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4094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非遗传承引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传承及创新共生共存。现阶段关于茂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向存在着较多的争议。部分人认为在传承发展茂腔艺术过程中需要保持传统茂腔原有风貌,继承老戏,彰显茂腔独特魅力;还有部分人认为当下为突破茂腔传承发展困境,可以用传统唱腔创作新剧,打造符合现有大众审美的创新剧目。通过分析茂腔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茂腔艺术的传承应当做好创新工作,坚持以群众为基础,达群众满意度,实现茂腔艺术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茂腔继承发扬特征现阶段茂腔唱腔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茂腔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为实现茂腔艺术可持续发展目标,还需要结合现有时代发展特征,打造出符合茂腔艺术特征

2、的传承发展方式。茂腔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发展历史,经由本肘鼓、冒肘鼓、茂腔等重大转变,最终形成完整体系。唱腔、剧目以及舞台设计也不断变革,茂腔表演艺术人员融合了更多的地方戏曲、京剧及梆子戏等的特点,使茂腔表演形式更加丰富。(一)与其他剧种唱腔的融合在各类戏曲音乐中,唱腔是重要基础。茂腔艺术不同阶段的唱腔存在明显区别。例如以敲击乐为主的拉魂腔,通过将老拐、拉魂腔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曲牌,以及独创的板腔体。肘鼓子是茂腔重要起源,最早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唱腔体系,表演以木棒敲击为主,整体强调哀怨。后续拉魂腔又与诸城当地的民间小调老拐调融为一体,形成了老拐调与拉魂腔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茂腔艺术又进入了本

3、肘鼓阶段。茂腔中的一部戏由多个曲牌名连缀形成。表演艺人又将河南梆子戏等唱腔与本肘鼓相互融合,最终发展成了成熟的板腔体系,具体可分为原板、二板、散板等,在唱词中也出现了上下对称的七字句、十字句。举例而言,在茂腔罗衫记中,原板包括慢板、快板,如果各板落于强拍,则基本唱法多数用来叙述情感等;二板中的唱腔速度分为慢、中、快三种类型,在有板无眼的情况下,主要用于展示角色身世、周边景物描写或者是争辩等情境下,节奏较为轻快流畅;散板属于无板无眼的唱腔,在具体演唱过程中,可分为紧打散唱、慢打慢唱、快打慢唱等形式,每一拍都是强拍,主要表现出了愤怒、急促等情绪;慢打慢拍则用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感。茂腔唱调从单一的

4、语调到多样的旋律经历了 120多年发展历史,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会贯通、变更创新以完善的过程。(二)由改编及移植编织经典茂腔曲目茂腔主要来源肘鼓子、老拐调,是民间小调独角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茂腔内容多数为诉说自身经历、调侃他人等,内容较为单一。在衍生为本肘鼓时,表演者更加关注内容的创新与创作,衍生出了多种角色演出的剧目。茂腔与京剧、河南梆子并存的时代,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梁红胶州市文化服务中心艺术传承保护科(青岛市茂腔剧团)摘要:茂腔起源于山东地区,距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由于受到社会娱乐文化及外来文化冲击,现阶段茂腔艺术的传承也存在着愿意学习茂腔的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少、老一辈茂腔表演

5、艺术家的年龄日渐增大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茂腔传承发展路径,推动茂腔艺术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本文首先提出了茂腔在传承过程中的特征,进而提出茂腔艺术传承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明确茂腔艺术传承发展重点,以供参考。关键词:茂腔;传承发展;存在问题;措施作者简介:梁红(1986),女,汉族,山东胶州人,本科,三级演员,研究方向:茂腔剧种的传承发展和保护。11非遗传承创新并编制新曲种也已成为竞争要点。茂腔表演者吸收了众多地方戏曲,各种地方戏曲以将形式展开改编、移植工作,衍生出了诸多具有特色的茂腔戏曲作品。部分茂腔形成于冒肘鼓阶段,例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等。八大记罗衫记玉环记绣鞋记火龙记风筝记等。自

6、新中国成立以后,表演艺术者在做茂腔题目过程中诞生出了朝阳沟天仙配等大戏。但对观众影响最深的还是对于茂腔的改变及移植前的传统戏。(三)借鉴其他舞台探索出独特的茂腔伴奏茂腔表演时的伴奏多数采用了锣鼓家什,伴奏乐器种类不断增多,伴奏风格更加多元。在茂腔为肘鼓子、唱门子阶段,伴奏主要就是用木棒敲击羊皮鼓的方式,使用较为单一的打击节奏。在本肘鼓时期,唱门子从简单的敲击乐器逐步增加了大锣、手锣伴奏等乐器,大部分属于打击乐器,以强化节奏、营造氛围为主。在茂肘鼓阶段,表演艺人们融合的京剧、河南梆子等伴奏特征,为茂腔节奏及旋律的丰富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茂腔表演涌现出了更多专业剧团,通过在实际表演中不断

7、积累经验并吸收其他戏曲伴奏精髓,融入京胡、二胡、扬琴等乐器作为文场伴奏,保留鼓、锣等打击乐器作为武场伴奏,切实满足了剧情表演需求,取得了很好的表演效果。现阶段茂腔能够从单一变得更加丰富,从简单也变得更为成熟,始终处于不断创新与完善阶段。二、关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存在问题茂腔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历史其实是茂腔艺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历史。茂腔艺术是一个不断传承及创新的过程,但现阶段对于茂腔新编大戏的演出存在着较多的理解偏差。有一部分人认为对于茂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以传统曲目为重点,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传承老戏。部分庄户剧团以及农村观众对茂腔艺术的怀旧情绪浓重,认为传统剧目包括四大京、八大记

