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237|2023|12艺术设计1 古代中西方戏剧发展与观演建筑形成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希腊半岛,西方戏剧也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展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西方戏剧的范畴和特点以及其起源与发展,他认为戏剧起源于歌颂酒神的仪式,随着时间推移,在古希腊时期祭酒神仪式已经演变成了全民参加的戏剧,此时戏剧演出作为得到政府支持并且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繁荣,很多著名的悲喜剧也在这时候诞生,如波斯人普罗米修斯等。与此同时,作为戏剧演出的场所剧场建筑也在此期间开始萌芽并发展:作为西方观演建筑的起源,古希腊半圆形露天剧场在诞生时便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希腊雅典迪欧尼索斯剧场。它
2、建于公元前 7 世纪左右,是现存最早的露天剧场,用以歌颂酒神迪欧尼索斯(Dionysus)。它以山坡作观众席,谷底则是合唱队演奏酒神颂歌的地方。迪欧尼索斯剧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将舞台与观众席分离,观众席可以容纳约 17000 名观众,并且在观演视线上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舞台以山下的村庄为背景,甚是壮观。剧场虽然是露天式的,但完善的形制使得它在功能分区、流线安排观众视线,甚至是声学效果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水平。古罗马剧场在古希腊剧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技术层面、观演功能等有了更大的提高。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是奥朗日古罗马剧场,其功能布局更为复杂,声学考量更加严谨,建筑也更加宏伟:为了体现古罗马皇帝
3、奥古斯都的丰功伟业,舞台背景建筑高达约 40 米,长约 100 米,中央壁龛内有高达 3 米半的奥古斯都皇帝的塑像,并辅以华丽的饰柱,剧场极其宏大壮观,直至今天,经过修缮的奥朗日剧场依旧在每年夏季举办奥朗日艺术节。公元5 世纪,西方在古罗马之后进入中世纪时期,由于这时期的禁欲主义,此期间的露天观演建筑发展基本停滞,教堂成为观演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宗教活动。直至 16 世纪,西方开始从宗教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商业开始蓬勃发展,剧场建筑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新时期,呈现商业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四合院式旅馆因商业需求,发展出了旅馆剧场,虽然形式比较简单,只是在旅馆的四合院一侧搭起木制的临
4、时性舞台,台子用木柱支撑,但是功能非常实用,后来英国莎士比亚时期的剧场也是以这种建筑式样为原型。1574年,意大利剧团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城的一座旅馆进行演出时,在旅馆四周楼房的上空加建一个固定屋顶,出现了第一座大厅式的室内剧场,为后来现代剧场的出现打下基础。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戏剧文化起源较早,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巫觋文化,巫觋文化后来演变成不同形式的歌舞。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早在夏朝(公元前 21 世纪)便有大型叙事歌舞九韶。汉代有关于“百戏”的记载,出土文物有很多古代乐器,如长沙马王堆中公元前 200年的西汉律管等。唐代的戏曲形式逐渐变得完整,在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戏台最早也出现在
5、唐代,即唐代佛寺中的“戏场”。戏曲在宋代形成了杂剧,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宋代在城市市场中开始出现称为“瓦舍勾栏”的表演建筑,常年供民间艺人卖艺,类似我们今天的茶馆戏园。到了元代,戏曲有了前朝的基础,其形式走向成熟,临汾的牛王庙戏台便是在元朝所建。与宋代不同,这类戏台面向广场,由当地富人召集戏班在上演出,四邻的村民在台下观看,没有固定的观众席,在形制上不如“瓦舍勾栏”完整。明清时期,民间观演建筑以祠堂、会馆里面的戏台为主,同乡人或商帮常在里面举办表演来联系族人或同乡。清代民间的酒楼茶园中也存在着戏场,把观演和餐饮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时髦的休闲娱乐形式。清代皇家观演建筑代表性的有大型戏楼,如畅音阁
6、(公元 1776 年)、德和园(公元 1895 年)等,规模甚是宏大,均为翘角屋顶三层式建筑,内部设有可升降的布景机关,后部设有后台、扮戏房等,在功能形制上非常完整,用来在节日大典上为皇亲国戚演出恢弘大气的剧目。2 古代中西方观演建筑发展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古代中国和西方相比(图 1),其歌舞表演艺术出现得很早,歌舞相比较戏剧而言,其故事情节略少,所以早期歌舞对场景布置需求较低,一般也不需要特定的表演场所,比如宫廷歌舞表演场所可以在宫廷殿堂,也可以在皇家庭院;民间娱乐性的演出场所则更加广泛,可以在集市广场、茶酒楼、庙宇甚至是街头小巷。直至戏曲逐渐成熟,演出开始有了故事情节,表演时需要有简单的场景布
7、置,固定的舞台形式才逐渐形成。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固定的剧场舞台较少,又因为不像西方的剧场由政府组织修建,中国剧场建筑发展相对慢,正式剧场建筑出现较晚。中西方在不同地理条件作用下,建筑形制呈现出不同发展途径。在戏剧起源的初级阶段,为了使观演效果最佳,所有人都能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观演形制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水平面上把观众视线分布开,这是最简单的途径,中西方都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舞台居中,观众席三面甚至四面围绕舞台展开。但随着观演规模变大,水平面上环绕布置已经满足不了所有人的观演需求,人们开始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垂直面上把观众视线分开,观演建筑从此萌芽,摘要: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建筑史学方法,从戏剧发展与建
