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徒**** 文档编号:147185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GBT51003-2014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T 51003 - 2014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mineral admixture2014-05-16 发布 2015-02-0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T e c hnic a l c o d e f o r a ppl ic a tio n o f mine r a l a d mix tur eG B / T 5 1 0 0 3 - 2 0 1 4主编部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 0 1 5 年2 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4 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T e c hnic a l c o d e f o r a ppl ic a tio n o f mine r a l a d mix tur e GB/T 51003 - 201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85 0 X 1 1 6 8毫 米 1 / 3 2 印张:1 % 字数:5

3、1 千字 2 0 1 4 年 9 月第一版 2 0 1 4 年 9 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 0 . 0 0元 统一书号:1 5 1 1 2 2 3 95 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 邮政编码1 0 0 0 3 7 )本社网址: http : / / w w w . c a b p. c o m. c n 网上书店:http:/ / w w w . c hina - b uil d ing , c o m. c 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 告第 4 1 6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

4、,编号为 G B / T 5 1 0 0 3 - 2 0 1 4 ,自 2 0 1 5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 0 1 4 年 5 月 1 6 日3前 目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 关于印发 二二 二 三年度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 ( 建标 2 0 0 3 1 0 2 号) 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工程 调研、认真总结了我国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应用的实践经验、 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

5、查 定稿。本规范共分6 章和5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 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掺矿物掺合料混 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等。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研究中心国家标准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 术规范 管理组( 地址:北京 北 三环 东 路3 0 号,邮政编码: 1 0 0 0 1 3 ) o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田华和众混凝土搅拌站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6、沈阳北方建筑材料试验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华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天恒泓混凝土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集团商品混凝土中心4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 北京新奥混凝土有限公司 云南建工集团混凝土公司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环保分院 北京新航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太原智海集团有限公司 建研建材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上海宝钢生产协力公司 舟山弘业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铁岭三环新型材料厂 柳州万诚混凝土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仁瑜韩素芳路来军于 明覃维祖马锋玲徐 欣王安岭王章夫施钟毅于大忠高金枝李路明瞿庆华韩先福李昕成朱桂林张京涛贾福根谢友均田冠飞周 群孙树杉刘建生1 徐 栋 厚 丨

7、李章健周岳年王宇杰宋东升周 虹康 明王彩英谢岳庆本规范主要审查人:陈肇元甄永严艾永祥谢永江田 培阎培渝张国志谭洪光闻德荣次1 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术语和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1 术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22 . 2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基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 1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 2矿物掺合料试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 3矿物掺合料的检验与验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4 . 4矿物掺合料存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5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 . . .

10、. . . . . . . . . . . . .1 45 . 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5 . 2配合比设计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6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1 76 . 1混凝土的制备与运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1 76 . 2混凝土的浇筑与成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6 . 3混凝土的养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6 . 4混凝土的冬期施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6 . 5质量检验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2 0附录A 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方法( 气流筛法). . . . . . . . .2 1附录B 矿物掺合料胶砂需水量比、流动度比及活性指数试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附录C 含水量试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附录D 吸铵值试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13、附录E 石灰石粉亚甲蓝值测试方法. . . . . . . . . . . . . . . . . . .3 16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 e ne r a l P r o v is io 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T e r ms a nd S y mb o l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1 T e r ms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2 S y mb o l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B a s ic R e q uir e me 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T e c hnic a l R e q uir e me nts f o r M ine

15、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54 . 1 T e c hnic a l R e q uir e me nts f o r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54 . 2 T e s t M e tho d s f o r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 . . . . . . 94 . 3 I ns pe c tio n a nd A c c e pta nc e o f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16、. . . . . . . . . 1 04 . 4 S to r a g e o f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5 M ix P r o po r tio n D e s ig n o f the C o nc r e te w ith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5 . 1 R ul

