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 年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作者简介:渠爱雪,女,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孟召宜,男,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研究,:文章编号:()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的重构 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香包为例渠爱雪,孟召宜,王梦琪,陈晨(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 文化地理与文化规划研究所,江苏 徐州 )摘要:随着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乡村非遗文化空间不断重构其重构过程具有阶段递进性
2、,呈现尺度扩展性、时间延展性、功能拓展性、规训提升性;重构内容具有多元价值性,表现为生产空间从分散到集中,展销空间从非正式到正式,体验空间从无到有;重构机制具有多元驱动性,其中,产业升级是深层次驱动力,地方精英是内在能动力量,靶向政策是直接助推力量,多元主体是外部辅助力量后生产主义乡村应立足地方非遗文化,通过积极能动和借助外力,以非遗强化地方性,进而通过地方营销与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词:后生产主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马庄香包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犱 狅 犻:犛 狆 犪 狋 犻 犪 犾 狉 犲 犮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 犻 狀 狋 犪 狀 犵 犻
3、 犫 犾 犲 犮 狌 犾 狋 狌 狉 犪 犾犺 犲 狉 犻 狋 犪 犵 犲 犻 狀狆 狅 狊 狋 狆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狏 犻 狊 犿犮 狅 狌 狀 狋 狉 狔 狊 犻 犱 犲:犪犮 犪 狊 犲 狊 狋 狌 犱 狔狅 犳犕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犵狊 犪 犮 犺 犲 狋 犻 狀犡 狌 狕 犺 狅 狌,犑 犻 犪 狀 犵 狊 狌犘 狉 狅 狏 犻 狀 犮 犲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二战后,西方乡村转型发展,形成后生产主义乡村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及乡村绅士化即是西方对农村产业、功能、人口等新变革的概念化西方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生产主义与后
4、生产主义在中国语境下同等重要学者们以乡村产业、乡村景观、非遗旅游等为抓手,运用后生产主义、乡村绅士化、空间生产等理论,从特色小镇、乡村多元价值空间、乡村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 在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过程中,作为族群精神、属地历史、地域个性及地区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构乡村文化空间的资源基础和重要内容 基于地方性视角,探讨了非遗传承与地方重塑以及非遗旅游和地方重构,关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现代性重塑,强调非遗具有地方性但非遗旅游具有“超地方”的一面 非遗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存在与表达的形式,其传承保护与创新开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简单双向或对
5、立的逻辑,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基于文化空间视角,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空间重构和文化景观价值发现成为核心,后生产时代非遗的复苏不仅为民众重构了民俗生活空间和新生产空间,也为乡村社会和现代国家互构创造了具体的情景 作为后生产主义时代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非遗文化空间的结构演化、特征变迁、功能嬗变成为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以非遗为抓手,多尺度展开非遗文化空间结构、功能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香包为案例,阐释从生产主义乡村向后生产主义乡村转型过程中,乡村非遗景观重塑、非遗文
6、化空间多元功能形成、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过程和机制,以期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后生产主义乡村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发展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马庄村地处徐州市北郊,隶属于徐州市潘安湖街道办事处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经历办厂开矿的奋斗创业期(年)、产业转型的优化提高期(年)、深化转型的绿色发展期(年至今),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中,坚持党建领导、文化立村、旅游惠民,形成了颇具特色、全国知名的“马庄文化”和“马庄现象”近年来,马庄村依托 级景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游和农家乐,打造香包小镇马庄香包已成为马庄的文化名片和马庄文化立村、旅游惠民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国家级
