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22卷)第8期Vol.22,No.8,2023体育教育运动训练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建构思路与教学路径杨默衍,王 成(西北工业大学 体育部,陕西 西安710072)【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指出课程思政的现实推进要有效落实铸魂育人与融道于术两个维度。据此,以纲要为指导,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并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建构思路与教学各环节融合路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依据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递进理路,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宏观层的精神旗帜,承担核心价值引领;中观层以项群理论为纽带,联通两端,为同项群各项目提供融入式借鉴;微观层依据项目自有特征,
2、结合以校训为表征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实践中生成和挖掘思政素材,充实中观层,形成项群合力作用。“体”与“育”的弥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突出“显隐结合”、故事化叙述、综合化以及针对化等特征。【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构;教学路径【中图分类号】:G807,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648(2023)08-0063-06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以及人才强国建设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育人是育才的必要条件,是育才的价值灯塔。育人的教育途径包括直接与间接双重
3、路径。直接路径为思想政治课程,间接路径则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单一途径,无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了进一步将间接的思政教育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教育部发布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纲要指出“要梳理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教学课堂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依据纲要文件可知课程思政的落实要基于两条主线,“铸魂育人”和“融道于术”。
4、一方面,要根据各专业的属性特点,提炼和选取与专业课程息息相关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依托提出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实践环节中,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统一。以身体为媒介的体育课程可通过“学思践悟,育体铸魂,精技明德”等特有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下,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内容建构主要是基于二元体系架构。或是基于宏观的价值内涵,或是基于微观的具体运动单项,两者间缺少过渡桥梁。为此,谢伟基于项群训练理论框架,搭建了体育课程思政中观层理论2。但中观层的精神源头是什么?微观层在借鉴同项群的基础上,立足自身项目挖掘时如何根据不同学校性质,因地制宜与课程相结合
5、等问题仍需回答。教学实践环节中,现有研究指出高校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合度欠佳、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缺失及课堂教学评价模糊与泛化等问题3。综上,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纲要为引领,以项群训练理论为纽带,依据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逻辑思路,阐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建构,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的问题探收稿日期:2023-03-19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育人,体育先行打造“多位一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2022JGZ27)。作者简介:杨默衍,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通信作者:王成,山东荣成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6、,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实践,学生体质健康与干预研究。63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8期索体育与思政的教学融合路径,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和教学各要素的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1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构思路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发展深度。内容与目标相匹配,我国教育目标系统从宏观到具体操作层面可依次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也应按照相同思路进行划分,以宏观为引领,以中观为纽带,以微观为基点。1.1 宏观层: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旗帜,筑牢核心价值课程思政应当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
7、、知识获取的育人理念,三者不可分割。其中价值塑造是“根”,是落实“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先行条件。价值塑造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实践中处理问题时建立的稳定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表征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指出,“思政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2020年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也指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纲,但要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仍要结合各行业的属性
8、和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华体育精神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长期投身体育事业伟大实践的精神凝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源性和趋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场域中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体育精神发展的源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和凝练的精神价值。从纵向的历史视角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价值演进,是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9、间的矛盾的逐步演变。中华体育精神同样形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近代以降,依据自变量“历史背景”的变化,因变量“体育价值”的转向演变依次为“强国强种”“建国卫国”“体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4。价值转向的演变过程描绘了“体育”在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和“旨趣”变化。而在此过程中展现的“红色体育精神”“登山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以及近年来提出的“奥运精神”和“冬奥精神”则是中华体育精神于各时期的精神价值凝练。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体育精神的二十四个字符分别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价值赋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为国争光”相呼应,表达了“无私为公”“舍小家,顾大家”的
