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265961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2023年12月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22023 3 年年)前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作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持续深耕先进制造领域,积聚新发展动能,有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在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要求,充分考虑数据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延续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 50 强榜单(2023),树立城市发展标杆。通过总结分析 50 强城市的区域分布、发展特点、分项表现及变化情况,凝练标杆城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为全国各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样板。最新 50 强城市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

3、,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入选城市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依托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当前,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等问题,亟需从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完善创新生态、促进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推进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录目录一、发展现状:重点城市深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1

4、(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3(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5(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9(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11(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14二、评估结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引领示范树立标杆.16(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18(二)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22(三)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23(四)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27(五)转型升级步伐

5、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29(六)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31三、存在问题: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挑战.35(一)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35(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6(三)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37四、发展展望:城市要继续勇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38(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8(二)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38(三)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城市创新服务效能.39(四)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引擎.40(五)深化产业合作,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40图 目 录图 目 录图 12021-2022 年四大区

6、域 50 强城市排名分布情况.19图 250 强城市城市群分布图.20图 3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 31 个地区分布图.21图 431 个地区制造业 50 强城市两年位次对比.22图 5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规模分布情况图.25图 6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布情况图.25图 7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布情况.26图 850 强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分布图.28图 9部分城市万人 PCT 申请量情况.37表 目 录表 目 录表 1重点城市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表述.1表 2重点

7、城市 2022 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性文件出台情况.3表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榜单(2023 年).17表 4部分省会城市工业经济首位度情况.23表 550 强城市拥有 2 家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情况.28表 650 强城市中绿色工厂累计及新增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29表 750 强城市中数字转型示范项目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30表 850 强城市中制造业五百强及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前 10 城市.32表 950 强城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前 10 城市.33表 10主要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情况.34表 11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本区域比重情况.3

8、6表 12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优质企业分布情况.36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一、发展现状:重点城市深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大市立足新发展理念,纷纷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以政府工作报告谋定工作重点方向,出台配套政策细化支持方案,通过切实的保障举措推动地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政府工作报告纷纷重点提及,顶层谋划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城市纷纷将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顶层谋划坚定制造业高质量

9、发展方向(见表 1)。苏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强化数字赋能,锻造苏州制造品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制造业”。深圳市强调“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宁波市提出“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制造业提质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表 1 重点城市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表述序号序号城市城市相关表述相关表述1苏州市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强化数字赋能,锻造“苏州制造”品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制造业。2深圳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

10、建设。3宁波市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制造业提质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4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5杭州市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序号序号城市城市相关表述相关表述6佛山市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7绍兴市重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促。8郑州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9济南市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

11、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10东莞市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重点。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出台配套系列政策举措,细化方案强化支持引导。2022 年,重点城市政府陆续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等系列配套政策(见表 2),进一步细化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无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力构建以“4 大地标产业+6大优势产业+5 大未来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杭州市提出加大对制造

12、业用地指标的倾斜支持力度,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领航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其产业项目主要涵盖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与人才集聚等显著特征的可优先组织创新型产业用地出让。东莞市提出减轻制造业小微企业租金成本负担,稳定保障工业企业用能、用地和用工等资源要素需求,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表 2 重点城市 2022 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性文件出台情况序号序号城市城市发文部门发文部门文件名称文件名称1无锡市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无锡市“十四五”制造业

13、高质量发展规划2杭州市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3青岛市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4南京市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京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5南通市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6成都市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成都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7嘉兴市嘉兴市人民政府嘉兴市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8绍兴市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9泉州市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10东莞

14、市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重点城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重点城市围绕知识产权强市、研发经费投入、创新驱动等出台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地方创新体系。苏州市通过苏州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城市制造

15、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4(2022-2025 年)、苏州市创建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长沙市印发 长沙市关于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推动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激励,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和稳定。珠海市出台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围绕创新全链条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要提出针对性扶持政策。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切实强化协同创新。重点城市持续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牵头搭建创新对接平台,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协同创新。深圳

16、市出台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福田)等一批科研平台,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青岛市积极搭建“揭榜挂帅”对接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2022 年揭榜首批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攻关重点项目 35 个,引进集聚各类人才 25.7 万人,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合肥市创新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与大院大所共建37家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点城市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

