 780 销售数量(件) 3859 3378 3558 根据上述资料,戊产品的销售价格的计算过程为: (元) 即第四季度要完成4000件的销售任务,其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为735.64元。 (2)边际分析定价法 结论:当边际利润等于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那么,利润将达到最大值。此时的价格就是最优销售价格。 【提示】当收入函数或成本函数为离散型函数时,可以通过列表法,分别计算各种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边际利润,那么,在边际利润大于或等于零的组合中,边际利润最小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例题4·单项选择题】按照边际分析定价法,当收入函数和成本函数均可微时( )。 A.边际利润为0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B.边际利润大于0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C.边际利润最大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D.边际利润为1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答案】A 【解析】按照微分极值原理,如果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零,即边际利润等于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那么,利润将达到最大值。此时的价格就是最优销售价格。 (四)价格运用策略 策略 说明 折让定价策略 含义 折让定价策略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来刺激购买者,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量的目的。 种类 价格的折让主要表现是折扣,一般表现为单价折扣、数量折扣、推广折扣和季节折扣等形式。 心理定价策略 含义 心理定价策略是指针对购买者的心理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定价策略,主要有声望定价、尾数定价、双位定价和高位定价等。 种类 声望定价,是指企业按照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消费者中的信任程度来制定产品价格的一种方法。一般地,声望越高,价格越高,这就是产品的“名牌效应”。 尾数定价,即在制定产品价格时,价格的尾数取接近整数的小数 (如199.9元)或带有一定谐音的数(158元)等。一般只适用于价值较小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定价。 双位定价,是指在向市场以挂牌价格销售时,采用两种不用的标价来促销的一种定价方法。这种策略适用于市场接受程度较低或销路不太好的产品。 高位定价,即根据消费者“价高质优”的心理特点实行高标价促销的方法。但高位定价必须是优质产品,不能弄虚作假。 组合定价策略 含义 组合定价策略是针对相关产品组合所采取的一种方法。 方式 它根据相关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情况,使互补产品价格有高有低,或使组合售价优惠。 寿命周期定价策略 含义 寿命周期定价策略是根据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分阶段确定不同价格的定价策略。 第三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含义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又称成本管理责任制,它是在企业总部(如厂部)的集中领导下,按照费用发生的情况,将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并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或分部)和班组,以便明确责任,把成本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 需正确处理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财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以财务部门为中心,把财务部门同生产、销售、人事等部门的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二是要正确处理厂部、车间、班组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以厂部为主导,把厂部、车间、班组各级组织的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二、成本性态分析 (一)成本按性态的分类 1.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2.成本按其性态通常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① 固定成本的特点: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成本 分类 含义及特点 固定 成本 约束性 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经营)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具体数额的固定成本。 它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成本,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 酌量性 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经营决策行动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并非可有可无,它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 【提示】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想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只有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编制出积极可行的费用预算并严格执行,防止浪费和过度投资等。 ② 变动成本的特点: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不变。 成本 分类 含义及特点 变动 成本 技术性 变动成本 技术变动成本是指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这种成本只要生产就必然会发生,若不生产,其技术变动成本便为零。 酌量性 变动成本 通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其单位变动成本的发生额可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决定。 ③混合成本(最终可以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部分。) 混合成本的特点: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关系。 半变动成本 成本 21元 总成本 业务量 半固定成本 成本 5吨 1辆5吨 载重 往返 一次成本3000元 业务量 (吨) 10吨 15吨 延期变动成本 业务量 5000件 曲线变动成本 成本 分类 含义及特点 混合成本 半变 动成本 指在有一定初始量基础上,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它通常有一个初始的固定基数,在些基数内与业务量的变化无关,这部分成本类似于固定成本;在此基数之上的其余部分,则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成正比例增加。 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变动成本) 半固定成本也称阶梯式变动成本, 这类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的发生额是固定的, 但当业务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就突然跳跃到一个的新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度内,发生额又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 延期变 动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数,当业务量增长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就与业务量的增长成正比例变动。 曲线变 动成本 曲线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不变的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也逐步变化,但它与业务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递增曲线成本,如累进计件工资、违约金等,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逐步增加,并且增加幅度是递增的; 递减曲线成本,如有价格折扣或优惠条件下的水、电消费成本、“费用封顶”的通信服务费等,其曲线达到高峰后就会下降或持平。 【例题5·单项选择题】企业为维持一定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是( )。(2009年) A.变动成本 B.混合成本 C.约束性固定成本 D.酌量性固定成本 【答案】C 【解析】约束性固定成本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成本,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高低点法 ) ) y成本 y高 y低 Δy Δx x低 x高 y=a+bx a=y高-b·x高 或=y低- b·x低 业务量x 方法 说明 高低 点法 含义 它是以过去某一会计期间的总成本和业务量资料为依据,从中选取业务量最高点和业务量最低点,将总成本进行分解,得出成本性态的模型。 计算公式 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成本-最低点业务量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 固定成本总额=最高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 或 =最低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 提示:公式中高低点选择的标准不是业务量所对应的成本,而是业务量。 特点 计算简单,但它只采用了历史成本资料中的高点和低点两组数据,故代表性较差。 回归分 析法 含义 它根据过去一定期间的业务量和混合成本的历史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算出最能代表业务量与混合成本关系的回归直线,借以确定混合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 特点 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 账户分 析法 含义 又称会计分析法,它是根椐有关成本账户及其明细账的内容,结合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判断其比较接近哪一类成本,就视其为哪一类成本。 特点 简便易行,但比较粗糙且带有主观判断。 