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864160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一、实验题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来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这种研究方法叫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被弹起。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_(选填“会”或“不会”)弹起,原因是_。2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线的长度有

2、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材料规格长度(cm)横截面积(mm2)A尼龙551B尼龙550.5C尼龙801D镍合金0.5(1)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_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3时,小涵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_;为了验证猜想,小涵实验时还需要观察琴弦振动的_;(3)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3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

3、中,提供的器材如图所示,有报纸、塑料片、餐巾纸、棉花、机械秒表、音叉、盒子、以及可以监测声音强弱的声强计。(1)实验中你选择的声源是 _ ;(2)如果将选择的声源放入盒子中,在盒子中塞入上述不同材料时的注意点是 _ ,检测声音强弱时声强计到盒子的距离应 _ ;(3)技术人员也经常对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各种隔音设备,请举出一种 _ 。4如图所示小明在做声学实验(1)他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产生的;(2)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4、,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_有关;(3)然后他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_有关;(4)爱动脑筋的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所示。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_(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5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图所示。制完,调节后就可以用该“四弦琴”演奏简单的“乐曲”。(1)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_的关系;(2)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

5、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是否合理_,原因是_。6如图所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1)在玻璃钟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音乐闹铃,钟罩底部插上玻璃管的软木塞,此时你 _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2)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_ ;(3)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 _ 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有时还是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 _ ;(4)该实验表明声音不能在 _ 中传播。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

6、花。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_。(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儿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以下活动中所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_。A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声

7、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与假设 B分析与论证 C实验研究 D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填字母序号)8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声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过程如下(1)拨动钢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存在的问题是_;(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轻轻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8、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仔细观察实验过程,通过该实验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探究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理由是_。(3)如图,实验时,如果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4)换用塑料尺按图做此实验,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均相同时,听到的声音与钢尺的主要差异是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9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如图,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乙此刻所测物体的温度是_;(2)冰完全熔化

9、需要_min,冰熔化时的温度规律_;(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10江南农村有腌咸菜的习俗,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咸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向水中撒盐,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状态、测量其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甲所示。(1)从图像中你判断盐水结成的固体是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_。盐水在凝固过程中,

10、_热量;(2)盐水凝固过程用了_,在第时,物质处于_态;(3)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_(选填“高”或“低”);(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1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海波_,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A快 B慢 C不变),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除图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3)海波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

11、“白气”冒出,“白气”是_。(A 水蒸气 B 小水珠 C都有可能)(4)停止加热,海波逐渐冷却,它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下面四个图像中的_。12小涵在做“探究萘熔化过程的规律”的实验,她每隔5min记录一次萘的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5101520253035温度/508080808090100(1)在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在第15min时,萘处于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3)在观察萘的熔化时,_。由此小涵得出结论萘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填小涵

12、的探究过程)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该装置的安装顺序是_(选填“从A到B”或“从B到A”)。(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3)如图2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当时气压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再仔细观察图像时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高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14小明想知道沸腾过程的特点,他用如图a所示

13、的装置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1)请完成以下问题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认清它的分度值;装置图中的两个错误是_和_。(2)纠正错误后,小明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4min的水温如图(b)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909294969899999999由表格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选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小明想证明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他应该如何做?_。15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

14、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1)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_有关;(2)通过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3)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小凡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如图乙),并控制使他们的_相同。结果发现b图中酒精先蒸发完,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_有关;(4)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_。16小新同学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4C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

15、沸腾后几分钟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时间/min01234567水的温度/84899399999999(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漏填的数据是_。(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水在沸腾过程中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如果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沸点将_(选填“升高”、 “不变”或“降低”)。(3)若实验时出现两种烫伤的情况A被沸水烫伤;B被与沸水温度相同的水蒸气烫伤。_(选填字母)情况烫伤更严重,其原因是_。17如图1是小孔成像的装置,小华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探究。(1)探究“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是否有关”,只改

16、变装置上小孔的形状,小孔形状依次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孔的大小相同),光屏上均呈现形状相同的烛焰的像。此实验说明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_(选填“有关”或“无关”);(2)如图2甲所示,小华发现保持蜡烛与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光屏上所成烛焰的像会变大,说明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大小与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小华想继续探“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是否有关”,图2乙是他实验过程的简图,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18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硬纸板分为E、F两部分,NO是纸板中线。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

17、。改变三次入射角的大小,小明实验所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3(1)要使人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应与平面镜_;(选填 “垂直”或“不垂直”) (2)小明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其它同学不一致,则他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_。19小红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2)如果有5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蜡烛和它所成像的_关系;(

18、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5)另外还有一组同学使用同样的器材,发现怎么移动都无法让蜡烛与像重合,请问这可能是因为_。20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

19、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了_;(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3)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4)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选填“A”或“B”),便于确定_的位置。21利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1)选择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关系。(2)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

20、光屏上将_(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3)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4)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2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_,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_(选填“光滑”或“粗糙”)。(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_(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了进

21、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_(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4)分析如表所示数据可得反射角_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_(选填“远离”或“靠近”)法线ON。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020240403606023小明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为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时出现在纸板上,实验中,应让纸板与平面镜_;(2)将纸板F向后弯折,则F板上不会出现反射光线,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

22、和入射光线、法线在_上;(3)分析实验数据,他得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但同组同学告诉他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接着,他又和同学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4)为能找到蜡烛像的位置,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_;(5)找到蜡烛的像后,他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6)当改变蜡烛位置时,蜡烛像的大小将_(选填“改变”或“不变”);(7)探究中,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24小明利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A和纸板B垂直于平面镜且可绕ON折转。(1)除图中器材外,小明实验中还必

