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以Integrated Chinese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770421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以Integrated Chinese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以Integrated Chinese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以Integrated Chinese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基金项目: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实践创新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教科书中文化表征研究 以综合汉语为例(项目编号:)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旭辉()男江苏扬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 以 为例包旭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摘要:文化与语言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外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语言教学和文化互为依存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研究将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美国 年出版的国际中文教材 中的文化表征进行质性分析

2、研究发现教材中不同文化地域呈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目标语文化、源文化、国际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文化文化类型以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为主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化知识模块和活动/练习 该研究证明教材应当体现多元文化且文化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国际中文教材文化呈现文化地域文化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得益于“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材出版等一系列因素 认为语言教材本质上是输出信仰、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国际中文教材是语言输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中国文化输入、传播的主要方式 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为()教材鲜有学

3、者对国际中文教材进行研究 此外现有的教材文化研究大多基于单一的文化分类框架且主要研究对象为文化呈现内容忽略了对呈现方式的研究 最后大量已有的教材文化研究已经证明双向文化或跨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也更符合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将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分析美国本土出版的国际中文教材 中文化呈现情况了解其呈现特点为我国语言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建议提升国际中文教材质量进而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一、文献综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两者需有机结合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任何语言学习都需要同时掌握其所属的文化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反之则会陷入有“语言”而无“文化

4、”的窘境之中 教材作为“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和课程产品”()近些年来在多元文化以及跨文化为主题的发展背景下其文化呈现研究再次吸引了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人员的广泛关注 总的来说教材文化呈现研究主要从文化内容的不同角度出发例如价值观、文化形式、意识形态等方面 主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文本分析法、批评话语分析以及多模态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以及批评话语分析能够快速统计教材中不同文化种类以及分布情况以及直观体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布是否平衡并且研究解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而多模态分析方法把传统的研究对象从教材文本扩展为多模态文本具体包括各种符号学资源利用文本与图片之间的关

5、系探究教材中的文化意义潜力国外对于教材文化呈现研究起步较早分类框架以及理论相对成熟 大多数研究从国别或文化类型角度出发 例如基于 的国别文化分类理论 和 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五个版本的英语教材进行了历时文本分析发现内圈国家文化占五个版本教材中的比例最大扩展圈中以欧洲文化为主而外圈文化和非欧洲文化总和仅占教材 研究表明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布不平衡教材的编写者不具备全球意识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能力成为跨文化公民 刘艳红、张军和 对中国本土出版的 本大学英语教材文化表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内圈文化占教材的主要部分且内圈文化中英美文化占主导比例外圈文化和扩展圈文化的国家比例总计不超过 而对比文化、

6、常识文化以及无法识别的文化共计 高雪松和 基于 和 所提出的目标文化、源文化、国际文化国别文化分类框架对十本印度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表征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印度中学英语教科书因地区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比例差异但英国文化在各地区的教材中都占主导成分教材中的英国文化涉及到人物姓名、种族以及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主要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体现了欧洲白人中心主义的思想也证实了英国殖民历史对印度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国别分类的教材文化呈现研究都反映了以下特点即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突出内圈国家文化且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同时淡化本国母语和其他国家文化 教材文化呈现失衡或缺失剥离了语言与文化

7、之间的练习不利于学习者学习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文化意识此外也有国外学者基于文化类型框架进行相关研究 例如基于 的理论 和刘永灿通过文本分析法以及访谈法调查了日本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表征情况发现教材中日本文化和非日本文化比例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日本文化占比大且大多文化表征与简单的文化产品以及人物有关而不涉及复杂的文化观念、文化社群 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者比例失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公民意识 统计了香港地区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表征情况得到与 和刘永灿相同的结果即文化产品和人物占教材文化的主导比例但 研究发现香港地区的英语教材中目标语文化(英美)占主要比例这点与上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 从基于文化类

8、型的研究来看教材中的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人物也同样存在比例不平衡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表层文化例如文化产品和文化人物比重较高而作为深层文化的文化观念比例较低 认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人物是文化教学的直接、最容易认知的内容 而文化观念则涉及到更深层复杂的文化内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文化思考机会了解语言背后文化的含义国内教材文化呈现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与国外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 大多数研究都是关注文化呈现内容且理论和分析框架大多借鉴国外学者 例如欧阳芳晖和周小兵在对中美两国出版的 本国际中文教材分析中发现美国出版的教材中双向文化对比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真实而中国本土出版的教材在这些方面

