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以别现代理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776928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以别现代理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以别现代理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以别现代理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6卷第5期2 0 2 3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4 6 N o.5S e p.2 0 2 3D O I:1 0.1 6 2 1 6/j.c n k i.l s x b w k.2 0 2 3 0 5 1 2 2收稿日期:2 0 2 2-0 7-1 2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规划项目“高校写作创意导向对创新思维训练的作用研究”(GH 1 8 2 0 0

2、 8)作者简介:冀秀美(1 9 6 8-),女,山西昔阳人,保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写作学研究;贾博昊(1 9 9 2-),男,山西昔阳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 以别现代理论为例冀秀美1,贾博昊2(1.保定学院 文学院,河北 保定0 7 1 0 0 0;2.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北京1 0 0 1 0 5)摘 要:话语创新首先是依附于语言构词、语言思维的功能体现,是思想创新的前提。现代汉语中的“别”从本义到引申义,具有典型的汉语思维特质。别现代一词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后的汉语思维高度契合,是汉语思维

3、之下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中国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别现代一词与汉语思维和汉语构词规律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一是汉语思维具象重意特征与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二是“别”“别现代”的汉语思维实质;三是基于汉语思维的别现代理论之涵盖性。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国话语创新;别现代;别;别现代理论;涵盖性中图分类号:H 0-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1 7 5 1(2 0 2 3)0 5-0 1 2 2-0 6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在英语为主导的话语世界里使汉语走向全球,与世界真正对话,这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在国际国内引起美学界、艺术界等广泛关注并讨论的别现代理论,引发许多国

4、外学者发文评论,他们或将其置之于人类哲学史中加以解读,或与欧美哲学三帝国相提并论。如斯洛文尼亚学者罗克本茨认为,别现代理论接近于法国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乌所说的人类哲学史上少有的“哲学时刻”1;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茨则认为别现代主义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突破欧美哲学三帝国、建立世界哲学四边形并占据一边的主义建构2。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G SW)成立了“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 C BM S)”,并于2 0 1 7年1 0月主办了“艺术:前现代、后现代与别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别现代艺术展”。由于别现代的“别”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对译词,只好以汉语拼音“B i e”组

5、建成“B i e-m o d e r n”,即“别现代”。会议期间,这样一个以中国现状为对象,中国文化背景中、汉语思维下的创新性话语表达,再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议与积极对话。美国心理学博士朱迪奥顿在她的C o g n i t i v e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ft h eB i e-m o d e r n(别现代的认知与文化建构)的发言中说“别现代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在中国被提出,它是对现代性概念的蔑视和挑战”,其实质是别现代“文脉(c o n t e x t-b a s e d)”3背后的文化差异。别现代引起国际学术领域关

6、注,无疑是重大的中国话语创新事件,但是,以汉语为基础的话语创新其学理根据何在,尤其值得探讨。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维特质,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存在的家”4。认知语言学也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生理基础、心智作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5中国和欧美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思维。冀秀美等: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 以别现代理论为例1 2 3 一、汉语思维具象重意特征与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 (一)汉语作为表意体系之具象重意的思维特征结构主义和结构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说:“语言是一个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类同于书写体系

7、、聋哑人的字母表、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事信号,等等。只不 过 语 言 是 这 众 多 系 统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种 而已”61 6,“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在这个“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结构”中,“表示意义的形式,索绪尔称为能指(s i g n i f e r);被表示的意义,索绪尔称为所指(s i g n i f i e d)。”68而且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在于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内在联系”61 0,那么“能指和所指是由什么确定的呢?问题的答案将我们引向一条重要原理:能指和所指完全是由关系确立的实体,或者说,完全是相互区别存在的相对实体”。即“语言不是名称集合

