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测验试题(备用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150题)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教师依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以下教学行为,其中符合这一建议要求的是( )。
A.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选修课
C.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D.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
【答案】 B
2、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答案】 D
3、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答案】 D
4、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5、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答案】 C
6、学习完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后,学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兴趣,教师借机向学生推荐其他科幻小说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B.威尔斯《时间机器》
C.克拉克《太空序曲》
D.霍金《时间简史》
【答案】 D
7、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形象的语言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答案】 C
8、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9、教学《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理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B.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
C.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D.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答案】 D
10、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点
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答案】 D
11、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12、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
A.沈雁冰
B.沈从文
C.老舍
D.夏衍
【答案】 D
13、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1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
B.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答案】 D
15、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发现·创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B.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C.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D.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 B
16、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朵儿
B.妻儿
C.米粒儿
D.铁丝儿
【答案】 B
17、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 C
18、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故乡》一文时,要求学生回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以下不正确的是( )
A.阿Q
B.祥林嫂
C.孔乙己
D.华老栓
【答案】 B
19、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答案】 B
21、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答案】 D
2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24、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答案】 B
2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26、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B.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C.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
D.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答案】 A
27、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28、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29、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30、古代文学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识记相关文学知识,教师举出几组示例,要求学生找出作品内容与相关景物对应正确的一组。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黄鹤楼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华山
【答案】 C
31、学习完《邓稼先》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A.作业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
B.作业一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作业二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事迹
D.作业二与本篇课文内容无必然关系,不建议作为本课作业
【答案】 D
32、古代文学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识记相关文学知识,教师举出几组示例,要求学生找出作品内容与相关景物对应正确的一组。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黄鹤楼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华山
【答案】 C
33、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1提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准备工作需要由教师独立完成
B.教师2提出的建议体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关照
C.教师3设计的“学习单”增加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业负担
D.教师4倡导的自主反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答案】 D
3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3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A
36、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 C
37、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答案】 D
38、教师为巩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完成《春》这一课文的教学后,为学生举出以下例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还没端起酒杯,便已经醉了”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夸张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叹国事之艰难
C.“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对敌妥协的国民政府的嘲讽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 A
39、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40、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41、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B.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答案】 B
42、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43、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
【答案】 D
44、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答案】 B
45、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46、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答案】 A
47、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4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荆轲刺秦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灵公不君》
【答案】 A
49、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答案】 C
50、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51、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52、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5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凭借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韧不拔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自强自立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5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下列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适的是( )。
A.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B.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进行交流讨论
C.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D.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启发促进学生思考
【答案】 D
55、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56、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
【答案】 C
5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B
58、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不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答案】 C
59、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答案】 B
60、教师围绕“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这一主题,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威尼斯商人》
B.《堂吉诃德》
C.《欧也妮·葛朗台》
D.《死魂灵》
【答案】 B
61、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下列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62、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答案】 D
63、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中国建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文章,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教师补充的文章的是( )。
A.吴冠中《桥之美》
B.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64、(2018年真题)某男,60岁,患慢性肠炎数年,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启脾丸
B.右归丸
C.固本益肠片
D.四神丸
E.龟鹿二仙膏
【答案】 C
65、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 B
66、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
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
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
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
【答案】 B
67、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学生推荐阅渎鲁迅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下列作品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
A.《祝福》
B.《藤野先生》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故乡》
【答案】 B
68、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
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
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
【答案】 D
69、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70、阅读《孔乙己》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
B.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C.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D.教师以权威的形象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答案】 D
71、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7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答案】 C
7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答案】 D
74、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75、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76、(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77、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
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教师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D.通感是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不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即可
【答案】 B
78、教学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推荐另外几部描写自然环境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梅涛《生物入侵者》
B.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C.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D.星新一《喂——出来》
【答案】 D
79、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
【答案】 B
80、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81、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8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83、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