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66798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的知识1.宇宙的特征最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天体系统如下图: 2.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地球特殊性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补充:我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高原,成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我国年太阳辐射最贫乏地区为四川盆地,成因:地形闭塞,气体不易扩散,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多。2.太阳活动外部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太阳活动类型:黑子、耀斑、太阳风三种。黑子的爆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作为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对地球的影响:黑子的爆

2、发影响地球气候中的降水,与纬度呈一定的相关性;耀斑爆发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和地球的磁场,使小磁针不能指示正确方向;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为0。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

3、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

4、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4、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

5、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5、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

6、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6、区时,地方时的计算四、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划分: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平均深度2900千米,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物质组成岩石 按成因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浆岩:岩浆冷凝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

7、流纹岩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流水或风力)堆积,最后固结成岩形成。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和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页岩变成板岩、砂岩变成石英岩、花岗岩变成片麻岩。2.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转换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特别注意亚洲的西亚和南亚属于印度洋板块。板块处

8、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消亡边界:常形成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判断方法: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未受外力侵蚀地貌,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或盆地。判断方法:中心部分岩层年龄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右图受到外力侵蚀地貌: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受到外力侵蚀地貌: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

9、蚀,常形成山岭。如右图2.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地垒:岩层发生断裂后,两侧突起的部分。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泰山、庐山。地堑:岩层发生断裂后,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如下图。3.地质构造的应用 如下图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等。 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沙垄等。流水侵蚀:流水冲蚀:瀑布、峡谷(多为V型谷)、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等。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流水溶蚀: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

10、斯特地貌等。主要分布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流水堆积:山前冲积扇(绿洲地区)、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二、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射和反射。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属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属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称大气辐射,另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使

11、大气增温,属长波辐射。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处风向所示)3.判读和应用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

12、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带、风带与气候1.成因:高低纬度间因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2.分布3.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

13、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特点寒冷干燥炎热多雨炎热干燥炎热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范围亚洲东部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常见的天气系统过镜后过镜时过镜前冷气团控制冷锋控制暖气团控制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多阴雨、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雨区在锋后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1.冷锋与天气2.暖锋与天气过镜后过镜时过镜前暖气团控制暖锋控制冷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多连续性降水或雾。雨区在锋前气温较低、气

14、压较高、天气晴朗低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1.概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大气的运动状况,而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低压与气旋对应,高压与反气旋对应。2.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比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压分布气压中心值低,四周高气压中心值高,四周低水平气流与风向气流形成(北半球)气流状况及风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北风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垂直气流与天气气流形成天气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过镜前后气压变化曲线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

15、风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三、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2.类型与环节(1)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乙海陆间循环(包括A、C、B、D和E环节)、甲陆上内循环和丙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2)环节: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G蒸腾。洋流洋流类型1.洋流分布规律特殊海域:北印度洋洋流因受季风影响,冬季逆时针(受东北季风影响),夏季顺时针(受西南季风影响)说明:图中实箭头代表暖流,虚箭头代表寒流。 图中字母代表洋流名称:太平洋海域: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大西洋海域: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

16、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印度洋海域:Q厄加靳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3.按性质分:暖流、寒流如下图(北半球为例)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温逐渐降低的洋流,如图中A;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温逐渐升高的洋流,如图中B。等温线凸向即是洋流流向。南北半球寒、暖流流向相反。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形成。3.对

17、海洋航行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速度快;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携带冰山对海上航行有较大威胁。4.对海洋污染物影响: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第三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生三、地球表层差异性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3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原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以热量为基础。表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南北方向)变化。如右图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从沿海向内陆) 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以水分为基础。 沿海内陆沿海表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大致沿经

18、度方向(东西方向)变化二、主要陆地自然带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城市分布特点影响分布的原因平原沿海、沿湖、沿河的平原地区城市密集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省投资;周围土地平坦利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山区沿谷地或低地分布海拔低,利于农耕,地形平坦高原热带的高原,城市分布较多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居住,高原上较为凉爽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原因: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面积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19、2.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变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五单元 人口与环境第一讲 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增长2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三、人口合理容量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1)人口容量概念: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

20、,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4)三者之间关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判断人口的空间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标准: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即是人口流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上下班。二是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如右图,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则从A1到B1、C1到A2属于人口迁移,而A1到A2、C1到C2则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改变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第六单元 城市与环境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三

2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解读:商业区位于市中心,原因是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住宅区靠近市中心处,原因是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处,且接近住宅区,原因是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3城市空间结构(1)西方有上图中A同心圆、B扇形和C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2城镇体系特点城市等级城市作用城市数目城市距离服务范围职能种类服务功能高大少远大多强低小多近小少弱第二讲 城市化

22、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最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三、城市化特点国家类型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缓慢工业化早,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进程出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设施完善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国家独立晚,随着民族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具有“虚假城市化”(南美洲国家)和“滞后城市”(印度、孟加拉、印尼)2城

23、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第一讲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影响光照决定作物的地区分布,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热量影响农作物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土地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分多少和时空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类型,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地区农业应布局在灌溉条件便利的地区地形坡度大于18一般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围形成以生产

24、肉、禽、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础。交通运输+保鲜和冷藏: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如园艺业、乳畜业等。政府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 二、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特点典型地区区位优势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东亚、南亚、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种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人们喜爱的粮食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商品农业)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或温带天然草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

25、;地方人稀;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面向市场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交通运输;地方人稀;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混合农业(商品农业)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适应性乳畜业(商品农业)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放牧或饲养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我国北京、上海周围地区市场、饲料供应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

26、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拉美、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高温多雨,土壤肥沃,长期殖民统治地中海式农业(商品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灌溉水源充足,夏季光热充足第三讲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3.工业区位的选择从经济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理由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工业啤酒厂、汽水(饮料)

27、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面包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钢铁、冶金(炼铜、炼铝)化学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皮革加工、制伞、制鞋、包带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制造、精密仪器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污染空气水泥厂、酿造厂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污染水源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空气污染水源化工厂、炼油厂综合以上两

28、条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发电厂、钢铁厂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转移与工业区域,的关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又分为开发区和专业化产区。第四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公路: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铁路: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综合考虑运输距离和运费确定运

29、输方式第八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与产生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念: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公平的观念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权利的观念全人类、每个国家和地区、每

30、个人都享有过健康、富裕的生活的权利,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第九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实有虚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二、南方与北方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表现如下表所示:区域特征限制因素发展方向北方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

31、地形破碎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第三讲 区域经济联系三、资源跨区域调配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影响工程效益环境问题南水北调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水源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水质(东线):

32、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西气东输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破坏沿线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西电东送对调出地来说,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直接或间接问题,并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三、荒漠化的防治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的防治措施过度樵采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增

33、加农牧民收入过度放牧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过度开垦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第二讲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2.雨林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湿地资源问题 2.我国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四、保护湿地案例措施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等。 我国保护湿地的措施,如下表:地区措施洞庭湖湿地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三

34、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第三讲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流域治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综合开发长远方案: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性开发。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第四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西部为落基山脉,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2。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水源有密西西比河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经

35、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交通运输条件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国家政策与法规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3.主要的专门化农业生产带:乳畜带、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混合农业带等。如下图所示:第五讲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离铁矿区较近;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三、鲁尔区的新发展1.鲁尔区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2.对比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采取措施:第六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角洲为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

36、进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1)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优越,雨热同期。毗邻香港和东南亚,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著名侨乡。3.城市化水平高的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分类问题解决对策工业化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空间不足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扩张模式;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