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速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73931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速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速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醫基礎理論複習提綱緒論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中醫學是發祥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中醫基礎理論是關於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述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一、中醫基礎理論的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歷代名醫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漢時期形成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二)隋唐時期充實、系統化時期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三)宋、金、元時期爭鳴、突破時期三因記憶病證方論宋 陳無擇“三因學說” 、小兒藥證直訣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劉河間)寒涼派張從正(張子河)攻邪派李杲(東垣老人)補土派朱震亨(朱丹溪)

2、滋陰派 張攻李受,劉寒朱陰(四)明清時期集大成時期溫病四大家: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士雄另有吳有性著瘟疫論創“戾氣說”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一)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二)辨證論治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症候,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1、病、症、證的概念症:即症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徵象(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如頭痛面白舌紅弦脈滑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

3、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症狀和體征構成(重點在現階段)病位病性病機等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完整過程(重點在全過程)感冒水腫失眠等辯證:中醫對病情資料做出的分析,判斷證候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經絡.辯證2、辯證與辨病辯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辯證是對證候的辨析,以確定證候為目的;辨病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即辨明疾病從發展到轉歸的總體病機辨病論治: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疾病的診斷,論證其治則

4、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同病異治: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不同,故反映的證候也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差異異病同治: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主要思維方法一、 精氣學說精、氣、神的概念精:又稱精氣,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體的本源氣: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源神: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

5、 氣機:指氣的運動。氣化: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二、 陰陽學說一、 陰陽的基本概念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二、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對立制約: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鬥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互根互用: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滋生、促進、和助長的關係陰陽交感: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互藏: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

6、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出於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表現為陰陽互為消長、陰陽皆消皆長陰陽轉化:是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互和與平衡:陰陽互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氣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鬥爭,相互作用中處於大體均勢的狀態。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上陽下陰、表陽內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經脈行於四肢外側陽經,內側陰經素問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說明人體生理功能:物質基礎稱之

7、陰精(體陰)功能活動稱之陽氣(用陽),缺少陰精就無法化生陽氣,陽氣活動化生陰精,物質與功能相互依存轉化,生命動態平衡。說明疾病病理變化:身體平衡受到破壞,陰陽失去平衡便產生疾病。1. 陰陽偏盛1.1陰盛傷陽,陰邪亢盛損害陽氣,實寒証兼陽虛,陰勝則寒,陰盛則陽病1.2陽盛傷陰,陽邪亢盛損傷陰液,實熱証兼陰虛,陽勝則熱,陽盛則陰病2.陰陽偏衰 2.1陰虛,陰液不足,陰不制陽,虛熱証 2.2陽虛,陽氣不足,陽不制陰,虛寒証 2.3陰陽互損,陰/陽虛至某一程度,陽氣/陰液化生不足,導致陰虛或陽虛(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分析四診資料辨別症候:認清疾病本質,為治療提供依據。八綱辯證,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

8、裡虛寒屬陰。紅腫熱痛屬陽證,白塌寒隱痛為寒証。疾病防治:陰陽偏盛:實證,祛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瀉其有餘,兼顧不足。陰陽偏衰:虛證,扶正,補陰補陽陰陽雙補,補其不足。藥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酸苦鹹屬陰,辛甘屬陽;沉降屬陰,升浮屬陽。三、 五行學說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相生與相克:“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相生:木火土金水相剋:木土水火金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既相

9、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五行相乘相悔、母子相及:乘,倚強凌弱,一行對所勝之行過度克制;悔,欺悔,五行相剋關係的反常,一行對所不勝之行反向克制;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是指相生關係的反常。五聲五音五化五季五氣五色五味五行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華五液五志五脈呼角生春風青酸木肝膽筋目面淚怒弦笑徵長夏暑赤苦火心小腸脈舌爪汗喜洪歌宮化長夏濕黃甘土脾胃肉口唇涎思緩哭商收秋燥白辛金肺大腸皮鼻毛涕悲浮呻羽藏冬寒黑鹹水腎膀胱骨耳髮唾恐沉二、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臟間相互關係相生肝肝血濟養心心陽溫响脾脾氣散精肺肺降水液腎腎精涵養肝相制約肝疏泄以防脾土蕹滯脾運化水濕防腎水氾濫腎腎水滋潤以防心火過亢心心溫响制約肺氣肅降肺肅降防