9、则更为匮乏唐霜对比了人教社新旧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发现在新人教社出版的英语教材中大幅度提高了“国际文化”的比例降低了“目的文化”的比例且交际文化的比例超越了知识文化的比例和旧版的教科书恰好相反陈景燕和杨捷在研究中国本土高中英语教材时也发现教科书中“大 文化”比“小 文化”内容多没有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导且英语国家的文化材料多于中国文化综上所述国内外的教材文化呈现研究发现在教材中存在文化内容以及文化类型分布不均的情况不利于跨文化以及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 教材对于国际中文教材的研究较少且不同国家、出版社所编写的国际中文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适用性不强不利于学习者了解语

10、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并进行深度思考体会中华文化 此外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单维的文化分类框架且只关注文化呈现内容鲜有关注文化呈现方式的研究无法全面、立体地展现教材的文化表征状况 本研究将分析美国本土出版的国际中文教材 中文化表征情况试图为我国语言教材提供参考建议提高编写水平从而推进中华文 年第 期 管理与人文化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 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该教材呈现了哪些地域或国家文化内容?:该教材呈现的文化类型有何特点?:该版教材文化表征呈现方式有何特点?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文选取美国本土出版的国际中文教材 的 上下两册学生用书作为研究对象 该教材 上下两册共计 个单元每个单元有特定的主题单元中

11、各个模块围绕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词汇语法、对话语篇、练习、文化板块等主要部分 因此数据来源包括教材中各单元模块的文本、图片等多模态资源 选择该教材的原因如下 首先该教材在美国本土比较受欢迎广泛使用于美国各大名校的初级以及中级汉语学习课堂中拥有较广的受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次该教材由美国和中国的学者共同编写教材中的各类文化具有一定代表性编写策略方面也更加合理既符合美国本土学习者的使用习惯也能够合理地展现各国文化(二)研究方法与过程结合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以及常用的教材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本分析法对上述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张虹和李晓楠所提出的文化表征框架本文将文化呈现分为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呈

12、现内容包括文化地域和文化类型文化地域包括目标语文化、源文化、国际文化以及其他国际文化同时该框架已经应用于不同语言教材文化呈现研究之中具有较高的信度 在本研究中目标语文化即中华文化源文化对应着英语为母语国家文化国际文化代表没有明显国别地域差别的文化其他国家文化指的是除源文化和目标与文化之外的国家文化 文化类型包含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人物文化呈现方式有五种分别为文化语篇、文化知识板块、图片/引言、背景文化信息、活动/练习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首先基于上述的框架使用 对研究数据进行逐页编码并且使用 对编码内容进行统计标注 此外对不同的文化呈现方式进行赋值赋值权重范围为 至 分

13、不等 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对不同文化地域、文化类型以及呈现方式的强度进行计算公式如下:强度 频次权重最后对文化呈现强度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研究分析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角度对研究发现进行讨论为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建议 此外为保证研究信度本研究邀请另外两位同学进行合作单独编码并对单独编码数据进行卡帕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 为.一致度较高三、研究发现(一)文化地域该教材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地域主要包括目标语文化、源文化、国际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文化各类文化地域的强度如图 所示如图 所示在本教材中目标语文化(中华文化)占比最大强度为 分其次是源文化(英语为母语国家)强度达到 分国际文化强度为 分占比最小的是其他国家文化强度仅

14、为 分 从各地域文化强度值可以发现该教材重视目标语文化但并未忽视源文化、国际文化的融入只不过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关注较少目标语文化(中华文化)强度为 分位列第一 教材中目标语文化的占比最大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这点与、熊涛和彭岳等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语言教材大多突出目标语文化的比例 在本教材中目标语文化丰富主要包括中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珠)、饮食、娱乐方式(如麻将、茶馆、京剧、打太极)、货币、传统服饰(如布鞋、长衫、旗袍)等 这些文化地域内容出现在教材的不同位置而每个单元设置的 则是专门用来深入地介绍中华文化 例如在 的

15、中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服饰长衫、马褂、旗袍以及中山装的演变历史 在 的 中介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例如馒头、油条、豆浆等同样也讲述了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在中国本地化的过程图 文化地域强度源文化强度为 分排名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源文化中以美国文化为主强度为 分 主要呈现的内容涉及到美国城市地名(纽约、加州)、美国地图、美式足球、国旗、饮食习惯等多项地域文化内容 这些文化内容主要伴随目标语文化出现例如在 主题为 的单元中展现了美国家庭全家福与中国家庭全家福照片并且介绍了两国家庭结构的差异 在 主题为 中对比了纽约与加州的天气同样也提到了北京等中国城市的天气状况 因此可以看出该教材在注重目标语文化输