8、筑形成、观演文化与座位形制、戏剧文化与舞台形制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中西方古代观演建筑的差异,并主要从文化层面论述了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为古代剧场的研究提供了思路。Abstract:Using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ncient performance building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drama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
9、re formation,performance culture and seating shape,drama culture and stage shape,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cultural level,providing ideas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theater.关键词:戏剧;戏曲;古戏台;古剧场;观演文化;观演建筑Keywords:drama;Chinese opera;the ancient opera stage;ancien
10、t theater;performance culture;performance building文高渤轩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12.088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 Culture on Theater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Times古代中西方不同戏剧文化对剧场建筑的影响272史,在宋朝之后的元朝、明朝,商业发展受到抑制,瓦舍勾栏这类建筑也没有继续发展,观演建筑仍然以戏台为主。纵观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西方观演建筑
11、几乎停滞不前,只有教堂承担一部分观演功能,这与当时宗教主张的禁欲主义有关。随着人文主义的到来,文艺复兴之后室内观演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现代剧场的雏形,与当时商业繁荣经济进一步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2.1 中西方不同戏剧文化与舞台形制中西方不同的戏剧类型也造就了不同的舞台形式(图 3),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适应。总体来看,戏剧演出人数越多、情节越复杂,舞台空间需求越大、舞台设施越多样。由于西方戏剧和中国比规模宏大、演员人数较多,所以西方的舞台尺度普遍较大。西方古代戏剧追求“具象再现”,力求把戏剧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搬到舞台上,戏剧就像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所以戏剧对舞台的时空是有限定的,舞台也会
12、根据演出内容进行写实的具象布置。道具和景物都为实物,甚至舞台的背景都设计了模拟景物和移动装置,以在不同的场景进行切换,再现剧中的时空场景。西方认为这样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让观众沉浸其中。这使得西方舞台布景复杂且追求真实,舞台也就需要更大的空间。古代中国戏台的尺度较西方相比要小,这与中国戏曲的演员人数通常较此时中西方观演建筑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古代中国选择加高表演者的舞台高度,古代西方则选择加高观众所在平面的高度,从此也决定了中西方日后不同的观演模式(图 2)。笔者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古代中国人民较多生活在黄河长江平原,没有很多山地,相比于加高观众区,加高面积相对小
13、的舞台明显更节省人力物力,所以中国观演建筑以戏台、戏楼的形式发展。而古代西方希腊半岛多山地,古代希腊人民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山谷地形自然而然抬高观众区,既节省资源也能形成良好的视线差。地理因素同样影响了中西方的建筑选材,古代中国土地富饶,植被繁茂,人民把木材艺术运用到极致;而古代西方土地贫瘠,多山多石材,人民则把石材艺术发扬光大。由于木材如果不维护很难保存长久,中国虽然戏剧起源较早,但现存戏台最早也是在金朝和元代(公元 1213 世纪左右),而西方石材的建筑不易损毁,现存最早的露天剧场可追溯到公元前 7 世纪。中西方的商业繁荣对古代观演建筑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两者的室内观演建筑形制都形成于商业
14、繁荣期。中国戏台和西方剧场这些观演建筑的初级阶段都是露天或半露天的形式,中国在宋朝时出现了室内的观演建筑,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中国明朝时期也出现类似的建筑,两个时代虽然相差几百年,但在很多层面有相似的地方。两者所处的时代商业活动空前发达,人民对娱乐活动的需求比以往更强烈,这时候中国的瓦舍勾栏是将戏曲引入茶酒馆,把观演活动和餐饮活动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西方则是把戏剧引入旅馆,实现了相同的效果,也达到了相同的经济目的。纵观中国历图 1中西方古代观演建筑发展时间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中西方古代舞台形制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中西方古代观演模式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7
