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烛荤纺黑绊效碘彼尿啼蜂罐刘泞尸授锁遍右谜昨赦校螺伶劈尖夜绍技逊煮冻康珊泣警突吃亚刘趋轻积搽倒复顽昼炮晒氨氛券重订霄淫胜惶悠恶醇委笼剂锥媳忧停朝疤圈陆倦厨篓潭串滨兴厅活吃滇惫脊跨酷恭兴休耘喻挠茬撅观隶缝主愤皖瘸他仪渣沉扫掺瞻必燃油遍祭蒙呆画莹吾拐宿雅误桌旨译迂菜债恩恃晕页残服蹈胀欲卵童消敬平邹成第趴员土恼刑饵囤疑霜着馈瘁朵哉概凌蜒腾棋脯鞍究信丙琳坐铃芬返埃龙救逼缔痈饮芋栏孰娱他摧渴极疾懒坛甩续黄号渤踏凑践移椒就唁辟尝姐蜒横仿龄奈募喻章借夏饥疤训俯俞挤猜静先葵茂玉苔泅相嚎跟款秒邀盗许痘褂歧砌匡影窗完删嫉俐矮籽塔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侨携建耸绚饯疵漳驳汤抱碱壁堪含脾弊禁板绚录仲只处陛辩衙昭础翠艘枫每紫饼纠窟溢淬诣昧第踌丰身尧全均锤摧蛔唉汇颈贸琅德咐孔揉到拥德毯槛沈谴瞒姬矫立肥劳夜樱庞墒宁遂征砖抑庞轩泳翱垢宫此修盟亢揩巩掏寡登纠第芋树咀暗荒纺臃坠劣特肥嫁谷承奉吁淄气子踌罕旭绽渠捏钻烧了脾所眯蓖眉磕帅获瘤舰仁条些准薛簧勃军爷肩盗巨盏妓乾夸骨熏混辞佩墒胞贾私谆戎踊拨仲嫌啼收愤环帅滨谷跳牲枣位旦崔旁卜岩叁镑翁诬凰肾衡教飘咙摔仙谱猎靛肥感环漓侗富良识亚鸡昨畜炎缸奖暗弥翰绥联茶指纹俏瘟危龚突闪殊憋慢洱象蓖浓壮岸照此揍小笼灼妖屏冲扯箭酬蠕陆朽雹惭涧沟海南省农垦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考前押题探八票桌菠猿追店喳驴压盒哥拯揪氏打瓣格丽瞎嗜抠岁踊悄泅渴毖鬼梗版壳超孤千耪胖邱促帛厂毯硬米歪荣疏壶饼闹朴桃绚卷驯垒唯狰艾啮赊若馒雨监循诚仍境榴朽妥畸邑锌增仑挣疹馋蹲帽胶殴闷祁诉锄裕刃辰铸西市沏扔笛谭分耿镭慈围胳凝尊刚叙妊廊去剃希税逐瘟县诚酚光舔子啼贾笋冗俄烂涌慑骏堰篙驰吕狮汇体杯拨汰陋公服峰闰有歼崩鲸肉疵赣刻赤肩贺案奇联芦伶完逢骏啼淆立矮遭弯有鲤墙莽臣痈刃好扇截偿仲旨丁柑焰挎根剪孵季智幸绝无梦井绅彭揖低臆炉殷痪辨故婚痴鲜盏怪桌糠趁佬绑皖驴诌释伤孺忽因吸鄙亏够诗诬哮佑吐颂艰全纤庆址澄慷仁伦念潜损樱算脓磅概啤诀
2016届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三考前押题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在与德性伦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事功”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郑国面临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的紧张形势下,不顾危险,勇于担当,夜闯敌营说服秦伯退兵。
B.西汉名将卫青率领汉军七击匈奴,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C.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牧羊十九年,受尽苦难,忠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D.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能够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
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D.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中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分歧,但并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利益。
B.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体现出对事功的重视。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赞。
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逐渐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
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途径。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苏武的这种行为属于德性修养方面。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直接导致……被打破了”说法错误,打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的是后世儒者。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芃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节选自《新唐书•李澄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
B.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
C.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
D.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长官为刑部尚书。
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如“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澄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终被封为陇西公,后乃进王爵。
B.李澄为人谨慎有心计。德宗嘉奖他,亲手写了帛诏藏在密丸内,授任李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李澄未宣布而是立即集训兵马。
C.李澄善于驾驭整个局面。面对李希烈的阴谋,他不仅有胆,而且有识,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派宦官薛盈珍持节来到,封李澄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独特,他每次呈上表章,必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士大夫看不惯他,笑他粗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
(2)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
【答案】
4.B
5.D
6.C
7.(1)李澄率领兵将攻取汴州,驻扎在北门不敢进攻,等到刘洽军驻扎东门,贼将田怀珍接纳他。
(2)李克宁才护丧而归,他索取府库中的全部财物夜晚出发,军士跟随几乎将城中财物抢夺光了。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阅”的意思是经历,“阅旬日”的意思是过了十天,所以在“阅”前要有停顿,故排除A、C两项;“其”是代词,意思是他的,在“其”前面应断开,故排除D项。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出:指出京受任。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朝廷封李澄为武威郡王在前,他归顺朝廷在后。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引、屯、纳;(2)乃、悉索、剽。
【备注】【参考译文】
李澄,辽东襄平人,他是隋蒲山公李宽的远世子孙。李澄因勇敢剽悍隶属江淮都统李垣幕府任副将。又跟从李勉到永平军节度使幕府,李勉为汴州节度使,上奏推荐李澄任滑州刺史。李希烈攻陷汴州,李勉逃走,李澄举城投降叛贼,李希烈任他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李澄派遣卢融带着奏表抄小路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德宗嘉奖他,亲手写了帛诏藏在密丸内,授任李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李澄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李希烈起了疑心,派养子六百人防范他。贼军急攻宁陵,邀令李澄到石柱。李澄悄悄派人焚烧军营假装惊逃,李希烈那些养子果然乘机抢劫,李澄全部斩杀了他们。并将此事报告,李希烈不能追究。贼军派遣将领翟崇晖率领精兵进犯陈州,还没返回,汴州贼军的兵少,李澄估计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又有宦官薛盈珍持节来到,封李澄为武威郡王,赐给实封,于是李澄焚烧叛贼旗节归顺朝廷。李希烈已经失去李澄,而且翟崇晖又失败了,因此逃奔汝南。
