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431415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DF 页数:254 大小:4.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4页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4页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4页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4页
《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赞誉领导的责任在于为众人在迷途中引领方向。这方向是对是错?是迫于外部压力的妥协,还是心中执念的坚守?是基于众人利益出发,还是个人私利的驱使?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这一切,众人无法知晓,只能依靠领导者的自我觉察。这本书超越了以往领导学偏重维度构建和素质测评的窠臼,以自我觉察能力为核心,探讨了从管理者转变为领导者面对的一系列内心修炼的考验,值得所有负有领导责任之人深读自省。杨斌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每年与伟俊续签一次教练服务合同,同样的动作我已经重复八次了。回想起来,当初请伟俊来晨光,主要还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没想到“蜜月期”后,就开始难受了。到第四年要续签合同时,我感觉自己几乎要崩溃了

2、,那时我特别想对伟俊说:“你走吧,老子不用你了!”但看看合同内容,感觉他又是按照我们当初的约定来做的,好像也找不到他什么碴儿,所以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咬咬牙,再熬了两三年之后,不知怎么的,我感到我们的合作好像变得顺畅起来了。这是因为我的领导力提升了,成了一个优秀的总裁,还是因为伟俊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成了一个出色的教练?还真有点不好说,可能他和我都有进步和成长吧!我同意书中所说:“领导力人人可学,但无人可教。”然而,在学的过程中,让一个人来陪伴你,经常提醒你“走出舒适区”,或许是明智的。陈湖雄6晨光文具(603899)创始人说我是伟俊先生最长教练的学生,恐不为过,从2005年开始的私人教练,到

3、成为伟事达私董会001组的第一位成员,已有17年了。刚开始时,总觉得要学习“知识”,私董会要寻找“机会”,交流“方法”。但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并不管用:身边的一切“发生”,尤其是那些困扰自己的,还是一再“发生”,并没有改变多少。好在教练是一个有耐心的好人,他和现实中的各种“发生”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向我发出“改变”的邀请。而每当自己改变后,又会有及时的提醒,以及组员间直截了当的棒喝:还早着呢,改变自己是个没完没了的过程!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企业家和普通人一样,觉察自己才真正是“修”,而不断觉察,不断付诸改变,才真正是“行”。陈劲松世联行(002285)创始人我和两位作者认识近10年了,每年都会有

4、三五次深入的交流。本书体现了他们对民营企业家的细致观察和对领导力的深刻研究,是领导者自省自知的最好的指导书。崔维星德邦股份(603056)创始人自我觉察,是行动的基础,是解决难题的起点。本书把张伟俊老师、丛龙峰博士两人多年来对我提升领导力的启发,发挥得淋漓尽致:观点犀利、通俗易懂、代入感强。是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团队一把手通过“自我照镜子”提升领导力的好书。我睡前有看书的习惯,一为学习,二为助眠。这本书对我而言最麻烦的是,唯独看完它之后,心情比较激动,睡不着,睡不深,边睡边做7梦,做怎么做领导者的梦。廖创宾潮宏基(002345)创始人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自我觉察有多难!有幸遇到伟俊

5、,我在伟事达私董会001组已经待了10年有余。同学们就像一面面镜子,逼迫我不断地在自我觉察方面下功夫。前两年我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最后还是走了出来,这说明平时的修炼在关键时候能起非常大的作用。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这本书,就像一面可以随身携带的镜子,读者经常拿出来照照自己,一定会受益无穷!陆挺金轮股份(002722)创始人读这本书有点不爽,准确地说有点痛。原本每天在自己的天地里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烦心的就是我有那么多英明决策,为啥团队总是不给力,为啥我总是看不到大将人才,为啥我不参与事情就干不好。随着向后翻看这本书,我有点不安了,难道是我的错?不应该啊!我创立了企业,我带领企

6、业开创了一片天地,我错了?看完一次不甘心,又看了一次。也许我真的需要做出改变,没错,必须要改变自己。虽然让我感觉不爽,甚至有点痛,但理性告诉我,我要感谢让我不爽和痛的人伟俊和龙峰,他俩老少合作,用真诚和心血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带来一剂有助于成长的苦“心”良药。马存军慧择(HUIZ)创始人很感谢五年前,伟俊能让我作为唯一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加入伟事达私董会001组。在过去的五年里,在给这些同学照镜子的时候,反射出自己身上的盲点和缺点;从同学们的成功和失败中,对比出自己的差8距。领导力的成长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我个人的骄傲和我过去的成绩让自我认知变成了最艰难的一步。有着一些懂我的教练和同学的相伴,能打破这些