8、语言不是为一系列的独立概念简单命名,而是在自己选择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任意建立一种关系”61 3。正如索绪尔所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不是预先规定了概念,而是来自系统的价值。当我们说价值与概念相对应,意思是说,概念完全是相对的,它们的性质不能根据其自身内容从正面确定,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其他成分的关系从反面推出。因此它们最确切的特征就是:它们是其他成分所不是的。”61 5-1 6索绪尔的论述和乔纳森卡勒的解读告诉人们:语言作为符号,表面上看起来能指是为所指任意选定的符号,但在一系列符号背后的关系建立是有其价值体系的关联的,因为这些符号是表达思想或观念的符号,因此语言是一个相关思想和观念的系统

9、。其一,汉字最早的雏形是图画,是以描绘所指事物的形状特征来表达意义的,这是它独特的能指;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图形渐渐抽象化、简化,但汉字形象性的根本没有变,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始终与“象”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汉字造字法都直接与事物的形象含义发生关系,而且加入音符的形声字的意符同样如此,这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体系,尤其是区别于英语体系的特征。正如索绪尔所说:“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有时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相同的书写符号。”7因

10、此我们称汉语为表意体系,而英语属于用音符直接表示语音的表音体系。其二,汉语思维的具象重意特征在汉语构词中表现突出。如“矛盾”“薪水”“鸡眼”“吹牛”“吃醋”等具有形象比喻义的词语很多且不断增加。“矛盾”在英语 中 是“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和“s p e a r(矛)”“s h i e l d(盾)”没有任何关系;“薪水”在英语中译作“s a l a r y”,与“f i r e w o o d(薪)”“w a t e r(水)”具体形象的事物无关;再比如汉语中“思想疙瘩”等词语构成也很多,“思想(t h o u g h t)”比较抽象,“疙瘩(k n o t)

11、”较形象,其组合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过程。英语表达则借助各种语法形式,即“H et h i n ki m p a s s a b i l i t y”,意义相对明确,但缺少汉语的具象性。(二)汉语思维之下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及其内涵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不同主要是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则以形合为主。“所谓 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所谓 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8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在词、词 组、句 子 和 语 段 等 各 个 层 面 上 都 有 所体现。会意造字法是汉字造字法

12、之一,可以说是汉语最初始的意合。汉代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说文解字叙)。比,合并的意思。类,指字形。谊,意义。指,意图。撝,当“挥”来解,与“挥”通假;以见指撝,就是说用这种方式能表现出这个字的所指。“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会合两个、三个字素成为一个新字。”9会意重在合意后产生一个新字及其新意,如“武、信”等,会意字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具象重意的思维指向,“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组义的,也大多是会意造字法所造的字”1 0。会意字极具涵盖性,这是汉民族整体思维特征的一种表现。别现代之“别”就是会意字,因此“别现代”构词的创新性为汉语赢得世界话语权,绝非偶然。1 2 4

13、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5期第4 6卷“别”最早出现于汉简,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 收录的字形为最早,由“冎”与“刀”二字组成。解释如下:“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1 1;“分剖。说文冎部:(别),分解也。”1 2由此可见,“别”就是“”的讹变,“别”的本 义是“分解”。“别”的金文大篆体为。“别”作为会意字,其本义为“分解”。“别”的构成部件“刀”与“冎”十分形象,表现了汉民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特点,此特点延伸至中国哲学、文论等领域,如中国六朝时期曾出现了“言意之辨”,即“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论述。“言不尽意”论把“意”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反映了汉语思

14、维的重意倾向;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意”,是汉语思维具象性特征的体现。“别”的构件都是象形字,是以具有不确定性的“象”组合,整体表达具有确定性的“意”,是汉语具象重意、整体辩证思维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对别现代一词的解释有“别样现代性”“特色现代性”“不同的现代性”“另外的现代性”“有区别的现代性”“区别真伪现代性”“伪现代性”“告别虚妄的现代性”“另类的现代性”“其他现代性”“别人的现代性”“别扭的现代性”,等等,而对别现代的翻译则有d o ntb em o d e r n,a l t e r n a t i v em o d e r n,o t h e rm o d e r n,n e w

