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97331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7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DOI:10.16681/ki.wcqe.202320039作者简介:胡思奇(1989),女,助理研究员,常州大学中吴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导学关系异化与优化。注:本文系江苏省 2022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的形成、效应与治理研究”(编号:B/2022/01/58);江苏省 2022 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心理契约视角下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治理策略研究”(编号:JGKT22赃C066)。摘要:为了优化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为国家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文章首先阐释了共生理论下导学共

2、同体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破解对策。关键词:导学共同体;共生理论;研究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20-0163-04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而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为国家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

3、人才,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学关系始终存在,并贯穿全程,高质量的培养过程对培养结果发挥决定性作用。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研究、学会做人2。因此,导学共同体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导学关系优化的必然结果。一、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的内涵阐释“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范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用于描述藻类与真菌这两种不同物质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后经范明特等世界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共生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并将运用范畴扩大至生态、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我国专家袁纯青对共生理论进

4、行创新,使之适用于社会科学范畴,构建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他指出,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与合作;是自身状态和性质的继承与保留;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观点,并将构成共生的三大要素概括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3。(一)共生单元在导学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作为贯穿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两大主体,是导学共同体的共生单元。研究生因为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研能力与水平、获取学术资源的能力等因素选择其作为自己的导师,而导师则因看好学生的科研素养、发展潜力而选择其成为自己的研究生,让其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个过程本身是相互吸引的,并能通过合作产出更优秀的科研成果4。(二)共生关系导学共同

5、体的共生关系指的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依照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可归纳为寄生型导学关系、偏利共生型导学关系、非对称互惠共生型导学关系及对称互惠共生型导学关系5。有学者将不和谐的导学关系分为导师主导类、学生主导类、导学复合类三大类导学关系,包括八种常见类型,即剥削型导学关系、放任型导学关系、专制型导学关系、逃避型导学关系、应付型导学关系、对抗型导学关系、专业迷茫型导学关系、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6。寄生型导学关系常见的类型有剥削型导学关系、专制型导学关系等,在这种关系中,研究生完全以导师为主,在导师手底下沦为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导师则像“剥削劳动人民的资本家”,通过压榨研究生,让

6、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辅助自己完成课题,产出成果;有的导师则非常独断专制,完全不考虑研究生研究兴趣,直接安排研究生的课题方向,甚至干涉研究生的个人生活。这种关系下的研究生多数是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胡思奇(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213164)消极怠工的,甚至是厌恶反抗的,这不仅不利于其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还会在很多年后成长为导师时,同样套用这种导学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偏利共生型导学关系中,常见的类型有放任型导学关系等,在这种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虽然是合作交流的,但由于导师过于放养,对研究生鲜少过问,加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缺乏沟通,两者结合的团队效用完全发挥不出来,导致研

7、究生的参与感不强,学术科研水平得不到提升。非对称互惠共生型导学关系中,常见的类型有逃避型导学关系、专业迷茫型导学关系等,在这种关系中,导学两者之间的物质传递及能量交换不对称,通常表现为“学”的效用无法被发挥出来,共生的成果比较有限。研究生中不乏有科研能力较弱的人,他们因为无法按时完成科研任务等而感到自卑与焦虑,因而选择拒绝与导师沟通,这样不仅不能解决自身问题,还会与导师渐行渐远,引起导学关系的异化;还有一些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和接受调剂的研究生,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没有清晰的研究方向,且与导师缺乏沟通,走一步看一步,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对称互惠共生型导学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能够充分发挥两大主体

8、的主观能动性,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沟通及时、有效,形成良性导学互动机制,能量交换对称,新能量可持续产生,真正做到了导师与研究生的相互成就,是和谐的导学关系,是未来导学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三)共生环境导学共同体的共生环境指的是影响导学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外部因素。有学者认为共生环境作为一种理性生成环境,包含制度环境、伦理环境及文化环境7。影响导学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宏观层面有国家针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及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中观层面有学校针对研究生培养作出的一系列规划,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微观层面有学院为研究生制定的一系列培养计划,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

9、项目、交流平台等。近几年,影响导学关系存在与发展的伦理环境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会在教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一位优秀的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帮助并引导研究生优化知识结构,深挖钻研科学问题,还需引导研究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研究生要在导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优化思维价值体系8。影响导学关系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环境指的是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对研究生价值观、道德品格等方面的引导。不少专家认为导学共同体不仅是学术共同体,更是价值共同体9。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榜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对研