7、局限,让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也让我有信心去不断扩大自己的管理范围。这本书可以陪伴你的领导力旅程,也可以帮助你照一下镜子。无论你是董事长还是职业经理人,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享受书里的这些领导力的盛宴,祝福我们作为领导者,能够引领众人去未知的地方。张轶昊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这是一本很有“体感”和画面感的有关领导力提升的书,能很快带你置身其中,照见自己且触动你去深度思考和反思竺兆江传音控股(688036)创始人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理性的推演,也是感性的凝聚;它要求管理者会外观,更能内省。丛龙峰先生在为企业做顾问的过程中,睿智思辨,精进实践,很多大胆的想法从各类企业组织中来,又通过系

8、统思考和提炼回馈到企业组织中去。我很感激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引领和伴随我们创业者飞奔、成长。张晓慧张拉拉兰州手撕牛肉面创始人9序言你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了吗转眼我跟伟俊认识六年了。六年前,我们就想合作一本有关领导力的书。如今,它终于可以跟读者见面了。现在市面上关于领导力的书有很多,但大多数集中于对三类问题的探讨:领导者特质、领导者行为,以及不同领导风格与类型的适配度。不过在我和伟俊看来,领导力提升一事,关键仍在于领导者的自我觉察,否则任何外围的努力终究都是徒劳的(见图0-1)。不经历自我觉察,领导力便提升不了。我相信,许多做过领导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但遗憾的是,在研究领域此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

9、也是我们在六年后,仍要把本书拿出来的重要原因。图0-1领导力研究的相关主题关于我和伟俊对我来说,伟俊是个很不一样的人。很少有人能在领导力领域保有如此持久的激情,但毫无疑问,伟俊做到了。即便放到现在,专职从事“总裁教练”工作也是一件稀罕事,但伟俊从2005年就开始这么做了,一做就是16年。2010年,他又将私人董事会 【私人董事会(简称“私董会”),英文是peer advisorygroup,是一种企业家互相学习、交流与社交的模式。私董会以小组形10式存在,15人左右一组,成员相对固定,由相互间没有竞争关系,但经营规模类似的企业一把手构成,配有一至两名教练。一般平均每月活动一天。伟事达公司是该模

10、式的开创者,自1957年开始运营私董会,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全球数万名企业家和CEO服务。2009年年底,张伟俊教练与十多位企业家一起,建立了伟事达私董会中国001组。】技术引入中国,并发起了国内第一个私董会小组伟事达001组(后文简称“001组”)。如今,这个小组已经运营到第11个年头了,其间尽管有老组员离开、新组员加入,但这个小组一直存续至今。伟俊今年已经66岁了,仍活跃在企业一线,日程表经常排得满满的。他其实什么都不缺了,但他真的很关心人,乐于成就人。他曾经服务过万科、TCL、美的、联想如今,他开始给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创业者提供辅导。伟俊就像是中国版的比尔坎贝尔。

11、坎贝尔是众多硅谷公司(如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背后的教练,同样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的背后,也有一个张伟俊。伟俊对我来说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是我的老师、教练、半个搭档和一个极为重要的忘年交。最早,伟俊是我的老师,是他把我领进领导力的大门的。我对领导力领域诸多问题的理解,深受伟俊的影响。【伟俊比我年长29岁,因此,我更习惯称呼他“伟俊老师”和“您”,但几乎每次都要被他纠正过来,他还会微笑着调侃我:“你觉得我很老吗?”于是时间长了,朋友们便更多地称呼他“伟俊”,而且也不是“张伟俊”,似乎只有“伟俊”二字才能传达出他给人的那种亲切感。伟俊是个相当没有架子的长者,特此说明。】后来有整整一

12、年时间,他每月都会给我打几个电话,事实上充当着我的教练。再之后,随着我的主要精力转移到给企业担任常年管理顾问,在某种程度上,我和伟俊就成了合作伙伴。我从伟俊的私董会上认识新的朋友,并把与我要好的企业家介绍到001组。我和伟俊共同服务过两家企业,我专注于组织管理,而他着力于领导力。11伟俊说,“理解他人是要豁出性命的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而且至少在我认识他的这些年里,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也想借这本书,把我们对于领导力领域的理解,更完整地呈现出来。本书整体定位本书的书名是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这本身便表明了本书的整体定位、研究视角,也是本书的内容概要。首先,本书探讨的问题领