8、才是茂腔艺术的精髓,较为排斥新编茂腔作品。表演者也习惯于使用一板一眼形式表演老戏,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现阶段茂腔经典曲目经过了几代茂腔表演艺人的加工及修改,在唱腔、韵白、动作及舞台服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但是念作打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部分人认为茂腔的发展需要保持原汁原味唱腔的基础上创作新剧目。随着时代发展,茂腔艺术不仅需要继承传统戏曲精髓,还应当创造出更多富有现代意义的茂腔信息,以茂腔老调演绎新人新事。如 2006 年,由诸城职工艺术团创编并表演的党性教育主题的朝霞满天作品就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还有部分人认为茂腔艺术的发展应当大跨步地以改革方式形成现代化茂腔体系。虽然当下此观点并没有得到

9、团队或者个人的充分认可,但已出现了与该观点相符的代表性作品,如失却的银婚党费等。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原有茂腔团队,还聘请了不属于本地茂腔演员以及声乐演员。主题结构、唱腔板腔、舞美、乐队等均与传统茂腔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在此类曲目推出后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三、茂腔艺术传承发展要点针对现存于茂腔艺术传承发展的不同观点,发现虽然保留茂腔艺术原有曲貌特征,融入传统茂腔艺术形式进行曲目创新的观点支持人数更多,但发展现代茂腔艺术获得的资金支持以及媒体宣传量更大。对于茂腔表演者而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茂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但观众所理解的现代茂腔艺术却与传统茂腔艺术存在极大差别。原汁原味的茂腔艺术受众群体日渐

10、缩小,大幅度的创新新剧又难以被观众所认可,因此为协调茂腔艺术传承创新期间的矛盾,在探索茂腔发展路径过程中还应当始终秉承守正创新意识、坚持以群众认可标准为中心,确保茂腔艺术始终处于健康长远发展。(一)研究茂腔唱腔体系,创新茂腔传承方式原有茂腔传承以口传心授、口口相传为主,传承期间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部分表演艺术家并不会使用专业术语,演唱的茂腔曲调个人特征明显,导致学习者的学习难度较大,难以还原原汁原味的茂腔艺术。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在推动茂腔传承发展过程中设立专业的茂腔培训机构,邀请茂腔艺术表演家系统地开展授课工作。为有效降低茂腔演唱及传承难度,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细致研究茂腔唱腔体系

11、。着重分析茂腔唱词、韵白、动作、舞台调度等各个方面内容,将经典曲目整理成词曲相配的系谱,将原有口传心授的继承方式转变为理论讲解与唱腔系统学习相结合的传统式课程,进一步提升茂腔感受效果。学生在依照记谱学习过程中需要自我揣摩并理解剧情及角色,更加生动地演绎出茂腔戏曲精髓。(二)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借鉴京剧等传统艺术传承及创新经验,在传统的12非遗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充分保留传统茂腔艺术特征,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工作,避免过于生硬的创新与观众需求不符,保障茂腔艺术根基的稳定性,有效处理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三)创建专业化茂腔艺术表演团队茂腔艺术起源于地方曲种,虽然没有纳入专业学院的教育范畴,

12、但在继承及发扬过程中也需要走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科学吸收并借鉴其他演唱技巧,确保现存于茂腔演唱中的声带发音较为局限问题能够在保留唱腔及板腔特征的基础上得到有效解决,使茂腔的表演更为和谐统一,与各类传统曲目表演形式优势互补,实现茂腔可持续发展。四、茂腔艺术传承发展新路径探索为使大众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茂腔艺术学习活动中,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茂腔艺术宣传平台,进一步拓宽茂腔艺术宣传路径,使茂腔艺术能够真正成为当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的重要载体。茂腔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其他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工作的融合难度较高。茂腔艺术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应当选择灵活继承发展方式及理念,着重关

13、注文化的继承及弘扬。由于当下大众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整合茂腔资源,丰富茂腔宣传形式。将茂腔艺术与新媒体平台融合在一起,使茂腔艺术能够深入大众生产生活各个角落,营造出更加开放、自主、平等的宣传环境。通过积极建设社区智慧平台、建立茂腔艺术微信公众号,扩大茂腔艺术信息覆盖面积。借助网络载体可向大众定期推送关于茂腔艺术的知识,定期组织茂腔表演活动,使大众能够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了解茂腔艺术,提升大众对茂腔艺术接受度,增强大众对茂腔继承与发扬工作的参与积极性。管理部门需要强化网络宣传队伍的建设工作,组织各种茂腔艺术培训活动,积极解决茂腔艺术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建立起关于茂腔艺术融媒

14、体教育平台的专职运营团队,使运营人员能够根据网络传播规律开展茂腔艺术宣传活动,充分了解大众的网络行为习惯以及信息接收规律,发挥出网络传播价值。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技术发展水平日渐提升,我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开展茂腔传承及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展现出茂腔艺术特征,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心。优化茂腔艺术传播机制,探索茂腔艺术展示路径,进一步增强茂腔宣传活动实施效果,确保茂腔的传承及发展,彰显我国国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软实力起到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潘小霞.本色依然在推陈出新来对新形势下推进诸城茂腔传承发展的思考J.中国文艺家,2022(01):82-84.2仝文姣.校本课

15、程“茂腔”与“胶州秧歌”实施情况及成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21.3刘永霞.传统戏曲表演与现实题材剧目的契合以茂腔戏曲创作为例J.人文天下,2021(09):64-66.4王琼.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8):53-54.5郭欣欣.论胶州茂腔经典唱段赵美蓉观灯的艺术特色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21.6郭欣欣.茂腔音乐唱腔与胶州秧歌的融合与创新胶州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解析J.当代音乐,2021(03):166-168.7南长全.“后申遗时期”地方非遗项目的高校传承路径思考以青岛茂腔和面塑艺术的融合传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6-1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