17、e o f M ix P r o po r tio n D e s ig n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5 . 2 P r o c e d ur e o f M ix P r o po r tio n D e s ig n . . . . . . . . . . . . . . . . . 1 46 E ng ine e r ing A ppl ic a tio n o f the C o nc r e te w ith 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6 . 1 P r o d uc tio n a nd T r a ns po r ta tio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6 . 2 C a s 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6 . 3 C ur ing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1 86 . 4 W inte r C o ns tr uc tio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6 . 5 Q ua l ity I ns pe c tio n a nd A c c e pta nc e . . . . . . . . . . . . . . . . . . . 2 0A ppe nd ix A T e s t M e tho d f o r the F ine ne s s o f M ine r a lA

20、d mix tur e ( A ir S tr e a m S c r e e n M e tho d ) . . . 2 1A ppe nd ix B T e s t M e tho d f o r the W a te r D e ma nd R a tio ,the R a tio o f F l uid ity a nd the A c tiv ity I nd e x o fM ine r a l A d mix tur e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A ppe nd ix C T e s t M e tho d f o

21、 r the M o is tur e C o nte nt . . . . . 2 8A ppe nd ix D T e s t M e tho d f o r the V a l ue o f A mmo niumA b s o r ptio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A ppe nd ix E T e s t M e tho d f o r the M e thy l e ne B l ue V a l ue o fG r o und L ime s to ne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3 1E x pl a na tio n o f W o r d ing in T his C o d e. . . . . . . . . . . . . . . . . . . 3 4L is t o f Q uo te d S ta nd a r d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A d d itio n: E x pl a na tio n o f P r o v is io ns . . . . . . . . . . .

23、. . . . . . . . 3 71 . 0 . 1 为规范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引导其技术发展, 达到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工程质量、延长混凝土结构物使用寿 命的目的,并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石灰石 粉、钢渣粉、磷渣粉、沸石粉和复合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工程中 的应用。1 . 0 . 3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 2.1术 语2 . 1 . 1 矿物掺合料 mine r a l a d mix tur e以硅、铝、钙等一种或多种氧化物为主

24、要成分,具有规定细 度,掺入混凝土中能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体材料。2 . 1 . 2 粉煤灰 f l y a s h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粉末。粉煤灰按煤种和氧化钙含量 分为F类和C类。F类粉煤灰由无烟煤或烟煤燃烧收集的粉煤灰。C类粉煤灰氧化钙含量一般大于1 0 %,由褐煤或次烟 煤燃烧收集的粉煤灰。2 . 1 . 3 粒化高炉矿渣粉 g r o und g r a nul a te d b l a s t f ur na c e s l a g 从炼铁高炉中排出的,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经淬冷成粒后粉磨所得的粉体材料。2 . 1 . 4 桂灰 s il ic a f ume从冶

25、炼硅铁合金或工业硅时通过烟道排出的粉尘,经收集得 到的以无定形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粉体材料。2 . 1 . 5 石灰石粉 g r o und l ime s to ne以一定纯度的石灰石为原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 材料。2 . 1 . 6 钢渣粉 s te e l s l a g po w d e r从炼钢炉中排出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经消解 稳定化处理后粉磨所得的粉体材料。2 . 1 . 7 憐渣粉 pho s pho r o us s l a g po w d e r用电炉法制黄磷时,所得到的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熔融 物,经淬冷成粒后粉磨所得的粉体材料。2 . 1 . 8 沸

26、石粉 z e o l ite po w d e r将天然斜发沸石岩或丝光沸石岩磨细制成的粉体材料。2 . 1 . 9 复合矿物掺合料 c o mpo und mine r a l a d mix tur e s将本规范所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复合 后的粉体材料。2 . 1 . 10胶 凝 材 料 b ind e r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与矿物掺合料的总称。2 . 1 . 1 1 水胶比 w a te r - b ind e r r a tio 混凝土用水量与胶凝材料质量之比。2.2符 号戽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 )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 g / m3