7、非遗产业化和生产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在对马庄村的乡土人情、发展历程、村域结构等了解基础上,对马庄香包文化生产、展示空间进行实地考察、拍照和绘图通过对马庄香包主要知情人,尤其是主要领导和香包生产传承人、经济人、制作艺人等进行深入访谈,深度了解马庄香包文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内在情景(表)文本分析法收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等网站及 双翼的神马、马庄 等关于马庄香包的介绍和报道,从香包产生的时间阶段、代表类型、生产展示空间、非遗传人以及香包发展的政府角色、传承人作用、地方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整理,以明晰香包文化空间演化阶段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地图
8、表达运用 绘制马庄香包文化空间,直观展示马庄香包文化空间时空格局特征表马庄香包田野调查过程犜 犪 犫 犉 犻 犲 犾 犱 犻 狀 狏 犲 狊 狋 犻 犵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犕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犵狊 犪 犮 犺 犲 狋日期地点时长人员组成主要内容 马庄教师人了解马庄村的发展历程、村落格局,观看马庄乐团表演 江苏师范大学 教师人听取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专题报告,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和参观香包工作室情况 马庄、潘安湖湿地公园教师人参观马庄村部,了解马庄村史和马庄香包发展现状;参观潘安湖湿地公园 江苏省梆子剧团 教师人访谈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国栋,深度了解马庄香包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划
9、徐州民俗馆 教师人参观徐州民俗馆香包展馆香包传承人宋波、郭贯男工作室;访谈李春雷馆长,深度了解徐州香包的历史、文化、艺人及其与马庄香包的关系 马庄教师人,学生人参观马庄村域,了解马庄观光农业,深度了解马庄村史和马庄香包发展现状 马庄村部会议室 教师人,学生人访谈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深度了解马庄村史和马庄香包发展现状 马庄王秀英香包工作室 教师人,学生人访谈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深度了解马庄香包的历史、艺人及其发展趋势后生产主义视域下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 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时期个阶段(表)马庄香包的生产、销售、展示等空间的类型、规模也呈现不同
10、的阶段性特征(表,图)第期渠爱雪,等: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的重构 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香包为例 生产主义乡村阶段(年之前):中心街临时非正式香包文化产销空间 年之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生产为马庄主要经济来源,尽管有一个老式村办砖厂,但规模化工业生产尚未建立闲暇时间,马庄的妇女以家庭或田间地头为制作场地,缝制香包、虎头鞋帽、鞋垫等布艺制品,并偶尔在马庄村委大院门前中心街举办的庙会上出售由于香包等布艺制作尚未有商品化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流程,生产时间和空间也不具备正式性和固定性,所以生产主义乡村阶段的马庄香包形成了以马庄农户家庭为分散点的非正式的生产空间和以中心街为临时性的展示销售空间(表,图)
11、表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过程犜 犪 犫 犚 犲 犮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犕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犵 狊 犪 犮 犺 犲 狋 犮 狌 犾 狋 狌 狉 犪 犾 狊 狆 犪 犮 犲 犳 狉 狅 犿狆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狏 犻 狊 犿狋 狅狆 狅 狊 狋 狆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狏 犻 狊 犿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香包文化空间香包文化空间特征生产主义乡村阶段一产 以 小 麦、玉 米 种 植 为主,二产为老式村办砖厂农户家庭为临时性生产空间,中心街为临时性展示、销售空间空间尺度小且为临时性的空间,香包文化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一体化乡村解构阶段
12、煤炭开采积累起步,发展纺织、食品、运输、建材、化工为主体的二产,以乐团演出为主的三产农户家庭为临时性生产空间,中心街和马庄文化广场为临时性展示、销售空间,文化礼堂香包壁橱为固定展示空间临时性空间尺度变大;增添固定性展示空间,但空间尺度很小、并依附马庄 乐团、嵌入文化礼堂后生产主义乡村建构阶段一产以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二产有纺织、制衣、精密铸造、食品、建材,三产以文化产业、旅游开发为主马庄神农广场为临时性展示、销售空间,文化礼堂香包壁橱、香包大讲堂为展示空间,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集生产、制作、销售空间为一体开始出现尺度较大的固定性香包文化空间,且空间功能较为完备乡村提升阶段一产以观光农业为主,三
