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1/52,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全国卷,25,全国卷,26,全国卷,25,全国卷,27,从汉至元历史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完善与加强,中央官制、选官制度是关键内容,重点把握不一样时期制度建设特点、原因与历史影响。明清时期重点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表现及对社会发展影响,分值:210分,2/52,栏目导航,考 点 一,考 点 二,考 点 三,3/52,1,中央集权发展,(1)西汉,问题:汉初_、封国并立,造成出现王国问题。,办法: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_局面,严重减弱了中央集权。,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郡县,推恩令,藩镇割据,4/52,(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_监督。,财政:地方_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元朝,表现:地方设_,有军事、经济大权,边远民族地域设_。,影响:加强了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_开端。,通判,赋税,行省,宣慰司,中央集权,省制,5/52,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_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4)宋:设置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设_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中书省,6/52,3,选官、用官制度改变,(1)汉朝:实施察举制,_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路径。,(2)魏晋南北朝,实施九品中正制,选取官吏重_不重才能。,后期伴随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形成: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考试方式;_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起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把任命官吏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央集权,7/52,1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目标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 D处理王国问题,解析,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人,重大决议由中朝裁定;而原来有资历、难以驾驭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标就是减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A项。,A,8/52,2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取,“,犬牙交织,”,标准,比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受更充分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方便于加强对地方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发展,D充分表达了元朝以北制南治国理念,B,9/52,解析,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取,犬牙交织,标准,”,就是为了预防地方享受更充分军事、行政管理权,故A项错误;依据元代无视从来与划界亲密相关几条最主要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存在可知,元朝划分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划传统,方便于加强对地方控制,故B项正确;元代行省划界出于政治目标并非经济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行省划界并未表达,“,以北制南,”,理念,故D项错误。,10/52,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一直存在。,(2)中央经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任免、考评,地方权力逐步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停发展完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一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与影响,11/52,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和完善,确保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发展。,(3)中央集权过分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对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实效。,12/52,【例题1】,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表达,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主动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叙述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解析,“,无为而治,”,是西汉初年治国思想,所以该朝代为西汉。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早期行政区划制度,就其主动作用而言,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自主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生产主动性和主动性,故A项正确;节度使制、转运使制是唐宋时期官制,晚于西汉,故B、C两项错误;地方三司制是明朝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A,13/52,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确保皇权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人(外朝或外廷大臣)向皇帝身边人(内朝或宫内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机构总是不停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二中国古代减弱相权主要方式,14/52,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么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升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权力,相互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和发展,又推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经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填补君主才能不足。,15/52,【例题2】,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局面。唐中宗这一办法(,),A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B提升了尚书省行政效率,C平衡了左右仆射职权,D使中书省职权超越尚书省,解析,唐代实施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均为宰相。题干中,隋文帝时期尚书省权力极大,而唐中宗减弱尚书省长官做法意在平衡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最高长官权力,巩固宰相集体负责制,故A项正确。,A,16/52,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及趋势,17/52,【例题3】,在唐代,科举考试进行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初(,),A选官方式有察举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解析,题干中所说,“,行卷,”“,公荐,”,是对科举制一个补充,并非腐败现象和达官贵人操纵考试表现,故B、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在唐代有才能者被官员或名流看中可被推荐,这与汉代自下而上举荐人才察举制类似,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科举制含有较为客观和相对公平选官标准,排除D项。,A,18/52,1演变,(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实施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2,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监察渗透于考评、奖惩制度之中,实施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监官以监察级别高官吏权力。,(4)监察机构权力来自皇权。伴随中央集权加强,监察机构权力也随之提升,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四监察制度演变、特点及评价,19/52,3,评价,(1)主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预防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20/52,【例题4】,宋制要求,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相关系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所以,御史台官员与宰相关系极为担心。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乱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备。由此可知(,),A宋神宗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弹劾有效预防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造成了谏官弹劾,D监察管都是帝王耳目和工具,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得知,宋代皇帝是想经过御史对宰相牵制,到达减弱相权加强皇权目标,故A项正确;唐垌面弹王安石且,“,乱说一通,”,,这不可能有效预防官员贪污,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不能表达王安石刚愎自用,且唐垌面弹王安石是,“,乱说一通,”,,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21/52,1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训斥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旧制。中书省此举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解析,中书省训斥各行省泛滥咨禀表达了重视高效行政,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旧制则表达了维护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D,22/52,2,(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应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政治准则,解析,材料中赵普对谏官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谏官对赵普批评是针对尊王礼仪,并非其权力掌控,因而材料也无法反应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监督和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相权与君权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批评,“,非尊王之礼,”“,引咎谢之,”,,说明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政治准则,故D项正确。,D,23/52,3唐代招生限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俊异者。这一改变有利于(,),A皇权向基层社会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德行涵养,C减弱地方官员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解析,从材料能够看出,唐代招生只限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但到宋代则能够招收庶民,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和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D,24/52,4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监察地方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逐步减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解析,由所学可知,西汉设置刺史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过东汉时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客观上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东汉时,刺史已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不是监察官员,排除C项;D项所述在材料中未表达,排除。,A,25/52,1,宰相制度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2)办法:裁撤中书省,废除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施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深入加强。