13、域是“领导力提升”,而非“领导力”。领导力注重医理,但领导力提升旨在临床。换言之,本书重视的不是你如何认识领导力,而是你如何提升领导力。现在随便翻开一本领导力图书,总是有八条、十条,甚至更多的领导力准则。人们记不住,也做不到。只是当时看着激动,想想感动,回头就一动不动了。我们实在不想这么干了。本书对“领导”一词的定义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相应地,本书对“领导力”的定义便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的能力”,即领导是一种行为,而领导力是一种能力。】并在此之下,引申出三个必要的动作:指明方向;影响众人;以身作则。“指明方向”与“从未去过的地方”有关,与事相关。“影响众人”与“众

14、人”“他们”有关,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去,而是一群人都愿意去,与人相关。“以身作则”与“引领”的能力相关,与自己有关。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么其他一切就被一齐放倒了。本书认为,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做好这三件事。少一条也不行,多一条也没有了。哪怕一个团队再小,其负责人也必须做好这三点,而哪怕一个企业再大,如果它的最高领导者做不好这三点,领导力也是一定要出问题的。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本书极为强调“自我觉察”的重要性。领导力的提升必须经由自我觉察。没有自我觉察,知道再多的领导力理论,12领导力也终究提升不了。我和伟俊都做过研究工作,也都当过一把手,现在的日常工作就是跟企业家和高管打交道,等于说在甲

15、乙双方之间切换过视角。因此我们都很清楚,别人的故事再精彩,道理再多,听过了也就听过了,只有自己经历的人生才会穿心而过。“听过”和“穿心过”完全是两码事。只有你自己当过一把手,才有可能学会怎么当一把手。但问题是,人们不是在工作中进步的,而是在反思中进步的。工作经历并不等于工作经验。领导力提升这一主题,它真正的麻烦之处在于,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个人难以觉察到自我时,教练便要发挥作用了。我和伟俊共同经历过一场私董会,某企业的一位总裁对自身能力十分自信,但直到伟俊主持这场私董会,把所有核心高管聚在一起,把问题摊在桌面上,把问题谈透,进行一轮一轮的匿名投票、打分和较量,这位总裁才最终有所反思,意

16、识到自己原来做得没那么好。这种帮当事人建立起自我觉察的过程,通常并不容易。因为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其优点的过度放大。但正因为他在这方面强,他才变得盲目。你怎么能让一个强人在他如此自信的地方,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呢?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伟俊这些年热衷于召开私董会的原因。他一定要营造一个足够安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把自己彻底变身为催化剂,通过不断“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把一场私董会中“案主”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这些问题成为一面面光亮的镜子,让参会的每个人都能在镜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至于这些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意识到了什么,并不是伟俊关心的重点。重要的是,私董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17、它能够更快、更妥善地帮人们建立起自我觉察,而这是提升领导力的必由之路。最后,本书认为,“自我觉察”既是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也是其终点。这可能不符合许多读者的预期,“起点”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13也是“终点”?在我和伟俊看来,只要让领导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对教练来说,问题已经结束了,多一步都没必要去做。随着我去年也开始给创业者当教练,我进一步意识到,伟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对的,只要帮一把手建立起自我觉察这是最难的,剩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一把手都绝顶聪明,他们不是傻瓜,他们比我和伟俊聪明得多。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缺方法,也便于找人取经

18、,但许多时候,能否产生自我觉察便决定了我们与方法之间的距离。本书结构安排我和伟俊不想回避的是,本书的确是两个人的合作,而非合著。两位作者在对内容的贡献上,不是一主一辅的关系,而是分头完成了各自的工作,最后合在一起形成本书。本书的第1章、第2章由丛龙峰执笔;第35章的每一小节都是张伟俊的作品,但每章起始部分的导语是丛龙峰写的;【第35章中的大多数内容,此前在财富(中文版)发表过,几乎每一小节都复现了一个当时真实存在过的教练场景,但也有许多内容是专为本书而写的。好在涉及领导力主题的文章,一般不会有太强的时效性,反倒是伴随着企业成长,不同领导者要面临的挑战经常是相似的。本次我们对每一小节都进行了重新

