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口病的护理手足口病的护理手足口病的护理手足口病的护理一、概述一、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二、易感人群二、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
2、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三、疾病传播三、疾病传播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分泌物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3、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
4、,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五、实验室检查五、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2、血生化检查 3、血气分析 4、脑脊液检查 5、病原学检查 6、血清学检查 六、物理学检查六、物理学检查 1、胸X线检查 2、磁共振 3、脑电图 4、心电图 七、治疗七、治疗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1.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中药等,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2.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提高机体的
5、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3.抗感染治疗: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4.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液。并加强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八、护理八、护理(一)一般患儿的护理(一)一般患儿的护理1、消毒隔离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2、饮食护理饮食要易消化,并以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或清洗口腔。4、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宽大、柔软,并经常更换。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5、发热护
6、理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卧床休息,多饮水。6、病情观察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7、心理护理 8、健康宣教健康教育要点健康教育要点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2宣传多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等卫生习惯。3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4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5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6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