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8209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B15∕T 2240.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 第1部分:总体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35.080 CCS L 70 0015 内= 荡之古自b. J口区山巳ET目,万标准D815/T 2240. 1-2021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第1部分:总体要求Government affairs and social data fusion governance一-Part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21-07-23发布2021-08-23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15/T 2240.1-2021 目次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号|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 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总则.2 4. 1 主要目标.2 4. 2 主要内容.2 5 总体框架.2

4、6 角色及职责.4 6.1 概述.4 6. 2 主导者的职责.4 6. 3 参与者的职责.4 6.4 服务提供者的职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 5 建设者的职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5 6. 6 使用者的职责5 7 原则.5 8 决策规划. 8.1 概述.6 8. 2 总体方针.6 8. 3 总体规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8.4 架构设计. 6 8. 5 管理组织建设.6 9 融合治理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9.1 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9. 2 1CT基础设施运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9. 3 信息系统运营7 9.4 数据运营. . 7 9. 5 数据利用.四川平台建设. I DB15月2240.1-2021A. 1 数据搬家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A. 2 接口模式.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A. 3 模型算法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A.4 数据特征模式.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附录B(资料性)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模式特征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参考文献四II DB15/T 2240.1-2021 目。吕本文件按照GB/T1. 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10、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15/T2240表不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注2:原则、决策规划、融合治程技术、平台/系统建设、安全管挝、融合治理模式、融合治理评价是框架的核心,也是本部分要求的核心内容。注3:融合治理技术部分ICT基础设施运营、信息系统运营、数据利用(虑线框内容)是框架的相关内容,不是本部分详细要求的范围。图1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总体框架3 DB15月2240.1-2021根据国1,针对每个部分,分别描述如下:a) 原则:协同主要目标,贯穿整个融合治理框架,指导和约束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各角色及活动:b) 决策规划:包含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方针、总体规划、架构设计、组织建设等

11、,是数据融合治理的基础;c) 融合治理技术:包含1C1基础设施运吉、数据运营、信息系统运营、数据利用,是数据融合治理实施的对象和方法:d) 平台建设: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过程中所采用技术工具的选择和建设,保障数据融合治理的实施:e) 安全管理:包含基础安全、数据服务安全,为保障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运营的机制和策略总称:f) 融合治理模式: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数据流向与应用领域和场景的系统融合方式:g) 融合治理评价:对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量。6 角色及职责6. 1 概述在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总体框架中,各相关方履行各自职责、协同配合,i由I己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管理、建

12、设、技术和安全等的要求以保证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价值实现。各角色的活动都受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原则的指导和约束。主导者实施决策规划的部署。参与者参与决策规划的部署和提供必要资源,同时受主导者指导与支持。主导者和参与者为服务提供者、建设者提供指导和支持。服务提供者为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运营提供数据和服务,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与安全维护。建设者实施平台建设,满足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工具要求。使用者与服务提供者进行交互,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数据和服务,促进融合治理的价值实现。注: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平台化对接场景下,按照对接的干导权划分为政府于导型、企业中导型、政企共建型二

13、种建设机制。6. 2 主导者的职责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主导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明确数据融合治理的目标和任务;b) 制定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方针:c) 制定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规划:d) 制定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框架:e) 建立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管理协调组织;f) 承诺必要的资源与资金支持;g) 监督和管理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全过程。6. 3 参与者的职责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参与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参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方针的制定:b) 参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规划的制定:c) 参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框架的制定:4

14、DB15/T 2240.1-2021 d) 参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管理协调组织的建立:e) 提供可靠的数据/硬件支持。6.4 服务提供者的职责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服务提供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确定信息技术运营的具体内容、技术要求、工程流程等内容:b) 实施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信息技术的部署:c) 开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数据、信息系统的运营:d) 部署有效的融合治理网络安全运营:e) 提供面向使用者的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加工、分析利用等技术支撑。6. 5 建设者的职责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建设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实施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平台的规划和建设:b) 部署有效的安

15、全防护措施;c) 定期评价和改进工程建设方案;d) 定期组织配合主导者审查。6.6 使用者的职责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使用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对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数据和服务进行分析解读,形成数据决策分析报告、大数据指数产品,为行业治理提供支撑:b) 向服务提供者反馈合理的需求:c) 建立数据使用的长短期机制:d) 负责所拥有的数据资产的安全管理。7 原则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原则协同4.1主要目标,贯穿整个融合治理框架,指导融合治理决策规划、运行实施、价值创造。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原则应包括以下要素:战略一致: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决策规划应保持与各相关方业务规划、信息技术规划等的

