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建筑,2 0 2 3(3):28-31.结构外延性的观察.张璐嘉,译.张洁,校.时引文格式江南传统木美 亚当布里哈特著张璐嘉译张洁校2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Adam BRILLHART,Translated by ZHANG Lujia,Proofread by ZHANG Jie关于江南传统木结构外延性的观察Observations on the Extensionality of JiangnanTraditional Timber Structure摘要文章触及了鲜少被讨论的木结构用法与开放性问题,包括与民居结构相关的一系列附加结构、附属物品和加工工具
2、的物理连接。通过2 0 12 一2 0 2 2 年十年间的田野村落调查,研究探讨了明清江南民居结构构造的外延性及其与居住方式的关联,房屋结构构造的细节和边界与外延结构的物理可操作性相对应,并植根于木结构的历史“关联环境”中。大小木作之间的外延结构的存在可以从地域性的农业实践中获得注解,并以多样化的形式与当地的乡土木结构建造产生紧密的联系。文章通过对诸如细部、完成面和大小木作之间的节点等乡土建构类型的思考,深化了对江南木结构农业相关属性的理解。关键词江南乡土;建构文化;外延性;东阳帮;民居;木结构1引言吉尔伯特西蒙栋(GilbertSimondon)指出,技术物内在的关联环境是自然因素与技术因素
3、的共同作用。目前的木结构研究多着重于传统木结构的留白和精神空间,以及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木结构构件,而在原初的农村生活方式中,一些更加具体且看起来像是未建成的部分极少被研究和讨论。在明清时期的江南乡土住宅中,木构架之间的间隔并非全然是结构计算抑或出于美学考虑的结果。这些间隔是有意预留的且具有明确用途,用以储物和配合农业生产。这种将间隔作为木结构外延的方式,揭示了原始江南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木构架的未完成性。江南典型木构架的关联环境是理解其风土ABSTRACTThe essay touches on an under-explored aspect of the open project of v
4、ernacularcarpentry,consideringitas aphysical linkfora range of additions,attachments,andinstruments.Through field village investigationsconducted in the ten-year period from 2012-2022,the extensionality of the tectonic frame ofMing and Qing dynasty Jiangnan folk houses isdiscussed relative to their
5、interpretative capacityfor dwelling.The detailing and finishing of theframes tectonic are conduciveto extendedphysical operation which is rootedintheassociated milieu of the timber frame throughhistory.Theextensionalagreementallowsinterpretative use i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practices which is fir
6、mly linked in a variegated景观构成和木结构的文化作用的重要媒介。从历史角度来看,江南的关联环境要溯源其与水土的关系。水上泊船停靠于船坞,需以绳索锚固在陆地的构架上来实现;在地下矿井中开采矿石,亦需要通过滑轮所搭建的构架来完成作业。江南地区的民居位于这样的水土环境之中,其与农业相关的建造方式也可在这些风土做法中寻找到可借鉴之处。在江南,各种类型的季节性生活用具通常会被隐蔽地放置在民居周围的屋檐下或是阁楼上。高大开放的阁楼空间常用于存放诸如梯子、篮子、编织竹席等需要通风防潮的物品(图1图3)。厨房的梁架上挂着用来推动石磨的绳索,可以想象天工开物描绘的家庭作坊中独立的机器框
7、架,被房屋的结构代替。还有檐下刻mannerto theproduction of vernacular structuralcarpentry.KEYWORDSJiangnanVernacular;TectonicCulture;Extensionality;Dongyang Craft;FolkResidence;TimberStructure中图分类号:K901.6;TU-098.1文献标识码:AD0l:10.13717/ki.ta.2023.03.028文章编号:10 0 5-6 8 4 X(2023)03-0028-04画精细程度不一的牛腿,诉说着它是象征功能还是实用功能占据主导。这
8、些木构架外延的使用功能可以从江南乡土木结构的文化思维和实际建造中追根溯源。大木作的结构空隙及小木作的外延方式和尺寸,与木构架的多种用途和地域特征息息相关,在更深的层次上,木结构的原型可以被理解为技术个体生成的一种基本形式,并与其文化用途具有因果关联。2木结构的缔合环境江南乡土木结构的文化思想和实践中关于外延使用的部分可以追溯到现存最早的木构架体系。例如,鲁班经中的“秋千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环境”,揭示了木构架上部作业单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3291-3.浙江洋坑村,梁上的栖居器具4.楚国的矿冶漆和玻璃制造1115BC-223C5.铜绿山古矿井及开拓系统6.梁下
