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一-二-儒学的兴起.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36504 上传时间:2025-11-1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83.0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二-儒学的兴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专题一-二-儒学的兴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节汉代儒学,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一、“焚书坑儒”,BC212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和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秦始皇像,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天,=君,忠君,君权,中央集权,统一,知识点拔,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阴阳、法家,(外儒内法),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消极方面:,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立太学,(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创建的意义,(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太学清议,太学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两汉,:,察举制,(1),含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由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官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再经过适当考核,授予官职。),(2)主要科目:孝、廉,(前134年,汉武帝规定郡国举孝、廉各一人。),(3)演变,:(了解),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含义:在各地州郡设中正官,按,德才及门第,把辖区内人物评为九等,作为中央选拔官员的依据。,(2)影响:演化为按,门第高低,品评选拔人才,为,世家大族长期把持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3、隋唐以后:,科举制,(1)含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产生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选拔有用人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3)形成过程,:(了解),隋文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进士考诗赋。,北宋: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采用糊名法、大大增加录取人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等 1905年废除。,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4.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强调“君权神授”B.宣扬“天人合一”,C.实现“大一统”D.缓和社会矛盾,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BC D,C,D,5.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办太学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B.C.D.,7.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D,D,D,8.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A.B.,C.D.,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D,C,例1: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D墨子,参考答案:B,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特点是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同时对法家的思想也有吸收。以“礼”治国是儒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例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人必须顺应自然,AB,CD,参考答案:D,解析:“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是荀子的思想。,例3: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A墨子B荀子C韩非D孙膑,参考答案:A,解析:“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是墨家的“尚力”思想。,例4:(2004上海历史,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参考答案:C,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题中列出四位思想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所以这位思想家应该是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例5:(2002广东历史,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参考答案:B,解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题目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例6:(2002天津文综,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参考答案:B,解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本题主要考查对“仁”的思想的理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是,(1)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3)阶级关系: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文化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私学兴盛,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称为“诸子百家”),如何认识不同时期科举制的作用,【1】隋唐时期,(1)科举制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2)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科举制推动了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建立了完备学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明清时期,明清沿用科举制,但对考试内容、答题方式作了严格限制,又称“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