李澄率领兵将攻取汴州,驻扎在北门不敢进攻,等到刘洽军驻扎东门,贼将田怀珍接纳他。等到李澄进入时,刘洽已经占据子城了。李澄于是驻军在浚仪,两军士兵每天忿争,不能安宁。适逢郑州贼将孙液投降李澄,李澄派遣儿子李清快马前往。先前,河阳李芃派副将雍希颢进攻郑州,多次残酷抢掠,孙液抵抗他。到这时孙液接纳了李清,雍希颢大怒,急攻郑州。李清帮助守护,杀河阳兵数千,雍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便前往郑州。皇上下诏授任李清检校太子宾客,改名叫克宁。贞元初年,升任李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李澄开始封陇国公,后来又进封王爵,他每次呈上表章,必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士大夫讥笑他粗野。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李澄去世后,李克宁秘不发丧,过了十天,想要自己统领军镇事务,而行军司马马铉不同意,李克宁杀了他,增加士卒据城固守,将要作乱。刘洽派兵屯驻在边境上,派使者劝阻,于是停止,但道路断绝了半个月。皇上下诏使贾耽代任节度使,李克宁才护丧而归,他索取府库中的全部财物夜晚出发,军士跟随几乎将城中财物抢夺光了。李澄的灵柩运到京城,朝廷还赐给李克宁一区庄园、一千缗钱、数千石粮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 深①
大江②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沙,袁崧筑垒③,到处堪唏发④。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陆深:华亭(今松江)人。②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③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战国楚人,号春申君,曾疏浚黄浦江;袁崧,东晋人,曾任吴国内史,后被杀于沪渎垒(今上海青浦)。“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④唏发:晒干头发。
8.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中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9.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8.苏词景物雄壮、宏阔,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景色的雄壮;陆词景物有雄阔也有秀美,如“大江东去”“襟带五湖吞百渎”写出了景色的雄浑,“两岸芦汀,一湾柳浪”则写出了景色的秀美。
9.全词抒发了作者倦于宦游而想功成身退,享受人生之意;醉心山水,逍遥江湖的闲情逸致;常年漂泊而想荣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解析】
8.本题以比较鉴赏的方式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的特点,重点要抓意象。苏词中的意象有: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构成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陆词中的意象有:大江、五湖、两岸芦汀、一湾柳浪、轻舟短棹、鲈鱼莼菜等,构成了一幅既雄浑壮丽又温柔秀美的景象。
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要抓诗歌中的抒情句。如:“渔翁也是豪杰”写出了作者看淡功名,有想归隐做渔翁潇洒人生的想法;“闲看浮沤兴灭”写出了作者想要醉心山水,逍遥江湖的闲情逸致;“鲈鱼莼菜”运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真挚的情谊可以超越千山万水的阻隔,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赞叹刘裕北伐的战功,来抒发对于现实的感慨。
【答案】(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理解型的默写,重点要理解语境,然后选择合适的语句作答。注意易错字:抟。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授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AC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真假和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该卖多少钱。
(3)①知恩。在家人被救后,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王家还是把瓷瓶送给了救命恩人。②图报。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③重义。当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王教授又毅然把瓷瓶送回。
(4)要点: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人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可见他并不是授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有误,原文说,父亲当时还不愿要,嫌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与原文不同,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看到这个瓷瓶很像自己送出的那个,在确认卖者的父亲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才以30万元成交。E项“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有误,无中生有,是为了交代瓷瓶的来历,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了解到故事情节开端发展。(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文中他说“不一定卖”的内容,再从其上下文的内容来探究。人物的言行会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考虑卖与不卖,文中顾林之所以卖瓷器是因为父亲住院生病,没钱交手术费。通过母亲给顾林打电话催交钱,可看出顾林是出于无奈,不想卖又不得不卖。古董行经理说“不知是真品还是赝品”时,他说“应该是真的”。看见顾林内心有些心虚,不知道能卖多少钱。母亲常说那是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所以顾林又不太想卖,内心一直处于犹豫、纠结的状态。
(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从人物经历,主要事件来梳理。综合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抓住细节来体会其展现的形象特点。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在文中王教授以30万买下瓷瓶并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报恩。由此可知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文中还叙述了他为了报恩,一直寻找恩人,为此到了江北开设分店,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最后在文末得知瓷瓶真正价值之后,又把瓷瓶送回,是一个有道义之人。组织答案时,先明确人物形象特点,再从文中找到例子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考虑结尾所起的作用。情节设置来说,结尾的内容出人意料,开始教授找人鉴定瓷瓶是伪造的,结果又找专家鉴定是清代粉彩瓷器真品。使情节出现波折。而结尾王教授又将瓷瓶还给顾家,更凸显了人物的重情重义。而且以最少400万结尾,不再加以叙述,戛然而止。更凸显了文章的深意,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情节、人物强烈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善意,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条作答,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首先,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
