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570506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当人们形成一定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相互统一。注意注意区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2、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所谓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用

2、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2 2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历史形态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是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是认识论的问题。1、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两大派系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主张世界是可

3、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2、唯心主义又分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前者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后者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3、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因此,从上可以看出哲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世界是可知的。3 3三、世界存在状态本原问题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辩

4、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是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发展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它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静止、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4 4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本质特征产生条件: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科学前提:细

5、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之间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他的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5 5两个代表: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中。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坚持了

6、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抛弃了。本质特征:马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哲的建构原则,是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也是其核心思想。马哲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的科学的理论。只有伴随时间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哲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哲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6 6二、物质和意识一、物质

7、世界的统一性1、物质:对于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朴素唯物论:这种物质观坚持用物质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把世界的本质简单归结为某种或几种物质形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因而它不能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因此这种物质观只能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的猜测。形而上学唯物论:相较于朴素唯物论,它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客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因缺乏科学理论水平支撑和辩证思维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是朴素唯物论的发展和深化。(唯物辩证论后面讲)7 7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继续保持

8、安静8 82、运动:运动是表示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其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其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1)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包括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的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暂时表现为静止状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

9、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最终要发生质变。(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因此静止和运动是相互依赖的。9 93、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和在时间中延伸的过程。(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短或长的过程,其特点是一维性,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

10、逆性。(2)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其特点是三维性。(3)时间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真实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的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1010(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5)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

11、事务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了;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组成,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1111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的起源,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先后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

12、定力量。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3、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时间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是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三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1212三、唯物辩证法哲学必须回答的

13、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

14、物和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2、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1313条件,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条件具有多样性,有必要和非必要,充分和非充分,决定和非决定,主观和客观等条件之分,不同条件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条件具有可变性,但

15、这种改变和创造条件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一方面要承认、尊重条件,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和创造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3、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和系统方法,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其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鲜明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一是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以及整体同周围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把握事物;二是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

16、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1414(二)物质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和发展既区别又联系,运动作为一般变化和过程,包含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上升的运动。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

17、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旧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新事物之所以能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一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二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同旧事物相比内容上比较丰富,也就比较高级和复杂。也因此它比旧事物更优越,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趋势,代表着发展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515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在于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18、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它都是客观存在着并发生作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制造规律、消灭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事物的运动、变化毫无规律可言,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无所适从,就无主观能动性可言,反之如果人们的活动不顾客观规律而恣意妄为,那只会以失败告终;规律又是客观的,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1616(三)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在回答关于世界的状态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哲学理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是两种对立的理论,

19、其表现在三个根本对立:一是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二是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三是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构成包括“三大五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1717(三)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因此也叫做矛盾规律。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就构成矛盾的两个

20、基本属性,前者称作斗争性,后者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是一种内在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在内容是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则有着无限的多样性。(如:相互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等)181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两者在矛盾

21、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矛盾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通常情况下矛盾斗争既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所限制,同时又能打破这种条件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事物的变动性,而事物的变动性则是无条件的,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要贯彻下去的。这种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

22、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其一,同一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来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着有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相互对立,就谈不上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其二,斗争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的存在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约。19192、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推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矛盾一方总要力图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

23、使他们之间力量对比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当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于是转化为其他事物。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起着决定性作用。2020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称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外因的关系在于,一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基

24、本趋势和发展方向;二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地说,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只能对内因施加各种影响,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但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可以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大作用,有时甚至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2121(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也就是说,从空间上讲,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讲,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

25、性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从空间上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从时间上看,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矛盾。现实存在的矛盾不是由单一的矛盾构成的,各种矛盾之间和矛盾的各个方面之间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26、次要方面就处于被支配地位。2222矛盾的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实践中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精力的方法叫均衡论);两点论就是在着重抓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时也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及其非主要方面,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此就要反对一点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之间既区别又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我们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

27、要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这个思想和方法是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的因素、部分和趋势,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所谓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就是要善于在统一的事物中看到对立的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三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四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23(五)、质量互变规律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