17、式、新通道、新机制,主动做好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广州市出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从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技术转移区域高地、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创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5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助推科技成果转化,2022 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0 万件。武汉市印发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中试平台(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接平台建设,2022 年设立 10 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1 个光电子信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光谷”实现成功签约。扬州市建立了由科技镇长团、专家服务团、技术转移专业服务团

18、和科技人才服务专员组成的“三团一员”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2 年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12 家,斩获 13 项省科学技术奖。(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重点城市纷纷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向高精尖环节和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紧抓基础支撑和高端装备引领,高端化迈进取得新突破。重点城市纷纷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发

19、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可控能力。苏州市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深耕 25 个重点细分领域大力培育产业创新集群,2022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2.4%,新入选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 2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芜湖市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编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6制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建立“龙头企业重大配套需求清单”、“零部件企业重大配套能力清单”、“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全力实施双招双引,“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整车”全产业链初步构建,同时获批国家“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济南市加快技改

20、项目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技改投资“双千工程”,出台一系列技改奖补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 60%,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迈出新步伐。重点城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分级分类推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宁波市积极谋划“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产业大脑为突破,打造赋能企业典型应用,构建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5G+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以智能工厂(

21、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推动数字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2022 年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 18 个,居全省第一。佛山市出台加快制造业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方案(2022-2025年),创新“数字贷”金融模式,增加制造业企业场景化改造扶持举措,2022 年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美的厨热顺德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3849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比达 40.7%。合肥市实施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改数转”诊断、企业上云三大行动,搭建“羚羊”、“图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7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家

22、电企业“智改数转”,家电产业加速向智能家电方向转型,智能家电产业链向智慧家居生态升级。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以智能化转型实践摘得全球“灯塔工厂”桂冠,美的洗衣机、海尔创新产业园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8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推进节能减碳和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化转型取得新进展。制造业是节能减碳的主体,也是整个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城市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着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绿色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深圳市印发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评选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推广运用,

23、2022 年单位 GDP能耗和碳排放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3 和 1/5,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 1730.6 亿元,同比增长 16.1%,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厦门市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提升,引导企业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打造绿色工厂,持续探索新能源应用场景,实现节能减排,截至 2022 年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43 家、绿色设计产品45 个、绿色园区 1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7 家。湖州市聚焦绿色智造,加快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在全国率先构建“市

24、、区县、园区、企业、产品”五位一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按照梯度培育标准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上线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首创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8建工业碳效智能对标体系,2022 年入选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专栏 1 浙江省湖州市: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增长极湖州市聚焦绿色智造,优化产业结构,两次列入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先后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以“双进双产”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

25、业。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湖州市制造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和绿色智造研究院。严格项目准入,按照“2456+节能减排”项目准入标准守住“两高”项目禁入门槛。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建立数字化“项目钉”平台,构建以“单子+方子”为主要形式的项目落地推进机制。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定湖州市制造业全域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一业一策”开展细分行业改造提升。每年实施 1000 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实施 300 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深化“千企智联”行动,梯度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

26、、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高耗低效企业整治。以绿色标准为引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率先构建“五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获批全国唯一“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按照梯度培育标准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同时,创新工业碳效改革,上线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首创构建工业碳效智能对标体系,深化碳效评价在绿色金融、绿色技改等方面的应用。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着力营造绿色发展环境。率先推出“湖十条”、“制造业 21 条”等政策助力企业解困增效,创新推出绿色企业(项目)贷和“碳效贷”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建设“清三低”场景应用并与“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共享企业基础数据,建立“筛选-核定-整治-销号-复核”工作

27、闭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9(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城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迸发新动能。佛山市通过塑造产业品牌形象、鼓励企业聚焦技术突破和设计能力提升、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

28、施产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构建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体系等举措推动家居产业转型升级,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市加快推动家纺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家纺行业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引导家纺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促进提质增效,借助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销售升级,搭建专业家纺网站集聚健全产业链,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增强家纺行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烟台市着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立足于技术和产品创新,筛选 9 个产业集群和 16 条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将高端石化、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

29、,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低碳发展,建设高端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塑造新引擎。深圳市出台实施“20+8”战略性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0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青岛市“一园一业”规划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 3 个园区实现挂牌运营,集聚了京东方、歌尔、阿斯利康等一批生产项目,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 3 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 2021 年度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合肥市坚持集群

