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295972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47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5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说韩愈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2.把握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3.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4.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学习目标重点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积累实“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难点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重点难点庸(yn)嗟(ji)乎句读(du)谀(y)欤(y)苌(chn)弘 师襄(xin)老聃

2、(dn)郯(tn)子蟠(pn)经传(zhun)贻(y)之扫除生字1.怎样理解“师”和“师道”?2.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阅读思考作品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倡“文以明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

3、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

4、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知识卡片议论性文体“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于此类文体。“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这里的“师”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非狭义上的老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为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

5、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最先由韩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传统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古文运动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课文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答案:本文的论点就是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它针对时弊鲜明地提出观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

6、调了从师的重要性。答案:本文的初步论证即是文章的第一段,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老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第三层:紧扣老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老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传道者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本文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是怎样展开的?答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还远远不能视为老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

7、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难释疑。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4.针对时弊,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答案:以孔子不耻下问为例证,使上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论述有

8、了典型依据,而且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形成对比,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5.以孔子为例进行论述,有何效果?答案: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结论既是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6.本文论述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一结论有什么深刻含义?内容小结主题归纳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

9、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深入探究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师”不是指在学校教书的老师。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是指给社会上的学者以及做官的人当老师,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师”。当时的士大夫之流是反对这样的老师的,认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的人是狂人。1.怎样理解文中的“师”和“师道”?文章对“师道”提出新的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文章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

10、道”,论述当中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这些构成了韩愈“师道”的内涵,这种“师道”不仅在文章中首尾呼应,而且贯串全篇。虽然在提法上有“必有师”“无常师”“行古道”,但脉络是清晰贯通的,行文是富于变化的。进步性: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老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2.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

11、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局限性:作者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所论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士大夫之族”本就应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高明,这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他重“传

12、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之书”“习其句读”,也是片面的。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对比论证。对“耻学于师”的时弊,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作者举出孔子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论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运用对偶句、顶真句。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对偶句式和顶真句式上。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在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各不相同。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语气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责备)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反讽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2024/4/20 周六29谢谢观赏勤能补拙,学有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