10、究生价值观的建立、思想体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对于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应及时制止并纠正。导学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价值影响也是双向的,研究生的一些新的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也会在与导师的一次次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导师,令导师更新自己的价值体系。然而从性质上来说,对导学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甚至还有中性的,对此,对正向影响因素要予以强化与激励,对反向影响因素要予以消解与纠正,对中性影响因素要予以刺激并改善,使其转变为正向影响因素。二、共生理论下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一)共生单元:定位偏差,导学匹配失误在以往的研究生教育及培养过程中

11、,导师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对研究生的知识产出、论文认定等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被认为是绝对的核心。研究生选择导师通常是因为导师名声在外及科研能力与水平高。在理想的导学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作为两大共生单元,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是从属与附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相互成就的一个有机整体。然而现实情况是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完全忽略了自身在这一整体中的存在与作用,因导师的道德素质、指导风格的差异或完全依附于导师,沦为导师的“员工”,或完全游离于导师之外,变成自己单干,无法发挥出导学两者共生的效用。不仅如此,导师在选择研究生时同样存在匹配失衡的问题。导师选择研

12、究生时优先看学生本科时的专业及科研素养等,优先录取与自己比较“对口”的学生。但由于两者接触较少,仅凭短短的面试期间的沟通并不能形成准确的认知,而导学双方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是否能在目标认识上达成一致,对导学关系的走向起关键性作用10,于是就出现了导学之间预期与现实反差极大的情况:导师研究的方向与学生自己的志愿完全不搭界,志向不同,有劲不往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一处使,致使导学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导致导学关系紧张11。(二)共生关系:沟通低效,导学关系异化传统的线下导学互动模式是在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在一个

13、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里,进行较集中的知识传授、科学研究、论文指导等活动,这样的物理空间可以是教室、会议室,也可以是图书馆。在线下导学互动中,导师与研究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行传授知识、科学研究等活动,这种方式的导学互动是真实的、高效的。有专家指出,公共精神是支撑导学科研共存的精神内核,线下导学互动是一种通过共参、共建、共议和共享等行动方式激发和汇聚研究生集体智慧与共同意志的对话协作机制1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加之一些不可抗力的影响,高校在未做好充分准备时被迫快速完成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传统的线下导学

14、互动模式也转变成了新型的线上导学互动模式。固定的物理空间变成了虚拟的直播间、网络会议室等网络空间,固定的时间变成了随时随地可以退出的时间段,面对面的沟通变成了微信里的聊天记录。这是互联网空间作出的一个新的尝试,即在资源共享中融入外界信息的多元观点,借此拉近教学与学习、实践及生活的距离13。然而现实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由于导学双方对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度不同,线上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导学双方缺少面对面的沟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大大削弱了研究生的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强化了研究生的离散心理。不仅如此,线上沟通极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导师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对相同

15、字句形成的理解差异较大,故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导师与学生极易产生误会,不利于形成友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容易引起导学关系异化加剧的问题,进而衍生出放任型导学关系、逃避型导学关系等不和谐的导学关系。(三)共生环境:政策架空,思政教育不足制度环境是影响导学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上下联动,缺一不可。中央层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并颁发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等,并希望各地政府、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并落实。然而事实上,颁布的制度到中观层面就逐渐浮于表面,演变成空喊口号,

16、到了微观层面更是难以落实,如部分学院没有结合实际,针对自身建设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如此,学校的导学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在评价导师时仍将视线集中于科研,对导师思政教育、师德师风的评价少之又少。此外,伦理环境与文化环境同样重要。近年来,导师行为不端事件频频出现,导致其从前德高望重的为人师表形象大打折扣。究其根源,主要是由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到位、思政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即无论是学校招聘人才,还是研究生选择导师,通常是将科研水平及所能获取的资源平台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甚至是唯一考虑因素,而忽视了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师德师风等是影响文化环境与伦理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学校逐渐