30、集聚发展,“一链一策”延链补链强链,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扩容至 16 条,重点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4.3%,对工业增长贡献达 77.9%,光伏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产值破千亿,集成电路产量增长 35%。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累积新优势。宁波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抢抓柔性电子研究的机遇期和突破期,主攻国外核心技术壁垒,打破长期以来的欧美国家技术垄断格局,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入选首批浙江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名单。武汉市抢抓新经济发展和产业跨界融合机遇,紧密对接

31、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深地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名单。厦门市积极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明确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定期遴选未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1来产业骨干企业,鼓励扶持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支持建设未来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推动集聚发展。数字服务深度融合催生新机遇。广州市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国家级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平

32、台,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广应用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常州市加强产业融合延伸布局,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服务全链条融合等两业深度融合优势领域,同时强化数字经济、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常州模式日益成熟,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武汉市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出台扶持服务型制造和工业设计专项政策措施,助力工业设计等制造服务业发展,同时加快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组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推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200 余个,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7 万余家,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

33、区。(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制造业优质企业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重点城市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优势,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逐步完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2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领军企业。南通市紧抓大企业培育,深入实

34、施“1521”大企业培育和“百企引航”工程,强化政策宣贯,落实服务举措,通过案例指导企业运用资本手段实施并购重组,通过引入央企为集群发展赋能,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和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一批百亿规模的龙头、领航企业。西安市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协调发展。2022 年比亚迪汽车、三星电子产值首破千亿,新增百亿元制造业企业 3 户,法士特、陕汽集团、陕鼓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提升专业优势,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涌现。宁波市积极实施一流企业培育工程,围绕“

35、制造业百强企业培育”和“科技惠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 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0 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1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36%,居全省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 万家。长沙市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库,集聚和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全市 22 条产业链积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加强申报指导,截至2022年底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省会城市第 4 位。合肥市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

36、“一企一策”精准辅导,2022 年 78 家企业获评国家第四批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实现一年翻番,居省会城市第 5 位。专栏 2 浙江省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截至 2022 年底,宁波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3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83 家,居全国城市第一位。耀眼的成绩来自于政府对制造业企业的倾力培育和持续赋能,也来自企业对“专精特新”的始终坚持和不断创新,是政企社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的结果。政府倾力培育和持续赋能方面,出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方案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实施

37、方案等系列政策,对成功创建和实现上市企业分别予以奖励,在要素保障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建立市县两级梯度培育库,遴选储备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本、数字化、人才、创新、宣传”量身定制组合服务。围绕企业需求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积极组织投融资对接会、专场路演等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强化人才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引进大院大所,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智能智造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搭建以单项冠军企业为龙头的共性技术平台,组织联合攻关,保护各类产权。企业始终坚持和不断创新方面,企业负责人以实业为根基、以技术为核心,身体力行抓生产、搞研发、拓市场,聚焦主业、严控风险,同时打造聚力创新的管理

38、模式与精诚团结的企业文化,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打造齐心协力、你追我赶的创新环境,积极实施股权激励,“专精特新”久久为功。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方面,多年来宁波政企社各界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协力打造强大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业支撑体系,充分保障了企业人力、资本、技术、市场等各要素需求的畅通。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深圳市围绕“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深圳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

39、究报告(2023 年)1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5531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 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48 家、位居全国第三。青岛市大力实施“育苗”“倍增”工程,开展制造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工作,2022 年推动升规纳统企业超过 200 家,遴选 38 家制造业“新金花”重点培育,104 家倍增培育企业产值增长超过 16%,增长贡献率近 60%。芜湖市规范化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三年递增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行动,2022 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356 户,湾

40、沚区通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好的发展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重点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企业需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着力做好支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不断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苏州市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深化

41、“一网通办”改革,推出 26 个高频“一件事”服务,实施 370 项“两个免于提交”清单,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城通办通取”,全面推广重大工程建设“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国内率先探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5索开展“审管执信”闭环管理,蝉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广州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深化改革攻坚,推动实施营商环境 5.0 改革,50 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电子政务等 3 项指标代表国家向世界推介,入选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并被评为 2022 年“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第三名。青岛市积极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审批、信用监管等 100 条创新举措

42、,制定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搭建金企对接平台,实施产融合作“白名单”制度,为446家制造业企业提供329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创新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促成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和产业链重点项目达成合作。着力做好支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深圳市相继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等政策,积极开展重点产业园区三级联动服务活动,通过组织集中走访调研、选派服务专员驻点等形式,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同时加快数字化建设,优化企业开办业务流程,支持优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加大“个转企”奖励政策。杭州市积极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精准服务活动