13、产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演出、香包制作)”为主马庄神农广场为临时性展示、销售空间,文化礼堂为展示、体验空间,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集生产、制作、销售空间为一体,马庄文化大集、香包文化大院集生产、制作、展示、体验、销售空间为一体出现跨村域的文化空间,空间尺度更大,出现体 验 区、研发区、管理区等新的功能空间,空间更为完善图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过程犉 犻 犵 犚 犲 犮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狆 狉 狅 犮 犲 狊 狊狅 犳犕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犵 狊 犪 犮 犺 犲 狋 犮 狌 犾 狋 狌 狉 犪 犾 狊 狆 犪 犮 犲 生产主义乡村解构阶段(年):马庄文化广场临时正式
14、香包文化展销空间 年,马庄村开办年产 万煤矿 世纪 年代,马庄村提出“地下积累,地上发展”的转型理念,先后组建村运输队、砖瓦厂、面粉厂、水泥制品厂、塑料加工厂等十多个企业;年马庄村建成了以纺织、食品、运输、建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化工、养殖为主体的 家核心企业,传统粗放型工业转向高新集约型,实现了马庄村在生产主义乡村解构阶段的产业转型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文化立村战略实施,马庄村成立农民乐团(年),建成村委南院北楼(年)、马庄文化广场(年)、文化礼堂(年),并在文化礼堂东墙设立香包壁橱、展示香包文化 年马庄庙会恢复,马庄文化广场成为一年一度马庄元宵灯会、马庄庙会举办场所香包正式成
15、为手工商品在文化广场的临时展位上进行展示销售此后,马庄庙会、元宵灯会等节庆活动和马庄文化广场成为香包展示销售的正式性、临时性时空载体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径下,香包作为节庆展品和文化礼堂点缀,参与生产主义解构,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展示、销售空间初具规模(表,图)后生产主义乡村建构阶段(年):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独立复合型文化空间 年,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徐州市政建设重点工程,次年建成开放马庄被定位为民俗文化体验区在“党建引领、文化立村、旅游富民”的新发展理念下,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成为马庄着重发展方向,后生产主义马庄开始建构 年,马庄村以村委南院北二楼为场所设立香包文化大讲堂和王秀英香
16、包工作室工作室由香包制作区、香包展示区、香包销售区组成,王秀英及其团队为主要香包制作人同年,马庄村成立徐州艺香香包有限公司,开始公司化经营香包产业此时,马庄香包开始出现独立的文化空间,原先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的香包生产空间迁移到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工作室为主要文化空间,神农广场为临时性展销空间(表,图)后生产主义乡村提升阶段(年至今):马庄香包特色小镇核缘型弥散式文化空间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州后,马庄以“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为指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香包打造成马庄文化名片和富民产业,马庄村的后生产主义进一步深化 年,马庄村打造香包小镇,先后建设香包主题客栈、香包文化大院、潘安水镇王秀英香包工作
17、室、文创综合体、香包文化博物馆等,香包文化空间不断完善、拓展其中,位于村委北院的香包文化大院集香包研发、制作、原材料及成品展示、香包销售和游客体验于一体,实现了功能较为完善的香包文化空间的重构同时,作为马庄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马庄文化大集成为又一常态化空间 年,香包特色小镇贾汪区马庄村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俗旅游名镇马庄形成以香包文化大院、文化大集为主体空间,以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及其潘安水镇分店、文创综合体等为延伸空间,神农广场为周期性补充型文化空间组成的核缘型弥散式空间格局(表,图)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特征 尺度扩展性生产主义时期,马庄香包文化空间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空间上呈散
18、点状;后生产主义时期,马庄香包有了工作室式的独立场域空间,进而形成功能完备的香包文化大院、香包文化大集,空间尺度不断扩大,空间从分散走向集聚随着后生产主义时期帮扶陕西省太白县杨下村、新疆奎屯,以及王秀英香包工作室潘安水镇店和贾汪香包产业园等相继建设落成,马庄香包文化空间突破村域尺度,形成以香包文化大院、香包文化大集为核心的对外辐射格局,其演化过程呈现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核心向外围辐射的尺度特征 时间延展性生产主义时期,马庄村民仅在农闲时制作香包、重要节庆活动期间展销香包,香包文化空间具有临时性、非正式性随着香包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马庄香包生产展销转移到村委南院北二楼的香包大讲堂和王