16、一致:风险可控: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各相关方应分析业务、领域和相关方需求,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识别数据融合治理的促成因素,并有计划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不定期评估,保障数据治理的实施:运营合规:各相关方应共同构建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体系,对各相关方的责任进行界定,对其活动进行约束、规范及监督,并进行政策指导,研究、制定并实施具有领域特性、行业特征的融合治理标准;一一价值实现: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各相关方应围绕数据来源、数据融合、数据流通、数据服务、数据洞察等,开展数据资产的运营和应用的治理,保证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既定目标的实现。8 决策规划5 DB15月2240.1-20218. 1 概述政务

17、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主导者、参与者应根据融合治理的目标,围绕融合治理的原则,制定总体方针、总体规划、总体架构和建设管理协调组织。8. 2 总体方针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总体方针覆盖管理、技术、建设与运营且应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总体方针至少应包含:a)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包括治理目标、治理要素等:b)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技术要求:c)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安全要求:d) 关键融合治理指标与优先级。8.3 总体规划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总体规划应保持与总体方针的一致,并明确总体规划的实施策略,总体规划至少应:a) 调研相关领域需求并评估政务与社会数据现状

18、、技术现状、应用现状和环境,制定业务规划和信息技术规划;b) 制定数据融合治理战略规划,包括但不限于愿景、目标、任务、内容、边界、环境和蓝图等;c) 建立数据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主体、责权利、技术方案、管理方案、实施策略和实施路线等:d) 制定数据融合治理的资源规划:e) 明确风险偏好、符合性、审计等要求,监控和评价数据融合治理的实施并持续改进。8.4 架构设计架构设计应关注技术架构、应用架构、业务架构和安全保障架构等,通过持续的评估、改进和优化,以支撑数据融合治理的应用、服务以及价值实现,总体框架至少应:a) 建立与总体规划一致的数据融合治理技术架构,明确技术内容、管理策略和

19、支撑体系;b) 依据平台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结合技术架构要求,对平台功能模块、接口等进行规划和设计:c) 考虑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应用场景、问题、目标等因素,提出符合相关领域的业务需求;d) 依据信息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中有关网络和信息安全治理要求,从规则、技术、管理等维度进行综合设计:e) 评估数据融合治理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监督数据架构的管理和应用;f) 评估数据融合治理架构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和优化。8.5 管理组织建设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管理协调组织建设应聚焦责任主体及责权利,且应获得各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制定数据融合治理管理流程和制度,以支撑数据

20、融合治理的实施。管理组织建设至少应:a) 建立支撑总体规划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机制,并明确相关的实施原则和策略:b) 明确决策和实施机构,设立岗位并明确角色,确保责权利的一致:c) 建立相关的授权、决策和沟通机制,保证各相关方理解和接受相应的职责和权利;d) 实现决策、执行、控制和监督等职能,评估运行绩效并持续改进和优化。9 融合治理技术DB15/T 2240.1-2021 9. 1 概述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技术与总体架构的技术内容保持一致,主要包含ICT基础设施运营、数据运吉、信息系统运营、数据利用等要素,ICT基础设施运营、信息系统运吉、数据利用是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相关内容,数据运营是

21、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主要内容。9.2 ICT基础设施运营ICT基础设施运营对象包括:物联感知基础设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计算与存储基础设施的运营等。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服务提供者应明确与各相关方的经营责权,通过ICT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应符合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业务需求,并符合各相关方的技术、安全等要求。9. 3 信息系统运营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信息系统,根据主导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面向政府履职的信息系统和面向企业的信息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用性信息系统、专业性信息系统和工具性信息系统。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服务提供者应在运营期间持续满且为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并

22、确保运营的合规和安全。9.4 数据运营9.4.1 概述数据运营主要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管理和数据融合。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实践者应围绕数据融合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构建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可伸缩的,并能适应多行业领域需求和变化的数据融合治理平台。平台应具备数据汇聚、数据整合、数据处理、数据使用、数据服务等相关的数据全流程开发工具,同时能够提供完整的第二万应用接入平台的标准规范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数据资产运营的管理和技术要求。9.4.2 数据来源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务数据来源和企业数据来源。按照数据对接主体与数据流向的不同,划分为政府政府、政府企业、企业政府、企业企业4种对接

23、路径。服务提供者应对来自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形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分层和确定权属。政务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a) 个人身份、法人数据、信用数据、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b) 教育学历、婚姻状况、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障、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社会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a) 社会舆情、网络购物、居住出行、就业创业等互联网数据;b) 企业注册、科技文献、于机信令、招聘网站等企业数据:c) 人脸识别、地理遥感、音频视频等感知数据。9.4.3 数据管理9.4.3.1 数据标准管理数据标准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识别数据标准的内涵和范围,制定通用的数据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级分类、