10、肝聲發太過肝控制疾病轉變相生:補母瀉子,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腎陰養肝陰,肝腎陰虛證益火補土法:溫腎陽(命火)補脾陽,脾腎陽虛證焙土生金法:補脾氣益肺氣,脾肺氣虛證金水相生法:養肺腎之陰,肺腎陰虛證相剋:抑強扶弱抑土扶木法:疏肝健脾(胃),解肝旺犯脾,肝胃不合焙土制水法:健脾利水,解脾虛水濕停滯佐金平木法:瀉肝火清肺熱,解肝火犯肺證瀉南補北法:瀉心火補腎陰,用心火旺腎陰不足的心腎不交證第二章 精氣血津液神第一節 精一、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廣義指一切生殖之精,狹義指腎中生殖之精 二、精的分布與分類先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先天腎元)-

11、水谷之精(脾胃運化)-肺腑之精(維持五臟)第二節 氣一、氣的基本概念氣是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二、 氣機的含義、氣的運動形式及其臟腑的關係氣的運動稱作氣機,簡單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五臟: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為升降之樞紐;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中寓升。氣機不暢:氣的運行受阻而不暢通氣滯: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氣逆: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氣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氣脫: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氣閉:不能外達而鬱結閉塞於內臟腑氣機失調:肺失宣降,脾氣下陷,胃氣上逆,腎不納氣,肝氣鬱結等三、 氣的生理功能、氣的分類和概念1

12、.推動和調控作用:推動: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臟腑經絡的功能;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運行、布及排泄;調控:陰陽二氣功能協調,維持著生命活動。2.溫煦和涼潤作用:溫煦: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促進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有助於臟腑、官竅、形體、經絡的生理活動。涼潤:陰氣具有寒涼、柔潤、制熱的特性。3.防禦作用:護衛肌表,抵禦外邪及驅邪外出的作用。4.固攝作用:固護、統攝和控制體內的液態物質。如血、津液等。5.仲介作用:臟腑之間依賴氣相互聯繫(感應傳遞資訊以維持機體的整體聯繫)氣的分類(1)元氣生成:元氣以腎所藏的先天之精為主,又賴後天水穀精氣的培育,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分佈

13、:發于腎,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功能: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機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的生理活動。(2)宗氣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穀精氣結合而成之氣分佈:聚集于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 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貫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運行、肢體寒溫、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3)營氣生成:營氣主要來自脾胃運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精華部分),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分佈:進入脈中,循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終而複始,營周不休。功能:化生血液和營養

14、周身(4)衛氣生成:主要有脾胃運化之水穀精氣(水穀之悍氣),行於脈外而具有保護作用的氣。分佈: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內至胸腹臟腑,外而皮膚肌湊,布散全身功能:一是防禦外邪、二是溫養全身、三是調控腠理第三節 血血是循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由營氣和津液組成,有濡養和化神兩方面功能三個條件: 1. 血液循行的動力通過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肝主疏泄而體現出來。2.固攝由脾統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調節。 3.血液的狀態粘稠清濁第四節 津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具有滋潤濡養、充養血脈的作用津: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

15、肌肉、孔竅,並能滲注于血脈起滋潤作用的液: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來源於水穀,津液的輸布和排泄 主要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布於全身。生成:津液源于飲食水穀,通過脾胃的運分即有關臟腑的生理機能而生成輸布: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主要依賴於 腎氣的蒸化和調控(主宰)、脾氣的運化、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三焦的通利排泄:通過尿液和汗液完成腎(主要)、肺、脾第六節 氣血津液的關係1.氣和血的關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含義氣血相對而言,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關係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