15、 m o d e r n,B i e-m o d e r n,B i e-m o d e r-n i s m,B i e-p o s t m o d e r n,B i e-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s p e c i a lm o d e r n,u n i q u em o d e r n,等等,是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差异在别现代理论中的体现。究其原因,一是别现代之“别”为汉语会意字的典范,具有丰富的涵盖性,集中体现了汉语思维具象立意、整体辩证的特征;别现代之“别”既对立又统一的诸多引申义的产生,正是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特征的表现,亦是别现代理论“涵盖性”1 3的语言依

16、据。二、“别”“别现代”的汉语思维实质(一)别现代之“别”引申义的整体辩证思维特征其一,汉语与英语的词义都有引申义,这是语言的共性,即人类语言中,“词汇产生的过程一般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人们需要对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以得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词汇。汉语的词汇大多是这样产生的”1 4。因此,汉语思维并非如人们所诟病的“中国人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常常凭直觉、非理性”,这是对汉语思维具象重意、整体辩证等特征的片面理解,在汉语词义发展和引申义抽象产生的过程中才可以充分了解汉语思维的特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就是全面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注意事物各部分与整体的和谐自然关系,

17、又注重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 4。“汉民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汉民族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中,就形成了汉语词义系统注重整体、强调对立统一的民族特色”1 4;“在汉语的词义系统中,众多的相对相反的语素或义项能共存一词,真切地反映了汉语思维的整体辩证的特征”1 4,这一特征在汉语词义引申义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别”的引申义充分体现了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的特征。其二,别现代之“别”存在相反词义。“别”的本义是“分解”。“别”的基本义项如下:别b i 分离:别离。别情。别绪(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感)。分别。告别。久别重逢。分门别类。差别:霄壤之别。分类:类别。性别。职别。级别。派别。

18、另外的:别人。别号。别字。别墅。别论。别开生面。卡住,插住,绷住:别针。别花。不要,不准:别动。别(彆)b i 别扭 不顺心,不相投“(彆)扭”读轻声。在“别”的所有引申义中,“分离”“差别”“另外的”与其本义“分解”的思维方向一致,而“别”的其他引申义如“卡住”等就是与其本义“分解”相反的意思,体现了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的特征。学者们将此类汉语现象大致概括为三种,一是“构词上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共存 于一个统一 体中,共 同 构 成 一 个词”,如“轻重”“缓急”“利害”等;二是“不仅意义上相对相反的语素共成一词,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整体,即使具有相对相反关系的义项也可用同一词来表示”,如“骄傲

19、”既有“自满自负”的贬义,又有“自豪”的褒义等;三是“这种整体性还表现在汉民族常通过联想或感悟来对词义进行引申,使某一词的各义项具有一种整体性。”如“酸”本来表达是一种味觉意义,引申出触觉的义项“痛”(背酸、腰酸)等,“之所冀秀美等: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 以别现代理论为例1 2 5 以如此,是因为汉民族思维认为人的感觉是一个整体,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觉是这个整体中互相联系的个体,各种感觉之间是通联的,一个词的各义项依属于某一个整体,上述的 酸 甜 圆等词的各义项便均归依于 感觉 这个整体”1 4。“别现代”之“别”则属于汉语同一个词中相同相反词义同时并存的情况,即一个整

20、体中可以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部分。其三,英汉互译中因词义不对等存在词汇空缺。“c u t a p a r t”“d i v i d e u p”是与“分解”本义相同的英语词汇,它们分别有“分割,隔开,间隔”义项和“分配,分散,瓜分;划分;除;分开;使产生分歧”义项,这些义项的思维方向与本义是一致的,只是与其“分解”本义距离远近有所不同,但它们没有“别”的“不要”“卡住”等引申义项。对此语言学解释为词汇空缺现象,即“不同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不相同这就会导致两种语言间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1 5根本原因是不同的语言其思维文化不同。为此汉语和英语的同义词语,在它们各自诸多的引申义中,必