24、数据格式、数据类型、数据编码规则等,保证数据融合过程中的一致性;7 DB15月2240.1-2021b) 衡量数据量及格式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建立数据标准的实施机制、方案和计划,推进数据融合标准化实施:c) 制定以分级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标准,对数据进行不同安全级别保护:d) 评估资产管理技术实现标准,以保证数据资产管理技术实现要求,确保持续有效准确开展数据资产识另IJ、分类、统计等。9.4.3.2 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模型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运用成熟的数据建模技术,建立针对相关领域应用治理的数据模型:b) 应包括确定数据及其相关过程、定义数据、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定义操作过程、选择数据存

25、储技术等过程;c) 应包括概念建模、逻辑建模和物理建模:d) 制定数据模型管理办法和实施流程要求。9.4.3.3 数据目录管理数据目录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应根据不同的应用主题,形成数据分类目录,支持从分类目录名称管理、类目编码管理等角度对数据分类目录的管理;b) 应根据融合数据的内容,结合相关要求形成数据目录,支持从元数据管理、目录编制、目录发布和目录信息维护等角度数据目录的管理。9.4.3.4 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应根据元数据的管理范围构建元数据库:b) 应建立元数据管理体系,保障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一致性、精准度、合法性和及时性1c) 建立元数据创建、维护、整

26、合、存储、分发、查询、报告和分析机制:d) 应根据法律和政策要求,负责触发数据或数据集的可访问更新:e) 应提供元数据的生存周期管理能力。9.4.3.5 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数据质量管理的管理目标、机制和策略:b) 数据质量指标管理、规则管理、检测技术、评估技术、安全管理等要求。9.4.3.6 数据生存周期管理数据生存周期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 识别数据资源和数据资产运营现状,明确数据资源和数据资产的管理目标和策略:b) 识别数据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之间的关联和关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c) 确保数据生存周期各个阶段的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d) 确保

27、数据生存周期的管理符合法律法规、融合治理方针等的要求,确保数据的获取合法、存储完备、整合高效、处理有效、使用合规、销毁完全等。9.4.4 数据融合8 DB15/T 2240.1-2021 9.4.4.1 数据汇聚数据汇聚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技术要求,应满足但不限于:a) 具备物联感知、行业应用及互联网等不同类别的数据发现、获取、传输、接收、识别与存储的能力:b) 支持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源:c) 具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能力:d) 具备采集对象和采集过程的监控管理能力:e)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采取必要的技术于段和管理措施保证数据汇聚过程中个人信息和

28、重要数据不被泄露:f) 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功能,提供构建分布式文件系统之上的分布式存储系统;g) 满足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大数据平台不同类型的角色需求,能为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级别的数据存储策略:h) 支持集中控制的数据备份,应对不同数据实例制定具体的数据备份策略。9.4.4.2 数据整合数据整合包括数据规范、清洗、转换等技术要求,应满足但不限于:a) 依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对汇聚到平台的数据进行编码:b) 将符合一个源模式的数据转换为符合目标模式数据,满足将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变为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技术要求:c) 具备数据分类系统,定义数据标签库,对汇聚数据进行分类分级标识,生成数据的词汇表;d) 依据

29、数据分类分级策略变更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归档,并记录数据分类分级变更过程,确保数据分类分级过程的可追溯性;e) 应满足错误数据纠正,如:数据值错误、数据类型错误、数据编码错误、数据格式错误、数据异常错误、多值错误等;f) 应对数据中可能存在的记录或宇段(列)进行判断及去重处理;g) 满足对数据统一规格并将一致性内容抽象出来,如:名称、类型、单位、格式、长度、缩写规则等。h) 支持结构、半结构和非结构等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数据抽取,应支持主流安全可控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i) 支持全量抽取、增量抽取、基于日志的抽取等抽取模式,可支持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抽取:j) 具备扩展能力,可以支持NoSQL等非

30、关系数据库:k) 数据抽取数据格式及抽取流程支持服务使用机构白定义配置:1) 具备数据校验功能,如空值检测、长度检查、数值范围检查、正则表达式校验等。提供数据表转换功能,如宇段值替换、值映射、列转行、行转列、记录合井、记录排序、去除重复记录等。9.4.4.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脱敏、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要求,应满足但不限于:a) 支持如泛化、抑制、干扰等数据脱敏技术:b) 确保数据脱敏后保留原始数据格式和特定属性,满足开发与测试需求:c) 具备统一的数据脱敏工具,实现数据脱敏工具与数据权限管理系统的联动,以及数据使用前的静态脱敏:d) 应支持分布式数据处理,提供批量数据处理