27、 )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 g / m3 ) ; mc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 g / m3 ) 。33 基 本 规 定3 . 0 . 1 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 盐水泥。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了解水泥中混合材的品种和 掺量,并通过充分试验确定矿物掺合料的掺量。3 . 0 . 2 配制混凝土时,宜同时掺用矿物掺合料与外加剂,其组 分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 通过混凝土试验确定。3 . 0 . 3 掺用本规范以外的矿物掺合料时,应经过系统、充分试 验验证之后再行使用。3 . 0 . 4 矿物掺合料的放射性核素应符合

28、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材 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 B 6 5 6 6 的有关规定。44 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4.1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4 . 1 . 1 粉煤灰和磨细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 1 . 1 的规定。 表4 .1 .1粉煤灰和磨细粉煤灰的技术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F类粉煤灰磨细粉煤灰级别InIn细度4 5 pm方孔筛筛余( ) 1 2 . 0 6 0 0 4 0 0需水量比( ) 95 1 0 5 95 1 0 5烧失量( ) 5 . 0 8. 0 5 . 0 8. 0含水量( ) 1 . 0三氧化硫( ) 3 . 0游离氧化钙( ) 1 . 0氯离子含量( ) 2 . 8比表面积( m

29、 2 / k g ) 5 0 0 4 0 0 3 0 05续表4.1. 2项 目技术指标级 别S 1 0 5S 95S 7 5活性指数( )7 d 95 . 7 5 5 52 8d 1 0 5 95 7 5流动度比( )1. 95含水釐 1 . 0三氧化硫( ) 4 . 0氯离子含量( ) 0 . 0 6烧 失 量 ( ) 854 . 1 . 3 硅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 1 . 3 的规定。表4 .1 .3硅灰的技术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项 目技术指标比表面积( m 2 / k g ) 1 5 0 0 0烧 失量 ( ) 85需水量比( ) 85氯离子含量( ) 0 . 0 2含水量( )

30、7 5细 度 ( 4 5 M m 方孔筛筛余)( % ) 6 02 8d 6 0流动度比( ) 1 0 0含水量( ) 1 . 0亚甲蓝值 4 0 0密 度 ( g / c m3 ) 2 . 8含水量( ) 1 . 0游离氧化钙含量( ) 3 . 0三氧化硫含量( ) 1 . 8活性指数( )7 d 6 5 5 52 8d 80 6 5流动度比( ) 90安定性沸煮法合格压蒸法( 当钢渣中氧化镁含量大于1 3 % 时应检验合格)注:碱度系数是指钢渣粉中的氧化钙含量与二氧化硅和五氧化二磷含量之和的 比值。4 . 1 . 6 磷渣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 1 . 6 的规定。表4 .1 .6磷渣

31、粉的技术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级别L 95L 85L 7 0比表面积( m 2 / k g ) 3 5 0活性指数( )7 d 7 0 6 0 5 02 8d 95 85 7 0流动度比( ) 95密 度 ( g / c m3 ) 2 . 8五氧化二磷含量( ) 3 . 5碱含量( N a 2 0 + 0 . 6 5 8K 2 0 ) ( % ) 1 . 0三氧化硫含量( ) 4 . 0氯 离 子 含 量 ) 0 . 0 67续表4.1. 6项 目技术指标级别L 95 L 85 L 7 0烧失量) 3 . 0含水量( )804 . 1 . 7 沸石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 1 . 7 的规定。表

32、4 .1 .7沸石粉的技术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级别In2 8d 活性指数( ) 7 5 7 0细 度 ( 80 / ix m方孔筛筛余)) 4 1 0需 水 量 比 ) 1 2 5 1 3 0 1 0 04 . 1 . 8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 1 . 8 的规定。 表4 .1 .8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项 目技术指标细度_ 4 5 pm方孔筛筛余( ) 3 5 0活性指数( )7 d 5 02 8d75流动度比( ) 1 0 0含水量( ) 1 . 0三氧化硫含量( ) 3 . 5烧 失量 ( ) 5 . 0氯离子含量( )r - H N 1C O_章岗拄蛾举刼L O卜0 0