21、然相互都会产生空缺,而且空缺之处恰恰是最能体现民族思维特点之处。别现代之“别”与英语中的同义词“c u t a p a r t”“d i v i d e u p”之间引申义义项不对等正是词汇空缺的表现。中国综合、杂糅的别现代现状,只有各引申义义项辩证统一的“别”才能与之相契合,因此“别现代”只能翻译成“B i e-m o d e r n”。以上对别现代之“别”引申义的解析,从语言思维之根本上证明了别现代理论并非表面化、感性化的汉语臆造,它是汉语思维下的话语创新,是具有“涵盖性”的创新性理论。其四,别现代之“别”词义的涵盖性与别现代理论的“涵盖性”,以汉语思维及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而发生着、存在着

22、,它们与中国别现代现状高度契合。别现代之“别”,其思考和表述充分展示了汉语这种具象、整体、辩证、富有张力的文脉(c o n t e x t)所构成的认知体系,“即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结束以及任何现象的消长,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各阶段是互相依存地紧密联系着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一个整体”1 4。“别”字所具有的“区别、差异、特色、不同、告别”等既对立又统一的词义产生了很大的阐释空间以及翻译空间,因此汉语思维下别现代理论的“涵盖性”,充分体现了汉语思维独特的文化特征,别现代理论是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背景下的“涵盖性理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话语创新的表现。另外,前文说到语言的引申义是一个

23、抽象的过程,别现代之“别”始于会意,同时抽象出了相同相反的引申义,这同时证明汉语思维虽然不如英语思维的知性、理性更容易带来明确性,但也绝非表面意义上的感性,而是具象重意、整体辩证,是“包括感觉、回忆、想象和判断等一切认知活动”1 6的整体辩证的抽象过程。汉语思维不仅是别现代这种综合、杂糅、边界模糊社会状态的话语表达的文化根源,而且别现代之“别”、别现代、别现代主义都是汉语思维的具体表现。别现代理论与汉语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它在许多学科及日常行为等领域与汉语思维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契合点。总之,别现代理论是汉语思维整体辩证性和构词意合性的产物,体现了中国汉语文化的整体概括性特点,较之英语构词的分

24、析性思维和形合性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性和巨大的思想张力;但较之德里达生造的词语D I F F E R AN C E(延异、差别),又具有“延异”和引申中的明确与精准,这就是“在区别真伪现代性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别样的现代性”1 7。因此,别现代之“别”不仅具有理论思辨的意义,而且具有表意的强大功能。别现代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外引起热烈反响,与它在汉语思维之下富有张力的汉语构词特点、强大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内涵关系密切。(二)“别现代”之汉语意合区别于“后现代”之英语形合的思维特征其一,“别现代是关于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它的提出在于对西方话语体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划分不

25、满。原因即在于这种划分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与西方断代史社会发展史相比,即与现代取代前现代、后现代超越现代的历史相比,中国是共时态的社会存在,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既和谐共谋又对立冲突。这种社会杂糅形态不是现代,也 不 是 后 现 代,更 不 是 前 现 代,只 能 是 别 现代”1 3。因为“别”与“p o s t”的思维内涵不同,“别现代”作为汉语的语言表达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作为英语的语言 表达,它们的 语言 思 维 特 征 非 常不同。1 2 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5期第4 6卷其二,“别现代”是“别”和“现代”的意合,“P o s t-m o d e