15、3237|2023|12艺术设计参考文献:1吴硕贤.剧院与音乐厅的形成与演变J.新建筑,1995(04):49-53.2王季卿.中国传统戏场建筑考略之一历史沿革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27-34.3柳肃.中国古代戏台建筑与观演文化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2013:164-169.4郭璇.两种空间模式的解读从文化交流层面看中国戏台与欧洲剧场的演进与交融J.华中建筑,2000(03):6-9.5袁良忠.中国传统观演建
16、筑演变影响因素探析J.演艺科技,2020(12):37-40.6邱坚珍.观演建筑的文化历程J.南方建筑,2000(03):87-89.少,有时只需要一名演员有关。中国戏台空间规模偏小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戏曲艺术讲究“写意”,戏台上的剧情和时空环境是由演员的唱词、身段、动作来表现的。和西方戏剧艺术相比,中国戏曲表演更抽象、更虚拟化,就如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所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个演员拿马鞭三五步绕戏台一圈就代表日行万里,几个演员数个动作就能代表千军万马。所以相比于西方,大多戏台的布景并不追求真实,简单的桌椅高度抽象表现场景,戏台的布置较为简单固定,有时几乎表现出“裸台”的空间特征
17、(图 4)。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戏台的大小有随着戏曲类型不断变化的特征,宋元时期的戏曲主要是一人主唱、情节简单的杂剧,戏台面积偏小,大多在 50 平方米左右。明代出现了打戏,戏台有扩大的趋势,由原来的一开间变为三开间。到了明末清初梆子腔兴起,戏曲情节变得复杂,参演人数也变多,戏台多为三开间,甚至是五开间,戏台面积也扩大至5080平方米。可见戏台空间形制与戏曲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2 中西方不同观演文化与座位形制中国古代戏曲观众范围广,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对戏曲喜闻乐见,都有机会观看戏曲表演,所以观演建筑形式规模各有不同,皇家的观演建筑有戏楼,民间则有各种形式各种大小的戏台。但古代中国戏曲
18、演出观众规模较小,皇家观看戏曲往往在皇城里,演出往往只对皇亲国戚开放,民间的演出如果在酒馆茶楼里,观众则是贵宾顾客,如果在庙宇或会馆戏台上,观众则是同乡人。笔者认为,由于观演规模较西方要小,所以中国古代观演建筑围合式的观众席空间往往不大,抬高戏台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观众视线需求。对观众所在的空间不做刻意设计,在少数的庙宇和宫廷中,观演空间会结合庭院两侧厢房做回廊的设计,形成看楼(类似西方的包厢),大多数会保留平坦的露天或室内空间,偶尔会在戏台附近摆一些桌椅以供尊者使用,其余观众则站立于周围观看演出,观众的活动相当自由。这种开放式观众席形制也进一步造就了独特的空间氛围,影响了中国的观演习惯,比如台
19、下观众非常轻松自由,可以随意走动,还会有商贩贩卖商品,观众有的呼朋引伴、高谈阔论,有的俏酒佐欢,拍手叫绝。这种观演习惯也对观演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因为古代中国把看戏当成一种娱乐活动,在观戏的大多时候也在吃东西聊天,只有名角出现时,才会聚精会神,所以中国古代演员被人叫做“戏子”,观众少了一份对演员、戏曲艺术的尊重,导致大多数演员社会地位并不高。虽然这种习惯导致了一些陋习,但笔者认为中国观演习惯其中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庙会、会馆开放式的演出加强了同乡人的社会联结,人们在看演出的同时,可以互相联络感情,同时买卖商品,促进了商业、餐饮发展;这种观演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当演出到了
20、精妙绝伦的情节,观众可以拍手叫好,有的戏曲还有一些互动情节,演员会引导台下观众参与到表演中,这些都是采用固定观众席的西方戏剧所无法实现的(图 5)。西方古代戏剧观众范围是有限的,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能够进入剧场观看演出的,往往是奴隶主身份的公民,奴隶和大部分女性是没有观看戏剧机会的。但观众的规模并不小,由于戏剧演出是政府组织的全民活动,整个城邦公民以及很多外邦人都会来参加,戏剧的观演人数甚至能达到万人。这对西方观演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无法采用古代中国抬高戏台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观演人数众多,如果保证后排人的视线,舞台会抬得过高,观演效果反而变差,甚至导致前排视线被舞台所遮挡;另一方面古希腊多山
21、地地形也为抬高观众席提供了便利。所以从古希腊开始就采用抬高观众席的做法,以半圆形或椭圆形的观众席围绕舞台布置,利用山地的高差实现剖面上的层层上升,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所有观众的视线需求,同时还实现了不错的声学效果。西方古代观演活动与中国相比更加正式庄重,原因之一是西方演出为政府组织、全公民参与的重大文化活动,与中国古代人人都可以看戏曲不同。在近代之前,西方戏剧一直是上流社会的文化活动。原因之二是观众席层层上升的建筑形制与中国开放式的观演不同,西方剧场观众席在坡面上采用固定的座位形式,这使观众不能自由移动,随意进出变得困难,也就很难出现中国戏场中的买卖、餐饮、畅谈等活动。这种观演习惯也慢慢
22、形成了西方的观演文化,西方人把观看演出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把演员和剧作者视为艺术家,人们去看戏剧之前要盛装打扮,看演出时也要正襟危坐,只有演出结束时才会鼓掌致意,这种观演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中国在近代引进了西方观演建筑的形式,也向西方学习这种文明的观演方式,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西方有戏剧家提出这种观演形式撕裂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造成戏剧演出死气沉沉,主张剧场应该是自由的、可变的,演员与观众应该保持互动。笔者认为这不就是中国古代观演文化的优势所在吗?或许我们应该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图 4岳麓书院戏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5中西方古代观众席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