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 o.8(下)2 0 2 3高中语文新高考古诗鉴赏教学策略研究郭晓琳(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四中学 3 5 1 1 1 1)摘要: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实行,高考逐渐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意味着以往“套路式”解题的思路将不复存在,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将逐渐成为教学的关键。文章从新高考视角入手,分析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并基于教学现状给出相应的创新策略。关键词:高中教育 古诗鉴赏 教学策略 在全面推行核心素养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教学的良性发展也就成为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较为整齐的句式,同时讲究平
2、仄和韵律,是一种极具美感的汉语文学形式。从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侧重点的转变层面来看,新高考反套路类型的题目占比明显增多。例如,2 0 2 2年高考第一卷的古代诗歌阅读一题中,问题的设问形式就转变为了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与以往相比,这种题型无疑更加考查学生“硬实力”,而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古诗词鉴赏教学对应了学生传统文化观念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精神文化,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为让新生代学生体会古诗之美,就需要对古诗鉴赏教学进行创新。一、新高考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分析1.鉴赏教学方式单一
3、化古诗词是高考一大题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将往年考试的题型进行整合,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此来达到提高成绩的效果。从学生视角来看,这种讲解方式过于单一,他们并未了解到古诗鉴赏学习的重要性,仅将这一类型的题目当作提升分数的工具。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2.过度强调套路式回答高考是学生基础教育的终极测验,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普遍对学生成绩较为关注。应试化教学思想就这样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目前,就高考古诗鉴赏类题目而言,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解题“套路”。这些考试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做题效率,提高
4、成绩,但从教学结果上来看,学生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他们只是记住了应对考试的方法。这显然与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违背,导致许多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后缺乏实践能力,独立探究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这一理念在古诗鉴赏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古诗鉴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古诗词的语言较为精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距,学生学习起来
5、十分吃力,如果46学科教育S u b j e c t E d u c a t i o nN o.8(下)2 0 2 3教师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丧失兴趣。二、新高考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策略研究1.推动精准化古诗鉴赏复习学生在接触古诗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与自身学习特点以及学习经历有关。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古诗的学习和复习,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一大问题。诸如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缺乏古诗词鉴赏技巧的学生来说,应该着重带领他们复习基础知识,了解古诗词的基础结构,从课内古诗词入手,巩固他们基础,对古诗词鉴赏有一个简单印象。面对基础良好,但知识面不足的学生,则应该更多强化
6、课外拓展训练,让学生了解在遇到陌生诗词时如何提炼关键字、解读关键诗句,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统编版新高一必修上册教材的古诗词复习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安排三个层次的复习任务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一层面为基础巩固,考虑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结合注释以及课堂中讲解,用自己语言对这些古诗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学生能够快速复习浏览教材中古诗词,加深印象。例如,针对 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学生需要在译文中体现陶渊明虽然不谙农事,但依然坚持自己想法,辛勤耕作的态度,还可以结合作者个人生平来了解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
7、词鉴赏习惯,为后续阶段复习奠定基础。第二层面为强化记忆,在学生完成第一层面任务的基础上,借助翻译内容还原原本的诗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语句的基本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生字词含义有所了解,因此,在这个阶段复习效率也会更快。在学生基本完成之后,要求学生逐步脱离译文,背诵相关古诗词。例如,一些学生原本在背诵 虞美人 这首词时,已经了解到诗人作为南唐后主、一个亡国之君,回忆过往的种种经历,所表达出的悲哀之情,因此记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样的诗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第三层面为拓展训练,旨在帮助那些完成了基础练习的学生拓宽视野,引入课外诗词,让学生结合已经
8、学习过的古诗词鉴赏技巧来解读这些诗句,提高古诗鉴赏硬实力。例如,学生在阅读 归园田居(其二)的过程中,就能通过“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来体会作者陶渊明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内心,由于学生在学习 归园田居(其三)已经对作者的个人生平背景有所了解,在解读这一篇诗词时相对而言就会更加快速。教师还可以找到一些其他同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在结合作者背景、关键诗句、重点文字的前提下,尝试对陌生的古诗词进行赏析。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能力,不只是单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从而实现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2.强化学生古诗鉴赏硬实力古诗鉴赏硬实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陌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即在不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是否能
9、够明确地解析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除了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和意识以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古诗词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训练。首先,结合作者生平背景以及诗词创作经历是一种常用的古诗词鉴赏技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时来为学生普及这些作者的经历,从而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成为学生写作资源的积累,应用到作文写作当中,一举两得。其次,还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诗句和关键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炼字,在练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技巧,形成自主认识。这样一来,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硬实力。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普及一些鉴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
10、怎样充分利用试卷下方的注释等,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诗句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效率。例如,在古诗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 夜书所见 这首诗,让学生思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诗中“送”和“动”分别表56N o.8(下)2 0 2 3达了怎样的含义,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送”和“动”将秋风以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更进一步衬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像这样,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炼字以及诗歌鉴赏能力,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古诗鉴赏兴趣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晦涩难懂,再加上“填鸭式”教学方法,许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为解
11、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魅力,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例如,针对部分背诵古诗词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趣味接龙活动,来活跃教学气氛。在活动中,学生要借助教材目录,以随机抽选的方式说出对应的诗句,在规定时间未能正确回答诗句的学生需要上台表演一个节目作为惩罚。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趣味游戏“谁是卧底”的游戏规则,学生拿到含有对应的诗句的纸条,在每个环节需要说出诗句的特征,由其他学生猜测学生代表的诗句来找出“卧底”。对于学习压力较高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活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压力,既提高了古诗词鉴赏教学趣味性,又在趣味互动中
12、丰富了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游戏环节中能够充分考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熟悉情况,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之处,查漏补缺,利用考前时间弥补自身问题,体现了双减教育视角下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主题的小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课外古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需要从作者背景、内容翻译、作品赏析等多个角度对这些诗词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当教师为班级内部其他学生分析这类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让学生站在教师视角,在做好充分前期准备的前提下开展古诗词鉴赏讲解,既能够作为课内教学补充,在学生准备讲解过程中,也会对自身选取的古诗词产生较为深刻印象。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
13、,分析在讲解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将学生的共性问题作为后续教学依据,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在丰富课外活动的同时,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三、结语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也令许多教师和学生十分头疼。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核心素养培养涉及较少。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开展分层教学,创设趣味活动,从兴趣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为学生树立古诗词鉴赏技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古诗词魅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时,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参考文献1 任焕宁.探讨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J.中华辞赋,2 0 1 9(5):4 8.2 刘宏业.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 0 1 7(8):7 5-7 8.3 王 龙 飞.从 高 考 古 诗 鉴 赏 试 题 看 高 中 古 代 诗 歌 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 0 1 6.4 汤婴.论 高 考 古 诗 鉴 赏 题 对 高 中 古 诗 教 学 的 导 向 作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 0 1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