33、I 谳邾124 . 3 . 3 矿物掺合料的验收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 矿物掺合料的验收应按批进行,符合检验项目规定技术 要求的方可使用。2 当其中任一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要求,应降级使用或不 宜使用;也可根据工程和原材料实际情况,通过混凝土试验论 证,确能保证工程质量时,方可使用。4.4矿物掺合料存储4 . 4 . 1 矿物掺合料存储时,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得 与其他材料混杂。4 . 4 . 2 矿物掺合料存储期超过3 个月时,使用前应按本规范第 4 . 3 . 2 条和第4 . 3 . 3 条进行复验。135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5.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5 . 1 .

3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强度 标准值的保证率和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施工要求,采用实际工程 使用的原材料,按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 J 5 5 的有关规定进行。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设 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 . 1 . 2 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后,在工程中使用时仍应通过开盘 鉴定和试浇筑予以验证。5 . 1 . 3 矿物掺合料的品种和掺量,应根据矿物掺合料本身的品 质,结合混凝土其他参数、工程性质、所处环境等因素,宜按下 列原则选择确定:1 混凝土的水胶比较小、浇筑温度与气温较高、混凝土强 度验收龄期较长时,矿物掺合料宜采用较大掺

35、量;2 对混凝土构件最小截面尺寸较大的大体积混凝土、水下 工程混凝土以及有抗腐蚀要求的混凝土等,可在本规范表5 . 2 . 3 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矿物掺合料的掺量;3 对于最小截面尺寸小于150_的构件混凝土,宜采用 较小坍落度,矿物掺合料宜采用较小掺量;4 对早期强度要求较高或环境温度较低条件下施工的混凝 土,矿物掺合料宜采用较小掺量。5.2配合比设计步骤5 . 2 . 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首先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性能要求确定配制强度,选择用水量和 砂率。145 . 2 . 2 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进行系统配合比试验,建立胶 水比与强度关系式时,可采

36、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并应根 据设计和施工要求,按经试验建立的强度关系式计算混凝土的水 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及其他组分的用量。5 . 2 . 3 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结构特点,混凝土中矿物掺 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最大百分率(/V宜按表5 . 2 . 3 控制。表5.2.3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 洱)限值矿物掺合料 种类水胶比水泥品种硅酸盐水泥( % )普通硅酸盐水泥( % )粉煤灰 ( f 类 I、n 级) 0 . 4 0 4 5 0 . 4 0 4 0 3 0粒化高炉 矿渣粉 0 . 4 0 6 5 0 . 4 0 5 5 4 5硅灰 1 0 1 0石灰石粉 0 . 4 0

37、 3 5 0 . 4 0 3 0 2 0钢渣粉 3 0 2 0磷渣粉 3 0 2 0沸石粉 1 5 1 5复合掺合料 0 . 4 0 6 5 0 . 4 0 5 5 4 5注:1 c类粉煤灰用于结构混凝土时,安定性应合格,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但不应超过本表中F类粉煤灰的规定限量;对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 不得用C类粉煤灰。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 1 5 时,粉煤灰的级别和最大掺量可不受表5 . 2 . 3 规定的限制。3 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上限掺量。5 . 2 . 4 掺合料用量应按下式计算:m = mb j3b ( 5 . 2 . 4 )15式中:每立

38、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k g / m3 ) ; mb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 k g / m3 ) ; 戽矿物摻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 ) 。5 . 2 . 5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及最大水胶比 宜按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 J 5 5 的要 求控制。5 . 2 . 6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应按下式计算:mc = mb m ( 5 . 2 . 6 )式中:mc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k g / m3 ) 。5 . 2 . 7 按质量法或绝对体积法确定单方混凝土的砂、石用量, 应最后通过试配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直至符合要求,提出混

39、凝土设 计配合比;再根据现场粗细骨料实际含水量调整后,方可签发混 凝土施工配合比。5 . 2 . 8 外加剂的掺量应按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计。166 摻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工程应用6.1混凝土的制备与运送6 . 1 . 1 制备混凝土时,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并应适当延长搅 拌时间。6 . 1 . 2 各种矿物掺合料的计量应按质量计,每盘计量允许偏差 应为 2 %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应为1 %。6 . 1 . 3 混凝土运送到浇筑点时,应不分层、不离析,并应保证 施工要求的工作性和均匀性。6.2混凝土的浇筑与成型6 . 2.1混凝土运送到现场时,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 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 .