10、爱国主义情怀与政治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科学求实”表达了法治制度下的和谐共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与“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表征了职业道德情操与个人道德规范。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虽提出课程思政要推动宪法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维度,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体育精神本身的民族文化之根以及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规定囊括了以上价值追求。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培育必须寓于体育行业才能有效着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行业价值观,对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约束、凝魂聚气和提振赋能的作用5,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一般
11、与个别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为中华体育精神提供价值引领作用,而中华体育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中的谱写,是优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为体育课程实现“立德树人”划定总方向。1.2 中观层:以项群理论为枢纽,融入式借鉴体育课程思政若仅从微观视角落实“单项”则不利于开阔视野、形成跨学科借鉴作用;若依照一般性的体育精神作为思政载体,则过于抽象,无法凸显项目特点、有效落实于操作层。为此,需在宏观与微观中搭建“中层”桥梁,以更好地衔接两端。体育课程思政中观层内容构建研究中,谢伟参考项群训练理论,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间本质属性和项目特点的异同将运动
12、项目划分为“团队类”“民传类”“对抗类”“难美类”“智力类”以及“耐力类”64等六类2。并指出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类项目的共性特征是群体协作,侧重于“群体”为核心的“协作分工”与“战术配合”,突出个人融入集体的“大局观”和“奉献”等概念。健美操、体操等难美类项目突出“新颖”“创新”的操舞编排;拳击、跆拳道等对抗类项目主要是主体间的对抗,表现为生理本能的展示,敢于拼搏与亮剑的精神;桥牌以及围棋等智力类项目表现为审时度势与沉着冷静;田径、游泳等耐力类项目主要突出为坚持不懈、自我突破与超越;武术以及舞龙舞狮等民传类项目重点是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为体育思政内容的构建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13、但耐力性项目无法概括跳高、跳远、短跑以及投掷等以速度与力量为主导的非耐力性项目,为此本文认为耐力性项目改为体能类项目更为恰当。项群训练理论的建构意义在于为项群内的运动项目选材、管理思路以及训练方法等的移植提供参考,进而打破项目的固有观念,从多方面、多视角寻求突破与创新。同理,体育课程思政的项群建构不仅可为项目群内各运动项目的融入思路与实践方式提供借鉴参考,同时还可依托宏观层的中华体育精神内涵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六个维度,以“融入式”视角将同项群的各类项目的思政素材引入本项目中,突破项目的桎梏,为课程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角。以民传项目武术为例,杨建营教授以高教2019年版 武术 教材为蓝本,
14、通过剖析散打与太极拳项目的特点将武术思政元素分为六个方面6。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标杆可依次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归类于国家层面的为国争光维度;规则意识和科学精神归类于社会层面的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和科学求实维度;尚武崇德和文化自信归类于个人层面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维度,并从中外技术形成的源流、技术体系的演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差异等方面阐释各维度。同为民族类项目下武术范畴的兵道、中国式摔跤以及太极推手等项目亦可参照相同维度、相同视角与本项目有机结合,扩大育人视域。1.3 微观层:以运动单项为基点,挖掘式探索运动项目是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从教学目的向教学目标过渡的重要落点。另外,精神
15、是魂,文化是根,任何精神都离不开文化的滋润。中华体育精神需要依靠各项目背后的文化支撑,使其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立足微观层,各运动项目规则、技术内容体系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等的迥异,使得同项群内项目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与特征。如根据 2022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标准 的划分,中华体育项目可分为武术类运动项目和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虽同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但各项目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导向仍存有不同,武术产生的源头是格斗搏杀,在历史的发展中由军旅逐步向民间过渡,其武之德则是强调具备技艺高超的主体对于自身的内在制约。为了保证“挖掘式”的适宜性和持续性,挖掘还应与各校的
16、自身文化校训相结合,将学校之风注入体育思政课堂中,提高思政渗透力。同时,不断从课程教学实践中挖掘和生成优质素材,扩大思政面,增强案例的现实张力。校训包含各高校的性质与办学宗旨,在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已渗透到制度、文化与行为的方方面面,形成特有的校风与学风。现有研究表明,各类高校的校训蕴含的价值指向可归纳为“崇德厚德”的德育、“尚学笃行”的智育、“身心一统”的体育以及“真善美”下的美育四个方面7。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精神是对身体知识孜孜追求的现实映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体育之品德体现,运动健儿竞技过程以身体为器皿传递的形体美、运动美和健康美是体育对于美的抒写。换言之,体育运动与校训主题“德
17、、智、体、美”等方面的契合性,为体育思政与校风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如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为“公诚勇毅”,代表无私为公,心怀祖国;诚实守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忍不拔的精神。教学实践中则可先引用学校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的人物事迹,进而阐述体育领域中各运动项目在幕后默默奉献的教练等服务团队,强化学生集体与大局意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表明体育课程思政应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内生素材挖掘。理论强调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转化的关键因素。预期又受到直接的成功经验、间接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以及情绪状态和生理唤起等四个因素影响。其中的示范效应指明当主体受到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相似的成功案例刺
18、激时,有助于提高主体的效能预期,增强行为转化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非体育类院校如学习女排等顽强拼搏精神,会囿于身体素质、学业杨默衍,王 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建构思路与教学路径 65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8期目标以及个体经验等的不同,使得榜样示范作用被弱化,而同校、同地域的人群同质性高,通过各运动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和生成的优秀案例,能更大程度激发个体的效能预期。2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路径课程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单位,教学则是课程的实践表达式。体育教学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多种育人形式。但各高校80%的老师是专业教师,80%的课程是