19、编辑,以使其有更明确的结构性。关于每一小节的出处,本书将在结尾处做出说明。】丛龙峰写了本篇序言,而张伟俊写了跋。但整本书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即“自我觉察”,也是领导力提升的前提与归宿。第1章是全书的总括,由三部分构成:首先给出对领导问题的定义,并提出具备领导力最关键的是做好三件事;其次谈到“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最后提出一个观点,即“人的成长也好,企业成长也好,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都需要勇敢地走向自己的反面”。14第2章是对领导力提升问题的理论综述,但有意将理论框架打散,而最终呈现出15条认识。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很少有一把手是按照理论框架行事的,因此大可不必严丝合缝,但希望这15条

20、认识中,至少有12条能给读者以启发。第35章,从结构上分别回应了第1章的“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以及“反求诸己与自我突破”。【更准确地说,第3章主要回应的是“勒紧成就动机,发挥影响动机”,即动机理论;第4章主要回应的是“先领导自己,后领导他人”,即情商理论;第5章主要回应的是“反求诸己”。同时,几乎每一小节都可以看作对“人因触动而改变,不因知道而改变”这一观点的注解,因为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便是帮助领导者实现自我觉察和自我突破。】其中的每一小节都有具体的情境,以及教练与一把手的互动,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能更有代入感,收获一份自我觉察。我和伟俊都认为,由我俩作为一对组合来完成本书是

21、更为合适的。我们相互理解,但又各自不同,以使得本书能在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象、锐气与通达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这本书本该在2015年就拿出来,后来因为我在公司的事务过于繁忙而被搁置;2017年被再次提上日程,但再度中断;此番终于要跟读者见面,恐怕得等到2022年春天了。不过这些年下来,我对本书的内容却更有信心了,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它最先帮到了我,帮我提升了领导力,我才更有把握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各位读者的面前。我非常感谢伟俊,伟俊帮我完成了对领导力领域的开启。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伟俊,我这些年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更不会给创业者做教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和伟俊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跟企业家打交道,因此,本书在谈

22、及领导问题时,经常是以企业家群体为蓝本的。但我们也希望,本书对涉及领导问题的阐释,能对处于不同岗位的领导者,即只要你是团队中的一把手,都有所启发。15本书的策划编辑张竞余在读完初稿后跟我说,无论其他人怎么想,至少书中的许多内容对他带团队是有帮助的。我想这就够了,那真是一个令人由衷感到欣慰的时刻。事实上,我和伟俊做教练时,也会一直期盼当事人的那个“顿悟时刻”,那一刻,他终于产生了自我觉察,开始要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并不期待读者能从本书中记住什么,我们祝愿读者能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最终领导力有所提升!丛龙峰管理学博士和君商学首席管理学家2021年7月于南开园16第1章领导力人人可学,但无人可教为了

23、弄清楚领导力到底该怎么学,我们首先有必要问:领导力是一门怎样的学问?领导力是一门“事后”的学问。没有谁是学了领导力理论后就会当领导的,反倒是当了领导之后,才发现领导力是需要学的。就像你看了再多的育儿书,不自己当一回爹妈,许多事就还是没体会,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从这个意义上,我和伟俊这本书讲的不是“恋爱故事”,谈的主要是“婚后生活”。我们关注的不是领导力理论,而是领导力提升。领导力是一门“人间”的学问。很大程度上,领导力=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故称“人间”。如果一个人无法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力,那么他便无法胜任领导工作。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对于一个团队,任务没有变,人员没有变

24、,甚至工作流程也没有变,仅仅是换了一个领导,整个团队的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便是领导力在发挥作用。人们在一起做事,不光是为了“做事”,也是为了“在一起”。许多不成熟的领导常常执迷于事,但往往事后才发现,真正重要的问题全都与人有关:大家愿不愿意听你的?愿不愿意跟着你干?愿不愿意成为你那样的人?这些全是领导力的问题。领导力是一门“自觉”的学问。除非领导者说出那句,“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否则,就算其他人有再多抱怨、批评、建议,实际上也统统没用,如果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是听不进去的。17“自觉”一词语出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说的是我有三大过失,到了晚年才有所觉察。“吾日三省