19、秀英香包工作室,实现香包文化空间由非正式性到正式性、临时性到固定性的演替香包文化空间扩展到香包文化大院、文创综合体以及马庄文化大集,其正式性、固定性不断深化香包生产主体表现为艺人、工人身份一体化,生产展销常态化,香包文化空间的生产展销活动时间不断延展 功能拓展性生产主义时期,香包的制作空间在马庄农户家庭,展示空间在马庄文化礼堂香包橱柜,销售空间在马庄文化广场,形成时空分离、功能分散的文化空间后生产主义时期,马庄香包制作、展销、体验集中于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香包文化空间不仅从功能分散走向一体化,而且文化空间功能完整、结构紧凑建设香包文化大院,进一步扩大香包制作空间、原材料展示空间、产品展销空间,新
20、增香包制作体验空间:香包文化空间更趋类型多元、功能多样 规训提升性生产主义时期,马庄村民以原生乡村生活为蓝本,按照既往传统技艺制作香包,形成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后生产主义时期,马庄建立独立的文化空间,成立徐州艺香香包有限公司,香包生产采取公司化管理,制作香包的手工艺人有固定的制作区域和签到制度管理模式从村委领导和香包带头人兼职管理,到拥有独立的专业管理人员马庄村申请注册“马庄真旺”“马庄”“捧捧场”“真旺”“真棒”等香包商标,申请香包原料及制作工艺专利 多项香包技艺不断规范、管理不断完善,香包文化空间规训性不断提升第期渠爱雪,等: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的重构 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香包为例后生产主
21、义视域下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机制 产业升级是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深层驱动力量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是农村经济非农化与高级化、乡村生产与环境的绿色化与生态化、乡村空间的消费化与多功能化等交互影响下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马庄在煤炭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运输、砖瓦、水泥、塑料加工等产业,实现农转工;通过发展纺织、食品、运输、建材、化工等产业,实现低转高;随着贾汪煤炭资源枯竭,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完成产业接续,实现文化立村、旅游富民;通过发展壮大香包产业、文化产业践行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为马庄香包文化空间建设提供资金支撑,产业升级也需要马庄乐团、元宵灯会、马庄香包等实现文化搭台、
22、经济唱戏,助推、平衡马庄经济发展,并作为新产业实现后生产主义的“生产”随着马庄产业升级转型,马庄香包从小到大、从边缘走向中心,产业升级成为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深层次驱动力 地方精英是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内在能动力量各类精英的行为和影响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其对乡村发展的支配性作用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动力 )政治精英的统筹协调与着意培养 年,马庄村提出“文化立村”战略,大力弘扬香包文化为此,村党委书记孟庆喜找到王秀英,鼓励她以香包文化传承人身份联动村委会传扬香包文化、发展香包产业,并以高尚的敬业精神、勇敢坚定的创业态度,为香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文化精英的自我努力与积极奉献作为非遗传承人,多年
23、来,王秀英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持续创新,逐渐形成造型粗犷质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的艺术风格,并扩散香包技艺,壮大香包艺人队伍)经济精英的责任担当与传承创新以马庄村民、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徐州市劳动模范厉慧卿为代表的新一代香包艺人,传承香包技艺,创新销售渠道,采用线下、线上销售相结合模式,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线上平台上注册马庄香包、徐州艺香香包等多家网店,与时俱进,打造营销马庄香包品牌 规划政策是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直接助推力量文旅产业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政府通过编制规划、出台政策等发挥导向、调控作用,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空间重构 )规划定位引领 年,
24、潘安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景观规划通过徐州市规划委员会审查依托潘安湖生态景区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成为潘安湖片区的西部民俗文化区成为马庄的新定位;发挥当地民间手工艺制作历史悠久优势,培育壮大香包产业成为马庄发展重图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外部驱动因素犉 犻 犵 犈 狓 狋 犲 狉 狀 犪 犾 犳 犪 犮 狋 狅 狉 狊狅 犳犕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犵 狊 犪 犮 犺 犲 狋犮 狌 犾 狋 狌 狉 犪 犾 狊 狆 犪 犮 犲 狉 犲 犮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要新路径)系列政策促动 年,马庄村被纳入徐州市政建设重点工程 年,马庄“徐州香包风情小镇”入选江苏第