9、不设栋柱,改以集体活动,农书13 13 年45雯尘起庭期可保此龄健好元特有的动力和身体使用模式。兰当地的木匠对缝隙的尺寸和位置进行了调整,从而提供了成品木作外延的可能性。外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将木结构框架上部单元的两端视为器具。更具体地说,在江南地区,人工与使用之间的联系(通过在组件之间预留空间来实现)可以理解为对农业的象征性和实用性的考量。了解构造细节和木结构相关的起居用具的实用原理,对于理解房屋形成的环境至关重要。虽然这些附着物看似是附属品,但笔者认为它们是房屋文化环境的基础,与之循环关联。通过预测附着物,框架产生了一种对维持生态生计至关重要的平衡。此外,木框架内为这种延伸提供的链接,完成
10、了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态循环。从诗意的层面来说,木结构与农业实践有着精神上的联系,它在其结构形式上拟形卷曲的青草或冬瓜,在实用的层面上与家庭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规模和性质相吻合。然而,这里木结构在其象征性表达和外延功能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一一种在权衡结构构件表现性和允许外延功能可能性之间产生的矛盾。这个问题通过大木作与小木作的构造细节来解决,将木构架的可操作性从木匠的工作转变为农民和贵族各自自成一体的生活方式。具有可操作性的外延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铜绿山古矿遗存。具有多重工具性价值的梁的未完成性和临时性能够解释铜矿所添加的木构系统,及其与江南木结构外延系统之间的关系。此外,考虑到其建构类型扩展的潜
11、在性,该案例还是木结构作为开发性生产工具的一个早期历史案例。根据铜绿山古铜矿的考古记录,从构造的潜在性(dynamis)上看,古矿山的构造体现出了机械构件的摆动(实际操作)与构件在拼装和拆卸上的有机生长(外延空间),矿井的特殊物理环境拓展了木构技术的可能性,使之成为1-3.Dwelling equipment of Zhejiang Yangkeng Village4.Mining,metallurgy,painting,and glass manufacturing of ChuState(1115BC-223C)5.Tonglushan Ancient Mine and Developme
12、nt System6.Activity of Dwelling substitute for column under ridge beam,recorded inNongshu(1313)对抗自然的一种力量。脚手架系统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不同操作形式可以溯源到矿床系统的自然运行,梁与绳索在矿井构筑物入口处紧密配合,利用杠杆作用操纵斧头在矿井深处摆动,并及时卸下由斧头带来的一部分重力。在采矿遗迹中,木立框的延展性对于开采区域纵深拓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地下矿坑提供了一个如何扩展作业环境的绝佳案例(图5。在铜庐山矿区,连续的木立框覆盖的物理范围随着开采的进行而逐渐扩大。一方面,木立框让内部作业空间免
13、受塌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将斧头连接到矿井最深处的上部横梁上,木立框也为斧头的摆动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因此,木立框的实质是通过不断的扩展延伸为后续的矿井作业提供支撑装置或新的构架。在楚漆矿的结构中,重复的木立框中的木柱保留了树木的自然分支结构,木构架可以在天然矿床中快速组装和拆卸,无需样卯即可不断拼接延伸,3 只需用锯将构件末端平齐切割,就能很快获得基本成型的柱和梁。地下矿井和井道中的重复结构在通向地面的垂直矿井入口处将形式变体,矿井顶部的拉升结构利用绳索从下方拉升和运输材料,其形式类似于千年后的水磨坊,在水井、磨坊和钟楼中都能见到这样的结构。另一个案例是秋千架。如图6、图7,秋千架的结构也
14、同样明确地体现了活动的“潜在性”。鲁班经中有一段关于秋千架的描述:“漱架今人偷楝耕為之吉,人以如此造,其中創要坐起虚,则可依此格好。”有趣的是,这段话认为秋千架的形成与木构架中是否允许脊柱向下延伸至地面的决定有关。鲁班经是明代收集、编纂民间木工的建筑著作,此时,木质构架的潜在性已经在建造文化中有所体现和表达。虽然在构件层面上木构架的类型学意义是不同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可操作性和结构的潜在性已经超越了类型学的差异,延伸到30日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文化用途的层面上。鲁班经中秋千架的结构隐喻,使得身体图像的限制更加清晰。与身体维度相关的涵义出现在房屋结构构件的命名
15、中,水平维度以“步”为单位,竖直维度则以“举”为单位,“举”有举起、擎起之意,包涵了用下部的“手”向上“兴”的身体图像概念。秋千架的诗意形象呈现了木构架下方开放的可居住空间,这些身体单位则形成了木结构在精神维度上的语言学基础。这种命名方法对房屋构造来说至关重要,既通过测量确定了屋顶的间距,也对下方空间的开放性产生了影响。秋千架的结构框架将人的身体性纳入建造意图之中,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身体图式理论解释了这种身体与潜在活动之间的关系。5由此可以指出木结构的双重性,一方面,这种巧妙的结构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其结构本身也指向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与活动。鲁班经中描述了木结构的多种形