25、吾身”,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乎?从这个意义上,领导力提升可以与任何事都无关,但必须与“自我觉察”有关。否则,即便你知道再多的领导力道理,自己也不会做出改变。就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减肥就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有多少人真正付诸实施了呢?现在市面上关于“领导力是什么”“领导者做什么”“领导者长啥样”的研究太多了,甚至有些过饱和了,但关于“领导者自我觉察”及“领导力如何提升”的著述,依然太少,这便很容易导致一种结果:到处都贴满了减肥清单,但满大街都是胖子。在领导力这门学问中,真正重要的不是Knowing(知识)、Doing(技能)、Being(品格),而是Becoming(如何成为)。因此,与帮

26、你建立新知比起来,本书更在意的是令你有所觉察,然后行动起来!领导力人人可学,但无人可教。重大的领导力提升必经历一场自我证悟,它是一个实证实修、反求诸己的过程。其他人的作用至多是辅助,关键仍取决于你自己。以下,欢迎你与我一起,开启领导力提升之旅!181.领导力最关键的是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对“领导”一词的含义做一下澄清。它经常跟“管理”一词搞混。例如,所有的领导都要从事管理工作,而所有的管理者也都要有领导行为。许多场景下,管理者与领导者表达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可以互换使用。那么,何谓领导?何谓管理?关于“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区别,许多教科书都喜欢按照表1-1的逻辑,罗列出许多条目进行比较,但在本书看

27、来,我们有必要从词源本身出发,从根本层面把握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毕竟,这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两个不同的概念。表1-1管理行为vs.领导行为这是本书的一个研究认识:当问题研究不清楚的时候,回到事情开始的地方。就像对“领导”“管理”这两个词的比较,归根到底去看,回到最初产生这两个概念的地方,许多问题就变得一目了然了。19manage(管理)的词源是“manus”,意思是“手”,指的是用手处理事务,使之井井有条。lead(领导)一词来自印欧语系词根“leith”,意思是“跨越界限”。那便是说,领导意味着改变现状,去到别的地方,而管理是基于现状,让复杂的事物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从词源本身出发,这样的

28、界定可能让人永远都忘不了,也很难再把它们搞混了,因为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含义也不一样。由此,本书对“领导”的定义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而“管理”则是“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相应地,本书对“领导力”的定义便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的能力”,即领导是一种行为,而领导力是一种能力。】当我们说,一家企业尚未进入管理状态时,此处的“管理状态”实际上指的是各项活动的有序运作。而“领导”没有这样的含义,它更多指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例如说,领导者是领航员,是头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领导”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领导者自己也从没去过。如果去过的话,领导干的就是导

29、游的活,但领导的工作更像是探险。从“领导”一词的定义出发,本书提出,发挥领导力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指明方向;影响众人;以身作则(见图1-1)。“指明方向”与“从未去过的地方”有关,与事相关。“影响众人”与“众人”“他们”有关,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去,而是一群人都愿意去,与人相关。“以身作则”与“引领”的能力相关,与自己有关。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么其他一切就被一齐放倒了。20图1-1领导力三要素模型切实做好这三件事,是由领导者、一把手自身所要履行的责任决定的,三者缺一不可。无论你是一个大企业的领导者,还是团队负责人、部门长官,要想发挥出领导力,都离不开这三条。这三条也无法再精简了,少一条

30、则不完整,多一条也没必要。如果一位领导者的领导力出了问题,通常就是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出了状况。21指明方向这一条看似天经地义。恐怕没有谁会否认,“指明方向”是一把手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你真的会指明方向吗?不妨看看表1-2中的测试题表1-2关于“指明方向”的问题清单表1-2中的最后一条至为关键。即便前四条全部通过,都得满分,但只要最后一条通不过,我们就仍然有理由认为,领导者在“指明方向”上做的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及格的,因为方向并未被指明。把方向性问题想清楚,可能是老板一个人的责任。但把方向指明,却是一种领导行为。有的老板认为,方向就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大家跟着干便好了。但倘若问到“如果让下属们对方向性

31、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执行力会不会更高呢”,恐怕很少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22有意思的是,在实践中,倘若不经历测试,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承认自己在“指明方向”上做得不够好。领导力常常是这样一类问题:没有谁认为自己做得已足够好,但也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不行。领导者认为自己没问题,但其实是有问题,背后常常是因为下述三种情况所导致的。情况1:最常见的,领导者认为下属已经对方向性问题足够清楚了,但事实上,这很可能高估了下属的理解力和自己的沟通力。我做过很多次这种实验,例如,让老板写下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方向,然后给老板的直管人员,比如7个人,每人发一张白纸,同样也让他们写下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方向。答案通常是对不上