16、作為動力氣能行血:血液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氣能攝血: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血為氣之母血能養氣: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血能載氣: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2.氣和津液的關係類似於氣與血的關係、血與津液的關係3.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穀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係稱之為“津血同源”第三章 藏象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區別、藏象的概念藏象:又作髒象,是指藏於體內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範疇生理特點五臟肝、心、脾、肺、腎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膽、胃

17、、小腸、大腸、三焦受盛和傳化水穀奇恒之府膽、腦、髓、骨、脈、女子胞中有空腔類於六腑,貯藏精氣似於五臟,但別於二者第二節 五臟五臟體華竅志液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肝筋爪目怒淚主疏泄、主藏血肝為剛髒、肝氣升發心脈面舌喜、驚汗主血脈、主藏神為陽髒而主通明脾肉唇口思涎主運化、主統血脾氣主升、喜燥惡濕肺皮毛鼻、喉憂、悲涕主氣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華蓋、嬌髒、肺氣宣降腎骨、髓發耳、二陰恐唾藏精、主水、納氣、主蟄守位第三節、六腑六腑生理功能膽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小腸受盛化物,泌清別濁胃受納水谷,腐熟水穀;胃氣通降,喜潤惡燥大腸傳化糟粕,主津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六腑之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部位之三焦通行諸氣,運行

18、水液膈、臍劃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第四節、 奇恒之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1. 腦:主宰生命活動、精神意識活動、感覺運動。腦為元神之府,為先天精氣所養。王清任把憶、視、聽、嗅、言等功能節歸於腦。2.女子胞: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1):腎中精氣充盈產生天癸,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帶脈約束、統攝沖任督, (3)心肝脾腎與血: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統血,腎主藏精。臟腑之間的關係1髒與髒之間的關係:(1)心與肺:心主血和肺主氣,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積於胸中的“宗氣”

19、。(2)心與脾:血液的心生成和脾運行方面。(3)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兩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4)心與腎:心腎相交:心火溫暖腎水,腎水滋養心陰。精神互用:心主神,腎藏精。 君相安位:心為君火居上,為一身之主宰;腎為相火居下,系陽氣之根,神明之基(5)肺與脾:機體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6)肺與肝:氣機的調節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全身氣機的調暢。(7)肺與腎: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此外,肺與腎之間的陰液相互滋生。(8)肝與脾:肝的疏泄,脾的運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肝與脾在血的生成、貯藏,運行。(9)肝與腎:“精血同源

20、”: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 藏泄同用:肝主疏泄與腎主封藏之間互相制約的關係,女子月經來潮和男子排精; (10)脾與腎:先後天互資及水液代謝方面。“脾陽根于腎陽”,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先後天互資:先天溫養後天脾主運化賴命火溫煦;後天補充先天腎主藏精,需脾精補充。 2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裡關係。(1)心與小腸:心火下移小腸,小腸有熱上炎於心。(2)肺與大腸:肺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有助於肺的肅降。(3)脾與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概括為“脾為胃行其津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輸布滋養全身。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太陰濕土得

21、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4)肝與膽:消化功能膽汁的排泄與肝主疏泄有關;精神情志肝主謀慮,膽主決斷。(5)腎與膀胱: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功能。第四章 經絡一、經絡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經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 奇經八脈:統率、聯絡調節12經脈 經脈與絡脈 十二經別:從12經脈別行的正經 十五別絡:較大的分支經絡系統 孫絡:細小的絡脈 浮絡:浮現於體表的絡脈 內屬臟腑同12經直接絡屬 內外連屬 十二經筋外連 十二皮部二、經絡的基本生理功能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