16、式,为可能发生的建造需求和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矿坑的木立框和鲁班经的秋千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江南民居木结构的可能。在江南地区的民居中,通常会见到充分利用房屋的横梁而做成的“夫妻磨”。由于条和屋脊木条之间的缝隙,绳子可以很容易地固定在条上。浙江龙门古镇明哲堂始建于明代,后在民国时期被改成用于农业生产的房间,其木结构的外延便是夫妻磨。夫妻磨通常由丈夫推动磨盘,妻子负责收集磨好的粮食。与许多江南民居不同,明哲堂的结构框架上几乎没有雕刻,利于承担磨坊运行的重量并具备使用的耐久性(图8)。这些案例揭示了一种使用模式,表明构件的含义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发生在从大木作到小木作(以及从小木作到居住者
17、)的过程中,原始而真实。在从大木作向小木作过渡的过程中,潜在的(动态的)农业的象征性母题能够以不排除农业用途的方式出现。而这同样发生在木结构的外延性使用中。27.MECBANICALKNOINEERING117(+d3结构框架的运用与外延除了木结构的间隔配合整体家庭农业生产环境之外,江南民居中还有许多相关的例子能够说明木结构所具备的外延使用功能。这些构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在象征礼仪、结构作用和使用便宜之间达到一种平衡。3.1装置作为外延构筑整合进视觉牛腿的演变显示了木结构在开放衔接和拓展可能性上的重要文化转变。早期元代的牛腿是没有任何装饰的实用构件,而牛腿、柱子和琴枋之间留有的三角形空隙,使
18、其在早期便具有支撑吊杆和晾晒杆件的可能。显然,因为不满足于保留三角形空隙所产生的鹅颈曲线,清代后期,牛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单纯的艺术性构件。清代时,为了实现装饰性的雕刻,牛腿的缝隙逐渐消失了,尤其是当临安(今杭州)逐渐稳定繁荣,东阳工匠的技艺也更加纯熟,官式建筑中的牛腿在构造上便不再具备实用性。牛腿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建筑行会适应经济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而这种装饰性的转变并没有消除其外延的可能性(图9 图11)。清前期的牛腿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使用意图,牛腿上的雕刻空隙亦可将木制或竹制的晾衣杆牢牢地固定在其南侧的光线之下,明确地表现出对可能出现的生活用具的考量。7.鲁班经卷一:秋干架
19、8.浙江龙门古镇,明哲堂9.10.东阳牛腿清前期11.浙江路下院村清后期牛腿12.13.浙江翁源村牛腿上的简洁型琴枋14.浙江翁源村牛腿上带钩子的琴枋15.浙江大济村16.17.浙江翁源村无装饰的牛腿和琴枋18.浙江龙门古镇图百步亭维修中19.浙江大济村吴氏祠堂7.Swing Frame recorded in Scroll One of Lu Ban Jing8.Mingzhe Hallstone mill,Zhejiang Longmen Village9.10.ZhejiangDongyang EarlyQingCorbel11.Zhejiang Luixa VillageLateQin
20、g Corbel12.13.Unadorned Qinfang flower board above corbel,ZhejiangWengyuan Village14.Hooked Qinfang flower board above corbel,ZhejiangWengyuan Village15.Zhejiang Daji Village16.17.Unadorned Qinfang and corbel used for storage,ZhejiangWengyuan Village18.Baibuting under repair,Zhejiang Longmen Ancient
21、 Town19.Wu Clan Ancestral Hall,Zhejiang Daji Village3.2正面外延物及其视觉适应在类型学上,牛腿、刊头和琴枋都是具有典型构造特点的乡土木构件。刊头通常是形象化的,雕刻精致且不适合悬挂,艺术性大于实用性。早期没有装饰作用的琴枋,其突出牛腿的尺寸不足以支撑额外的杆件,即使是细长的竹子也无法稳固地置于其上,而“一寸”大小的突出部分足够用绳子将系泊杆系在琴上,这也发展成为有突出的无装饰琴枋的常见使用方式。逐渐发展成型的装饰性雕花琴枋在竖直方向上完成了艺术性的视觉表达,外延结构在其上部的平滑处展开。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例子是末端的钩状外延构件,恰到好处地
22、支撑了额外的杆件(图12 图1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31许多民居都利用琴枋的这种可能性来存放篮子或木头等生活用品(图15)。在浙江南部丽水地区的宋代房屋中,雕花的构件末端突出堆叠,形成多层插拱。与之相比,牛腿和琴枋的组合更适合于承受重物和扭力。相应地,多层插拱的结构空隙通常不足以放置物品,因此在民居中更常使用牛腿而不是插拱。这主要出自实用性而非社会等级,虽然牛腿的等级比多层插拱低。由于祠堂的实用性远远低于其他房屋,屋架空隙中鲜少放置物品,其屋顶悬空部分以下的结构通常不需要承受额外的荷载。在民居结构中,木构件在使用中的频繁磨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结构设计中