26、 r n(后现代)”是“p o s t”和“m o d e r n”的意合,但是“P o s t-m o d e r n(后现代)”之“p o s t”虽然词语义项也较丰富,但它的各义项皆是与“在后”这个意义接近的义项,是一个思维方向,而且都与方位、速度有关。如“p o s t”名词含义是“岗位”等,动词含义是“快速行进”,形容词含义是“(比赛)起点标志的”,副词是“在后”或“赶紧地”。英语词汇义项之间紧密的相关度是英 语 思 维 逻 辑 严 密 和 线 性 的 一 种 表 现。“P r e-m o d e r n”中的“p r e”也同样体现了英语思维较明确却线性的特征。“B i e-m o

27、 d e r n”与“P o s t-m o d e r n(后现代)”的表述相比,别现代之“别”的引申义既有意义相近的词义,又有“卡住”“别(读四声)扭”等与本义相距甚远甚至相反的词义,其各引申义之间既对立又统一。“p o s t”“p r e”等思维方向基本相同的各英语词义的组合好比一条线,而“别”的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汉字词义的组合则是多条且多维的线,充分体现了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的特征。因此,“别”表面看起来其意义似乎不很清晰,事实上这正是汉语思维具象重意、整体辩证特征的体现,“别”是对当前中国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现状的富有哲学意味、独具文化特色的表达,是别现代理论“涵盖性”的本土语言思

28、维前提。三、基于汉语思维的别现代理论之涵盖性 别现代之“别”的整体性和语境性特点还在于其对现实的概括。别现代之“别”的丰富内涵同时更是思想层面的,别现代是现实与民族思维的统一,是“不别而别”1 7(中国杂糅、综合的别现代社会形态本身与标准的西方现代性有别,是一种现实的本真,因此是“不别而别”,即不需要别)。别现代理论是“涵盖性理论”,其“涵盖性”和张力,不仅表现在它是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杂糅和综合现状的揭示,而且“别现代既是后现代之后的历时形态,又是前现代、后现代、现代共处的共时形态,但它的思想取向面向未来”1 3等,这些都是基于汉语思维、契合汉语思维而又超越语言领域的思想表达。基于汉语思

29、维、引发全球性关注与讨论的别现代理论,在中国现实语境中体现了汉语思维特征,在思想和语言层面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其一,中国别现代具有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各部分杂糅且不可分的特点。中国社会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一体的现状,正是仰仗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的文化特点所带来的中国文化的平衡能力和统筹方式,各模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既对立又统一,形成中国时间空间化的别现代现状。“在这个空间形式中,现代与前现代的天然对立、现代与后现代的相互矛盾、后现代与前现代的文化隔膜,都被粘合在了一起”1 81 0 8,这种“混沌的和谐”1 81 0 1既是社会形态的,亦是文化行为的所谓“和谐共谋”,其实质也是思维

30、方式的。其二,从中国思想体系来看,儒释道是三大思想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是整体辩证、对立统一的思维表现;“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周易系辞上),即是强调从总体上把握事物。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是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的思维表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观点也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佛家一多相摄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是整体与部分浑然一体的思维表现。别现代理论在中国思想体系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辩证的思维特点,一是“不别而别”“有别而别”“本然之别”1 7等论述与汉语思维在哲学层面相契合;

31、二是别现代把与现代有关的、各学科各领域的一切时间空间化现象看作一个整体,充分体现着汉语思维整体辩证的特点,这是别现代理论“涵盖性”的实质之一。其三,别现代理论提出了“和谐共谋期、对立冲突期、和谐与对立的交织期、自我更新超越期”1 7四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别现代理论“涵盖”了“不别而别”的别现代现状、“有别而别”的去除伪现代性的别现代过程、“无别而别”即“本然之别”的真正现代性的别现代内涵,除了中国现实和中国经验,其最根本的文化原因就是整体辩证的汉语思维。一方面它是在汉语思维之下,涵盖了与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相关联的一切哲学命题和哲学思考,另一方面它是在全球性语境之下,汉语思维、汉语构词文化背景

