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7194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0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教改课题()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作者简介:陈 斌()女 江苏金湖人 副教授 硕士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陈 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 连云港)摘 要:劳动教育是贯彻实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教学是提升劳动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 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有机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使命 通过融通共建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法 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2、 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思政课教学 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 言高职院校因其教育特有的职业性和生产性 承担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 这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大学期间 是大学生认知思维和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需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理实并重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结合劳动教育 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涵养和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坚韧品格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发展 劳动教育的概念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劳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通过多方参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劳动”一词由来已久 它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价值体系“劳动”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 同时也是贯通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的关键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在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得以创立和完善起来的 是以劳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从分析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现象进而深入

4、到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本质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揭开了资本家获得利润的神秘面纱 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 创造了人类“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唯物史观提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劳动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 劳动教育的发展沿革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中国大地的实践 我国的教育制度

5、发展至今 经历了从早期的模仿探索到中期的实践完善再到现在的创新创造这三个阶段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教育制度 这其中就包括不可或缺的劳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多次全面而深刻地强调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关于劳动教育如何有序高效地开展 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加强 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人生观和劳动奋斗观 让新时代的劳动观有了更加闪耀的时代刻度

6、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支撑 将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要将其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价值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成效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各种理想信念为指导 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但是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 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功能价值实现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育人 其重点

7、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牵引 立足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同时 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实践 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验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协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有效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功能上来看 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各有特点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 理论性则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当前形势下 协调推进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 对于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综合育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立德树人教

8、育是一项综合性强 且体系较为复杂的育人系统 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 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更新较为缓慢、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教育方式 通过系统开设劳动课程 可以让学生在参加劳动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切身的体验性学习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 树立劳动意识 增强劳动精神 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课教学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劳动教育 从而能够弘扬尊重劳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地推进立德树人教育 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是一项具有价值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通过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可以结合高职院

9、校强化职业教育的特点 通过系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科学认识客观世界 提升对社会生产的认知 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劳动教育本身的创造性价值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围绕劳动 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 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政课教学主要是进行德育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二者有机融合 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需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性 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

10、人的实现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通共建机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 都强调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 二者融合不仅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着手 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劳动观的精髓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构建相互融通机制 首先 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价值 从思想上建立认同感 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倡导学生养成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 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 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 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道路、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楼道等公共区域开展义务劳动 开展文明宿舍创建 定期检查学生宿舍卫生情况并进行通报和表彰等 其次 注重精

11、神引领作用 将劳动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强调榜样的力量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 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以及特殊日期(如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等)遴选发布志愿服务劳动专题项目 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相应的劳动主题志愿服务 最后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 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学分比例 营造合适的协同育人环境 完善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按照教育部统一安排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主要有四门 即 思想道德与法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2、和 形势与政策 要求务必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思政课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课程特色以及学生的情况 开展多种教学方法 如备受学生喜欢的专题式、探究式、启发式等 还可以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如在进行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教学设计时 在价值观的章节 需要注重正确劳动观的培养 将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 在法治的章节 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方面的案例 对 劳动法 以及 就业促进法 等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常识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重点强调劳动生产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报

13、以感恩 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和 形势与政策 教学过程中 需要结合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 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供求情况 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创业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结合时代需求 契合当前的创新创业形势 引导学生合理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挥特长 融入到创新创业大潮中 实现自身价值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有统一标准 教育部对思政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分配比例做了明确要求 提出高职院校要从思政课的总课时中拿出一个学分用于思政实践教学 而实践教学需要劳动教育的融入 更加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作用 通过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价值

14、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加深对劳动的认知 感悟劳动精神 更加明确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使命和担当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另外 各高职院校还需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实行集中劳动和分散劳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 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 并结合开展文明宿舍建设、校园环境美化、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做好劳动安全保障 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按规定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满足规定要求 可申请认定相应“劳动教育”课程学分 将每周三确定为固定劳动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

15、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和劳动技能展演等活动 集中组织学生开展寝室内务整理、校园绿化美化、公益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 加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为推动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相融合 必须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通过开展各类培第 期陈 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研究训 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 尽快掌握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其次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 增强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开发能力 再次 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壮大校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的开展积蓄专业力量 最后 建设协同育人的优秀创新教学团

16、队 通过高水平的团队带动 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造更好的保障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提高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教育质量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修养和教学内容等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考核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 增加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训练这些重要指标 具体细化时 可以包括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能力等几个核心要素 然后再进行量化 以便于考核 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增加第三方评价(如老师、家长和同学)利用多维性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衡量 更好地对协同育人效

17、果进行监测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结 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是当前时代发展所需 通过厘清二者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足学生发展 进而探索二者融通育人机制 能够有效激发各主体的育人元素 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加大重视程度 积极落实相关举措 既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综合素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王东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的三重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 ()王连照 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 中国教育学刊 ():胡华 梁德萍 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路探微 教育与职业 ():张瑀 姜威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何素淑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 科技资讯 ():李刚 王旭 梁晓崴 等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 教育现代化 ():乔洪波“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