31、和实施流式数据处理能力:9 DB15月2240.1-2021e) 应支持多种主流的数据处理计算框架,包括但不限于批量处理、交互查询、实时流、内存计算等:f) 应支持对数据处理任务的创建、编排、执行、监控的能力;g) 应提供多种数据挖掘分析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因果性分析等;h) 应支持多种分析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离线分析、实时分析、交互式分析等:i) 具备供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文本分析、视频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模型和工具;j) 具备数据可视化的算法、工具、组件能力,展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特征或趋势。9.4.4.4 数据使用数据使用基于数据融合治理平台,将原始数据

32、、处理的数据等不同形式的数据传递给融合治理杠架下其他角色、外部实体或公众等。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开放等。数据使用功能要求包括但不限于:a) 应能规定数据的有效期,设定数据使用的长短期时间:b) 交换共享应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c) 满足数据融合开放共享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d) 应具备数据交换共享监控技术要求,提供面向服务使用机构的数据交换监控服务、数据交换管理服务、平台级的统计服务等功能。9.4.4.5 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数据资产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和展示等功能。数据检索是将存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根据特定需求提取出来。数据展示是将特定数据在平台上展示。数据服

33、务应满足但不限于如T要求:a) 具备基于服务的访问方式,支持多种方式的接口封装形式:b) 具备多服务使用机构的访问控制:c) 具备数据服务的编目功能;d) 具备数据服务访问的身份鉴别功能:e) 具备数据服务访问的权限控制功能:f) 具备数据服务的使用管理功能:g) 具备数据服务变更的管理功能;h) 具备数据服务注册信息的版本管理功能:i) 具备数据服务的统计功能:j) 具备数据服务运行状态的监控功能,可获取服务运转的关键性能指标及其时间信息:k) 具备数据服务的配置功能,可完成对服务的参数配置、启动 、停止等操作。9.5 数据利用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使用者应围绕数据融合治理的价恒导向。通过各

34、领域数据的开发利用,激活数据价值,满足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公其价值等的需求。10 平台建设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平台建设者应围绕数据融合治理的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和策略,开展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所依托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至少应:10 DB15/T 2240.1-2021 明确平台化对接机制下的投融资方式,理解主导者意图,合理利用主导者提供的资源支持,提出明确的可量化的建设目标:明确工程内容,依据平台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结合使用者业务需求及服务提供者数据融合治理的技术需求,对平台的功能模块、服务接口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依据平台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需求,识别可重用或者公用的基础设施

35、,在主导者组织实施下,新建或改进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建设规划及实施策略,开展平台建设的工程实施工作,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的要求;一一建立平台建设的安全保障制度,开展风险评估,部署有效的防护措施:满足工程建设的监督、审计要求:一一定期改进和优化建设规划及实施策略O11 融合治理安全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总体框架下,各相关方应明确数据融合治理的安全保护对象、安全要素、安全职责,共同构建遵循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的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执行和改进。安全管理体系应围绕基础安全和数据服务安全构建,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符合数据融合治理目标和总体规划的安全策略和规程

36、,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方针和内容,通过对数据融合治理的安全规划和需求分析形成满足数据融合治理的元数据结构、符合业务流程的数据供应链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规范,以及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安全能力要求:明确各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责任,并建立安全管理的协调组织;一一建立数据应用过程中的数据授权、访问和审计机制:针对数据融合生命周期相关的数据活动,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整合、处理、使用、销毁等数据服务安全要求: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对数据融合治理安全管理能力进行监督,井持续改进和优化。12 融合治理模式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实践者应围绕数据融合治理的目标和内容,按照数据是否发生转移的角度及数

37、据应用的领域和场景,构建数据融合治理模式。本文件提供了基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的4种融合对接参考模式(数据搬家模式、接口模式、模型算法模式、数据特征模式)详见附录A。并针对4种模式给出了应用特征比对表,详见附录B。13 评价与改进13. 1 评价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主导者,应评价数据治理的技术、风险和合规,保障数据治理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要求:构建必要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审计体系,制定评价机制、流程和制度;一一评估数据融合治理价值效果与预期价值目标的符合性,必要时可采取服务对象、第三方机构评价,为数据融合治理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11 DB15月2240.1-2021定期评价

