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b****t 文档编号:14867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150 B 51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26942016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 2016 - 09 - 27 发布 2016 - 11 - 27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21/T 2694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是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的。 本标准由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圣聪、印明昊、张涛、于德强、包玉龙、毕成隆、孟雪松、袁旭、邹士广。 DB21/T 26942016 1 星鲽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程 1 范

2、围 本标准规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与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繁育的环境条件、亲鱼培育、促熟与催产、孵化、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成和病害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工厂化人工繁育及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 1011

3、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SC 1012 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3 环境条件 3.1 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应符合 GB/T 18407 第 4 部分的规定要求。 3.2 水质要求 繁殖及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要求。 4 亲鱼培育 4.1 亲鱼选择 应选择个体健康、性成熟,经检疫合格的亲鱼。雄鱼应在3龄5龄,雌鱼应在4龄6龄。 4.2 培育设施 包括培育池、控温设施、控光设施、充气设施、水处理设施及进排水系统。培育池形状应为圆形或抹角四方形。池底为坡度 15的倒圆锥形。面积为 40 m2 150 m2,池深为 0.8 m 1.6 m。 4.3 培育条件 光照强

4、度:200 lx 600 lx; 水温:5 20 ; DB21/T 26942016 2 溶解氧: 5 mg/L; pH 值:7.8 8.3; 盐度:25 33; 氨氮: 0.02 mg/L; 亚硝基氮: 0.02 mg/L; 培育用水:为砂滤自然海水。 4.4 亲鱼放养 亲鱼应在繁殖前 5 个月 7 个月放入亲鱼培育池, 密度为 1 尾/m2 2 尾/m2。 放养方式为雌雄混养,雌雄比为1:2。 4.5 饵料 4.5.1 饵料种类 新鲜的鱼、虾及贝类。 4.5.2 饵料投喂 应按亲鱼体重的 1 % 3 % 投喂,每日 1 次 2 次。 5 促熟与催产 5.1 促熟 条斑星鲽应由自然水温 12

5、 逐渐降至 5 ,每日降温不应超过 0.5 。恒定 7 d 10 d 后,每日 0.2 升温至 8 恒温培育。控光应在(16 h 18 h,光强应在 200 lx 500 lx)。 圆斑星鲽应由自然水温降至 12 ,恒温培育。 控光应在(16 h 18 h,光强应在 200 lx 500 lx)。 5.2 催产 5.2.1 催产季节 应在1月下旬至 3 月上旬。 5.2.2 催产鱼的选择 应选择腹部隆起、泄殖孔略扩大,生殖突微红、性腺发育到IV期中后期的雌鱼和轻挤下腹有线状乳白色精液溢出的雄鱼。催产亲鱼雌、雄配比为 1:2。 5.2.3 催产注射 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

6、素类似物(HLRH-A3)催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应符合 SC 1011 的规定要求,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应符合 SC 1012 的规定要求。应混合使用进行催产注射。 催产应分两次,第一次应用 HCG 400 IU/kg,第二次应用 HCG 200 IU/kg + LHRH-A3 20 g/k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时,应将所选亲鱼上半部分托出水面,在胸鳍基部无鳞的凹入部向前刺入后,注入催产激素,深度为 1 cm 1.5 cm。 DB21/T 26942016 3 5.3 人工授精 5.3.1 授精时机判断 应轻轻挤压雄鱼腹部精巢, 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溢出, 遇水即散。 雌鱼腹部隆起明显, 泄殖

7、孔松开,生殖器红肿,应轻挤腹部,有游离卵粒流出。应取卵粒浸于透明液(透明液配制:无水乙醇 85 %,福尔马林 10 %,冰乙醇5%)2 min 3 min,逆光肉眼观察卵的形态,卵粒应晶莹透亮,形态规则,大小均匀。 5.3.2 人工授精方法 选取生殖孔红肿雌鱼麻醉后, 应用干净的湿布包住其头尾, 露出腹部及生殖孔, 一人应握住头尾部,另一人应从后向前挤其腹部,将卵挤入无水容器中,挤雄鱼精液 5 滴 10 滴,用玻璃棒搅动 3 min 5 min,放入过滤海水静置 10 min,应选取上浮卵放入孵化器,操作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 5.4 亲鱼产后护理 产后鱼应按 5万IU/kg 15万IU/kg注

