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57614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l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问题的学科。l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中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现象现象和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的科学。(2007.05.4(2007.05.4多多)它以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为主要它以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为主要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劳动力

2、市场的运行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l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本质表现为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的稀缺 08.0508.05二、效用最大化二、效用最大化l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限度的满足。l企业追求的是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l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观点,通常作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基本手段经济分析基本手段

3、三、劳动力市场三、劳动力市场l就业量就业量和和工资的决定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l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本课题。l劳动经济学的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供给、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

4、制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l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实证研究研究(08.0508.05)和和规范规范研究研究。l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主的问题。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l规范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的问题

5、。l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务。l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服务的工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l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参率劳参率l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

6、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 100 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l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l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2007.5.3/4)供给无弹性 E0 供给有无限弹性 E 单位供给弹性 E=1给富有弹性 E1 供给缺乏弹性 E1(二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l1 1、15-191

7、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l2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l3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l4 4、25-55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变化。(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二、劳动力需求二、劳动力需求l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愿和支

8、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需求量变动与劳动需求变化工资率工资率W WD2 D1ABCL1L0L2W1W0W2L3l劳动需求量变动: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l劳动需求变化:工资率不变,其他条件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l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其增加超过一定

9、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l三阶段(三阶段(P10P10)O O a ba b MP MP 劳动劳动投入量投入量 L L 总产量总产量 、平均产量、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和边际产量的关系TPAP产产量量Q平平均均产产量量AP边边际际产产量量MP AP=Q/L MP=Q/L(二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l企业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企业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a a点最佳;点最佳;l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b b点最佳;点最佳;l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则不确定(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则不确定(取决于产品

10、价格与生产费用)产费用)l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MRP=VMP=MP*P=MC=W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l广义和狭义劳动力市场广义和狭义劳动力市场l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所有者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个体和和企业企业;l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劳动力市场的性质l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l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l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l4、通过

11、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二)局部和一般均衡(二)局部和一般均衡l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 l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2007.05.42007.05.4多多)l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l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l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l人口规模人口规模l人口年龄(人口年龄(2007.05.3/2007.05.3/多多)

12、l城乡结构城乡结构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l均衡价格论是均衡价格论是A.A.马歇尔马歇尔提出的,是运用供求理论提出的,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l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负效用。二、工资形式二、工资形式l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地租、工资、利息和利

13、润。l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一)基本工资(一)基本工资l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1、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l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l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价格指数(2007.5.42007.5.4单单)3 3、计时工资与计件

14、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l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付方式。l计时工资计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l计件工资计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合格产品数量数量(二)福利(二)福利l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延期支付:保险支付、如

15、退休金、失业保险等。延期支付: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2007.05.42007.05.4单单福利特征福利特征l以劳动为基础,但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l法定性l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l实物支付的好处(实物支付的好处(3 3)l延期支付的优势(延期支付的优势(4 4)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l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16、。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l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消费投资(2007.5.32007.5.3多多)lY YC CS SC CI I(二)就业总量决定(二)就业总量决定l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决定的。二、失业及其类型二、失业及其类型l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l摩

17、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2007.5.3/42007.5.3/4)l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l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l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l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08.0508.05)三、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三、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失业率失业率 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100 社会劳动力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l平均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失业者周数周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年失业率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平均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5252周周四、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四、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一)政府支出l

18、包括各级政府支出总和,主要分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和和转移转移支付支付两类。两类。(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l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l最低社会保障。最低社会保障。l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三)就业与

19、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l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08.05)2、货币政策l基本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l直接目的:调控利息率l最终目的:通过利率变动 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3、收入政策l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l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l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收入政策措施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0、2、收入平等化措施: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第二章第二章 劳动法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体系第一节劳动法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概念l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l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l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

21、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即必须遵循的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l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指导性、纲领性的法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2007.5.32007.5.3多多(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l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l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差l

22、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PKPK “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l前者的明确性低于后者 l前者所覆盖的事实状态大于后者l前者的稳定性高于后者 l前者的权威性高于后者08.05(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2007.5.42007.5.4单单l平等的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08.0508.05l平等

23、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等方面。2007.5.42007.5.4多多2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l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权利;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家协会)。2007.5.42007.5.4多多3 3、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2007.5.

24、32007.5.3三、劳动法律渊源三、劳动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一)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l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二)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效力(二)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效力顺序顺序2007.5.42007.5.4)08.05四、劳动法的体系四、劳动法的体系l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关系。l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促进就业法律制度l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l劳动标准制度(劳动标准制度(高于最低工资;加班时间每月不高于最低工资;加班时间每月不能超过能超过

25、3636小时小时)08.0508.05l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制度l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l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l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l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体系的其他分类方法劳动法体系的其他分类方法劳劳动动法法体体系系劳动关系法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合同法、职工民主管理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劳动标准法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

26、培训法、社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劳动监督检查法法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l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007.5.32007.5.3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l劳动合同关系

27、(主要形态)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l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主客体)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主客体)l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根本区别)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根本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2007.5.32007.5.3多多)l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l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l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l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l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l工会是团

28、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形式主体l劳动者成为主体的前提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劳动者成为主体的前提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为能力l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2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l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务。3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l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所要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29、l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三、劳动法律事实三、劳动法律事实l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l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果的活动。l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律后果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