23、须用到的测量仪器是_;(2)小明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后,小明得到如下几组数据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20304060反射角/20305060分析发现表格中的第_次数据是错误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将反射光线与_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选填“平面镜”或“法线”);根据表中的正确数据可知,反射角_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中小明发现从硬纸板前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_反射(选填“漫”或“镜面”);(3)接着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激光笔在纸板B上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的;将激光笔在纸板A上沿EO

24、的方向射向O点,并将纸板B绕ON向后折转,在纸板B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同一平面内(选填“在”或“不在”)。25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刻度为50cm处。(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cm。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的实像;若蜡烛烧短后,烛燃的像成在光屏的_(选填“上方”或“下方”)。(3)在(2)小问的基础上若

25、光屏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则应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选填“远视眼镜”或“近视眼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2)如图乙所示,应将光屏向_(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 25cm 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的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26、制成的;(4)接下来小英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27为探究“物体在距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的特点”,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火柴、光屏、刻度尺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首先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其所在的平面平行,并且都与光具座的轨道_(选填“平行”或“垂直”);(2)点燃蜡烛后,为使烛焰的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为检验是否调好,同学应进行的操作是_;(3)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某点,如图所示,此时物距是_cm;(

27、4)实验中如何移动光屏找到烛焰清晰的像?_;(5)某小组同学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的凸透镜有一个小缺口,并且实验室没有多余的完好的凸透镜了,该小组若用此凸透镜实验,光屏上烛焰的像能否完整?_(选填“能”或“不能”)28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在_。(2)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

28、短,烛焰的像会往_(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3)若保持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9探究光的成像规律(1)探究平面镜成像首先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将蜡烛远离平面镜,发现它的像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探究凸透镜成像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焦距变小,抽水时焦距变大)探究“凸透

29、镜成像规律”。如图乙所示,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它的成像原理与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把蜡烛逐渐移近透镜,光屏上的像越来越_(选填“大”或“小”),但像始终是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图丙中,若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_(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或是在烛焰和水凸透镜之间放一片_(选填“老花镜”或

30、“近视镜”)镜片。(3)如图,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为使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_。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屏幕上的像,原因是屏幕对光发生了_。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按照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cm;(2)接着小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3)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选填“左”或“右”)移

31、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华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填“同”或“异”)侧。31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焦距为10.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

32、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烛焰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3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1)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u为物距,v为像矩,f为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用该公式计算得出,甲图可以成最清晰的像,请你根据公式计算甲图出中的凸透镜焦距f =_cm。(2)对于焦距相

33、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8.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2.0cm、23.0cm、24.0cm。若他们所得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3)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像,调整的方法是_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4)请你对比并指出甲、乙两图中所成像的两个不同点_。3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3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AB、tAC。(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_;(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_,(选填“小”“大”),其目的是_;(3)实验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选填“大”“小”),经测量,tAB=3.0s,tAC=5.0s,则小车是_(选填“匀速” “变速”)直线运动。34如图甲所示,AC、AB的距离分别是s1s2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为t1

35、t2。(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进行测量的,请用给出的符号表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_。(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3)实验中某同学按照图乙测量小车的运动路程,并正确测量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他能正确测量_(选填字母序号)。AAB段的平均速度BAC段的平均速度CBC段的平均速度35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2)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36、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选填“小”或“大”);(4)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36小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如图1所示,则物体的长度读数为_cm,时间读数为_s;(2)用图2装置实验时,小车从A静止释放,从A到B所用时间tAB=2s,A到C所用时间tAC=3s,则BC间平均速度vBC=_m/s;(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间平均速度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4)如图3能够准确反映图2中小车从A到C运动情况的是_

37、。(填字母)37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 _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_ (选填“大”或“小”)。38某实验小组用硬纸板搭建了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_。(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用_测量出小

38、球各段的运动时间。(3)从A点开始计时,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路段距离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50.000.45BC50.000.60CD50.000.75DE100.000.9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使用的钢卷尺的分度值是1_;vBC_vCD(选填“”“=”或“”);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点的速度最小。39如图甲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2)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需要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选填“快”或

39、“慢”);实验中的起始点O最好_(选填“选”或“不选”)在管子的最底端处,是因为在开始的一小段距离里气泡作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_比。气泡上升时,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底端的塞子是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3)某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气泡在该过程中的运动速度为_,并在图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图像。_40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_;(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_(选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实验中,对于如何

40、获取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A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B到C的时间与路程,计算得到B小车从A点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C点后测得时间,再测量路程,计算得到(4)实验中全程平均速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_;(5)若刻度尺是受温度变化较明显的金属做成,冬季做实验时,其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的结果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参考答案】一、实验题转换法 不会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 【详解】(1)1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2)2解析转换法 不会 声音的传播需

41、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 【详解】(1)1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2)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不会传到左边音叉,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不会弹起。2AB 55 快慢 不正确 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详解】(1)1由题意知,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解析AB 55 快慢 不正确 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详解】(1)1由题意知,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2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应该保持琴弦的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改变材料。在验证猜想3时,小涵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3音调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所以为了验证猜想,小涵实验时还需要观察琴弦振动的快慢。(3)45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琴弦材料不变,琴弦的横截面积和长度都发生了改变,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不能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3机械秒表 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