32、中的一种中国话语创新和理论创新。冀秀美等:汉语思维、汉语构词与中国话语创新 以别现代理论为例1 2 7 参考文献:1罗克本茨.论哲学的“时刻”、解放美学及贾樟柯电影中的“别现代”C李隽,译.上海师范大学.全球视野中的别现代艺术和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0 1 7:4 9-6 2.2阿列西艾尔雅维茨.再评王建疆的“别现代主义”J.徐薇,译.湖南社会科学,2 0 1 7(5):1 5 0-1 5 4.3O R T ONJ.C o g n i t i v e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B i e-m o d e r nGC e

33、 n t e rf o rC h i n e s eB i e-m o d e r nS t u d i e s,C o l l e g eo fA r t s&S c i e n c e sG e o r g i aS o u t hW e s t e r n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A r t:c o l l e c t e dp a p e r so fp r e-m o d e r n,m o d e r n,p o s t-m o d e r na n dB i e-m o d e r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34、 e r e n c eAm e l i x,U S A:R a d i c a l b o o k s,2 0 1 7:4 5 1-4 6 7.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3 5 8.5张永昱.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研究和习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6:6.6乔纳森卡勒.索绪尔M.宋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 9 9 9.7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5 1.8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1:1 5 8.9张玉梅,李柏令.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

35、民出版社,2 0 1 2:4 6.1 0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 0 1 0:1 6.1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8 6.1 2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6:3 2 8.1 3王建疆.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J.探索与争鸣,2 0 1 4(1 2):1 6-2 2.1 4周毅.汉语词义的整体性形象性刍议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1(5):8 4-8 6.1 5任敬辉,关丽娟.英汉语义及句法比较研究J.语文建设,2 0 1 7(4):6 5-6 6.1 6施栋琴.中西民族整体性思维与个

36、体性思维倾向之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表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 0 0 2(1):1 0 0-1 0 5.1 7王建疆.别现代:别在哪里?J.湖南社会科学,2 0 1 7(5):1 4 0-1 4 9.1 8王建疆.别现代:空间遭遇与时代跨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7.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C h i n e s ew o r d-f o r m a t i o na n d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T a k i n gB i e-m o d e r nt h e

37、 o r ya sa ne x a m p l eJ iX i u m e i1,J i aB o h a o2(1.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B a o d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B a o d i n g0 7 1 0 0 0,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C e n t r a lA c a d e m yo fF i n eA r t s,B e i j i n g1 0 0 1 0 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D i s

38、c o u r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so r i g i n a l l yt h ef u n c t i o ne m b o d i m e n to f l a n g u a g ew o r d-f o r m a t i o na n dl a n-g u a g e t h i n k i n g,w h i c hi st h ep r e m i s eo fi d e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B i e”i n 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h a st y p i c a

39、 l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t r a i t s f r o mi t s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t oe x t e n d e dm e a n i n g.B i e-m o d e r n,a saw o r d,h a sp r o-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w h i c h i sh i g h l y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40、 n g i nC h i n e s ec u l-t u r e.I t i s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c o n f o r m i n gt ot h e l a wo fC h i n e s ew o r d-f o r m a t i o n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B i e-m o d e r n,a s

41、 aw o r d,i sh i g h l y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l a wo f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a n dw o r d f o r m a t i o n,w h i c h i s s h o w n i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t h e f i r s t i s t h e r e l a-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e m p h a s i so n i

42、 m a g e a n dm e a n i n go f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a sw e l l a s a s s o c i a t e ds t r u c t u r eo fB i e-m o d e r ns“B i e”;t h es e c o n d i s 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h i n k i n go f“B i e”a n dB i e-m o d e r n;t h e t h i r d i s t h ec o v e r a g eo fB i e-m o d e r nt h e o r i e sb a s e do n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K e yw o r d s:C h i n e s e t h i n k i n g;C h i n e s ed i s c o u r s e i n n o v a t i o n;B i e-m o d e r n;B i e;B i e-m o d e r nt h e o r y;i n c l u s i v e-n e s s.责任编辑:许凤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