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3779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41∕T 293.11-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河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112014 代替 DB41/T 293.7-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11 部分:油菜常规种 2014 - 12 - 30 发布 2015 - 03 - 01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1/T 293.11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 15 个部分: 第 1 部分:小麦; 第 2 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 3 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 4 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 5 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 6 部分:谷子; 第 7 部分:大豆; 第 8

2、 部分:甘薯; 第 9 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 10 部分:棉花杂交种; 第 11 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 12 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 13 部分:花生; 第 14 部分:芝麻; 第 15 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 DB41/T 293 的第 11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 DB41/T 293.72002 常规油菜种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与 DB41/T 293.7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

3、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田保明、张书芬、梁尼亚、朱家成、王春平、谷登斌、王友华。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马占强、吴智、冯艳萍、王建平、雒峰、杨志辉、朱伟、曲森、刘诗慧、文雁成、程静。 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 DB41/T 293.112014 103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11 部分:油菜常规种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油菜(Brassica napus L.) 常规种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的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油菜常规

4、种四级种子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T 318 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的种子。 3.2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育种家育

5、成的品种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3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种 regist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签作标记。 3.5 检定种 certified seed 由原种繁殖的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具有该品种的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DB41/T 293.112014 10

6、4 4 育种家种子生产 4.1 生产、利用方式 4.1.1 育种家种子的生产、贮藏,应在育种者直接管理下进行。通过育种家种子圃,对该品种的最初优系种子在育种家种子圃中足量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 4.1.2 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通过对剩余的育种家种子再足量繁殖,贮藏利用。 4.1.3 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原种。 4.2 育种家种子圃 4.2.1 生产育种家种子的条件 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对初始优系中的典型单株按株行稀播种植和评定,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育种家种子。 4.2.2 隔离 油菜是常异花(甘蓝型和芥菜型)或异花(白菜型)授粉作物,异交率较高,隔离保纯繁殖

7、是种子生产的关键措施。可采用套袋、套帐或网室隔离。若空间隔离,距离应在2000m以上。南方可采用春播的时间隔离。 4.2.3 土地选择和整地 要选择远离村庄,隔离条件好,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三年内无重茬,田中没有自生油菜和其它十字花科植物的田块。 整地要做到科学施肥、 合理翻耕、 精细整地, 达到平整细碎,上虚下实,以利幼苗生长。 4.2.4 播种 由于油菜籽小,要适时足墒精细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按株行种植,每株种46行,每行2030株。行端设走道,以便鉴定去杂。四周设46行的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 4.2.5 栽培管理 适时追肥灌水,科学加施硼肥,及

8、时防治病虫。栽培措施科学、管理及时和精细一致,提高繁种产量和质量。 4.2.6 鉴定、去杂 按典型性和整齐度对株行进行鉴定,淘汰劣行,再对单株鉴定去杂。去杂主要在苗期,蕾薹期和开花授粉前期的各主要阶段完成,每阶段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成熟前复检。 4.2.7 自交授粉 开花前对典型株进行套袋(套帐、网室)隔离自交授粉,并注意辅助授粉。 4.2.8 检验、收获 成熟前和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对当选株行混合收获,做到单收、单运、单晒、单贮,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 DB41/T 293.112014 105 4.2.9 贮藏 应符合GB/T 74

9、15的要求。 5 原原种生产 5.1 生产、利用方式 原原种生产由育种者负责, 在育种单位试验场或育种者授权的原种场进行。 在原原种圃将育种家种子单株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和收获生产原原种。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种。 5.2 隔离 若空间隔离,距离在2000m以上。 5.3 土地选择和整地 应符合 4.2.3 的要求。 5.4 种植 适时足墒精细播种, 将育种家种子单株稀植。 株行距设计要有利于个体发育和提高种子产量。 隔2m3m设走道,以利鉴定去杂。四周设46行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 5.5 栽培管理 应符合 4.2.5 的要求。 5.6 鉴定去杂 按单株进行鉴定去杂,按 4.2

