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37449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平度九中高三语文一轮文言文 复习导学案编制人:潘玉芬兰亭集序【复习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课前案【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趣舍万殊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列坐其次 (2)是日也(3)向之所欣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修竹:3列坐其次: 4所以游目骋怀:5极视听之娱: 6信可乐也: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趣舍万殊: 10欣于所遇:11快然: 12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

2、所之既倦: 14感慨系之:15向之所欣: 16以之兴怀:17昔人兴感之由: 18临文嗟掉:19喻之于怀: 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1其致一也:五、一词多义之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夫人之相与 极视听之娱所所以游目骋怀 或因寄所托录其所述一若令一契 其致一也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夫悲夫 夫人之相与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死生亦大矣。欣于所遇 课堂案一、翻译下列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二、默写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2、此地有 , ;又有 , , ,列坐其次。3、虽无 ,一觞一咏,亦 。4、是日也, , , , ,所以 , ,信可乐也。5、 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6、虽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8、况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三、课外文段拓展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

4、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指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

5、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1、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清苦:守贫刻苦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考绩:考试成绩C、访禾主酬直而去 酬直:偿付价值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改操:改变品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毁其盆,悉埋于地B、吾非以此求名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C、父老相送者挥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D、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3、 下列句子括

6、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是( )A、 隋高祖受禅,(高祖)转齐州别驾。B、 公清若水,(百姓)请酌一杯水奉饯。C、 其左右马逸入田中,(轨)暴人禾。D、 轨于是劝课人吏,(轨)更开三十六门。 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汝等宜以为诫你们应该把我的话作为告诫。b) 水火不与百姓交像水和火一样不和百姓交往。c) 轨驻马待明赵轨停下马等着看明白。d) 人赖其利人们都依赖这个水利设施。5、 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抚缉萌夷,甚有恩惠。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A、 B

7、、 C、 D、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b) 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c) 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d) 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课后案一、素材积累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

8、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

9、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

10、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

11、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

12、,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13、,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

14、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

15、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

16、,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

17、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

18、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

1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二、一课一词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2表示肯定语气。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表示疑问语气。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

20、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苟政猛于虎也!(论语)注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即位置在前一分句末尾或主语成分后面),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6复音虚词“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

21、之意。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参考答案:课前案: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趣”通“趋”,往,取。由,通“犹”,像。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2)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3)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2)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全,

22、都。 2长 3、处所 4用来的 5乐趣 6确实。7相处,接交;仰头低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8放纵身体。9进取或退止;不同10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11高兴的样子 12竟 13等到;到达,得到。14随着 15过去 16因 17发生;原因 18面对19懂得 20所以;看做一样;看做相等 21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五、一词多义之 往,到达。动词 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结构助词,的。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一一起。 一样。看作一样,动词 一点,少量。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句首发语词。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判断句 倒装句三、课外文段拓展1. B 2. B 3. B 4. A 5. A 6. C教师寄语: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