32、的,老板和下属对不上,下属之间也对不上。那么,等执行起来的时候,怎么会不出问题呢?这等于说是蒙着眼打仗,大家各有各的方向,力量拧不到一块去。人们常说,企业内有“部门墙”不好。但部门墙的问题不是由部门引起的,企业要想高效运作,就免不了部门分工。导致部门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整体方向没有建立起共同的理解,依然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公司的大目标不够大,各部门也搞不清楚大的目标是什么,那就只能去发展各自部门的小目标,小目标就会变得很大,部门本位主义的思想就开始出现了。其根源问题依然在老板身上没有充分指明方向。方向问题往往是第一位的。许多协作层面、执行层面出的问题,根本原因经常要在方向问题上找。例如,执行

33、力出了问题,通常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情况2:领导者认为,战略问题无须达成共识,战略主要就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其他人做好执行就够了,但事实上,往往就是这类公司最容易出战略性问题了。在这类公司中,老板通常都是说一不二的。战略会进行到最后,老板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高管们面面相觑,或是低头玩手机,无人23应声。但只要离开这个会议室,不同意见就冒出来了。各自开小会的时候,不同意见更多,只是不敢让老板知道。这类老板通常骨子里是很傲慢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看成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更直接地说,企业家比普通人更高明。但凡有了这种心态,常识感就很容易逐渐丧失,决策的信息雷达就开

34、始变得不准了。但麻烦之处也正在于此,因为傲慢的人,自己看不见。在这样的公司中,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沟通。即便有战略宣导会,更多的也只是演讲,而非对话。即便偶有争辩,得到的也只是被说服。企业衰败的种子便就此埋下了。回头看,大多数企业都不是在市场上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败在了指挥室里。多少伟大的企业,最终都死于傲慢。古语说,“众谋独断,详虑力行”。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情况却常常是这个样子:既没有“众谋”,也没有“详虑”,甚至还没有“力行”,有的只是“独断”。我不是想刻意强调战略共识的重要性。比如,企业是否一定要召开战略共识会?那倒不一定。我想强调的是,即便领导者认为自己已经指明了方向

35、,但只要其下属骨子里对该方向不接受、不认同,那么该领导行为便是失效的,方向依然未被指明。如果是老板想要强行达成共识,那么,这个欠账就迟早是要还的。情况3:方向未被指明,不是话没有说清楚,而是事没有想明白。因此,这表面上看似是一个沟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问题,即战略需要进一步地清晰化。我见过不少这类老板,他们往往颇具雄心,很有情怀,做企业也富有使命感,但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思路过于宏观,导致“战略使命化”,缺少的是“战略路径化”。因此,公司里一说大的方向,全都对,所有人都认可。但问题是,眼下不知道该怎么干。我想强调的是,“指明方向”中的“方向”,指的是“方向性问24题”,或称战略问题,而不只是“

36、宏观方向”。在此,本书要对企业中的战略问题下一个定义:战略是对方向、节奏与力度的选择,三者缺一不可。有时候,对于战略方向的正确与否,反倒是容易达成一致的,即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但对于实施路径、节奏与力度的把握,往往才是取胜的关键。换言之,往哪走?怎么走?什么时候该走快些?什么时候则需放缓?这些问题都要想明白,说清楚。显然,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擅长项,例如,有的擅长业务,有的擅长管理。擅长内部管理的领导者,有时觉得自己只要找对人,搭好组织结构,做好激励政策就足够了,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业务决策权也交给对方好了,但实际上,大是大非的问题只能由一把手拍板,而不能委托给任何人。像“我们到

37、底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样的问题,最终必须要由一把手来给出答案。作为一把手的你,千万不要放过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终究不会放过你。小结一下关于公司的发展方向,领导者想清楚了没有?说清楚了什么?有没有让大家参与进来?领导者真的把方向指明了吗?还是老板个人有方向,整个公司没方向,方向只在老板的肚子里?领导者的第一要务便是指明方向,这比做任何具体的事都更重要,因为只有你是一把手,是举火把的那个人。公司的目标、方向必须要像水晶球那样,擦得亮亮的,举得高高的;要像灯塔一样,让所有人一抬头就能看得见看,那就是方向!25影响众人企业中的道理便是这样,大家都是奔着做事业而来的,但这摊事业能否长久,却在很大