22、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與其相為表裡的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與其同名的足三陽經交會;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與其相為表裡的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腹胸,與手三陰經交會。分佈規律 :在四肢部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循行於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陽、足厥陰。流注次序: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時迴圈貫注的十二正經循行中,陰經與陽經的交接部位是手指端,足三陽與足三陰交於足趾末端。足三陰與手三陰交於胸腹部。十二經脈的名稱與循行規律 -(肺中)-手太陰肺經-(食指)-手陽明大腸經-(鼻翼)-足陽明胃經-(

23、足大指)-足太陰脾經-(心中)-手少陰心經-(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皉)-足太陽膀胱經-(足小指)-足少陰腎經-(胸中)-手厥陰心包經-(無名指)-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皉)-足少陽膽經-(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肺中)-陰經陽經循行部位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上肢後端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上肢中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上肢前端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下肢後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下肢中端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下肢前端 奇經八脈督脈行于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經沖脈上行至頭,下行至足“十二經脈之海” 月經帶脈帶脈圍腰一周,約束縱行諸條經脈陰蹺脈左右成對。起於足

24、踝下,交會於目內眥,“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陽蹺脈陽維脈 “維絡諸陽”“維絡諸陰”陰維脈 經別:加強十二經脈聯繫別絡“溢奇穴,通營衛”經筋:十二經脈連屬於筋肉的體系,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有利於關節的屈伸運動。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佈所在。第六章 病因/發病三因學說:是宋陳無擇總結前人理論所創的將致病因素分為三大類的學說, 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七情所傷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跌僕金刃及蟲售所傷為不內外因。辯證求因: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除疾病發生的客觀條件外,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症的症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第一節 六淫六淫、六氣的概念,

25、六淫的致病特點,內生五邪的概念風、暑、濕、燥、寒、火六氣太過,超過承載六淫六淫致病特點:外感性、季節性、地域性、相兼性風風為陽邪 輕揚開洩 善行數變 風性主動 為百病之長暑暑為陽邪 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 擾神傷津耗氣 暑多挾濕濕濕為陰邪 易阻滯氣機 損傷陽氣 濕性重濁 濕性粘滯 濕性趨下 易襲陰位 燥燥邪乾澀 易傷津液 燥易傷肺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 寒性收引火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 火熱易傷津耗氣 火熱邪易生風,動血 火熱邪易擾心神 火邪易致瘡瘍內生五邪: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生的化風、化寒、化濕、化燥、化火等病理變化第二節 癘氣二、癘氣的概念、致病特

26、點、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與傳染性的外邪癘氣的致病特點: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發病急驟,病情危篤 一氣一病,症狀相似癘氣因素:氣候、環境、社會、預防第三節 七情內傷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七情的致病特點七情內傷:怒、喜、思、憂、悲、恐、驚此七情反應太過或不及,超過了人體生理和心理的適應和調節能力,損傷臟腑精氣,導致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衰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和調節能力下降七情首先影響心神(各髒應之),損傷相應之髒。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怒則氣上:過怒則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喜則氣緩:暴喜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會損傷肺氣。恐則氣下

27、:過恐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驚則氣亂:突然受驚,心氣渙散,神無所歸。思則氣結:思慮過度,致脾氣鬱結。第四節 飲食失宜2.飲食致病的特點主要損傷脾胃第五節 勞逸失度1.過勞、過逸的概念過勞:即過度勞累,也稱勞倦所傷。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過逸:即過度安逸,包括體力過逸和腦力過逸第六節 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1.水濕痰飲、淤血、結石的基本概念與致病特點痰飲: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稠濁為痰,清稀為飲致病特點:阻滯氣血運行 影響水液代謝 致病廣泛,變化多端 易擾蒙蔽心神淤血: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指積於體內的離經之血或。阻滯於臟腑經脈內運行不暢的血液致病特點:易於阻滯氣機 .