28、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理解事物量的规定性,要注意两点:一是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质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一事物失去了自己的质,该事物就变成他事物了。量的规定性则不同,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事物的质。二是量的规定是多方面的,有内涵的量与外延的量、精确的量与模糊的量、要素的量与结构的量等。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由质到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质和量的同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

29、界限。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赌的表现。24242、量变和质变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叫渐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模式事物连续性中断,因而也叫飞跃、突变或革命。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量变引

30、发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就构成事物不断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发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的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2525(五)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是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

31、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推动力量,是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实质之所在。科学否定观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在的力量,而是根源于事物固有的内在矛盾;二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新东西替代了旧东西,事物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三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吸收并改造

32、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体现的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四是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就是说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6262、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两种因素。事物的肯定方面开始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保持着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此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通过双方的斗争,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一

33、次否定,由肯定阶段发展到了否定阶段。否定阶段,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进一步展开,新事物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展开激烈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产生出更新的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因此就否定阶段进入到否定之否定的新阶段。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这种两度否定,既保留他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他们各自的片面性,真正达到了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使事物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充分发展。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行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在更高阶段上达到了原来出发点的辩证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

34、式上升的果实,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又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和迂回的。2727(六)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因果联系往往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原因在前。但是并非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而是以时间先后为条件、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即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原因和结

35、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或者倒果为因;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进行科学认识的前提;其次,它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再次,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2828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由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

36、畴。对立表现在:一是产的根源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事物所处的外部条件造成的;二是发展趋势不同,必然性是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比较确定的,具有必然要贯彻到底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三是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一般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统一表现在:一是相互渗透,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未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二是相互依赖,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凡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都始终

37、受着内部必然性的支配;三是相互转化,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9293、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具有正在存在的性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二者的区别:可能性是一种可能发展的趋势,不是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转变为现实。二者的统一: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不会变成现实性,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产生于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38、30304、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它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关的非本质的形式,它的改变不直接涉及事物的内容;另一类是事物的内在形式,它和事物的内容紧密相连,是事物的本质形式,它的改变会引起事物内容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二者相互统一的,一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

39、和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形式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一定的内容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二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然要求产生什么样的形式,另一方面形式也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三是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以是内容,反之亦然。内容形式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只要内容不要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31315、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

40、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它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变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着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认识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

41、具体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共同的本质则通过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表现出来;3232第三,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第四,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具体的表现:一是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二是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意义:这一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

42、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3333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是由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产生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含义和三要素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既是属人

43、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则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的手段则是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3434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生存活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如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科学实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相反,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其消极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下指导实践。3、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的三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中介:物质中介、观念中介、语言中介认识的本质: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3535三、认识的过程与方法1、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45、。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363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它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

46、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不如感性认识具体形象,但它更深刻、更完全低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于: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两者相互渗透,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三是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给实践以指导。37372、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把人们的思想变成改造世界的实

47、际行动,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因:一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一是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二是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三是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群众,一种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才能变为群众的实践。3、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

48、事物的正确认识。3838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在于客观世界普遍存在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是指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到出个别结论的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食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在于:一是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另一方面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二是归纳与演绎相互补充、互相转化。3939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方面,分

49、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包括科学中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系统分析等);综合则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二者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运动方向是不同的,一个是从对象的整体走向各个局部,一个则是从对象的局部走向整体。二者又是相互统一的,表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40403、抽象和具体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子而达到抽象规定,再通过综合,由抽象规定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感性具体就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事物生动而具体的完整形象,感性具体是认识和

50、思维的起点,但感性具体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对具体事物整体的模糊认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从哦你感性的具体达到抽象的规定。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决定性的环节是抽象。抽象指的是认识主体通过分析,在思维中把客体的某个必然的本质属性、因素抽取出来,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并分别用概念加以固定的方法。抽象更深刻地抓住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但是不能把认识和思维停留在一个个抽象的概念上,因为事物的本质同样是具体的,是多方面多层次属性及关系的统一体。如果把认识停留在抽象规定上,即使是科学的抽象,也会导致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此,要达到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全面具体认识,必须通过综合,进一步把事物各方面的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