8、射青霉素后,转入培育池弱光、微流水培育,水深不应低于1.2 m,溶解氧应大于5 mg/l,保持环境安静。增投鲜活饵料。 6 孵化 6.1 孵化工具 应使用孵化网箱或孵化桶进行循环水孵化。 孵化网箱:应用 60 目或 80 目筛绢制成的倒圆锥形网兜,直径为 60 cm、高为 60 cm,吊挂在水泥池内,箱体浸没 2/3 在水中。 孵化桶:为 0.3 m30.5 m3的倒圆锥形孵化桶,底部呈漏斗状,可连续充气和流水,并配套相应规格的支架。 6.2 孵化条件 水温应控制在 7 9 ,溶解氧不得小于 5 mg/l,盐度 30 33,光照 300 lx 500 lx,pHpH 值7.8 8.3。 6.3

9、 孵化方法 应将鱼卵缓慢均匀散布于网箱中孵化,网箱水体微流水。待鱼卵黏性消失后,应将受精卵转移到孵化桶内,水流大小应以卵粒恰能冲起并均匀散布于桶中。放卵密度为15万粒/m320万粒/m3。孵化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出现霉卵,应及时清除。 7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分为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 7.1 前期培育 7.1.1 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应采用砂滤自然海水,前期培育条件见表1,培育池面积为 20 m2 40 m2,池深为1 m1.5 m,培育密度为 1 万尾/m3。培育期间投喂经营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应使褶皱臂尾轮虫密度达到5个DB21/T 26942016 4 /ml 10 个/ml。当仔鱼摄食

10、后,水体中褶皱臂尾轮虫密度降至为 5 个/ml时,再次投喂。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前,应对褶皱臂尾轮虫用高锰酸钾水浸泡 5 min。向仔鱼池中增投小球藻,小球藻密度应保持在2 105 个/ml 3 105 个/ml。 表1 前期培育条件 光照强度 200 lx 600 lx 盐度 30 33 水温 10 17 氨氮 0.02 mg/L 溶解氧 5 mg/L 亚硝基氮 0.02 mg/L pH 值 8.08.3 7.1.2 日常管理 应每日定时监测、记录溶解氧、pHpH值、温度、氨氮、亚硝基氮,使水质指标达到培育要求。应注意观察鱼苗活动情况,出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每日换水2次.初始换水量为10%,经15

11、 d培养,日换水量逐渐加到到100%。当 20d,鱼苗全长达到 8.7 mm 9.5 mm时转入后期培育。 7.2 后期培育 7.2.1 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应经 60 目筛绢过滤,后期培育条件见表 2,培育池面积为 20 m240 m2,池深为 1m1.5 m,培育密度为 1500 尾/m32500 尾/m3。 20 d45 d 时,鱼苗全长至 9.5 mm11.4 mm 时,应继续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并增加卤虫幼体,卤虫幼体投喂密度为 1 个/ml3 个/ml,水中保持不应低于 1 个/ml。 45 d 60 d 时,应停喂褶皱臂尾轮虫及小球藻,逐步投喂微颗粒饲料,粒径为 400m,日投喂量应

12、按鱼体总重的 50 % 80 %计,日投喂 4 次 6 次。 60 d 驯食后,应全投喂颗粒饲料,粒径为 600m,日投喂量应按鱼体总重的 30%50%计,每日投喂 6 次 8 次。 表2 后期培育条件 光照强度 200 lx 500 lx 盐度 30 33 水温 17 20 氨氮 0.02 mg/L 溶解氧 5 mg/L 亚硝基氮 0.02 mg/L pH 值 8.08.3 7.2.2 日常管理 应按本技术规范中7.1.2的规定要求进行日常管理,每日吸底一次,清除粪便、残饵、死苗;每日换水 1 次 2 次,日换水量逐渐增加到200%。鱼苗全长应达到 50 mm时转入商品鱼养成阶段。 7.3