40、 2 . 1 的规定。表6 .2 .1混凝土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mm)要求坍落度允许偏差 1 0 0士 3 06 . 2 . 2 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其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 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6 . 2 . 3 当混凝土自由倾落的高度大于3 . 0 m时,宜采用串筒、 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辅助设备。6 . 2 . 4 振捣时,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振捣,并不得利用振 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混凝土初凝后,不应受到二次振动。 6 . 2 . 5 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振捣,并应避免漏振或过振。17振捣后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明显的掺合料浮浆层。并应注意下列 事项:1

41、 应选用每分钟频率不少于4 5 0 0 脉冲的高频振捣器振捣。2 分层烧筑的混凝土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捣,进行 后一层混凝土振捣时,振捣器必须插入前一层混凝土约50_ 深度中。插人时应采用快插慢拔法。3 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得超过有效振动半径的1 . 0 倍。 当浇筑厚度不大于2 0 0 mm且表面积较大的平面结构或构件时, 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动成型,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覆盖已振实 部分混凝土边缘。4 振捣时间宜按拌合物稠度和振捣部位等不同情况,控制 在 1 0 s 3 0 s 内,当混凝土拌合物表面出现泛浆、基本无气泡逸 出,可视为已捣实。6 . 2 . 6 对板类构件,应至少对混凝土

42、进行两次搓压,必要时还 可增加搓压次数。最后一次搓压应在泌浆结束、初凝前完成。 6 . 2 . 7 混凝土在高温或多风环境中浇筑时,应减少暴露的工作 面,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6 . 2 . 8 厚度在300_以上的混凝土构件,应先进行混凝土温 度计算或试浇筑施工,并在实体构件中设置测温点,监测混凝土 内部各点的温度发展。6.3混凝土的养护6 . 3.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覆盖混凝土表面;在高温季节、 大风、日照较强等环境中或采用水胶比小于0 . 4 0 的混凝土施工 时,浇筑后应立即覆盖混凝土表面,并进行保湿养护。初凝后, 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持续的加湿、保湿和保温养护。6 . 3 . 2 对

43、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可单独或组合使用下列养护 方法:1 延长拆模时间;2 在混凝土表面覆盖防水分蒸发薄膜;183 使用保水保温覆盖物( 湿麻袋或吸水性毛毡等) ,持续保 湿、保温;4 在混凝土表面喷雾、喷水或蓄水;5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蓄水养护时,蓄水厚度不宜小于 1 5 0 mm;6 经使用验证的其他养护方法。6 . 3 . 3 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7 d ;当有补偿收缩、抗渗或 缓凝要求的混凝土保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 4 山当气温较低或在 干燥环境下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6 . 3 . 4 混凝土蒸养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成型后预养温度不宜高于4 5 C ,静停预养时间不得少 于 l h。

44、2 蒸养时升、降温速度不宜超过2 5 C / h,最高和恒温温度 不宜超过6 5 C 。6.4混凝土的冬期施工6 . 4 . 1 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 d 低于5 C 时,应采取冬期施工 措施。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 d 高于5 C 时,可以解除冬期施 工措施。6 . 4 . 2 冬期施工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 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 1 5 C 时, 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4 . 0 M P a ; 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3 0 C 时,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5 . 0 M P a ;2 采取其他防冻措施的混凝土,应为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 度标准值的4 0 % ,且混