10、.6 方法。 5.7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5.8 收获 对单株混合收获并符合4.2.8的要求。 5.9 贮藏 贮藏应符合 4.2.9 的要求。 6 原种生产 6.1 生产、利用方式 原种生产由原种场负责。在原种圃将原原种精量稀播生产原种。原种可直接供应大田用种,也可经过一次繁殖,生产大田用的检定种。 6.2 隔离 DB41/T 293.112014 106 隔离应符合5.2的要求。 6.3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3的要求。 6.4 种植 将原原种单株稀植并符合5.4的要求。 6.5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 6.

11、6 鉴定和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5.6的要求。 6.7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6.8 收获 收获应符合5.8的要求。 6.9 贮藏 贮藏应符合4.2.9的要求。 7 检定种生产 7.1 生产、利用方式 由育种者授权的基层种子单位负责, 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将原种精量稀播生产检定种, 直接供应大田生产。 7.2 隔离 隔离应符合 5.2 的要求。 7.3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3的要求。 7.4 种植 单株稀植,做到集中连片,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并符合5.4的要求。 7.5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 7.6 鉴定和去杂

12、 DB41/T 293.112014 107 鉴定去杂应符合 5.6 的要求。 7.7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7.8 收获 收获应符合5.8的要求。 7.9 贮藏 贮藏应符合5.9的要求。 A DB41/T 293.112014 10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油菜常规种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生育期 A.1.1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 出苗期 以预定密度的75幼苗出土,子叶张开平展为标准。穴播者以穴计算,条播者以面积计算。 A.1.3 移栽期 实际移栽日。 A.1.4 五叶期 以第五片真叶张开平展为标准。 A.

13、1.5 现蕾期 以50以上植株轻轻揭开23片真叶,即可见明显的绿色花蕾为标准。 A.1.6 抽苔期 以50以上植株主茎开始延伸,主茎顶端离子叶节10cm为标准 。 A.1.7 初花期 全区有25植株开始开花为标准。 A.1.8 盛花期 全区70以上花序已经开花为标准。 A.1.9 终花期 以全区75以上花序完全谢花(花瓣变色开始枯萎)为标准。 A.1.10 成熟期 全区有50以上角果转黄变色,且其种子呈成熟色泽为准。 A.1.11 收获期 实际收获日。 A.1.12 生育日数(包括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等) 以24小时为一天,各种生育日数前一物候期出现之当日不足24小时,不能作一天计算。 A.

14、2 品种一致性 DB41/T 293.112014 109 A.2.1 幼苗生长一致性 于五叶期前后观察幼苗之大小,叶片之多少。有80以上幼苗一致者为“齐” ;6080幼苗一致者为“中” ;生长一致的幼苗一致不足60者为“不齐” 。 A.2.2 植株生长整齐度 于抽苔期观察植株的高低、大小和株形,有80以上植株一致者为“齐” ;6080植株一致者为“中” ;生长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齐” 。 A.2.3 成熟一致性 于成熟时观察,有80以上植株成熟一致者为“齐” ;6080植株成熟一致者为“中” ;成熟一致的植株一致不足60者为“不齐” 。 A.3 抗逆性 A.3.1 抗寒性 抗寒性分为以

15、下五级: “0”植株正常未表现冻害; “1”仅个别大叶片受害,受害叶局部萎缩或焦枯; “2”有半数叶片受害,受害叶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但心叶正常; “3”全部叶大部受害,受害也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心叶正常或心叶微受冻害,植株尚能恢复生长; “4”全部大叶和心叶均受害,趋向死亡。 A.3.2 耐旱性 在干旱年份调查,以强、中、弱表示。 A.3.3 耐湿性 在多雨涝害年份调查,以强、中、弱表示。 A.3.4 抗病毒病性 抗病毒病性分为以下五级: “0”植株正常未表现病害; “1”仅 12 片边叶有病斑,心叶无病; “2”少数边叶(2 片左右)与心叶均有病斑,但植株生长正常; “3”全株大部叶片