13、商品苗种质量 7.3.1 规格 全长达应到 50 mm以上。 7.3.2 形态 DB21/T 26942016 5 体型应正常,无畸形、无病害,机械损伤率应小于 1 %;体表无伤痕,应光滑无黏液,鳍条无损伤,不充血。 8 商品鱼养成 8.1 苗种来源 商品苗种应符合本技术规范7.3中的规定要求,并经过疫病和药物残留检验合格。 8.2 养殖条件 光照强度:200 lx500 lx; 水温:520; 溶解氧:5 mg/L; pH 值:7.88.3; 盐度:2233; 氨氮:0.02 mg/L; 亚硝基氮:0.02 mg/L; 培育用水:为深井海水或砂滤自然海水。 8.3 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应采用开

14、放流水养殖系统或封闭循环水系统。开放流水养殖系统,应有控温设施、控光设施、充气设施、水处理设施及进排水设施设备;封闭循环水系统应有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调温、增氧、杀菌、回水装置、水质自动在线监控与报警系统设施设备。养殖池形状应为圆形或抹角四方形。池底为坡度15的倒圆锥形。面积为 40 m2 100 m2,池深为 0.8 m 1.6 m。 8.4 放养密度 不同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见表3。 表3 不同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 鱼种规格 开放流水养殖系统 封闭循环水系统 50 g 180 尾/m2300 尾/m2 240 尾/m2500 尾/m2 50 g 100 g 130 尾/m2180 尾/m2 2

15、00 尾/m2240 尾/m2 100 g 150 g 100 尾/m2130 尾/m2 170 尾/m2200 尾/m2 150 g 200 g 80 尾/m2100 尾/m2 140 尾/m2170 尾/m2 200 g 250 g 60 尾/m280 尾/m2 100 尾/m2140 尾/m2 250 g 40 尾/m260 尾/m2 80 尾/m2100 尾/m2 8.5 投饵 不同规格鱼种的饵料投喂量及次数见表4。 DB21/T 26942016 6 表4 不同规格鱼种的饵料投喂量及次数 鱼种规格 饵料投喂量及次数 50 g 按鱼体总重的 3%4%,每日投喂 4 次6 次。 50 g

16、100 g 按鱼体总重的 2%3%,每日投喂 2 次3 次。 100 g250 g 按鱼体总重的 1%2%,每日投喂 1 次2 次。 250 g 按鱼体总重的 0.7%1%,每日投喂 1 次2 次。 8.6 日常管理 体重不大于 50 g 时,每半个月倒池一次; 体重大于 50 g 时,每月倒池一次,应按规格分选、计数,分池培育; 应由专人负责投喂,并观察摄食和活动情况,应定期监测水质指标; 开放流水养殖系统,每日换水 1 次2 次,日换水量为 200 % 300 %,每日吸底污一次;封闭循环水系统,每日清洗过滤设备,应检查液氧。紫外线和臭氧发生器设备,应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应做好车间和工具、

17、器具清洁消毒工作。病鱼、死鱼应及时捞出,无害化处理。 8.7 收获 规格应达到 750 g 以上,即可作为商品鱼销售,未达到销售规格者继续养殖。 9 病害防控 9.1 鱼苗、大规格鱼种入池前,应进行严格隔离消毒。 9.2 投喂鲜杂饵料时,应定期添加维生素 E 和维生素 C,用量为 200 mg/kg。 9.3 培育池和培育用具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各种工具应专池专用。 9.4 夏季应做好降温工作,冬季应做好保温工作,确保水温恒定。 9.5 病鱼、死鱼应及时捞出,作焚烧、深埋处理。 9.6 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应定期使用低聚糖、多维营养添加剂或益生菌微生态制剂,渔用药物使用应符合 NY 5071 的规定要求。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