17、认识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颁布了一系列举措,如强制性要求导师在授课环节中插入十到十五分钟思政教育内容,校领导随机抽查并旁听;鼓励学生举报导师课堂不合规的地方;等等。然而这些举措治标不治本,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并不会使导师自省其身,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对此,只有让导师认识到自身的思政教育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三、共生理论下的导学共同体构建的破解对策(一)共生单元:健全导学权责机制,保障学生自主权益导学共同体的两大共生单元,即导师与研究生是合作共生的。要想促成导学关系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确保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明确研究生的权益边界。这就要求学校、学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与搭建支撑平台,平

18、衡导学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引导双方由导师为大向导学平等方向转变。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及学院应该遵循公平公正、权责分明、激励导向、多元参与的原则,以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身份意识,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并促使研究生愿意全身心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导学双方志向相合,学校及学院应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研究生的选题权、导师转换权等权利,从而刺激研究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潜力。例如,对初入校的研究生设置一个导师“试用期”机制,使导学双方可以就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规划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在“试用期”结束后,研究生有权选择留下或退出导师团队。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导师和研究生志向相合

19、,劲往一处使,才能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二)共生关系:完善导学沟通机制,探索线上导学模式对称互惠共生型导学关系要求导学双方之间能量与物质交换双向互动,因此导学双方的“共情”“共参”是关键。导师层面上,导师应充分给予研究生理解与尊重,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师门会、“一带一”互助会等形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共情力,凝聚学术向心力。研究生层面上,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与学院组织的各项交流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门一起讨论,向导师直抒己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促成导学能量双向流动。学校、学院等组织层面上,学校与学院应加构建并优化多层次、多元化沟通平台,如推广实行Semin

20、ar、Workshop 等研学机制,设立导学交流平台专项经费等为导学沟通与交流提供物质保障。针对虚拟的线上交流平台,学校及学院层面应积极探索有效沟通的线上导学模式。首先,要正视线上导学互动模式,从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实现导学互动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资源的获取与分享变得快速但准确率有所下降,学校必须适应并创建多情境导学空间,增加导学双方的体验感,调动导学双方参与积极性,如可设置多个模块、多个节点,使导学双方在恰当的时机自主学习与交流;学校还可在技术层面提供支持,将导学共同学习、交流的数据存于云空间,以方便随时调取,为导学科研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三)共生

21、环境:加强导师思政教育,优化导师评价体系导师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责任人,导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为人处世的品行及获取资源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及思政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及学院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把好思政教育关,一方面,可设计并组织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立体型培训活动,包括举办思政主题或师德师风主题的微型论坛,并邀请专家参与;组织集中研讨活动,进行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或解决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可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激励惩罚措施,推行师德师风建设。例如,针对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树立师生典范;对有违反师德师风建设行为者予以警告、处分,或

22、实行一票否决制。为了调动导师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优化导师评价考核体系,规避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师德师风建设、思政教育的相关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并适用于职称评审考核范围。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导师的自我评价、研究生评价、教育督导、同行之间的评价,以及主管部门的评价,以确保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研究生导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提供助力。四、结语优化研究生导学关系能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优化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导学共同体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背景下导学关系优化的必然结果。基于共生理

23、论,针对目前存在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方面的问题,各方应着力从加强导学权责机制,保障学生自主权益;完善导学沟通机制,探索线上导学模式;加强导师思政教育,优化导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加以破解,以助力良性循环的导学共同体的构建。参考文献: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0-07-29)2023-03-20.https:/ 彭明祥,周勇,龙宇.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23,9(11):83-86.3 袁纯青.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 姚文君.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2.5

24、 樊小杰.共生理论视角下导学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J.江苏高教,2022(11):105-108.6 梁社红,刘艳,朱婉儿,等.导学关系困扰类型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50-54.7 李海英,龙宝新.共生理论下全科教师培养共同体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3(3):52-57.8 吕经纬,李思瑶,焦振威.新时代构建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路径探索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2(1):192-200.9 张荣祥,马君雅.导学共同体:构建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新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32-36.10 常海洋,杜静.走向交往理性的研究生导学关系: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高教探索,2023(2):94-99.11 陈武元,阮慷.导学关系的和谐建构研究:基于互惠利他理论的导学匹配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1):109-117.12 陈振中,车越彤.基于知识生产的导学科研共同体的建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1):36-42.13 张静.导学共同体:概念辨析、运行阻碍与现实重构J.高教论坛,2023(1):97-101.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0 月第 9 卷第 20 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