25、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名单 年,马庄入选全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获千万建设资金;同年,徐州市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作为香包文化大院建设经费 多元主体是马庄香包文化空间重构的重要外部力量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重要外部力量(图)就马庄而言:)政府机构的引导助力贾汪区邮政局、旅游局,徐州市政府,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马庄香包文化空间打造提供支持,贾汪区政府邀请规划大师设计香包文化大院)社会组织的帮扶提升徐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尤其是徐州香包艺人受邀参加马庄庙会,为王秀英的布艺创作提供造型和销售模式上的灵感 年,马庄香包协会、贾汪香包文
26、化研究会共同助推马庄香包商标注册和香包文化节开办 年,南京医科大学与马庄合作研发防疫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香包;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参与建设马庄药香园)各类企业的资本注入 年,徐州市艺香香包有限公司牵头带动农户从事香包制作 年,马庄手套厂出让厂房,徐州某设计公司提供设计方案,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建设顺利推进 年后,贾汪城投公司、国粮集团、徐州衢昊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入资金、承建项目,打造常态化香包生产和展示空间 马庄文化大集结论)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重构过程具有阶段递进性,呈现尺度扩展性、时间延展性、功能拓展性、规训提升性具体而言,随着马庄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香包文
27、化空间不断重构,最初依托中心街,其后依托马庄文化广场,进而建立王秀英香包工作室,最后建成香包小镇乡村非遗文化空间形态从隐性到显性、规模从小到大、布局从离散到点状集中再到面状绵延、功能从产销分离到生产展销一体化,非遗文化从配角到主角、地位从边缘到中心)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重构内容呈现多元价值性,表现为生产空间从分散到集中、展销空间从非正式到正式、体验空间从无到有具体而言,生产主义时期,马庄香包生产依托村域生产生活空间,呈现分散性嵌入式特征;展销依托中心街,为临时性非正式文化空间后生产主义时期,马庄香包生产展销初始依托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形成紧凑独立复合型文化空间;基于香包文化大院、马庄文化大
28、集、马庄药香园等建设香包小镇,香包文化空间呈核缘型弥散式整体形成以非遗传承创新为取向,以做大做强为主线,以生产、展示、销售、体验为内容的多维度立体式非遗文化空间重构)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重构机制具有多元驱动性,其中,产业升级是深层次驱动力,地方精英是内在能动力量,靶向政策是直接助推力量,多元主体是重要外部力量参考文献:刘祖云,刘传俊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中国农村观察,():,:,:,:?,():,:,():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国际城市规划,():陈波,林青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姚娟,马晓冬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研究 基于无锡马山镇的实证分析人文地理,():张娟,王茂军乡村绅士化进程中旅游型村落生活空间重塑特征研究 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人文地理,():张萌婷,王勇,李广斌后生产主义背景下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转换机制研究农业经济,():张熹,常皓国内乡村振兴中的绅士化现象研究述评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金江波地方重塑: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公共艺术,():张祝平论乡村传统庙会的现代性重塑 以国家级非遗浙南张山寨庙会为例广西社会科学,():戴俊骋,李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重构旅游学刊,():高彩霞,刘家明,薛涛,等国际绅士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年)城乡规划,():叶炜马庄:一个中国农村的发展标本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乔迈双翼的神马人民文学,():高更和,石磊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豫西南个专业村为例经济地理,():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责任编辑:刘春林第期渠爱雪,等:后生产主义乡村非遗文化空间的重构 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香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