43、,实现规上工业 100%覆盖,停产减产重点企业 100%帮扶,连续4 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位列全国第一。芜湖市持续深化“1+9+N”企业服务体系,打造“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企业服务联席会议”“1%工作法”等一批企业服务品牌,实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行动,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多措并举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6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不断深入开放合作,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合肥市积极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同时依托全市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专班,建立外资招商联合工作小组,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

44、开发区对话 500 强等招商活动,开展“三首”产品推荐,做好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产销对接活动,助企争订单、拓市场,2022 年新培育安徽出口品牌 47 个。厦门市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全面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金砖“中国年”系列活动,发布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招引外资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2022 年实际利用外资 22.1 亿美元,占全省的 44.3%。湖州市加快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明确考核导向、完善推进保障机制,外资项目质量提升明显,全市 2022 年实际利用外资 15.8

45、亿美元,同比增长 48.9%,增速列全省第 1,全年制造业项目实到外资占比 4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8 个百分点。二、评估结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引领示范树立标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考虑数据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延续 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采集各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权威榜单等多渠道数据,根据“主次分类赋权法+专家调查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结合城市所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7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类赋权,运用指数加权法测算得出全国主要城市

46、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经测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 50 强城市榜单如表 3 所示,全国十强城市分别是苏州市、深圳市、无锡市、宁波市、广州市、杭州市、长沙市、常州市、青岛市、武汉市,盐城市、漳州市、太原市首次入围 50 强;10 个发展潜力城市分别为连云港市、金华市、宁德市、济宁市、湘潭市、九江市、遵义市、邯郸市、淮安市、赣州市。与上年相比,50 强中进步最快的城市分别为厦门市、泰州市、盐城市、嘉兴市、沈阳市、漳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大连市、唐山市、徐州市、太原市,全国排名至少提升了 3 个位次。本报告重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以下简称“50 强城市”),总结分析其区域分布、发

47、展特点、分项表现及变化情况,凝练示范城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以便为全国各城市提供发展蓝本。表 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榜单(2023 年)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江苏苏州市1苏 1广东珠海市26粤 4广东深圳市2粤 1辽宁大连市27辽 1江苏无锡市3苏 2广东东莞市28粤 5浙江宁波市4浙 1浙江湖州市29浙 6广东广州市5粤 2江苏扬州市30苏 6浙江杭州市6浙 2江苏镇江市31苏 7湖南长沙市7湘 1福建福州市

48、32闽 3江苏常州市8苏 3江苏泰州市33苏 8山东青岛市9鲁 1山东威海市34鲁 4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8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湖北武汉市10鄂 1河北唐山市35冀 1江苏南京市11苏 4湖北宜昌市36鄂 2江苏南通市12苏 5辽宁沈阳市37辽 2四川成都市13川 1安徽滁州市38皖 3广东佛山市14粤 3江苏徐州市39苏 9浙江绍兴市15浙 3湖北襄阳市40鄂 3陕西西安市16陕 1山东淄博市41鲁

49、5安徽合肥市17皖 1湖南株洲市42湘 2浙江嘉兴市18浙 4江西南昌市43赣 1福建厦门市19闽 1河南洛阳市44豫 2山东烟台市20鲁 2山东潍坊市45鲁 6河南郑州市21豫 1浙江台州市46浙 7福建泉州市22闽 2贵州贵阳市47黔 1浙江温州市23浙 5江苏盐城市48苏 10新增山东济南市24鲁 3福建漳州市49闽 4新增安徽芜湖市25皖 2山西太原市50晋 1新增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从四大区域来看,各区域均有城市入围 2022 年 50 强城市,整体呈现“东-中-西-东北”梯次

50、递减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共计 33 个城市入围,占东部 86 个地级行政区比重的近四成,前 10 名中占据 8个席位,前 20 名占 15 个席位,东部地区入围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全部50 强城市的四分之三以上,并在创新、绿色、开放等多维度多领域实现全方位领先,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有 12 个城市入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9围,较上年增加 1 个,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性进展,凭借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特色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宜昌市、滁州市等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下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提升。西部地区有 3 个城市入围,成都市连续两年坐稳西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