38、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熟的领导者通常非常清楚:要做业绩,先做团队。在领导力三要素中,“影响众人”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它所关心的是领导者对人情世故的把握,关乎领导者的人际影响力。快来给你的影响力打个分吧(见表1-3),看看是否已足够优秀?表1-3关于“影响众人”的问题清单此处的测试应该比上一个来得容易,至少不会出现“指明方向”测试中的一键归零了。某种程度上,对于带兵打仗的人来说,就是要通过别人去拿结果。让领导者承认自己对他人没有影响力,恐怕是一件太让人难为情的事!重要的是,关于人际影响力的问题,不是有无之争,而是程度之26别,你永远都无法得满分,永远都有可提升的空间。不过,领

39、导者要想让自己的人际影响力上一个台阶,常常非要改变一些过去的思维惯性、行为惯性不可。首先要在认知假设层面闹革命,充分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再以新的习惯替换旧的习惯,把新的行为方式固化下来。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有不同的结果,但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在下述三种认知假设层面做出调整,就很难指望一位领导者的人际影响力水平能达到较高段位。认知假设1:领导者与成员间的关系,到底是你在上面,他在下面,还是你打内心深处认为,你们两者之间是平等的?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职级本身就是威权,具有一种强制力。身居上位者很少有人承认自己在心态上也是居高临下的,但下属们却很清楚:哪位领导是真

40、的平易近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哪位领导总是习惯性地强制你认同他,那些表面上的谦逊不过是摆摆样子罢了。权力不等于影响力。不是说你身居高位,人们就自然服从;不是说你身居高位,你就能掌控一切;不是说你成为领导之后,就可以无拘无束。职位是内部给定的,但真正为你赢得尊重的是你的行为。权力是一种position power(职位权力),而真正的领导力却主要是一种personal power(人与人之间的权力,或称人际影响力)。越是在那些好的企业里,人们越是感受到自己是在跟人打交道,而非与制度相处。德鲁克对领导力是否有效,有一个简单的描述,或者说衡量:离开一家公司时还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你?从这个角度,领导者不妨

41、想一想,你的人际影响力足够吗?认知假设2:领导者与成员间的关系,到底是你是对的,他是错的,还是你可以首先承认,对方可能是对的,是有道理的?27领导者需要经常警惕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把评判心放下,先去试图理解对方心中的公式。领导者与成员间沟通不畅,如果站在第三方视角观察便会发现,双方各执一词,事实上是鸡同鸭讲:一方讲的是十进制下的道理,另一方说的是二进制下的逻辑。此时的沟通便最没有效率了,常常需要退后一步,先在假设层面达成一致。其实朋友之间相处也是这样。如果只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永远都觉得真理在自己这边,真理与我同行。只有首先假定对方可能是有理的,才有可能看到另一边的道理。人们常常对自己的人

42、际理解力有一种“理性的自负”,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同理心都十分有限。有的领导者常喜欢跟下属讲,“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很可能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只有下属说出那句“你真理解我”,才是对你领导水平的最高肯定。换位思考,下属需要的不是领导一遍遍地说“我是这样考虑的”,他需要的是领导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如果你是我”的角度上来想问题。同理心不是“我懂你”,而是“我是你”。领导者想要滔滔不绝地自我表达,太容易了,分分钟就办到了,但是你真的懂得倾听吗?领导者想要在下属面前逞强,太容易了,但是想拥有一种“守弱”的心态,却很难。如果领导者经常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总是错的,很有可能,这并非说明你的领导力很

43、强,而是在预示你的领导力恐怕要出问题了。领导者如果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实际上是带领不了一流人才的,因为他可能比你更需要得到尊重,甚至无论道理是不是真的在你这边。有时候,领导者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去满足下属的虚荣心。这不是由个人好恶所决定的,而是由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所决定的。只要你是领导者,就常常要面临这样的处境,并必须处理好这类问题。认知假设3:领导者都会说,“把人当人”,而非工具。但一回到28业务场景,就把人当成了工具人。对此,你到底怎么看?人际影响力的前提是人际理解力。要想提升人际理解力,便要对个人在组织中的需要有所理解。在组织行为学看来,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五种:安全感、公平