28、影響血脈運行 影響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證繁多結石:是指體內某些部位形成並停滯為病的砂石樣病理產物或結塊致病特點:多發於肝、膽、胃、泌尿系統 病情較長,病情輕重不一 易阻滯氣機,損傷脈絡第七節 發病原理1邪正與發病:(1)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正邪鬥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2內外環境與發病:(1)外環境與發病(2)內環境與發病第七章 病機一、病機概念: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二、中醫病機學的特點:整體觀、辯證觀第一節 基本病機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1、虛、實的含義和臨床表現虛: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虛證表現為一系列

29、虛弱、衰退、不足實:邪氣旺盛,是以邪氣亢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實證表現為一系列病理性反應劇烈、有餘的證候2、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的含義虛實錯雜:疾病過程中,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虛實轉化:疾病過程中,由於邪氣傷正,或正虛而邪氣積聚,發生病機性質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變化虛實真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臨床表現可見與其病機的虛實本質不符的假像二、陰陽失調1、陰、陽偏勝的特點與臨床特點陽偏勝:即陽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偏勝或機能亢奮,代謝活動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陽熱過剩的病理狀態;表現為實熱證。臨床特點:熱、動、燥陰偏勝:即陰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

30、的一種陰氣偏勝,機能障礙或減退,產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狀態;表現為實寒症。臨床特點:寒、靜、濕2、陰、陽偏衰的特點與臨床特點陽偏衰:即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狀態,表現為虛寒證。臨床特點:以腎陽虛為主。陰偏衰:即陰虛。是指人體陰氣不足,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表現為虛熱證。臨床特點:以腎陰虛為主。3、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盛格陽、陽盛格陰、陰陽轉化、陰陽亡失、亡陽、亡陰的含義陰陽互損: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陰陽格拒:在陰陽偏盛基礎上雙方相互排斥

31、而出現寒熱真假病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陰盛格陽:又稱格陽,指陰氣偏盛至極,雍閉於裡,寒盛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陽盛格陰:又稱格陰,指陽氣偏盛至極,深伏於裡,熱盛於內,排斥陰氣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陰陽亡失:包括亡陰和亡陽兩類,是指機體陰氣或陽氣的突然大量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亡陰:由於機體陰氣發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亡陽:由於機體陽氣發生突然大量脫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三、氣血失常1、氣的失常的表現及定義氣虛:一身之氣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

32、變化2、血的失常的表現及定義血虛:血液不足,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血運失常:血液運行失常的病理變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3、氣血關係失調的主要表現: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四、津液代謝失常的表現:津液不足、津液輸布排泄障礙第二節 疾病傳變1.傳變概念、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傳變:疾病在機體臟腑經絡組織的傳移和變化影響因素:致病因素、體質差異、外在環境、醫護措施2.病位傳變、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的概念病位傳變:某一部位的病變,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擴散,從而引起其他部位發生病變寒熱轉化:疾病過程中,病機性質由寒轉化為熱,或由熱轉化為寒的病理變化虛實轉化:疾病過程中,正邪雙方處於不斷

33、的鬥爭和消長之中,當正邪雙方力量發生變化,並達到主要與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氣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時,則疾病的虛實性質亦會發生轉變,或由實而轉虛,或由虛而轉實第八章 防治原則一、早治防變的定義:在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的基礎上,早期診斷與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傳變。二、治病求本1.治標、治本、標本的含義、標本的取捨標與本是相對而言,是對舉的概念,不同情況下標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為標,正為本;就病機與症狀而言,症狀為標,病機為本;就疾病先後而言,新病、繼發病為標,先發病、原發病為本取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不急不緩、標本並重則標本兼治2.正治與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正治:採用與疾病性質相

34、反的方藥以治療的一種治療原則,又稱“逆治” ;代表治法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反治:順從病症的外在假像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又稱“從治” ;代表治法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扶正: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邪與康復能力祛邪:祛除邪氣,消解病邪的侵襲和傷害,抑制亢奮有餘的病理反應四、損其有餘、補其不足、損益兼用的概念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適用於人體陰陽中任何一方偏盛有餘的實證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適用於人體陰陽中任何一方虛損不足的虛證五、調整氣血的概念六、調整臟腑的概念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望診: 青:寒證