,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丞相,26/52,2,内阁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置_,但大学士极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加决议,,“,内阁,”,出现。,以后,内阁地位提升,大学士拥有_。,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3)特点: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_。,殿阁大学士,票拟权,内侍机构,27/52,3,军机处设置,(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_参加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职责:_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影响:不但提升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深入巩固。,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28/52,宰相与明朝内阁异同点,(1)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主要机构。,(2)宰相是百官之首,参加决议,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议权,对皇权无制约力。,29/52,1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勇于自请辞官,还屡次群体性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A统治阶级政治腐败 B丞相制度被废除,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D商品经济发展,B,30/52,解析,材料反应明代君臣冲突,未包括政治腐败,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威胁,朝中大臣缺乏有效渠道来制约皇权,只能经过死谏表示自己不满,同时皇帝权力空前膨胀,当官员对皇帝提出异议后,皇帝便对官员施行廷杖来彰显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是政治变革产物,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31/52,2雍正最大创造就是寄信上谕,即不按明发上谕程序,而是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人。这一举措(,),A使君主肆意践踏法律 B提升了军机处行政地位,C说明清帝办事没规则 D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解析,“,直接,寄给受命令人,”,有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军机处并非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曲解了材料意思,排除。,D,32/52,1特点,(1)现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新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方面。其制度和办法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伎俩等各个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特点及影响,33/52,(3)以强化君权为关键,程度空前。主要表达在丞相废除、军机处设置和,“,文字狱,”,严酷等方面。,(4)表达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步到达顶峰,而且走向反动,反应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时代特征。,34/52,2,影响,(1)主动影响:有利于预防地方割据,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主动作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持久性。,(2)消极影响:绝正确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造成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对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实施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之一。,35/52,【例题】,(河南名校联盟段考)清朝密折制度要求,皇帝特许官员能够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员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推行,(,),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隔膜,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雏形,解析,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官员,”,能够密折奏事,并不是全部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密折奏事,”,便于皇帝掌握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密折制度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隔膜,故C项错误;材料中特许官员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表现,故D项错误。,B,36/52,1,(云南师大附中月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做了详细要求,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监察法规。材料反应明朝监察制度特点是(,),A机构完备 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立法保障 D拥有独立监察权,解析,材料未提及明朝监察制度设置相关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对监督官员地位、职权等相关要求,而未提及监察官员素质,故B项错误;明朝颁布了监督法规,故C项正确;明朝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没有独立地位,故D项错误。,C,37/52,2清雍正帝时,不但对军机大臣资格有着严格限制,而且军机处差役也多项选择取十五岁以下不识字幼童担任。这么做目标在于(,),A完善军机处行政决议机制 B加强军机处事务保密性,C预防军机处内部结党营私 D提升军机处行政效率,解析,对军机大臣和差役选取极其严格,其目标并不在于提升、完善决议机制,因为决议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A项错误;增强对军机大臣筛选,有利于挑选出,“,忠心耿耿,”,一批官员,对差役选择,则能够预防机密奏折泄漏,所以其目标在于加强军机处事务保密性,故B项正确;选取幼童差役与预防结党营私无关,故C项错误;对大臣资格与差役都作出如此严格限定并不能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B,38/52,【典例1】,(全国卷,),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39/52,上表为不一样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造成了战役失败,40/52,【解析】,从题中两部史书和四则史料记载看,其共同之处是都叙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事实,故选C项。,【规范答题】,C,【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汇报,错误,致错原因,A,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B,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将领,而非主帅,D,“,太宗有疾,”,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所记载,41/52,【典例2】,(全国卷,),明初朱元璋禁止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步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读本。由此能够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议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效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议权力,42/52,【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汇报,错误,致错原因,B,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终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C,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效并没有丧失,D,宦官即使权力增强,不过最终决议权仍在皇帝手中,43/52,【解析】,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能够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终由皇帝用朱笔指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取得了代皇帝,“,批红,”,权力,这么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停扩大自己权力,干预明朝中枢决议,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选择A项符合题意。,【规范答题】,A,44/52,1,(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活动,北宋时期有不一样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应出(,),A历史事实都是经过历史叙述展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一样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各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45/52,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北宋时期不一样文件有不一样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一样历史记载,故选B项;历史事实能够经过历史叙述、历史文物、影像资料等各种形式展现,故A项表述错误;有历史叙述也能够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表述错误;综合各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可能条件,D项表述过于绝对。,46/52,2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吵长达十余年,最终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应了当初(,),A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明朝前期经过废丞相、设内阁,首先极大地加强了专制皇权,另首先也使皇帝失去有效权力制约,轻易出现怠政现象,故选D项。,D,47/52,1,(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加,这反应出官修史书,(,),A记载真实性 B评价历史公正性,C修撰政治性 D解释历史客观性,解析,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加,官修史书表达了朝廷意志,含有鲜明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包括官修史书详细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C,48/52,2,(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所以,宋代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D,49/52,3,(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了解,哑谜,。实际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久存活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个特定社会体制内还长久有效。,”,这段叙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很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久存在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长久存在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意图。,D,50/52,4,(全国卷,),两汉实施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异官吏 B判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异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重视考查官员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含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经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经过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社会读书风气盛行,所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D,51/52,5,(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暂时派遣巡抚逐步演变为三司之上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改变有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以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能够预防三司鼎立而造成互不统属、运转不灵弊端,提升了办事效率,故选B项。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减弱,排除C项;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项。,B,52/5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