44、感、成就感、归属感、危机感(见图1-2)。领导者不妨自检:员工的需求在你这里得到满足了没有?图1-2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需求在商言商,工作就是工作。但是对人来说,工作的意义就不再是工作本身了。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我们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往往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同样地,与个人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成就感、归属感,也往往要在工作中获得。因此,领导者在给人安排工作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工作本身,还是工作背后的人?这看似是一个微小的差别,但往往体现着领导力水平的质的不同。有时候,领导和领导之间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在他们29各自的领导下,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气质就差出去好多,最终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阿里巴巴有一个

45、管理理念,叫“借假修真”,我很欣赏。其对应的真假之辨是:业绩成长是假的,团队成长才是真的;团队成长是假的,只有团队中的个人成长才是真的。这便是说,管理的核心在于成就员工。最终的一切都要回归于人。人是原因,也是答案。领导者不妨扪心自问三个问题:你爱你的团队成员吗?你的爱他们感受到了吗?你的爱有效吗?我相信,连续追问下来,许多事关“影响众人”的答案也便找到了。另外,更新认识是容易的,但要让人的行为习惯发生转变却是艰难的,常常要诉诸制度化手段,以形成新的习惯。比如,我打过交道的一位老板,他明明已经意识到了,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团队上,尤其是对他的每一位直管人员,每年都要拿出至少半天的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

46、。但等到真正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老板也觉得不好意思,说自己真是太忙了。不过,他却总有时间去见客户,去跑市场,甚至去论坛上发表演讲。人常常便是这样,看得透,忍不过,最终又回到老路上。后来,一对一绩效面谈成为众人皆知的公司制度,效果便好了许多。30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是一条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领导力准则,以至于我们可以将任何忽视了这一准则的领导力理论都视为胡扯。在长期相处中,人们真正在意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到,那么,请你自己首先做到。但以身作则绝不是说领导者凡事都要身先士卒。尽管领导者要展现出自己的勇气与态度,但任何一支成熟的军队都不会需要它的统帅总是冲在前头

47、。领导者不是士兵,也不是勇士。领导者最需要以身作则的是坚守理念,捍卫制度,监督行为(见表1-4)。“伟大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如果领导者开会总迟到,那就别指望其他人能准时。如果领导者总喜欢把目标往大了喊,好大喜功,那就别指望整个公司能形成一种“指标严肃性”的文化。反过来,如果领导者总是严于律己、全情投入,其他人就是想偷懒都有些不好意思。事实胜于雄辩,身教胜于言传。表1-4关于“以身作则”的问题清单尤其涉及到变革问题,领导者必须带头下水,起到表率作用。对领导者而言,在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你所有关于变革的热情,都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变革的力量,都只是虚幻。你必须让改变真

48、正发生,其他人才会有所行动。31从这个意义上,领导力不是魅力,也不是处好关系,更不是完成表演,它是始终如一的行为,并因此而值得信赖。对一把手来说,你是一切事情的起因、一切问题的源头、一切责任的最终承担者,你必须以身作则。领导力最终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愿不愿意追随你?愿不愿意跟你在一起?愿不愿意变得像你一样?好的领导,总是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你希望成为的样子。他让你心甘情愿地追随,并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人格是无声的命令。322.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显然,领导者都不是一天成熟起来的,其必经历一个过程,就像企业也是一步步长大的。企业成长总是在变得更大和更完整,这也倒逼企业家必须不断地完成自

49、我进化。在相当程度上,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家的成长,而企业家的成长,本质上取决于思想和心态上的进步,取决于认识上的突破,然后行为和习惯才能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教练,我和伟俊在长期与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否则,再多的外部信息输入终究也只是徒劳。在这方面,本书认为有三种理论对现实问题最具解释力: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影响动机);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科特的变革理论(目睹-感受-改变)。以下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做下阐释,分享给各位读者。33勒紧成就动机,发挥影响动机成就动机和影响动机的说法,来自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这位哈佛大学教授

50、研究发现,事业心、事业成就与内心动机存在关联,一个社会中总有少数人愿意通过寻求机遇和挑战来获取成就感,而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态度。麦克利兰认为,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选择或展现出某种行为,都是为满足其内心需要。他提出,个体在工作情境下通常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指的是个人想要尽快且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倾向;亲和需要,这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需要,通常表现为希望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求他人的喜爱和接纳;权力需要,即影响和控制他人并且不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有时也被称为影响需要。麦克利兰发现,那些受成就动机驱使的人,热衷于追求卓越,设置挑战性目标,克服障碍并达到高标准,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