16、入的同时没有忽略本土文化的导入注重多元文化的导入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欧阳芳晖和周小兵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源文化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英语为母语的文化强度仅为 分主要以国家名、国旗的方式出现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详细介绍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教材的受众以美国本土学生为主从而更注重本土文化内容的呈现国际文化强度为 分位列第三 国际文化主要指的是一些国别背景不明显或者共有的常识文化等 刘艳红等认为国际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 中国际文化内容主要出现在每个单元的导入学习部分主要以和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讨论形式出现 例如不同国家的人送礼物时有哪些禁忌、约会礼仪、问

17、候礼仪有什么不同等等 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不同国家的共同文化产生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搜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并且在讨论以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对文化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他国家文化强度仅为 分占比最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国家文化中日本文化强度达到了 分主要涉及到日本国旗、地名(如东京)、饮食等内容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文化中还涵盖了其他一些国家例如墨西哥、法国、韩国、德国、印度等均以地名或国旗的方式出现 以上数据表明该教材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其他国家文化内容的导入(二)文化类型在文化类型方面该教材主要涵盖了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以及文化观念但并未涉及到任何文化 年

18、第 期 管理与人文人物 文化产品主要包括食物、物品、文学艺术作品、语言等 文化实践指的是生活实践方式例如各类行为准则、习俗等 文化社群指的是根据民族、阶级或特定文化背景等因素划分的群体 文化观念指的是信仰、观念、宗教等 各文化类型强度如图 所示 从图 的数据可以发现该教材最重视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实践其次是文化社群和文化观念但总强度远远小于前两项文化类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材的 忽略了文化人物这一类型图 文化类型强度如图 所示在目标语文化中文化产品强度为 分文化实践为 分文化社群为 分而文化观念仅为 分 目标语文化更重视文化产品(如戏剧脸谱、文房四宝、旗袍长衫、中国建筑、美食等)和文化实践(如中

19、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中国的待客文化、交往礼仪等)相比之下另外两种文化类型呈现强度则相对较小文化社群(海外的中国城、中国的士司机文化等)以及文化观念(中国人的隐私观念、面子文化、不到长城非好汉等)未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该研究发现与 和 的结果部分一致不同的是该教材中并未涉及到任何文化人物的内容 文化人物主要指的是该国家文化中真实著名的历史人物 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因为该教材为初、中级入门读物大部分内容与中文汉字的词汇拼音、简单语法等有关更注重语言层面的学习涉及到文化的内容通常在 部分小规模集中出现而文化产品又是语言文化教学最直接、最容易认知的内容因此该部分的文化呈现类型通常会将文化产品作为第一选择从

20、而忽视了文化人物的介绍除此之外该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以漫画形式为主也是导致文化人物缺失的原因之一图 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呈现强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在源文化中文化类型强度数值从高到低分别为文化产品(分)、文化社群(分)、文化实践(分)值得注意的是源文化中没有涉及到文化观念的内容 源文化更加注重文化产品(如星巴克、哈利波特、自由女神像、加州、纽约等)和文化社群(纽约人、美国人等)的展现缺少文化实践()与文化观念内容在国际文化中最重视文化实践(不同国家的人如何待客、讨论天气、度假方式、约会礼仪等)强度为 分 其次是文化产品(运动项目、大学专业)、文化社群(姓名文化)和文化观念(各种送礼

21、禁忌)分别为 分、分以及 分 该研究发现与张虹和李晓楠()的研究结果一致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文化的文化类型呈现总强度值最小仅为 分(文化产品 分文化社群 分)主要展现的内容包括各个国家的国旗以及国名、巴黎铁塔照片、狮身人面像等(三)呈现方式呈现方式强度如表 所示总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知识板块、活动/练习、图片/引言、文化语篇、背景文化信息 总的来说文化语篇与背景文化信息未受重视其它三种呈现方式强度较大表 文化呈现方式呈现方式目标语文化源文化国际文化其他国家文化总强度文化语篇背景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板块图片/引言活动/练习目标语文化的呈现方式有以下特点主要以文化知识板块为主强度达到了 分其次是活动/

22、练习(分)图片/引言(分)文化语篇(分)和背景文化信息(分)的强度相对较小 在该教材中每单元的 部分全都以文化知识板块的呈现方式出现且与中华文化有关因此总体的强度也最大 特定的文化知识板块可以让学习者更精准地定位文化信息了解不同的中国文化 相比于张虹和李晓楠以及李晓楠等的研究他们发现中国和俄罗斯本土出版的 教材中收到更多关注的是文化语篇而不是文化知识板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其一本教材的文化语篇内容多以简单日常对话的形式呈现鲜有与特定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大多文化内容都集中放在了专门的模块中 其二在上述学者的研究中研究数据教材选取的是高中教材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理解能力因