45、凝土强度不应小于5 . O M P a 。6 . 4 . 3 冬期施工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 0 C ,人模温度不 得低于5 C 。混凝土在运输与浇筑过程中应采取保温措施。6 . 4 . 4 其他有关规定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 规程JG J/ T 1 0 4 的有关规定执行。196 . 5 质量检验评定6 . 5 . 1 混凝土的质量检验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强 度检验评定标准G B / T 5 0 1 0 7 和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规范G B 5 0 2 0 4 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6 . 5 . 2 混凝土的强度验收龄期,首先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当 设计

46、允许时,可按6 0 d 或其他更长龄期验收,但供需双方应在合 同中作出规定。6 . 5 . 3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预拌 混凝土G B / T 1 4 90 2 和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 B 5 0 1 6 4 的有 关规定。6 . 5 . 4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 J/ T 1 93 的有关规定。20附录A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方法 (气流筛法)A . 1 一 般 规 定A . 1 . 1 本附录规定了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用负压筛析仪的结构 和组成,适用于矿物掺合料的细度检验。A . 1.2利用气流作为筛分的动力

47、和介质,通过旋转的喷嘴喷出 的气流作用,应使筛网里的待测粉状物料呈流态化,并应在整个 系统负压的作用下,将细颗粒通过筛网抽走,从而达到筛分的 目的。A.2仪 器 设 备A . 2 . 1 负压筛析仪应由4 5 m或 80 m方孔筛、筛座、真空源 和收尘器等组成,其 中 方 孔 筛 内 径 应 为 0 1 5 0 mm,高度应 为 2 5 mm。A . 2.2天平量程不应小于5 0 g ,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0 . O l g 。A . 3 试 验 步 骤A . 3 . 1 矿物掺合料样品应置于温度为1 0 5 C 1 1 0 C 烘干箱内烘 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A . 3 . 2

48、 从制备好的样品中应称取约1 0 g 试样,精确至O . O l g , 倒入4 5 卩 m 或 80 pm方孔筛筛网上,将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 筛盖。A . 3.3接通电源,应将定时开关固定在3 min开始筛析。A . 3.4开始工作后,应观察负压表,使负压稳定在4 0 0 0 P a 6 0 0 0 P a ;若负压小于4 0 0 0 P a ,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的积灰后 再进行筛析。21A . 3.5在筛析过程中,发现有细灰吸附在筛盖上,可用木锤轻 轻敲打筛盖,使吸附在筛盖的灰落下。A . 3 . 6 在筛析3 min后自动停止工作,停机后应观察筛余物, 当出现颗粒成球、粘筛或有细颗粒

49、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 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 筛 析 I min 3 min, 至筛分彻底为止( 图 A . 3 . 6 ) 。图A . 3 . 6筛座示意图 1 一喷气嘴;2 微电机;3 控制板开口; 4 一负压表接口; 5 负压源及吸尘器接口; 6 壳体A.4计 算 结 果A . 4 . 1 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应称量,准确至O . O l g 。A . 4 . 2 对于4 5 ; x m 或 80 | b tm方孔筛筛余,应按下式计算:F = ( G i/ G ) X 1 0 0 ( A . 4 . 2 )式中:F-或 80 ; x m方孔筛筛余,计算至0 .

50、 1 % ;G,筛余物的质量( g ) ;G 称取试样的质量( g ) 。22A . 5 筛网的校正A . 5.1筛网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细度标准样品或其他同等级标准 样品,按本规范第A . 3 节的步骤测定标准样品的细度,筛网校 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 = m0/m ( A . 5 . 1 )式中:K筛网校正系数,计算至0 . 1 ; m0标准样品筛余标准值( ) ; m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 ) 。注:1筛网校正系数范围为0 . 81 . 2,超出该范围筛网不得用于 试验;2筛析1 5 0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A . 5 . 2 最终的筛余量结果应为筛网校正系数和方孔筛筛余的 乘积。23附录B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矿业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