19、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是专业课学习。因此本研究强调的融合路径主要是基于“主渠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四个要素互为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以上文的“内容建构”为基础,分析其在教学进路中与各要素如何有机结合。2.1 教学目标:以内容为依据的显隐结合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指向和归宿,教学内容的价值意蕴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两者互为根本。换言之,各类运动专项教学中,各单元体育知识与技术背后所凝结的思政元素是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到教学内容的价值指向性制约,也应有的放矢。实然是指当下教学课时目标的制定普遍未与内容的特征、功能和属性相匹配,价值与功能相背离,
20、思政目标趋近于“同质化、表面化与标签化”。针对该问题,首先要联合思政教师,形成协同机制,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课等不同课程属性的教学大纲,共同挖掘各章节和各课时内容蕴含的思政内容元素,并据此建立系统化的思政目标体系,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另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8。教学目标则应根据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主体的行为过程,换言之,教学目标应从宏观的中华体育精神向微观运动文化过渡,但现实境况是未体现各层级目标的递进关系,未能凸显由内隐向外显
21、、从抽象向形象的转变。思政目标悬置于宏观层的爱国主义情怀、团结协作等精神层面,致使教学目标“笼统宽泛”,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教学过程既无法指引教师的“教”,也无法落实学生的“学”;教学效果犹如空中楼阁,既无法验证也无法优化。思政目标主体的行为外显化是解决该困境的有效方法,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情感与心理范畴,主体行为的外显化应避免只有“行为阐释”而隐匿“内在心理过程”的现象。2.2 教学内容:以利于主体接受的故事化叙述思政教育的逻辑终点在于主体的“行为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特有的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规则。外化于行的前提是内化于心,内化于心的前提则是“情”,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22、。寓价值观于“知识”的情意赋值则需要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其一是情境性更加贴合生活实际,更容易与个体经验相契合并产生共鸣和认同,其二是思政教育作为缄默知识输入,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会发生作用9。故事叙述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六个要素,能较好地构筑情境空间。为此,教学的内容授受应通过深入挖掘技术、理论、概念等生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与历史故事,以故事的叙述方式导入思政元素,利用故事蕴含的哲理,为理论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换、为技术的专业化与思政的大众化架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3、”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知识要有温度,就需要通过故事注入意义性,而空洞刻板无法入脑、入心。毛主席说:“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10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程要具备历史视野,通过纵横比较,将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历史角度下,体育思想的演变总是与特定社会事件以及事件促生下的人物代表相伴随。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屈辱史,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体育强国”和“尚武救国”的呼声不绝于耳,以蔡元培、张伯苓等为代表人物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应运而生,期望通过以兵式体操为主的教学内容培育尚武精神和军事修养
24、,以达到强民救国的目标。此后又经历“自然主义体育”“民族主义体育”“体质教育”“运动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等不同思想阶段11。体育课程思政可沿着历史的脉络,通过人物间的点、事件中的线,形成思政之面。以武术、66女排、乒乓球等项目为例。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宋岳飞所表现的“精忠报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所表达的不为功名但求保家卫国的心声;清末民初时期霍元甲应战外国大力士等都是武术历史代表人物对爱国情怀的表征。女排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制度探索的迷茫阶段所创造的“五连冠”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注入了坚定信念;在老一代、白银一代、黄金一代及新生代的薪火相传过程中,展
25、现出了团结传承精神。乒乓球项目历史中所起的“外交作用”,容国团、许绍发、蔡振华等优秀运动员,舍小利、逐大义,毅然投身到祖国的怀抱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历史长河中蕴含的育人素材结晶。2.3 教学方法:以价值为导向的综合化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服务的,应根据目标的属性和特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依据马克思的价值关系论,一方面,价值依附于价值主体教学目标。另一面,价值客体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其功能是不依赖于主体教学目标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换言之,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其时代背景意义和价值指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价值的主体性也要尊重价值的客观性。例如学生集体意识的培育就要加强合作学
26、习、小群体、小先生等强调“多人协作”的教学方法,因为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人们追求的目标结构决定着互动方式,而互动方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情境的结果12,影响路径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互动方式学习结果。按照主体兴趣与行为转化的角度,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形成有赖于个体的自主性,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13。自主的核心点是意志的自由,有自主性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有决断,而决断与“情”和“意”共轭,由此产生的行为才能更加稳定并逐渐形成“自律”行为。对此,自我决定理论也提出,欲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刺激并转化为行为,应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其内化于内部动机,完全地接受和认同特定价值和
27、观念。而激发的重要因素为“自主性”“能力感”以及“归属感”14,认知评价理论也强调“任何影响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人的内部动机”。自主性并非代表放羊式教学,而是通过教师预设教学情境,在主体决断的过程中,协助学生生成与构建意义符号,同时,自主性的赋予也利于加强主体的“批判创新精神”。于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结合领会式、自主探究以及情境教学等方法。概而论之,各教学方法的产生都有其时代意义,要根据价值与功能、手段与目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原则,秉持守正创新、继承与发展的思路,综合地运用教学方式与方法。2.4 教学评价:以思政特点为导向的针对化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依
28、据,是教学设计调整与优化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思政是技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是将知识与技能蕴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能够最终落实于行为过程。行为的落实涉及“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且各因素间互为联系和依存。为此,教学评价首先要凸显综合性,将态度、情绪、意志等内在心理倾向进行整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以下特点:(1)意识形态教育属于内隐学习的范畴,对体育思政的育人成效进行量化评定的困难性;(2)思想濡化过程的长期性与渐进性;(3)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个体的思想政治发展水平的差异性;(4)认知嵌入大脑、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的观点,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受到身