38、数据融合治理实施的有效性、合规性,确保数据及其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要求:必要时可以从评价输入、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来构建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评价模型。13.2 改进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主导者应改进数据融合治理的决策规划,优化数据治理实施策略、方法和流程,促进数据融合治理框架的完善,包括但不限于:12 一一持续评估数据融合治理相关的资源、环境、能力、实施和绩效等,支持数据融合治理体系的建设:一一指导数据融合治理决策规划的改进,优化数据融合治理的实施策略、方法、流程和制度,促进数据融合治理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完善:一一监督数据融合治理的改进和优化过程,为数据资产的管理和数据

39、融合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DB15/T 2240.1-2021 附录A(资料性)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对接模式A. 1 数据搬家模式数据搬家模式是政府以行政手段获取数据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数据搬家,全部或部分转移,另一类是脱敏数据搬家。该模式对接方式如图A.1所示。联数主M川据网络购物居住出行就业创业F 政务数据-个人身份基础法人数据数据信用数据电子证照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平台教育学历婚姻状况竹健康社会保障音阳、经济发展数据城乡建设生态保障IJ场lt管社会数据社会舆情企业数据企业注山J科技文献手机信令J召聘闷站人脸识别l 感知; 地J!1遥感l 数据l 音频视频图A.1政务与

40、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数据搬家模式对接框图13 DB15月2240.1-2021A. 2 接口模式接口模式是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以接口方式融合应用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的比对核验,另一类是API授权方式。i亥模式对接方式如图A.2所示。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台治理平台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台治理数据提供/获取拨U数据接口F-矗-.-政务数据社会数据-., 个人身份社会舆情法人数据互联网络购物基础信时数据网数J-c;住出行数据电了-证照据就业创业企业注册J科技文献教育学切l企业手机信令婚姻状况l 数据庆疗健康招聘闷拈部门社会保障数据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脸识别生态保障Jj;打地理遥感Ij场llk管数据于

41、守频视频图A.2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接口模式对接框图14 DB15/T 2240.1-2021 A. 3 模型算法模式模型算法模式是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通过模型算法进行融合利用的模式。i亥模式共享的数据既不是原始数据,也不是脱敏数据,而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模型算法(数据不见面、模型算法见面)。该模式对接机制如图A.3所示。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平台数据模型r- 政务数据社会数据-, 个人身份社会舆情法人数据互联网络购物基础言时数据网数J-c;住出行数据电子if照据就业创业企业注册科技文献教育学切l 企业子机信令婚姻状况l 数据招聘刚宣l片庆疗健康部门社会保障数据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脸识别生态保障J

42、惑1:n地J!1遥感lij场llt管数据首频视频图A.3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模型算法模式对接框图15 DB15月2240.1-2021A.4 数据特征模式数据特征模式是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以抽象化的特征形式进行融合利用的模式。该模式通过数据标签进行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对接利用,为提升海量异类标签对接的效率,将会依据原始数据产生大量专题特征库,作为标签储存的载体。该模式对接机制如图A.4所示。-政务数据-个人身份法人数据基础信用数据数据电子证照I I 教育学!力 I 婚姻状况庆疗健康部门社会保障数据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念保障市场监苔16 政务数据特征数据标签木休特征特征库数据融合w用政务与社会数

43、据融台治理平台丰十会数据特征数据标签木休特征特征库,-咱社会数据-社会舆情互联网络购物网数M住山行据就业创业IIT: 企业注JJJJ科技文献数据于机信令招聘间站人脸识另rJ感失地理遥感数据l 吾频视频图A.4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特征模式对接框图附录B(资料性)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模式特征表DB15/T 2240.1-2021 基于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4种模式的建设机制、数据流向、典型应用场景等,比对分析形成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模式特征表,见表B.1o表B.1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治理模式特征表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政务与社会数据中导者数据流向数据使融合时数典型模式时状态提供方式用权据安全性应用场

44、景数据搬家格式数据企业提供数据政府企业流向政府政府完全涉密经济形势模式政府使用分析接口模式数据接口政企共同提供政府(企业)使用政府(企业)企业流向政府政府(政府流向企业)(企业)敏感民生服务模型算法模式模型算法数据不可见政府模型算法数据双向政府敏感公共服务融合治理数据特征本体特征政企共同提供政府数据特征数据双向政府己脱敏社会各领域模式政府(企业)使用(企业)融合(企业)应用17 DB15月2240.1-202118 参考文献lJ GB/T 34960.5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5部分:数据治理规范2J GB!T 35274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3J GB!T 36621 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4J GB/T 36625.1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5J GB!T 37973 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数据库/数据算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