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成都对比分析2017/12/8 10:28:00 陕西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西安非公有制经济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2011年以后,西安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不大不强的现状,本文通过对西安与成都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总结出成都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追赶超越”战略目标实施提供参考。 一、背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2、,西安与成都定义上基本一致,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部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测算办法全国没有统一,据了解全市与成都测算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两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不是统一的可比口径,文中对比结果只具备参考意义。二、两市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对比(一)经济总量差距较大非公经济是两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发展态势一致。两市非公经济总量占GDP比重(以下简称非公比重)分别在2011年和2006年过半,之后非公比重逐年提高,到2016年两市非公比重分别为52.8%和59.7%,成为两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但从经济
3、总量上看,西安与成都还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两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为3314.20亿元和7271.35亿元,西安仅为成都的45.6%,西安非公经济总量偏小,差距明显。(二)产业结构相似两市的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均为“三二一”的结构特征。2016年,西安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9:32.3:65.8,成都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9:46.2:51.9,两市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虽然相似,但存在不同之处,西安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所占份额较大,占六成以上,而成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非公经济份额差距很小,基本各占一半,表现出二三产业发展并重的产业结构特征。(三)支柱行业相同分析西安与成都非公经济行业结
4、构发现,西安与成都支柱行业基本相同,排在前三的均是工业、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但仍各有特点,成都工业非公经济支柱作用凸显,占全部非公经济的份额较高,比重逾四成;而西安非公经济支柱行业分布在工业、其他服务业和批零业,同时建筑业、交通业、房地产业非公经济占全部非公经济份额均高于成都,行业发展较为均衡。(四)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基本情况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西安非公经济单位数量少于成都,2013年,两市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60437个和74966个,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4035个和20382个,西安比成都少6347个;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46402个和52368
5、个,西安比成都少5966个。可以看出,西安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较成都少近20%,二三产单位数均存在差距,二产差距更大。(由于经济普查主要是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进行普查,为了便比较分析,本部分分析中未含第一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成都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些亮点,工业实力较强、新兴领域发展较快、小微企业成长良好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取长补短,力促全市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成都工业非公经济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工业非公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成都工业非公经济增加值为2862.70亿元,是西安的3.8倍
6、;占全部非公经济的份额为38.4%,高于西安15.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显著。同时,成都非公市场主体增长迅猛,据成都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据显示,非公经济主体成为新增主力军,其中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占新增户数的比重近3/4。分产业看,新增市场主体由以往的第三产业“一枝独秀”向第一、二产业逐步发力转变,虽然从数量看传统商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仍是新增主流,但二产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5117户,增速高出第三产业43.8%。其中,工业新登记户数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76.5%,新增企业有力驱动成都工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二)成都非公经济新兴领域发展较快从成都市非公有制企业分布来看,新兴领域发展较快,20
7、13年,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但同时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现代服务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均有涉猎,非公有制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表仪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城。而全市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非公企业数量依然偏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非公企业仅占全部非公企业的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非公企业仅占2.0%;金融业非公企业仅占0.7%;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企业占比更低,市场份额严重不足,导致新兴产业优势不明显,影响非公经济产业转型进一步深入。(三)小微企业结构优化减负明显作为
8、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成都市围绕支持小微企业优化创业创新空间载体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融资环境改善优化、创业创新活力提升、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创业创新环境构建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广大小微企业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载体建设补助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广大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的物理空间以及提供信息查询、人才引进培养等各类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一定的奖补,从而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低成本、全要素的发展平台。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对成都新设小微企业及个体户近两年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市随着小微企
9、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宣传不断深入,措施不断落实,企业受惠面不断扩大,2016年4季度问卷调查显示,30.0%的单位享受了税收减免,同比增加5.3个百分点;1.8%的单位享受了政府资金支持,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在减免政策的推动下,新设小微企业税负得到大幅缓解,2016年4季度户均缴纳各种税金1.7万元,缴纳各种费用0.9万元,较2014年4季度分别下降了2.3万元和3.2万元,累计降幅分别达到57.5%和88.0%。(四)“一区一主业”发展战略促非公经济发展成都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资料表明。早在2013年,随着一、二、三圈层产业发展的明确界定,以及成都市“一区一主业”的要求
10、,全市各区(市)县的非公经济正围统主产业,实现聚集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例如,彭州市将新农建设与产业新规划相结合,采用“商会办园区”“商会管理园区”“商会办家庭车间”创新模式,促进了家纺服装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武候区的中国女鞋之都,已培育以鞋业尤其是以女鞋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郫县依托“郫县豆瓣”这一传统优势产大力建设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带动周边地区的川菜产业功能区。四、对标成都,对全市补足非公经济发展短板的建议对标成都,全市非公经济还需在强工业、拓领域、促转型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政策体系,以激励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引导工业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工业
11、非公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培育知名品牌,争创驰名商标。鼓励民营企业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帮助民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自主品牌和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对民营企业并购国内外高端品牌的,按核定后并购金额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对参与评定全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一定政策、资金鼓励。(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新兴领域支持非公企业把握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制定支持鼓励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健康产业、信息医疗产业、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搭建平台,推进非公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以技术包、专
12、利包等产品形态,采用转让、许可等交易形式,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转化科技成果。(三)抓军民融合契机,推创新促转型西安科技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军工科研,优势明显。借助军民融合契机,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进入军工产业,打通军用技术民用化通道,加强知识技术双向流动。一方面,政府可以成立专门中介机构,规范军民之间有偿技术转让,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军民之间的研讨机制,力求找到更多民用化的军用成熟技术。(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从政策上给予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创新谋划,量身定做中小企业的专项融资方案,开发像“基地贷”等新型金融业务,政府下发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金融机构按照风险补偿金的一定倍数作为总融资额度向每家基地内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融资方案要具有单户企业融资额高、无需抵押、利率低、融资期限灵活的特点,对于初创型、成长型轻资产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五)“抱团”发展,提升非公经济抗风险能力聚集发展、集约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行业集中、产业关联度高、综合优势显著的中小企业聚集区,例如利用特色小镇创建平台,通过“抱团”集聚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