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6615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B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1272018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 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athogen detection and disease control of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on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4 - 16 发布 2018 - 05 - 16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DB34/T 3127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潜

2、山县植物检疫保护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潜山县植物检疫保护站、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彩玲、吴慧平、徐劲峰、鞠玉亮、黄为民、吴彩萍、李武伦、朱松涛、吴智。 DB34/T 31272018 1 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症状识别、病原物鉴定、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瓜蒌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3、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34/T 882 食用栝楼栽培技术规程 3 症状识别 3.1 在瓜蒌田间查找生长缓慢、矮化、黄化的瓜蒌植株,拔起植株观察根系,如根系上出现根结、须根团,可初步判断为根结线虫病危害,区别于缺水缺肥症状。撕开根结处表皮,如发现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即为根结线虫雌虫,区别于根肿病、根癌病。 3.2 根部症状可参照附录 A 进行判断。 4 病原物鉴定 4.1 形态学鉴定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基于二龄幼虫和雌虫的形态及其测计值,具体流程如

4、下: 用挑针剥离瓜蒌根结上的卵块, 25处理 24 h 孵化二龄幼虫, 此外, 用挑针剥离根结处雌虫。 在显微镜下观察二龄幼虫和雌虫形态, 并对其主要形态进行测计, 测计值需遵循 De Man 公式。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和雌虫的形态描述参照附录B, 测计值参照附录C, 根据形态及其测计值即可判断是否为根结线虫。 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根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单条二龄幼虫或雌虫,具体流程如下: 用挑针剥离瓜蒌根结上的卵块,25处理 24 h 孵化二龄幼虫,或用挑针剥离根结处雌虫。 将单条二龄幼虫置于含 8 L ddH2O 和 1 L 10Ex Taq Buffer(Mg2+ free)的 20

5、0 L PCR 管中;液氮中处理 1 min,95处理 2 min,重复三次;向 PCR 管中加入 1 L 1 mg/mL 蛋白酶 K,65温育 1 h 后,95处理 10 min。 所得单条线虫 DNA 用于下游的 PCR 检测试验。 DB34/T 31272018 2 以 单 条 根 结 线 虫 DNA 为 模 板 , 用 南 方 根 结 线 虫 特 异 性 SCAR 标 记 检 测 引 物 ( Mi-F :GTGAGGATTCAGCTCCCCAG,Mi-R:ACGAGGAACATACTTCTCCGTCC)进行 PCR 检测。 PCR 扩增程序:94 4 min;94 30 s,58 30

6、 s;72 1 min,35 个循环;72 10 min。 PCR 产物经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根据 PCR 产物片段大小进行判断, 若扩增片段为 955 bp,则为南方根结线虫。 扩增片段大小参见附录E。 5 防治原则 5.1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5.2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并按照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执行。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无病种苗培育 6.1.1.1 选择不携带根结线虫的种子和块根做繁殖材料。 6.1.1.2 选择土层深厚

7、、土质疏松、肥力充足、排灌方便,未发生过根结线虫病害的田块培育幼苗。 6.1.2 新栽田块的防治方法 6.1.2.1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充足、排灌方便、未发生过根结线虫病害的田块进行种植。 6.1.2.2 使用无病种苗,起垄种植,垄高不低于 40 cm,垄间距离约 100 cm,排水沟深约 50 cm,栽培措施应符合 DB34/T 882 的规定,移栽前进行土壤消毒。 6.1.3 已发病田块的控制措施 6.1.3.1 秋季深耕翻晒、夏季高温薄膜封闭,有条件田块可采用冬季灌深水 2 周以上。 6.1.3.2 增施有机肥: 每年 12 月翌年 2 月, 按每 667 m2沟施经无害化处理

8、后的油菜籽饼肥 1240 kg,施肥深度大于 20 cm,田间水肥管理应符合 NY/T 496 的规定。 6.2 物理防治 播种前,用 55热水处理瓜蒌种子 3 min5 min,或 55热水浸泡块根 10 min,处理后及时摊凉。 6.3 生物防治 6.3.1 瓜蒌移栽定植时,按每 667 m2穴施 100 亿活孢子/g 淡紫拟青霉颗粒剂 1 kg,定植后 60 天结合浇水灌根每 667 m2补施 2 kg。 6.3.2 瓜蒌移栽定植时,按每 667 m2施用蜡质芽孢杆菌 1 kg,定植后 60 天结合浇水穴施或灌根每 667 m2补施 1 kg。 6.3.3 利用茼蒿趋避根结线虫:每年 3