29、体的感知与影响16,主体的心境状态变化应基于身体的具身性。情境性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互动性特征,可有效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糅合17。虽然并非所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能基于情境性,但体育的优势在于身体本身就是完美的情境体验场域。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表明行为的反应或是应对外部的环境刺激,或是机体本身的变化。在技能重复学习中,面对内在生理层面的疲劳与酸痛、心理层面的欢愉与痛楚,主体需要与自我和外在的实际环境互动调节,从而创生与建构新的意义。3结语体育课程本身就蕴含天然的育人成分。在技能学习的重复练习中,在比赛对抗中,在集体协作中,在规则学习中让各种体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体育课
30、程思政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将体育的“育”的部分置于聚光灯下,使其进一步显现和优化。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杨默衍,王 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建构思路与教学路径 67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8期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核心价值原点,把握拼图大方向。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各运动项目课程的育人素材挖掘需善于结合项群视角,挖身边人和身边事,增强素材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形成项目的合力作用。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应明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首要位置,思政育人需依附于专业课程,避免本末倒置,将专业课演变为思政课。同时利用好体育课堂中的独有优势“身体场域”,以此为中介将“情境、意义互构
31、”等关键词注入各环节,通过思政育人反哺专业学习,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的效率。参考文献: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EB/OL.(2022-10-25).http:/ 谢伟,张矛矛,曹洪军.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 J.体育学刊,2021,28(4):86-93.3 吴向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84-392.4 程文广.体育与健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体育价值认识论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3):14-22.
32、5 杜雅,李红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体育思政”深化“体教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49-158.6 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1):122-128.7 姬晓鹏.校训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0):42-46.8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 高峰.缄默知识理论与情境性教学 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425(6):36-39.10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11王秀强,孙麒麟.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7):57-71.12JOHNSON D W,JOHNSONT.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J.Theory&Research on SmallGroups,2002(4):9-35.13黄向阳.德育原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5.14王钰,孙延林,戴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 J.天津体育学
34、院学报,2020,35(1):17-22.15赵国营.学术性与大众化之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教学初探以“概论”课为例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10-113.16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J.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17王慧莉,吕万刚.表现性评价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专项课程为例 J.体育学刊,2022,29(1):103-110.Ideas of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ath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3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YANG Moyan,WANG Cheng(Sports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Abstract:The Outli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stic promotion
36、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should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two dimensions ofcasting the soul and nurturing people and integrating the Tao with the art.Accordingly,the outline is used as a guide to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sports curriculum and the path point
37、s of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teaching through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al reason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thinking and politics ofsports is based on a progressive pathway of macro,meso and micro,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as the spiritual banner of t
38、hemacro level,which assumes the core values of leadership;the meso level uses the theory of item clusters as a link between the twoends,providing integrated reference for all items in the same item cluster;the micro level is based on the itemsown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he campus culture char
39、acterised by the school motto,and generates and explores the thinking and politics materials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The bridging of“body”and“education”is achieved through four aspects: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ighlighting“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storytelling,synthesis and targeting”respectively.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content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