23、构件易于复制和替换。可分解性是江南木结构外延用途中的一个预设设计。翁源村的一处民居是一个体现了这种可操作性的珍贵案例。雕刻精美的清末牛腿构件被拆下来,与农具、篮子和亚麻制品一起,存放在传统木结构民居院落的一处阁楼中。与其他构件相比,颜色明显较浅的连接处似乎也是一种结构语言的表达,柔和的光线从粘土瓦屋顶的缝隙中洒落,这些突出的构件轮廓如雕塑一样有力而优雅。在房子的外部,临时替换的结构构件远没有那么多的装饰,它们被安装在柱子上,随时准备投入农业生产(图16、图17)。3.3开放式的外延物及其产生的视觉对比在前文所述的传统木结构案例中,一些构件可以被很容易地更换,并由工匠逐步进行后续的维修或加装。正
24、如案例所示,这些维修可以分段进行,以满足并促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需求。以龙门百步厅为例,修复后的内部空间中,以前的木料和与之镜像存在的新木料对比并置,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与历史结构相一致的修复形式(图18)。此外,除了替换或更新的建造逻辑外,还有一种更开放的外延性,即为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采矿结构,这种“分支式”的建造逻辑可以说明厨房是房屋的延伸,它遵循的是一种加法秩序,且在秩序的等级系统中可以灵活处理(图19)。结构的目的超越了单纯的居所和结构静力学,并回归到最根本的因素:扎根于农业社会。通过对木构架在地域文化用途上的观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松散的目的论”,它既体现在结构铰接的层面上,也表现
25、在草架结构末端不断生长的外延性上。4结论开放性结构所形成的连续形式是具有外延性的,这个结论意味着它需要在工匠和居民之间寻求注解。虽然附属物品看似随意地放置在房屋的结构上,但二者形式的关联绝非偶然为之。相对于常见类型的木结构,本文从使用习惯上对这些观察到的民居案例给予了创造性的解释。木结构超越了单纯遮蔽物和结构静力学的目的,而回到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关系这一底层逻辑。通过对木构架文化用途的观察,我们可以在木结构间隔划分和上部架构的外延之用中找到一种“松散的目的论”。相较于通常所说的建筑类型分析,这些模式给出了木结构的使用习惯。当建筑用自身之外的事物来观察时,它恰恰创造了一种反自主性的定义,反而催生
26、出可复制性。(图片来源:图1 图3、图8、图11 图19:作者自拍,图4、图5:后德俊.楚国的矿治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图6:农书13 13 年,图7:参考文献4 ,图9、图10: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8.)注释:吉尔伯特西蒙栋(GilbertSimondon,192 4 一198 9年),法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他有关个体生成(individuation)及技术与文化的思考对其后的思想家产生极大影响,其理论强调技术、自然、文化三者之间递归式的生成关系,并探讨人类该如何面对技术物的发明与进化。译者注“d y n a mi s”,希
27、腊词语,是由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而上学概念,意指事物多元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上看。一译者注参考文献:1 SIMONDON G.On the Modeof Existence of TechnicalObjectsM.Minneapolis:Univocal Publishing.2017:59.2 SUNG Ying-hsing.Tien-kung kai-wu:Chinese Technology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j.SUN E-tu Zen,SUN Shiou-chuan Sun,trans.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28、 StateUniversity Press,1966.3后德俊.楚国的矿治漆和玻璃制造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4 RUITENBEEK K.The Lu Ban Jing:AFifteenth-Century ChineseCarpenters ManualM.Leiden,Netherlands:Brill,1993.5 MERLEAU-PONTY 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M.NewYork:Humanities,1962.作者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作者简介:亚当布里哈特,男,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译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译者简介:张璐嘉,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校者单位:或间建筑工作室,西交利物浦大学校者简介:张洁,女,或间建筑工作室主持设计师,西交利物浦大学客座讲师收稿日期:2 0 2 3-0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