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8738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 00 22 33年年第第11 44期期 讲政治 作者简介 李忠瑾,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 李忠瑾 摘摘 要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功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服务于立德树人。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存在内在关联。本质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推动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的现实需要1。为此讨论在高校开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发展,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确保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关键。关关键键词词 高校 思政课 课程思政 育人目标一、高校思

2、政课与课程思政实现联动发展的逻辑关系(一)高校思政课特征首先,高校思政课具有方向性。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形式,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其次,具有现实性。大学阶段是学生阶段学生的人格转型期,也是人步入成年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脱离家庭进入感性和理性阶段。因此,高校的思政课不仅只局限于用课堂传授的方法和课本知识的教授,高校的思政课更能将高中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实践,用实践的手段去检验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最后,高校思政课最突出的特征是思想性。高校思政课面对的群

3、体是成年学生,不是之前初级教学中的先让学生们了解学科知识具体内容的学科,而是集知识、科学、思想和意识形态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教学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飞跃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高校课程思政特征课程思政是思政工作全过程的展现,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负责具体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要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实施全过程的“精准思政”,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发展3。高校课程思政具有拓展性,有效展开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4、,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间,更有利于做到“三全育人”,使思政工作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课程思政的出现不是否定了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空间渠道。高校课程思政具有整合性,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大的引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运用到各类课程中.可以把不同种类的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归纳、整合、提炼和统筹规划,把分散在各类课程中形式多样的、感性的、零散的思政观点和思政要素恰当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联动发展的必要(一)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是回应“大思政课”的需要高校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2 0

5、2 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4,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提出代表着新时代思政课需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新内容和新方法,指明了思政课进步的新方向,思政课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高校教学中处处蕴含思政元素,成08李忠瑾/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为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联动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加速改革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把握好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互鉴互促的基本原则。“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建设的关键,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良性联动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学校需要提升思政课育人效率,引发思政课如何在高校创新建设有效开展的思考缘由,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联动发展回应新时代立德树人内在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也把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

7、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行改革创新,想要讲好思政课,就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三全育人”方法,不断拓展思政课的育人渠道,增强思政课的浸透性、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招,要进行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帮助我国青年人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观、世界观。课程思政的提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方法、新发展理念,高校可以在其他专业课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教书”能力,也要加强“育人”水平,这样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

8、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生动的思政因素,加入教师本身的理解和感情色彩,使得枯燥无味的专业课更加生动。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期,教师更多寻找的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区别,所以对于在专业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有限,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割裂对立,不利于立德与树人的双向联动。(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双向联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之间具有连贯性、统一性,是一个

9、有机整体,在青少年步入社会最后一个关键时期,高校的思政教学任务也是最关键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整体思维。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能认为高校思政课面对的学生是已经心智相对成熟学生,就掉以轻心,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不同,成长的需求、认知规律、价值目标等也不同,因此,把握好思政课建设的最后一步 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符合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理论知识学习目标。高校阶段通过开设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系统理论教育,侧重引导学生勇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责任使命7。高校实施的课程中加入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要想达到全方位育人,衔接好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课“一体

10、化”的任务,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作为创新手段,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联动保障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序进行,也能使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体化”建设中完成任务,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推进“一体化”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联动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通过教学共研、师资共育、资源共享,使德智体美劳育人效果“螺旋式上升”。三、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的困境(一)缺乏协同发展的重视性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首先应用于上海的高校,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成效,随即向全国

11、高校推行。在刚开始其他地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由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部署,再由具体的学院部门落实开展。在这一程中,既要组织好教学队伍的建设,也要完善各种运行保障机制,例如反馈18李忠瑾/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从实际落实程度上来观察,有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政策和文件的落实方面还有欠缺,虽然开始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通行发展的模式,但是做得不够到位,反映出高校推进改革进程缓慢,高校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专业课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整体没有形成机制健全的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统一体。(二)联动发展的手段滞后在当前的“互联网+”的时代,高校

12、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在不断发展,例如一些传播信息的新媒体“A p p”:微博、抖音等,学生可以在平台迅速广泛了解有兴趣的新闻和消息,信息交流便捷的同时,思政课也面临需要创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新媒体往往能使得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思政教学一般运用书本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政知识产生厌倦,所以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在构建网络思政格局上没有把握好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对学生思政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

13、师互动能力不足“专业至上、德育为辅”,在课程思政没有被提出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被认为是思政课的任务,忽略了在其他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也是关键。在高校专业课教师占8 0%,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对彼此的专业领域了解较少,双方之间缺少交流的平台,专业课教师很难摸清具体运用思政元素育人的方向,校内缺少相应的交流平台,课程思政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也处于摸索状态中。专业课教师对于具体怎样在自己专业领域融入思政知识无从下手,高校对教师的发展评价也没有跟上课程思政的步伐。比如对于教师能力评价指

14、标主要还是看重于科研成绩和专业课教学能力,这样就会导致专业课教师只注重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而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对于学生立德的能力。教师发展中提高师德师风也是很重要的,高校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真正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认为只是机械地在专业课内容中加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敷衍地加一些思政语言,而忽视真正的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和教师本身正确的人生情怀、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因素。四、有效实践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联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但两者均以提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效性为课程出发点,具有内

15、在的本质联系。(一)完善思政课程主渠道,推动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伟大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全部职能,在进行课程实践中教书育人,这是高校全体教师和所有课程的本职工作。因为教书育人是一体的,知识的传授和品格的培养不能分割,把握好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不能局限于其不同之处,要发挥好各自长处,使得立德树人准确实施,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高度发展,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是关键。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是适应新时代“大思政”背景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协同育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16、,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的现实方法。高校教学中需要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思政课的发展。不同的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是不同的,不能机械地将思政语言和知识生搬硬套到各类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因素在各类课程中仍然要基于原有学科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科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来发现探究。例如:怎么样在大学专业英语中构建课程思政,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也能提升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思政课占主体地位来说,首先就要起到思政课引领示范的作用,结合新时代发展和新一批“0 0后”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其次

17、,要让思政课教师利用公开课的机会和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探讨,及时更新思政内容,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师学28李忠瑾/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习,使思政课的影响在整个高校扩大。(二)学习课程思政先进理念,落实协同作用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使得在思政课显性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将立德树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在“最后一课”。首先,应在高校教师层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只属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工具类”知识传授的途径,忽视了专

18、业课也是具有育人功能,在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在增强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育人情怀,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专业课教师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了解最新思政理念,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用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内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动发展,利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次,全面分析高校学生的主体性为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双向联动提供现实依据,加深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高校学生是思政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判断自己的接受意愿,所以这个阶段所制定

19、的学习规划和内容,应该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运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手段,用互联网传播知识的手段,碎片化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统筹做好宏观顶层设计,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高校课程思政落实机制,整合学校思政资源和力量,建立检查课程思政落实程度的小组,搭建交流平台,扩充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必须打破沟通交流壁垒,实现深入而全面的交流,使得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进步8。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都是课程育人、思政育人、铸魂育人的有效方法,只有将两者发挥所长,正确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

20、理念。因此,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双向联动,对全面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参 考 文 献】1 赵翼.“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 0 2 1.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 0 1 6-1 2-0 9(0 0 1).3 莫俊峰.“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 0 2 2(6).4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7(1).5“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 0 2 1-0 3-0 7(0 0 1).6 徐井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路径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 0 2 2(4).7 张旭,贾书明.“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 0 2 2(4).8 金钢.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 0 2 2(3 9).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