技术测 定法 含义 又称工业工程法,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和人工成本消耗量的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 适用范围 该方法通常只适用于投入成本与产出数量之间有规律性联系的成本分解。 合同确 认法 含义 它是根据企业订立的经济合同或协议中关于支付费用的规定,来确认并估算哪些项目属于变动成本,哪些项目属于固定成本的方法。 特点 合同确认法要配合账户分析法使用。 (三)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应用:目标利润确定、弹性预算编制、杠杆系数计算、信用政策决策、产品定价等。 【例题6·单项选择题】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和人工成本消耗量的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是( )。 A. 回归分析法 B. 账户分析法 C. 工业工程法 D. 合同确认法 【答案】C 【解析】技术测定法又称工业工程法,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和人工成本消耗量的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 三、标准成本管理 (一)标准成本的含义及种类 含义 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主要用来控制成本开支,衡量实际工作效率。 种类 理想标准成本 这是一种理论标准,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即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的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成本标准。 正常标准成本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等。 【提示】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等特点,所以,正常标准成本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题7·判断题】正常标准成本通常应大于理想标准成本。( ) 【答案】√ 【解析】正常标准成本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等。通常来说,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确定 成本项目 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 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人工 工时用量标准 工资率标准 制造费用 工时用量标准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教材例6-11】假定某企业A产品耗用甲、乙、丙三种直接材料,其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计算如表6-6所示。 表6-6 A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项目 标准 甲材料 乙材料 丙材料 价格标准① 45元/千克 15元/千克 30元/千克 用量标准② 3千克/件 6千克/件 9千克/件 成本标准③=②×① 135元/件 90元/件 270元/件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④=∑③ 495元 【教材例6-12】沿用例6-11中的资料,A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计算如表6-7所示: 表6-7 A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项目 标准 月标准总工时① 15600小时 月标准总工资② 168480元 工资率标准③=②÷① 10.8元/小时 单位产品工时用量标准④ 1.5小时/件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⑤=④×③ 16.2元/件 标准工资率= 【教材例6-13】沿用例6-11中的资料,甲产品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计算如表6-8所示。 表6-8 甲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项目 标准 工时 月标准总工时① 15600小时 单位产品工时标准② 1.5小时/件 变动制造费用 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③ 56160元 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④=③÷① 3.6元/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⑤=②×④ 5.4元/件 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⑥ 187200元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⑦=⑥÷① 12元/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⑧=②×⑦ 18元/件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⑨=⑤+⑧ 23.4元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1)变动成本差异计算的通用公式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 量差=(Q实-Q标)×P标 价差=(P实-P标)×Q实 单价P 价差 11元/千克 P实 纯价差 混合价差 10元/千克 P标 量差 实际产量下的 用量 Q Q标 Q实 10千克/件×100件 1100千克 总差异=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价格差异+用量差异 其中: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①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价差(包括混合差异) 量差(纯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教材例6-14】沿用例6-11中的资料,A产品甲材料的标准价格为45元/千克,用量标准为3千克/ 件。假定企业本月投产A产品8000件,领用甲材料32000千克,其实际价格为40元/千克。其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量差=(32000-3×8000)×45 价差=(40-45)×32000 单价P 40元/千克 P实 45元/千克 P标 实际产量下的用量Q Q标 Q实 3千克/件×8000件 32000千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40×32000-45×3×8000=200000(元)(超支) 其中: 材料价格差异=(40-45)×32000= -160000(元)(节约) 材料用量差异=45×(32000-8000×3)=360000(元)(超支)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 价差(包括混合差异) 量差(纯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人工工时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 【教材例6-15】沿用例6-12中的资料,A产品工资率标准为10.8元/小时,工时标准为l.5小时/件,工资标准为l6.2元/件。假定企业本月实际生产A产品8000件,用工l0000小时.实际应付直接人工工资ll0000元。其直接人工差异计算如下: 效率差异=(Q实-Q标)×P标 工资率差异=(P实-P标)×Q实 单价 =11 P实 10.8 P标 实际产量下的用量Q Q标 Q实 1.5小时/件×8000件 10000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110000-16.2×8000=-19600(元)(节约) 其中: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10000÷10000-10.8)×10000 =2000(元)(超支)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10.8×(10000-1.5× 8000)=-21600(元)(节约) ③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 价差(包括混合差异) 量差(纯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教材例6-16】沿用例6-13中的资料,A产品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3.6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5小时/件。假定企业本月实际生产A产品8000件,用工10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40000元。其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效率差异=(Q实-Q标)×P标 耗费差异=(P实-P标)×Q实 单价 P实 3.6 P标 实际产量下的用量Q Q标 Q实 1.5×8000 10000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40000-3.6×1.5×8000=-3200(元)(节约)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0000÷10000-3.6)×10 000 =4000(元)(超支)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6×(10000-1.5×8000)=-7200(元)(节约) (2)变动成本差异责任归属的分析 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 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 工资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直接材料 用量差异 直接人工 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 用效率差异 主要责任部门 采购部门 劳动人事部门 —— 生产部门 注意 通常不是生产部门的责任。 但也不是绝对的,如采购材料质量差导致的材料数量差异是采购部门的责任。 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实际固定 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 实际产量下的标 准固定制造费用 = - (1)二差异分析法 二差异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两部分。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教材例6-17】沿用例6-13中的资料,A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l2元/小时,工时标准为l.5小时/件。假定企业A产品预算产量为10400件,实际生产A产品80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财经会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