23、此以文化语篇的呈现方式出现不仅能够让学习者了解文化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都能够体现出不同国家、出版社的教材编写策略差异以及编者关注点的不同除了活动/练习的呈现方式之外源文化、国际文化、其他国家文化中内部各呈现方式强度差距较小比较均衡 活动/练习呈现方式最关注目标语文化其次是国际文化、源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文化 从表 可以得知国际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主要是通过活动/练习的方式呈现的其中国际文化比例较大得到了教材编者的重视活动/练习具体包括文化表达、文化理解以及语言练习三个部分 该教材中的活动/练习主要包括文化表达和语言练习两部分 其中文化表达包含单一文化表达和多元文化表达 语言练习部分

24、主要指的是包含文化内容但以翻译、语法、词汇为目标的练习具体的强度见图 从图 可以发现该教材在注重语言能力练习的同时并未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 多元文化表达的强度为 分略高于单一文化表达(分)单一文化表达主要考察表达某单一文化例如在本教材中“?”以及“”等内容 单一文化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一地域文化从而激发好奇心学习更多相关文化知识 年第 期 管理与人文图 活动/练习具体呈现方式多元文化表达考察介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涉及到多个文化之间的比较 例如“?”其中谈到了不同文化中的旅游美食美食属于文化产品的一种因此该问题的本质就是对比不同国别文化中的文化产品 除此之外类似的多元文化表达练

25、习还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每个单元的导学部分涉及到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等不同文化类型的对比 这些多元文化表达练习能够使学习者了解不同地域、国家的文化知识并且将所学文化知识相互联系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思辨意识在实际交际中应用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四、讨论与结语基于上述文化分类框架本文研究了国际中文教材 的 中的文化呈现情况 在文化地域方面该教材最重视目标语文化其次是源文化、国际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文化的呈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应当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这点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观点一致如、张虹和李晓楠、杨盈和庄恩平等在目标语文化中教材中展现的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较少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而

26、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中提到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资源因此该教材还应更多关注目标语文化中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相结合 在源文化中以美国本土文化为主占最大比例 其次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内圈国家文化主要以国名、国旗的形式出现没有更详细的介绍处于边缘地位 此外虽然该教材给予国际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一定的关注但总体强度不高应当适当提高多元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培养学习者的全球意识在文化类型方面教材最注重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的呈现文化社群和文化观念的呈现较少并且缺少文化人物的导入 认为文化思辨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文化思辨意识就是能够基于明确的准则、文化观念、文化实践以及文化产品对本国和

27、他国的文化进行思辨性地评估()因此该教材还需要调整文化类型的比例提高文化观念在呈现中的比例 文化观念包含信仰、宗教、信念、名言等能够让学习者了解国家更深层次的文化提供更多文化思考的机会 而文化产品、文化实践则是表层文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之间的呈现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对某国刻板印象的加深不利于发展跨文化能力除此之外虽然该教材的目标对象为初、中级学习者但不应该忽视文化人物的导入在呈现方式方面教材以文化知识板块和活动/练习为主其次是图片/引言、文化语篇和文化背景信息教材将文化知识板块设置在每单元最后的 部分在文化知识板块中以目标语文化(中华文化)为主同时导入源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对比的集中模块

28、加强学习者对于跨文化能力的认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文化内容、交际技能和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活动/练习中通过文化表达学习者能够学习文化内容培养交际技能 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练习学习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因此教材同时注重了文化表达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并未只涉及单一的方面体现了教材及其编者具备了跨文化和全球意识综上所述虽然该教材在整体上重视了多元文化的导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其中各文化地域、文化类型以及呈现方式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比例失衡情况且大多数文化内容相对过时也有许多刻板印象的内容存在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应该对书中的各类文化内容持有尊重的态度和批判

29、的意识 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书中文化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古今结合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导入添加更多的深层文化内容引导学习者进行文化思考 最后本研究为我国国际中文教材的编写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编写国际中文教材时应当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国情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多视角地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 与此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注重不同文化呈现的比例体现跨文化视角最后注重教材内部文化内容资源呈现的多模态化应当尽量选择真实的文化语篇、图片、视频等内容随着全球化和多语世界的发展未来的语言文化教育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教材研究正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学生

30、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质性研究分析为我国的教材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参考文献:.().().:.().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外语电化教学().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外语界().().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外语界().王蔷葛晓培.英语课标(年版):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中小学管理().:.:.:.().:.().():.().:.().:.().().:.:.:.:年第 期 管理与人文.:.().().欧阳芳晖周小兵.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华文教学与研究().唐霜.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景燕杨捷.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初探.昆明学院学报().张虹李晓楠.英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研制.中国外语().张虹李晓楠.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刘艳红 .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外语界().:.李晓楠张虹常文哲等.俄罗斯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山东外语教学().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外语界().:.().():.“”.:(责任编辑:刘思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