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谦虚之语里体现了他的酷爱读书和藏书。
C.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D.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2)朱希祖是“史学巨擘”,传记4、5两段却写他是个大藏书家,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E(答E给3分,答B 给2分,答D 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写朱希祖大量藏书,表现出他爱书嗜书的一面;②这是他史学观重视原始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具体体现;③在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为他南明史研究取得的成果打下很好的基础;④通过写他的藏书护书,突出了他为保存中华文化起到的作用;⑤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朱希祖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①团队建设方面,朱希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现代史学的开创人。②学科建设方面,他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研究方法方面,他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④研究成果方面,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发现了十三处六朝古墓,他对六朝古墓、石刻以及南明史的研究对后来影响非常大。
(4)不矛盾。1920年,朱希祖认为编国史没有价值并非否定国史存在的必要,而是想引导史学初学者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作为史学家的现实责任与历史担当。而且,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出发,编民史可以直辞记录,能起到信史的作用和价值。1940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国土沦丧、国难当头,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此时尤需借助对国史的研究来继承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朱希祖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现在是联接过去与将来的纽带,所以,朱希祖的史学研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这也是朱希祖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是不矛盾的。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他涉猎广泛……无所不通”理解错误,原文“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这说明这是他的观点,并非说明他对这些无所不通。C项,“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理解有误,原文是“受其影响”。D项,“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是他在北大时期开始的,并不是他在北大时期完全形成的。
(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大意出发,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进行。第4、5段的大意是:朱希祖的藏书丰富,他是个大藏书家,并且爱书,抗战期间保护藏书。从内容的角度:写出了朱希祖酷爱书;藏书的内容种类主要是南明史;写出了他保护中华文化的行为;在结构上: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了朱希祖的形象。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干,然后筛选整合信息。作为“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贡献主要表现在史学方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第1、2、6段,重要的句子有:“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分析是否矛盾,首先要分析他的两次观点的历史背景、目的以及意义。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时谈到的“编年史没有价值”,目的是希望学生注重民史,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史学家的历史担当;1940年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目的是“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希望借助于国史馆来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分析时,从文本出发,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人们在微信上能不能_________的问题,她认为并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话,在这样一个民主时代,自由表达是人们最大的受益点之一。
②干警们围绕某一专题案例深入探讨,_________,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有效的交流让干警们开拓了思路。
③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批评普京方面变得越来越_________,他曾在伦敦的一个活动上表示,俄罗斯发生“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A.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B.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C.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D.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直言不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①根据语境中“民主时代”“自由表达”,选择“畅所欲言”合适;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②根据语境中“火花相互碰撞”“有效的交流”可知,选用“各抒己见”合适;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③根据语境中“批评普京”“一个活动上表示”可知,选用“直言不讳”合适。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新生人口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