9、 月4 月、7 月8 月,在瓜蒌行间按每 667 m2播撒茼蒿种子 1 kg,覆盖 5 cm10 cm 土层,距离瓜蒌茎基部 15 cm 以外范围均可播撒。 DB34/T 31272018 3 6.3.4 利用万寿菊矮生种趋避根结线虫: 每年 3 月4 月, 在瓜蒌行间播撒万寿菊矮生种, 覆盖 5 cm10 cm 土层,距离瓜蒌茎基部 15 cm 以外范围均可播撒,成株可旋翻入土,做绿肥。 6.4 化学防治 6.4.1 防治适期 3 月中下旬进行化学防治,6 月上旬可适当防治一次。同种药剂防治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6.4.2 防治方法 6.4.2.1 按每 667 m2 拌土沟施或环施 1.0阿

10、维菌素颗粒剂 2 kg3 kg,施药深度 15 cm 左右。 6.4.2.2 瓜蒌移栽后 7 天15 天,每株用 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 0.3 mL0.5 mL 灌根,或每 667 m2 用量 30 mL50 mL,根据土壤湿润情况适当稀释,用水量不低于 2000 mL/株。 6.4.2.3 移栽前,按每 667 m2施 10噻唑膦 1.5 kg2.0 kg,施药深度 15 cm20 cm,施药当日定植。 DB34/T 31272018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瓜蒌根结线虫病田间危害症状 瓜蒌根结线虫病田间危害症状见图A.1。 图A.1 DB34/T 31272018 5

11、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根结线虫雌虫(1)和二龄幼虫(2)形态 根结线虫雌虫(1)和二龄幼虫(2)形态见图B.1。 图B.1 DB34/T 31272018 6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南方根结线虫形态描述 二龄幼虫二龄幼虫:温热杀死后体直或略弯曲,中前部宽,向两端变细。头冠明显,前端平,头区与虫体界限不明显。口针纤细,椎体和基杆的界限不明显,口针基部球小。中食道球椭圆形,瓣门明显,排泄孔在中食道球后方约 25 m。尾较长,透明尾末端界限不明显,透明尾有弯曲或不明显缢缩。尾尖尖圆或钝圆。 雌虫雌虫:虫体呈珍珠白色,梨形,颈较短,与虫体分界不明显。头冠窄,头区环纹不明显,

12、口针椎体尖端钝尖,向后逐渐变粗。口针基杆圆柱形,向后略加粗,口针基部球多为扁球形,纵向窄,横向宽,基部球前缘平, 与基杆界限明显。 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球的距离中等; 中食道球近球形, 瓣门明显,亚腹食道腺开口于瓣门后方。排泄孔位置靠前,其到头端的距离接近口针长度的 2 倍,不同个体排泄孔的位置变化较大。会阴花纹背弓高,为长方形或梯形,线纹稀疏,较粗,出现不连续的波浪。阴门与肛门之间无线纹。 DB34/T 31272018 7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南方根结线虫形态测计值 表D.1 测量值 长度单位:m N 标本数 S t 口针 长度 DGO 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本球的距离VA

13、 阴门至肛门的距离 VL 阴门 宽度 L 体长 W 虫体 宽度 TL 尾长度TTL 透明尾长度 A 体长/最大体宽C 体长/尾长 N 标本数 S t 口针 长度 DGO 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本球的距离VA 阴门至肛门的距离 VL 阴门 宽度 L 体长 W 虫体 宽度 TL 尾长度TTL 透明尾长度 A 体长/最大体宽C 体长/尾长 雌虫 15 2.20 (2.002.50) 19.8 (14.821.0) 21.1 (16.224.2) 2龄幼虫 5 11.3 (10.311.9) 317.0 (301.0360.0)13.9 (12.715.0)52.4 (40.058.0)9.8 (5.012.6) 29.0 (26.732.1)5.0 (4.26.8)注:表中英文字母为 De Man 公式符号。 DB34/T 31272018 8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南方根结线虫 PCR 扩增片段 南方根结线虫 PCR 扩增片段见图E.1。 图E.1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