16、(包括心叶)均产生系统病斑,上部叶片皱缩畸形; “4”全株大部叶片均有系统病斑部分病叶枯调,植株枯死或趋于枯死。 A.3.5 抗霜霉病性 A.3.5.1 初花期 初花期分为以下五级: “0”植株正常未表现病害; “1”13 以下叶片发病,病斑局限性小; DB41/T 293.112014 110 “2”1323 叶片发病,有少数扩散型病斑出现; “3”全株叶片发病,多数扩散型病斑; “4”全株叶片发病霜霉成片布满黄叶,脚叶枯黄。 A.3.5.2 成熟期 成熟期分为以下五级: “0”植株正常未表现病害; “1”13 以下分枝发病,产量损失在 30以下或 13 以下分枝及主茎发病; “2”1323

17、 分枝发病,或 13 以下分枝及主茎发病,产量损失在 3050; “3”全部分枝发病,或 1323 分枝及主茎发病,产量损失在 50以上; “4”全株发病或死亡,产量损失在 90以上。 A.3.6 抗菌核病性 抗菌核病性分为以下五级: “0”植株正常未表现病害; “1”13 以下分枝发病,主茎无病; “2”132 3 分枝发病,或主茎及 13 以下分枝发病; “3”主茎及 1323 分枝发病,或主茎无病但 23 以上分枝发病; “4”全株发病或死亡。 A.3.7 抗倒伏性 在成熟前进行目测调查,主茎下部与地面角度在80度以上者为“直” ;80度至45度为“斜” ;小于45度为“倒” 。并注明倒

18、伏日期和原因。 A.4 生物学特性 A.4.1 株高 自子叶节至全株最高部分的长度,以“cm”表示。 A.4.2 一次有效分枝数 凡主茎上的第一次分枝具有一个有效荚果者即是。 A.4.3 第一次有效分枝部位 第一个有效分枝离子叶节之高度,以“cm”表示。 A.4.4 主花序有效长度 主花序顶端不实段下至主花序基部的叶节处之长度,以“cm”表示。 A.4.5 主花序有效果数 主花序上含有一粒以上饱满或稍欠饱满种子的荚果数。 A.4.6 全株有效果数 全株含有一粒以上饱满或稍欠饱满种子的荚果数。 DB41/T 293.112014 111 A.4.7 主花序结荚密度 主花序结荚密度按公式(A.1)

19、计算。 主花序有效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果数cm(A.1) A.4.8 每果粒数 自主轴和上、中、下的分枝花序上,随意摘取20个正常荚果,计算其平均每果的饱满或稍欠饱满种子数。 A.4.9 千粒重 在晒干(含水量不高于10) 、纯净的种子内,用对角线、四分法或分样器等方法取样三份,分别称重,取其样本间差异不超过3的二或三个样本平均之,以g表示。 A.5 经济性状 A.5.1 含油量 采用脂肪侵提器以无水乙醚为溶剂分析,每品种取样3份,每份样本重1g3g,以差异不超过0.5的二或三个样本平均含油量表示,以表示。 A.5.2 芥酸含量 油菜种子的油中所含的顺13二十二碳一烯酸,以占脂肪酸组成的百分率表示。杂交油菜种子芥酸以F2代芥酸含量表示。 A.5.3 硫苷含量 油菜种子中所含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 ,以每克饼粕(水分含量8.5%)中所含硫苷总量微摩尔数表示。杂交油菜种子硫苷以F2代硫苷含量和亲本苷含量平均值表示。 A.5.4 小区产量 收获前或收获时需调查实收株数, 收获脱粒的种子重为实收产量, 小区产量以克表示。 并以公式(A.2)求得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应有株数实有株数)实收产量/实收株数(A.2) A.5.5 亩产量 由小区产量计算求得,以理论产量和kg表示。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