35、(氣滯),痛證,瘀血,驚風。 赤:赤甚實熱,微赤虛熱。黃:虛證、濕證。脾虛濕蘊之徵象。白:寒證,虛證,脫血,奪氣。 黑:寒證,痛證,腎虛,水飲,瘀血。黑睛屬肝,兩眥血絡屬心,眼瞼屬脾,白睛屬肺,瞳仁屬腎 痰與涕:黃粘熱;白清寒;滑多,易出濕;粘,難咯燥;帶血,熱傷肺絡嘔吐清稀無臭寒嘔,胃陽不足,水飲內停; 穢濁酸臭熱嘔,邪熱犯胃,或肝經鬱火,致胃熱上逆。不化食物酸腐食積,宿食不化;無酸腐味氣滯,肝鬱犯胃;清水痰涎,口幹苔膩胸悶痰飲,脾失健運。問診:現在症狀:寒熱、汗、疼痛、頭身脘腹、耳目、飲食多少口味、睡眠、二便、婦女經帶。舌診總結:色:淡紅常表白虛寒,紅絳熱證青紫瘀。形:舌形榮枯吉凶辨,老嫩

36、虛實胖瘦證。點剌熱證臟腑候,裂紋血虛與傷津。態:痿軟陰虛氣血虛,強硬熱盛痰動風,歪斜肝風顫動風,吐弄內風短縮危。質:厚薄進退潤燥津,腐膩濕積剝脫虛。真假胃氣偏全證。浮/沉,遲/速,虛/實 -23,脈綱脈名脈象主病浮 脈 類浮脈輕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表證,亦主虛證洪脈指下極大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熱邪亢盛濡脈浮而細軟主虛,又主濕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元氣離散,臟腑之氣將絕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失血傷陰革脈弦急中空,如按鼓皮精血虛寒,失精亡血,半產,漏下沉 脈 類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裡證(有力為實,無力為虛)伏脈重按推筋著骨始得邪閉,厥證,痛極牢脈沉按實大弦長陰寒內實,疝氣,癥瘕弱脈柔細而沉氣血不

37、足 遲 脈 類遲脈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90次/min)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亦主虛證促脈脈來急數,時見一止,止無定數陽盛實熱,氣滯血瘀,痰飲,食停聚,腫痛疾脈一息七至以上,脈來急疾陽極陰竭,元氣將脫動脈脈短而豆,滑數有力痛,驚虛 脈 類虛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虛證,多為氣血兩虛,亦見於臟腑諸虛微脈極細極軟,似有似無,至數不明陰陽氣血諸虛,正氣衰危,無力行血細脈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氣血兩虛,諸虛勞損,主濕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髒氣衰微,跌撲損傷,風證,痛證,婦女妊娠亦可見短脈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有力為氣鬱,無力為氣損,痰滯、食積亦可見實 脈 類實脈舉按均有力實證滑脈往來流利,

38、應指圓滑,如盤走珠痰飲,食滯,實熱緊脈緊張有力,如轉繩索寒,痛,宿食長脈首尾端直,超過本位陽氣有餘,熱證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肝膽病,痛證,痰飲,瘧疾,虛勞內傷、中氣不足亦可見大脈:大脈是指脈體寬大, 但无脉來汹涌之勢。大而數實為邪實;大而無力為正虛。律不齊:促、結、代、澀。脈緊張:弦、革、緊、牢。浮主表證洪熱盛,濡虛濕證散髒絕。芤主失血與傷陰,革為亡血失精漏。沉裡伏厥邪痛閉,弱虛牢疝寒積癥。遲寒緩脈脾虛濕。澀瘀氣滯結痰淤。數熱疾竭元氣脫,促熱淤積動痛驚,虛虛細濕勞損虛,微主暴脫陰陽虛,代痛損傷髒氣衰,短與氣鬱與氣損,實實滑實痰實熱,弦痛痰飲肝膽病,緊寒痛證與宿食,長主熱證陽有餘,大脈健康與病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